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操作系统真相还原>阅读记录

2025-01-0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内存分段原因

CPU 工作原理

寄存器为什么快呢?

原因是寄存器是使用触发器实现的,这也是一种
存储电路,工作速度极快,是纳秒级别的,

cs:ip

8086

寄存器

段描述符

段界限用 20 个二进制位来
表示。只不过此段界限只是个单位量,它的单位要么是字节,要么是 4阻,这是由描述符中的 G 位来指
定的。最终段的边界是此段界限值*单位,故段的大小要么是 2 的 20 次方等于山田,要么是 2 的 32 次方
( 4阳等于 2 的 12 次方, 12+20=32 ) 等于 4GB 。

全局描述符表 GDT 只是一片内存区域,里面每隔 8 字节便是一个表项,即段描述符。

在我们的机器上即使只有 512MB 的内存,每个进程自己的内存空间也是 4GB ,

分页

CPU 允许在描述符表中已注册的段不在内存中存在,这就是它提供给软件使用的策略,我们利用它实现段式内存管理。如果该描述符中的 P 位为 1 ,表示该段在内存中存在。访问过该段后, CPU 将段描述符中的 A 位置 l ,若b币丘来刚访问过该段。相反,如果 P 位为 0,说明内存中并不存在该段,这时候 CPU 将会抛出个 NP (段不存在)异常,转而去执行中断描述符表中 NP 异常对应的中断处理程序,此中断处理程序是操作系统负责提供的,该程序的工作是将相应的段从外存(比如硬盘)中载入到内存,并将段描述符的 P 位置 1 ,中断处理函数结束后返回, CPU 重复执行这个检查,继续查看该段描述符的 P 位,此时已经为 1 了,在检查通过后,将段描述符的 A 位置 1 。

查找页表的工作也是由硬件完成的

一个页表表示的内存容量是 4MB

内核

拿 Linux 来说,它的系统调用是先往 eax寄存器中写入系统调用号,然后通过 Ox80 中断来实现的

汇编指令与机器指令几乎是一对一的,即一名汇编代码只对应一句具体的机器码,不会有更多对应的
选择,所以可以认为汇编指令就是机器指令。 C 语言的编译过程是先将 C 语言代码转换成汇编代码,然后
再将汇编代码转换成机器指令。所以用 C 语言写出来的程序,最终可以转换成对应的一句或多句汇编指
令。

生成 C 语言程序的过程是这样的。

先将源程序编译成目标文件(由 c 代码变成汇编代码后,再由汇编代码生成二进制的目标文件),再将目标文件链接成二进制可执行文件。

人们常说的汇编语言比 C 语言快,并不是汇编语言本身有多快(它也要变成机器指令后才能上 CPU 运行),而是汇编语言对应的机器指令是一对一的,简单,直接,可依赖,而 C 语言生成的机器指令是一对多的,复杂,间接,略冗余。

elf 格式的二进制文件

程序中段的大小和数量是不固定的,节的大小和数量也不固定,因此需要为它们专门找个数据结构来描述它们,这个描述结构就是程序头表( program header table )和节头表( section header table )
由于程序中段和节的数量不固定,程序头表和节头表的大小自然也就不固定了,而且各表在程序文件中的存储顺序自然也要有个先后,故这两个表在文件中的位直也不会固定。因此,必须要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用 一 个固定大小的数据结构来描述程序头表和节头表的大小及位置信息,这个数据结构便是 ELF header ,它位于文件最开始的部分,并具有固定大小,
ELF header 是个用来描述各种“头”的“头飞程序头表和节头表中的元素也是程序头和节头,

TLB

rep 指令 即指令是repeat重复的意思,该指令是按照民x 寄存器中指定的次数重复执行后面的指定的指令,每执行一次, ecx 自减 1 ,直到 ecx 等于 0 时为止,

特权级

内核

对于 in 指令,如果源操作是 8 位寄存器,目的操作数必须是al 如果源操作数是 16 位寄存器,目的操作数必须是ax。

中断

外部中断是指来自 CPU 外部的中断,而外部的中断源必须是某个硬件,

在 CPU 上运行的程序都是串行的,所有任务,包括中断
处理程序都是一个接一个在 CPU 上运行的,所有任务都共享
同一个 CPU, CPU 在各个任务间不断切换才实现了并发。

操作系统是中断驱动的,中断发生后会执行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我们希望 CPU 中断响应的时间越
短越好,这样便能响应更多设备的中断。但是中断处理程序还是需要完整执行的,不能光为了提高中断响
应效率而只执行部分中断处理程序 。 于是,把中断处理程序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两部分,把中断处理程序
中需要立即执行的部分(分分钟不能耽误的部分)划分到上半部,这部分是要限时执行的,所以通常情况
下只完成中断应答或硬件复位等重要紧迫的工作。而中断处理程序中那些不紧急的部分则被推迟到下半部
中去完成。

不可屏蔽中断是通过 NMI 引脚进入 CPU 的,它表示系统中发生了致命的错误,它等同于宣布:计算机的运行到此结束了。

内部中断可分为软中断和异常。
int3 是调试断点指令,其所触发的中断向量号是 3,我们用 gdb 或 bochs 调试程序时,实际上就是调试器 fork 了一个子进程,子进程用于运行被调试的程序。调试器中经常要设置断点,其原理就是父进程修改了子进程的指令,将其用 int3指令替换,从而子进程调用了 int3 指令触发中断。

8259A 的作用是负责所有来自外设的中断,其中就包括来自时钟的中断,

每个独立运行的外部设备都是一个中断源,它们所发出的中断,只有接在中断请求 CIRQ: Interrupt
ReQuest )信号线上才能被 CPU 大神知晓,这也就是大家在开机时,电脑屏幕上会看到的 IRQI … IRQn,
这些都是为外部设备所分配的中断号 。

线程

I. 在用户空间中实现线程

优点
  • 在用户空间中实现线程的好处是可移植性强,由于是用户级的实现,所以在不支持线程的操作系统上也可以写出完美支持线程的用户程序。
  • 线程的调度算法是由用户程序自己实现的,可以根据实现应用情况为某些线程加权调度。
    将线程的寄存器映像装载到 CPU 时,可以在用户空间完成,即不用陷入到内核态,这样就免去了进入内核时的入战及出战操作。
缺点
  • 如果在用户空间中实现线程,用户线程就要肩负起调度器的责任,因此除了要实现进程内的线程调度器外,还要自己在进程内维护线程表,
  • 进程中的某个线程若出现了阻塞(通常是由于系统调用造成的),操作系统不知道进程中存在线程,它以为此进程是传统型进程(单线程进程),因此会将整个进程挂起,即进程中的全部线程都无法运行
  • 如果在用户空间中实现线程,但凡进程中的某个线程开始在处理器上执行后,只要该线程不主动让出处理器,此进程中的其他钱程都没机会运行
  • 最后,线程在用户空间实现,和在内核空间实现相比,只是在内部调度时少了陷入内核的代价,确实相当于提速,但由于整个进程占据处理器的时间片是有限的,这有限的时间片还要再分给内部的线程,所以每个线程执行的时间片非常非常短暂,再加上进程内线程调度器维护线程表、运行调度算法的时间片消耗,反而抵销了内部调度带来的提速 。

优点
  • 相比在用户空间中实现线程,内核提供的线程相当于让进程多占了处理器资源,
  • 另一方面的优点是当进程中的某一线程阻塞后 , 由于线程是由内核空间实现的,操作系统认识线程,所以就只会阻塞这一个线程,此线程所在进程内的其他线程将不受影响,这又相当于提速了 。
缺点
  • 缺点是用户进程需要通过系统调用陷入内核,这多少增加了 一些现场保护的枝操作

内存管理系统

内核线程


内部时钟

内部时钟是指处理器中内部元件,如运算器、控制器的工作时序,主要用于控制、同步内部工作过程的步调。内部时钟是由晶体振荡器产生的,简称晶振,它位于主板上,其频率经过分频之后就是主板的外频,处理器和南北桥之间的通信就基于外频。 Intel 处理器将此外频乘以某个倍数(也称为倍频)之后便称为主频 。 处理器取指令、执行指令中所消耗的时钟周期,都是基于主频的 。 内部时钟是由处理器固件结构决定的,在出厂时就设定好啦,无法改变。处理器内部元件的工作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内部时钟的时间单位粒度比较精细,通常都是纳秒( ns )级的。

外部时钟

外部时钟是指处理器与外部设备或外部设备之间通信时采用的 一种时序,比如 IO 接口和处理器之间在 AID 转换时的工作时序、两个串口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也要事先同步时钟等 。 外部设备的速度对于处理器来说就很慢了,所以其时钟的时间单位粒度较大, 一般是毫秒( ms )级或秒 ( s )级的 。

信号量

在二元信号量 中, down 操作就是获得锁, up 操作就是释放锁

键盘输入

键盘是个独立的设备,在它内部有个叫作键盘编码器的芯片,通常是 Intel 8048 或兼容芯片,它的作用是:每当键盘上发生按键操作,它就向键盘控制器报告哪个键被按下,按键是否弹起。
这个键盘控制器可并不在键盘内部,它在主机内部的主板上,通常是 Intel 8042 或兼容芯片,它的作用是接收来自键盘编码器的按键信息,将其解码后保存,然后向中断代理发中断,之后处理器执行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读入 8042 处理保存过的按键信息 。

当某个键被按下时, 8048 把这个键对应的数值发送给 8042, 8042
根据这个数值便知道是哪个键被按下了。

一 个键的状态要么是按下,要么是弹起,因此一个键便有两个编码,按键被按下时的编码叫通码,也就是表示按键上的触点接通了内部电路,使硬件产生了一个码,故通码也称为 makecode 。按键在被按住不松手时会持续产生相同的码,直到按键被松开时才终止,因此按键被松开弹起时产生的编码叫断码,也就是电路被断开了,不再持续产生码了,故断码也称为 breakcode 。一个键的扫描码是由通码和断码组成的。

扫描码是硬件提供的编码集, ASCII 是软件中约定的编码集,这两个是不同的编码方案。

大多数’情况下第一套扫描码中的通码和断码都是 1 字节大小 。 您看,表 10-1 中的通码和断码,它们的关系是:断码= Ox80 +通码 。 顺便说一句,. 在第二套键盘扫描码中, 一般的通码是 1 宇节大小,断码是在通码前再加 1 字节的 OxFO ,共 2 字节,我们的 8042 工作之一就是根据第二套扫描码中通码和断码的关系将它们解码,然后按照第一套扫描码中通码和断码的关系转换成第一套扫描码。

TSS 任务状态段

TSS 是 Task State Segment 的缩写,即任务状态段,
TSS 就是任务的代表, CPU 用不同的 TSS 区分不同的任务,因此任务切换的本质就是 TSS 的换来换去。
TSS 和其他段一样,本质上是一片存储数据的内存区域, Intel 打算用这片内存区域保存任务的最新状态(也就是任务运行时占用的寄存器组等),因此它也像其他段那样,需要用某个描述符结构来“描述”它,这就是 TSS 描述符, TSS 描述符也要在 GDT 中注册

在 CPU 中有一个专门存储 TSS 信息的寄存器,这就是TR 寄存器,它始终指向当前正在运行的任务,因此,“在 CPU 眼里”,任务切换的实质就是 TR 寄存器指向不同的 TSS

系统调用

Linux 系统调用是用中断门来实现的,通过软中断指令 int 来主动发起中断信号。
Linux 只占用一个中断向量号,即 Ox80 ,处理器执行指令 int0x80 时便触发了系统调用。

硬盘

分区是逻辑上划分磁盘空间的方式,归根结底是人为地将硬盘上的柱 面扇区划分成不同的分组,每个分组都是单独的分区。各分区都有“描述符”来描述分区本身所在硬盘上的起止界限等信息,在硬盘的MBR 中有个 64 字节“固定大小”的数据结构,这就是著名的分区表,分区表中的每个表项就是一个分区的“描述符”,表项大小是 16 字节,因此 64 字节的分区表总共可容纳 4 个表项,这就是为什么硬盘仅支持 4 个分区的原因。

其实分区表的长度并不是由结构本身限制的,而是由其所在的位
置限制的,它必须存在于 MBR 引导扇区或 EBR 引导扇区中。在这 512 字节中,前 446 字节是硬盘的参数和引导程序,然后才是 64 宇节的分区表,最后是 2 字节的魔数 55础。随着计算机天长地久的发展,还真别小看这个扇区 , 很多程序已经对它有依赖了,尤其是一些引导型程序(如 BIOS ),都会在该扇区的512 字节中的固定位置读取关键数据,

分区表中共 4 个分区,哪个做扩展分区都可以,扩展分区是可选的,但最多只有 1 个,其余的都是主分区。在过去没有扩展分区时,这 4 个分区都是主分区 i 为了兼容 4 个主分区的情况,扩展分区中的第 1 个逻辑分区的编号从 5 开始。

文件系统

硬盘是低速设备,其读写单位是扇区,为了避免频繁访问硬盘,操作系统不会有了一扇区数据就去读写一次磁盘,往往等数据积攒到“足够大小”时才一 次性访问硬盘,这足够大小的数据就是块,硬盘读写单位是扇区,因此一 个块是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大小是扇区大小的整数倍。

块是文件系统的读写单位,因此文件至少要占据一 个块,当文件体积大于 l 个块时,文件肯定被拆分成多个块来存储,

用索引结构的缺点是索引表本身要占用 一 定的存储空间,文件要是很大时,块就比较多,索引表项就要跟着增多

文件系统是针对各个分区来管理的, inode代表文件,因此各分区都有自己的 inode 数组 。

Windows 系统通常是 fat32 或 ntfs, Linux 系统通常是 ext2 或 ext3 ,

inode用于描述文件存储相关信息,文件结构用于描述“文件打开”后,文件读写偏移量等信息。文件与 inode一一对应,一个文件仅有一个 inode , 一个 inode 仅对应一个文件。一个文件可以被多次打开,因 此一个inode 可以有多个文件结构,多个文件结构可以对应同一个 inode.

文件描述符 和 inode关系

程序是指在磁盘上存储的文件,是静态的,进程是指程序被加载到内存后,在内存中运行中的程序映像,简而言之,进程就是运行的程序。

fork 就是相当于同一个程序多次加载执行,因此在内存中产生了多个同名进程。

在 Linux 中, init 是用户级进程,它是第一个启动的程序,因此它的 pid
是 1 ,后续的所有进程都是它的孩子,故 init 是所有进程的父进程,所以它还负责所有子进程的资源回收,

管道是用于存储数据的中转站,当某个进程往管道中写入数据后,该数据很快就会被另 一个进程读取,之后可以用新的数据覆盖老数据,继续被别的进程读取,因此管道属于临时存储区,其中的数据在读取后可
被清除。

管道

管道分为两种:匿名管道和命名管道,从概念上就可以知道,这是按照管道是否有名称来划分的。以上说的管道便是匿名管道,它没有名字。由于没有名字,匿名管道在创建之后只能通过内核为其返回的文件描述符来访问,此管道只对创建它的进程及其子进程可见,对其他进程不可见,因此除父子进程之外的其他进程便不知道此管道的存在,故匿名管道只能局限用于父子进程间的通信。
有名管道是专门为解决匿名管道的局限性而生的,在 Linux 中可以通过命令 mkfifo 来创建命名管道,成功创建之后便会在文件系统上存在个管道文件,这使得该管道对任何进程都“可见飞因此多个进程即
使没有父子关系也都通过访问该管道文件进行通信。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