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挪用公款罪的三种情形是什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挪用公款罪的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超过3个月未还。对于挪用公款作担保,如果债权人明知是挪用的公款而与债务人签订担保合同,则视为非法;如果债权人不知是挪用的公款而与债务人签订担保合同,则该合同可视为无效,但不属于非法范畴。

法律分析

一、挪用公款罪三种情形

挪用公款罪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人一旦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集资、赌博等非法活动,就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侵犯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性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而且其非法活动势必给社会造成其他危害后果,因此以进行非法活动为目的挪用公款。

(2)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需要指出的是,进行营利活动通常指经营、投资、购买股票、炒房地产等可获经济利益的活动。

(3)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

二、挪用公款作担保怎样处罚

司法实践中,还常常会遇到挪用公款进行担保案件。挪用公款进行担保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并将该项公款用于担保的行为。严格意义说,以所挪用的公款设立的担保,都属于违法的担保。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确定担保是否合法,关键要依照《民法典》的规定界定。具体来说:

当债权人明知是挪用的公款,而仍与债务人(包括挪用人本人或他人)签订担保合同时,这时的担保行为,应视为非法。对于此情形的挪用人(即债务人)而言,其挪用公款的行为,应视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挪用公款罪范畴。

当债权人不知是挪用的公款,而与债务人(包括挪用人本人或他人)签订担保合同时,这时的担保合同,可视为无效的合同,但不属于非法范畴。对于此情形的挪用人而言,其挪用公款的行为应区别对待。当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在担保过程中获取利益时,则视为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挪用公款行为。

结语

挪用公款罪的三种情形包括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以及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且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对于挪用公款作担保的处罚,根据《民法典》规定,如果债权人明知是挪用的公款而与债务人签订担保合同,视为非法行为;如果债权人不知是挪用的公款而与债务人签订担保合同,担保合同可视为无效但不属于非法范畴。对于挪用人而言,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在担保过程中获取利益时,视为进行营利活动的挪用公款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反洗钱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责。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和司法机关在反洗钱工作中应当相互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对依法履行反洗钱职责或者义务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应当予以保密;非依法律规定,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负有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只能用于反洗钱行政调查。

司法机关依照本法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只能用于反洗钱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二章反洗钱监督管理第十一条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为履行反洗钱资金监测职责,可以从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获取所必需的信息,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应当提供。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定期通报反洗钱工作情况。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