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边的结构是:柳(左右结构)条(上下结构)边(半包围结构)。
柳条边的结构是:柳(左右结构)条(上下结构)边(半包围结构)。 注音是:ㄌ一ㄡˇㄊ一ㄠˊㄅ一ㄢ。 拼音是:liǔ tiáo biān。
柳条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清初顺治间开始分段修筑,至康熙中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也称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南起今辽宁·凤城南,东北经新宾东折西北至开原北,又折而西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名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名为“新边”。初设边门二十一,后减为二十。每门常驻官兵各数十人,稽察出入。
二、引证解释
⒈清初顺治间开始分段修筑,至康熙中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也称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南起今辽宁凤城南,东北经新宾东折西北至开原北,又折而西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名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名为“新边”。初设边门二十一,后减为二十。每门常驻官兵各数十人,稽察出入。引清魏源《圣武记》卷六:“盛京吉林,则以柳条结边为界,柳条边依内外兴安岭而建。”清彭兆琮《感事》诗之八:“谁持木罌渡,顿溃柳条边。”蒋士超《出关至沉阳作》诗:“榆关东瞰柳条边,辽海人民异昔年。”
三、网络解释
柳条边(古代建筑)柳条边,指中国17世纪后半期,于东北地方兴建的堤防壕沟。清朝视满族兴起的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之地”。为保护这一区域的“参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坏,并防止外藩蒙古入侵,于是在东北地区边缘修浚边壕,沿壕植柳,谓之柳条边。因是在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又名条子边,或称盛京边墙、柳城。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成,后来在部分地段有所扩展。在整个18世纪,清政府政策在不同皇帝时期多有变化,除乾隆厉行封禁外,清朝前中期总体上相对宽松,时而对汉人通过柳条边进入东北佯作不知。由于关内移民的不断涌入,后来又荒废失修,柳条边形同虚设。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完全废驰。至此,清政府出于通过开发东北进而增加税收、缓解土地矛盾的目的,在咸丰十年(1860年)废弃了柳条边墙,使其走入历史,从此开启了移民东北即闯关东的新时代。
关于柳条边的诗词
《柳条边》 《柳条边·西接长城东属海》 《柳条边·是处垣篱防绝塞》
关于柳条边的诗句
关于柳条边的成语
关于柳条边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