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景点介绍
大汾何氏大宗祠
坐落在汾溪河畔的万江大汾,曾与潢涌、麻涌、石碣等被誉为东莞的四大名乡之一。这座古村立村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至今有856年历史,民居与宗祠在排列组合上还基本是广府的疏式布局。何氏大宗祠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始建于1527年,如今这里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村史展览馆时代发展太快,很多古建来不及保护,如今的大汾村已经看不到连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几步路,就能在现代建筑中间看到夹杂其间的古建筑,有些保留得很好,青砖、红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作为东莞四大名乡之一的大汾村,明清两代就以书画名人辈出而闻名,是广东省书画之乡。村中不少古建筑被改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坑王氏大宗祠
中坑王氏大宗祠位于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又名中坑明德堂,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现存建筑是清代早期所遗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为明代手法,大门顶部的历史名人题字门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门枕石以及厅堂内的部分造型古朴的石础,还是明代原物。自清代重建至现在的历次维修,皆在其上留下各个时代的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屋彭氏大宗祠
彭屋彭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彭屋村,建于明嘉(1521-1566)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有四百余年历史,由彭屋村史上名人彭世潮(御赐进士官拜陕西道监察御史),及举人彭礼(官拜通山县都谕)合力筹款建成。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由于缺乏资金,建筑期历时十八载。宗祠座东北向西南,占地六百多平方米,共分三进。由三十六条石柱支撑而成。两廊是乐亭,中央觐亭,为谒祖行礼之用。故亭前有一联云:进一步趋跄凛肃,历三级揖让雍容。全祠结构雄伟,古色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基莫氏祠堂
新基莫氏祠堂位于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的八宅坊,坐西向东,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建筑,长120米,宽20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前院1600平方米,全用石栅栏围着。这么宏伟的宗祠可能是东莞最大的。相传莫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残存的墙壁画处,有“民国37年重修”几字。最近一次重建是2006年。莫氏为麻涌一大族群,其先祖发祥于肇庆。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传至邑三世祖考丕莫东湖始迁入麻涌(古梅)。至四世,支分两派,号南糖和北糖。南糖分布新基、东埔(含九宅);北糖分布麻涌的东宁(麻三)、西宁、松柏坊、向北(麻一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益家族墓
陈益家族墓,明代,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金洲社区。陈益是虎门北栅社区陈氏居民的先祖,是位让陈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辈。因为陈益是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是中国第二次粮食革命的先锋,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身着布衣肩搭包裹,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前往越南。到达后,越南的酋长接待他们时,在宴席中摆出了一道香甜软滑的“番薯”官肴,这引起陈益的兴趣——“要是能够引种回去,该可解决多少人的温饱啊!”从此,他便留心这种可以充饥的官肴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一年之后,他冒着杀身之祸,收买了酋卒,把番薯种藏在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内,但让他始料不及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牛埔森林公园
黄牛埔森林公园位于东莞市黄江镇南部,占地面积8.65平方公里,是以森林、湖泊、湿地(滩涂)为风景资源,以“青山秀水、山地运动、湿地沙洲”为游览主题,具有休闲游憩、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主要功能的,兼有一定城市公园功能的城市型森林公园。
云岗古寺
云岗古寺位于东莞石排埔心村,相传建于宋朝,是东莞境内唯一一处拥有明清重修题记的古建筑。历经千百年,云岗古寺一度破败,几次重修,还被改造为社学,成为教书育人之地。云岗古寺旁边有一间洪圣宫,供奉广利洪圣大王。洪圣大王是南方沿海地区信奉的海神。云岗古寺门枕石雕刻装饰精美,梁架柁墩装饰麒麟、鱼龙等雕刻,是东莞市境内迄今发现唯一的有明、清两代题记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洪圣宫的第一进和第二进有门与云岗社学相通,在2009年重修时,出土有一块明代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纪年的石雕构件。云岗古寺原为宗教场所,清朝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时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房厅与墩睦堂
七房厅与墩睦堂:为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七房厅为李松石家祠(乡民习称家祠为“厅”),墩睦堂为李松石之子家祠,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宽度为9.6米,总长度为20.95米,其中七房厅长10.31米、中间天井长1.04米,墩睦堂长9.6米。七房厅建于同治、咸丰年间,墩睦堂建于光绪年间,皆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墩睦堂封檐板、梁架木雕工艺精美。
塘尾李氏宗祠
塘尾李氏宗祠在塘尾村西北角,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院落,占地770多平方米,建于明初,重修三次,最近一次维修是1999年。门外左右各遗旗杆夹,乃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二进堂号“追远”,前檐下还挂“文魁”、“经元”二匾,皆由后人仿造,原匾由明成化年间举人李质立,已于文革被毁。里间壁栊满置神主,两边对联“举目思言功祖德,存心为孝子慈孙”,其时从六世祖坟上担回来的三只乳猪静静躺在坛前,香火缭绕,供祖宗享用。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菴公祠
梅菴公祠:塘尾上班李氏十二世祖李梅菴的家祠。始建于明万历前间,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装修。坐北向南,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设二塾台,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9.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41.28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通公祠
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李景通的家祠,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首进设二塾台。面阔9.5米,进深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晚翠公祠
晚翠公祠:为南社谢氏七世祖谢晚翠的房祠,也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610且),1937年、1998年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为三间二进合院格式布局,头门设两塾台,头一进大门很简朴。墙基及门框、门楣均为红砂岩材质,两侧门柱刻对联“泽由七世,衍派千枝”,横额“晚翠公祠”。进门是一个窄长的木质挡中屏风,背面也有对联:“居乡当敦伦睦族,入庙须尊祖敬宗”。正屋上悬“仰徽堂”横匾,下边供奉先祖牌位。占地面积212.1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招梁与穿半混合式木作梁架。公祠门前的空地上立有两块旗杆石,分别是为同治四年、光绪二年的进士所立。一个家族在短短11年的时间里,就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野公祠
云野公祠建于公元2002年,堂号为“敬德堂”,面积158.8平方米,集资金额,港币58万元,人民币2万8千元。祠堂中的狮阶础柱均为麻石,梁桁檐罩都是仿古木构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毓生楼
毓生楼(俗称西楼)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明清古建筑群西门塘北岸,是南社村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独具民国特色的民居,外部是西式小洋楼造型,内部保留中式“四水归源”的天井和金字屋的结构,居所中西合璧,是谢毓生所建,故名毓生楼。
云蟠公祠
云蟠公祠俗称“花厅”,座落于百岁塘北岸的富贵巷,毓生楼(俗称西楼)之后。据《南社村志》载:云蟠公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岁(1780年),宽9.7米,纵深11.7米,118.5平方。2009年重修后成为南社村史陈列馆。云蟠公祠重修后,依然保持整体原貌,尤其是凹斗式的门脸仍然是红石砌就,云蟠公祠的石匾、石钉均为原件,檐下的彩绘已经褪色、模糊,仍保持原状,单单从门口可以看出南社古建筑管理所对古建筑的修复越来越专业,保护措施越来越得力。门口联曰“家传玉树,门接乌衣”,其实“玉树、乌衣”都是谢姓之代名词,这里都潜藏着谢氏的故事。厚德堂上一幅对联:上联为“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藮谷公祠
藮谷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明清古建筑群西门塘北岸,该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为南社谢氏八世祖藮谷公而建,公祠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顶抬櫟与穿斗混合棵结构,两侧廊房为歇山顶,中间留有天井,便于采光及空气流通,建筑面积约116.3平方米。藮谷公祠内有一古井,名为荫禾井。据《南社村志》载:荫禾井,蕉谷公祠,即藮谷,便要水源荫禾,故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氏宗祠
麦氏宗祠位于牛过蓢古村落前面,叔俭祖家庙左侧,少恭麦公祠右侧,始建于元仁宗延佑三年(1936)。明清两代均有重修。最近重修为1997年。坐东向西,面阔10.7米,进深26.5米。三开三进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抬樑与穿斗混合式樑架,硬山顶,灰塑龙舟脊,碌灰简瓦。其柱、门框、墙角均为红石。门联“来龙结叶,宿国家风”,横匾为“武烈流芳”。中堂桂“爱悫堂”匾。后堂祭殿供奉麦氏宋五、六、七世之宗祖。该祠堂具有清代东莞祠堂的特点,是研究当时建筑的历史资料。同时,对于研究牛过蓢族史有深蕴的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过蓢古村
茶山牛过蓢古村,位于生态园管委会附近,属茶山镇超朗行政村。原称“楼阁蓢”,因语音相近,被讹称为“牛过蓢”,俗称“牛角蓢”。由于村里大部分村民姓麦,故又称为“麦屋”。于南宋初年立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牛过蓢的自然生态优美,使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明清时期的“世外桃源”中。牛过蓢古村有明清古建筑80间,除古建筑外,其最大特色,有古树33棵,树龄104至764年,榕树群毗连着数千平的竹林,并呈半圆形之势环抱古村,蔚为壮观。该村现有明清古建筑80间,村中古民居、书屋、祠堂、更楼、碉楼、古庙、古井、里巷、围墙等保护完好,代表性建筑有麦日桃故居。故居分别由
麻涌拈花寺
拈花寺位于华阳湖湿地公园内,拈花寺的名字源于“世尊灵山会上拈花示笑”,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会祖心意。史料记载:古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距今已有640余年的历史了,因位于马元河边,故命名马元寺;在公元1645年间,又有麻涌乡绅萧礼有,出资扩建马元寺,为方便信众烧香礼佛,在寺前建了一座木桥,因木桥雕龙画凤、做工精妙、命名为花桥。古寺与花桥相映成趣,日出氲氤绕桥,恰似云中。如同天桥一般,夕阳西斜照在桥面,宛若彩虹,构出一幅水乡绝佳美景,造就了文人墨客广为赞颂的麻涌八景之一。花桥佛庙当时在人们心里,有着难以割舍的神往情怀,相传麻涌第一名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岭山观音寺
大岭山观音寺位于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石洞景区中心,是至今为止东莞第一座自筹重建寺庙与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大岭山镇四镇相邻,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据载,大岭山观音寺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观音寺一度香火鼎盛,高僧辈出,然经时代变迁,古寺毁于战乱。其前身为观音古庙,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庙。1914年改奉观音菩萨。文革期间,古庙基本荒废。改革开放后,当地信众修建数间小庙,因无人打理,久成危房,破败不堪。1991年左右,一位香港人在原址重修,并在古庙附近塑弥勒佛佛像一座。法不孤起,遇缘则兴。感应道交,不可思议。2001年,觉悟法师任观音古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