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超过二十年则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延长;民事诉讼专属管辖包括不动产、港口纠纷和继承遗产纠纷;民事诉讼受理后七日内应立案起诉,符合条件者必须受理,不符合条件者不予受理。
法律分析
一、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到底有多长
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原则上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民事诉讼法专属管辖的诉讼有哪些
民事诉讼法专属管辖的诉讼有:
1.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
2.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
3.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
三、民事诉讼受理后多久立案起诉
民事诉讼受理后立案起诉时间一般为七日内,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结语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原则上为三年,但有特殊情况可以延长。民事诉讼法专属管辖的案件包括不动产纠纷、港口作业纠纷和继承遗产纠纷等。一旦民事诉讼被受理,一般情况下应在七日内立案起诉,并通知当事人。如果不符合起诉条件,法院将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当然,原告对裁定不服时可以提起上诉。请您在实际操作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