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遵守限制条件,包括不离开住所所在地、及时到案、不干扰证人作证、不毁灭证据。不起诉决定导致终结刑事诉讼程序,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无罪认定。
法律分析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四)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取保候审不起诉分为三类不起诉,即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但无论是哪一种不起诉决定都将导致刑事诉讼程序的终结,其法律效果都是对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认定。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的条件和程序:必须起诉吗?
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取保候审是一种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旨在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同时确保社会的安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的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决定等环节。
然而,取保候审并不一定需要起诉。根据法律规定,如果经过初步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证据确实、充分,且社会危害性较小,可以决定不起诉。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可以解除取保候审的措施。
但是,如果初步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证据确实、充分,且社会危害性较大,就需要对其进行起诉。在这种情况下,取保候审将成为一种必要的措施,以确保犯罪嫌疑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并不一定需要起诉,具体是否起诉将根据初步审查的结果来决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平衡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和社会的安全稳定,确保刑事诉讼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结语
取保候审是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措施,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根据法律规定,被取保候审的人有一系列的义务,包括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地区、及时到案、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以及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取保候审不起诉有三种情况,但无论哪种决定,都意味着对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认定。取保候审的程序必须经过申请、审查和决定等环节,具体是否起诉将根据初步审查的结果来决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平衡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和社会的安全稳定,确保刑事诉讼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六十八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