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重识别(Person Re-Identification, Re-ID)
什么是行人重识别?
行人重识别(Person Re-Identification, Re-ID)是一项计算机视觉任务,旨在跨不同摄像头或场景中识别同一个行人。其目标是根据给定的目标行人图片(query image),从一组候选图片(gallery images)中找出包含同一行人的图片。
行人重识别的应用场景
行人重识别的难点
- 跨视角变化:不同摄像头的拍摄角度可能差异很大。
- 光照变化:不同环境下的光线条件影响图像的视觉效果。
- 遮挡问题:行人被其他物体部分遮挡,导致信息丢失。
- 背景干扰:复杂背景中容易混淆不同行人。
- 服饰变化:行人可能在不同时间或场景中穿着不同的服饰。
- 行人相似性:不同的行人在外观上可能非常相似。
行人重识别的主要方法
1. 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通常基于手工设计的特征提取器,使用浅层学习进行分类或匹配。主要包括:
- 颜色特征:如颜色直方图,反映行人服饰颜色分布。
- 纹理特征:如LBP(局部二值模式),用于描述纹理细节。
- 形状特征:捕捉行人的轮廓信息。
传统方法在特定场景下有效,但在复杂环境中表现较差。
2. 深度学习方法
深度学习为行人重识别带来了显著提升,主要分为两类:
(1) 基于分类的方法
- 思想:将行人重识别看作一个多分类任务,每个行人是一个类别。
- 网络结构:
- CNN(卷积神经网络):用于提取图像特征。
- 全连接层:将特征映射到类别空间。
- 特点:简单易实现,但无法很好地处理新出现的行人。
(2) 基于度量学习的方法
- 思想:通过学习一个特征空间,使同一个行人样本的特征距离更近,不同行人样本的特征距离更远。
- 常用损失函数:
- 三元组损失(Triplet Loss):约束正样本和负样本在特征空间的距离。
- 对比损失(Contrastive Loss):直接优化正负样本的特征距离。
- 特点:对新行人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行人重识别的典型网络结构
-
ResNet
- 深度残差网络,用于提取全局特征。
- 常作为行人重识别任务的基础网络。
-
DenseNet
-
PCB(Part-based Convolutional Baseline)
- 将行人图像划分为多个局部区域,每个区域独立提取特征。
- 对遮挡问题有较强的鲁棒性。
-
MGN(Multi-Granularity Network)
- 融合多粒度特征,包括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
- 提高匹配的精确性。
-
Transformer
- 利用自注意力机制,捕获图像中长距离依赖关系。
- 在行人重识别中逐渐成为新的趋势。
数据增强技术
行人重识别数据通常有限,数据增强技术有助于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 随机裁剪:随机裁剪图像的一部分,提高模型对尺度变化的鲁棒性。
- 颜色抖动:调整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增强模型对光照变化的适应性。
- 水平翻转:翻转图像,增加数据的多样性。
- 遮挡增强:随机遮挡部分图像,提高模型处理遮挡问题的能力。
常用的损失函数
- 交叉熵损失(Cross-Entropy Loss)
- 三元组损失(Triplet Loss)
- 中心损失(Center Loss)
- 联合损失
常用行人重识别数据集
- Market-1501
- 包含1501名行人,共32668张图片。
- 多摄像头场景下的行人图像匹配任务。
- DukeMTMC-reID
- 包含1812名行人,共36411张图片。
- 含有更多背景行人,任务更加复杂。
- CUHK03
- 包含1467名行人,共28120张图片。
- 提供手动标注框和检测器生成的标注框两种版本。
- MSMT17
- 包含4101名行人,共126441张图片。
- 更加多样化,具有挑战性。
行人重识别的评价指标
- Rank-1 准确率
- 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
- 计算所有正确检索结果的平均精度,综合衡量模型性能。
行人重识别的未来方向
- 遮挡鲁棒性
- 跨域迁移
- 行人重识别模型在新场景中的性能下降问题,提升模型的跨域泛化能力。
- 无监督学习
- 减少对大规模标注数据的依赖,探索无监督和自监督学习方法。
- 实时性
- 多模态融合
- 将图像、视频序列和其他传感器数据结合,增强重识别性能。
行人重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和应用仍在快速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