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逐日伐鼓报时,故称“鼓楼”。
鼓楼凌驾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相互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奇丽不亚于钟楼。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黄昏时伐鼓向全城住民报时,故称鼓楼
古时击钟报晨,伐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伐鼓以报时,“三鼓”,就是“午夜”,“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为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需制作高楼,配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附近的住民糊口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其时人们最认识的动听之声了。李允宽所誊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一语道破,声名白鼓楼的现实意义。
此刻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远望全城景致。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构筑物的首要符号和代表之一。
从50年月开始,人民当局曾多次修缮鼓楼,90年月又贴金描彩,举办了大局限的维修,为进一步开拓和操作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奇迹的成长,规复“晨钟暮鼓”,1996年西安市抉择重制鼓楼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加上4个铜环共20__年,象征公元20__年,催人奋进,跨入21世纪。该鼓声音嘹亮、浑朴,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中国最大的鼓。在钟楼和鼓楼之间,开发为钟鼓楼广场,绿草红花隐瞒其间,造型奇异的声光喷泉不时调动,是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