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学情分析】
六 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 但是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 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中, 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再次,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 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
【 教学目标 】
1 .学会 9 个生字,巩固草原、线条、柔美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 .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 教学重难点 】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
1 .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 .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 “ 游览 ” 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 .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 .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三、 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 .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 .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3 .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 .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 .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 .齐读感悟、 练习 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 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 2 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 .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 .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 .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 、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3 . 4 . 5 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 、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 1 )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 "--" 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 "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 中的两个 " 再 " 。 "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 " 中的 " 总是 "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 中的 " 很多 …… 都是 ……" 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 2 )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 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 3 )学习第五段 :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 .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 .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 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 qiū) 渲染(xuàn ) 迂回( yū) 蒙古包( měng )
襟飘带舞( jīn )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 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1.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感受草原的美。
2.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热情与好客,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新理念。
篇三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写 8 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
2.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 1 自然段。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想象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 :
1.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 通过学习此文,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2. 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3.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2. 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也不要遗憾,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一些资料,说说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说,教师及时评价。)
3.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4. 播放歌曲《天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 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 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检查预习,指导书写。
1. 认读新字、生词:绿毯、渲染、勾勒、回味、洒脱、迂回、疾驰、羞涩、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2. 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如:“蒙古”的“蒙”读 m ě ng ;“裳”读 shang 。
“毯”的最后一笔为点;“涩”不要少写一点。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路。
1.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访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
(板书)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 通过课文的描述,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五、朗读品析,领略草原风光美。
1.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这些景物又是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2. 老师有感情地范读。
3.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 1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说说“一碧千里”的意思。
“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的、望不到边的青草。
②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③出示草原风光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并感受一碧千里的草原。
( 2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的艺术手法。
②出示图片,理解“翠色欲流”。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③这句话展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 3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是指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
②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
A. 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B. 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C. 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4. 指导学生背诵第 1 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1 .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 .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朗读理解,感悟草原人情美。
1.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风情。课文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2.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4. 课文 5 个自然段就讲了五部分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 组内交流。
6. 全班交流。
(1) 第 2 自然段 — 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A.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 — 河!
(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B.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情厚谊,以及草原上的热闹场面。
C.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 2 )第 3 自然段 — 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 3 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 从“总是”中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 3 )第 4 自然段 — 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 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 4 )第 5 自然段 — 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即使夕阳已经西落了,大家仍然相谈甚欢。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④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 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作者是将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来具体展现的。
2. 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最主要的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干部向我们敬酒, 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3. 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课文小结】
《草原》这篇课文通过描绘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汉族兄弟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爱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民族大团结的无限珍惜之情。
【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由于大多数学生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想象,感受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