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并有运用该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将导致其主张不能成立,原告或被告的请求或抗辩得不到人民法院的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应当及时提供证据,逾期未能提供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事实主张的,将承担不利的后果。
法律分析
一、什么是举证责任,不能举证会导致什么后果
1、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并有运用该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
2、不能举证将导致其主张不能成立,原告或被告的请求或抗辩得不到人民法院的支持。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规定“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
拓展延伸
探讨举证责任的法律要求及其影响
举证责任是指在法律争议中,当事人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根据法律要求,原告通常承担举证责任,即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其主张的真实性。如果原告不能充分履行举证责任,可能会导致其诉讼请求被驳回或无法获得有利判决。此外,举证责任也适用于被告,被告需要提供证据来反驳原告的主张。举证责任的不履行可能会导致证据不足,从而影响案件的判决结果。因此,了解举证责任的法律要求对当事人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胜败和权益的保护。
结语
举证责任在法律争议中至关重要。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必须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如果不能履行举证责任,可能会导致诉讼请求被驳回或无法获得有利判决。因此,了解举证责任的法律要求对于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在法律诉讼中,当事人应当及时提供证据,并按照法院的要求提供证据。如果不能提供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主张,将承担不利的后果。因此,当事人应该认真履行举证责任,以确保案件能够得到公正的判决。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证据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经人民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八条 双方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