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旅游
甘肃省景点介绍
鹰窝树遗址
鹰窝树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桥子村。遗址分布面积30余万平方米,由遗址和墓葬2部分构成。遗址区有房屋建筑和制陶作坊遗存,暴露有部分墙体和柱洞,采集有大量夹砂红陶片,泥制彩陶片及残石器。墓葬区分布有较密集的古墓葬,出土四耳彩陶罐、双耳彩陶罐、金耳环等文物,属四坝文化遗存,对研究这一文化的起源、发展、分布范围、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交流有重大价值。2012年被酒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向东、西各延伸1250米,向南、北各延伸50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州堡遗址
河州堡遗址位于酒泉市敦煌市肃州镇河州堡村。据文献记载,该城为清代修筑,因清雍正年间,自河州迁入移民而得名。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南北长45米,东西宽47.8米,面积2151平方米。墙基宽2.7米,顶宽0.9米,高4.2米,黄土夯筑,夯层厚0.12—0.15米,墙顶部有女墙和瞭望孔,南墙有马道。城堡东南角、东北角、西北角各有一外突2米的多边形角墩。1992年被敦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四周堡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汛卡
敦煌汛卡分布于酒泉市敦煌市莫高镇、阳关镇、七里镇及北山境内。现存有空心墩烽火台、疙瘩井墩、呵呵沙石墩、旱峡沟墩、沙枣墩、山阙峰烽燧、山水沟大墩、甜水井墩、土窑墩、新店子墩等11处遗址。遗址多为土坯砌筑,平面呈正多边形或圆形。空心墩烽火台通高10.8米,面积91.86平方米。顶部有土坯砌筑的女墙,东侧筑有坞院,现存坐西朝东房屋6间,黄土夯筑,南侧残存有积薪5座。其他10处汛卡遗址均坍塌呈丘状,直径大多1.2—2米,残高0.6—0.9米。敦煌汛卡对研究清代敦煌烽火台布局、军事防御、驿传有一定参考价值。1989年被敦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德楼
道德楼位于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堡子村,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82.36平方米,坐东朝西,为单檐歇山顶式二层建筑,面阔一间5.68米,进深一间7.25米,通高8.45米,周围廊。道德楼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是瓜州境内唯一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也是研究清代瓜州地区道教建筑的重要实物遗存。1989年被安西县(今瓜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楼基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道呼都格岩画
老道呼都格岩画分布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共计12处、118组、590余幅图案,制作技法包括凿刻、磨刻和线刻三种,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和各种神秘符号等三类。这些岩画意境古朴、形象生动、粗犷有力、风貌独特,活的情景,是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古代河西走廊境内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宗教、艺术提供了材料。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老道呼都格井为基点,向东延伸2500米,向南延伸200米,向西延伸1005米,向北延伸100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崖子沟岩画
青崖子沟岩画位于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红柳湾镇大坝图村。岩画分布在长约100米、宽约20米的山沟中,共计3处、总面积约50平方米,现存各种图案300余幅。岩画主要以凿刻技法制作而成,内容包括人物和动物两类。青崖子沟岩画时代跨度较大,文化内涵丰富,作为古代祁连山岩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宝贵图像资料。2012年被酒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岩画所在三块岩石四周边缘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西路军永昌战役旧址
红西路军永昌战役旧址(遗址)分别由位于金昌市永昌县城南街十字东侧的红西路军总指挥部旧址(土木结构,坐南朝北,南北长37米,东西宽32米,15间房屋,占地面积1184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位于新城子镇西湾村宦家庄的大沽政治部旧址(清代木结构建筑,堂屋坐西朝东,东西长45米,南北宽40米,房屋6间)和位于六坝乡南庄村柴家老庄的八坝阻击战遗址(1935年建成,坐北朝南,黄土夯筑,墙高11米,厚3.3米,墩厚5.5米,四角有角墩,占地面积5390平方米)三处旧址(遗址)组成,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期间为有效配合河东主力红军行动和推动西安事变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三沟魁星阁
三沟魁星阁位于金昌市永昌县朱王堡镇三沟村,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10平方米。0位于台面中央,木构八角形、重檐攒尖顶。分上下两层,内梯连通。上层圆形尖顶,安装葫芦宝瓶,青瓦铺面。下层八角八柱抬梁构造,八脊斜面,围廊通透,檐枋施花牙雕板。八角起翘,角昂垂吊风铎,结构复杂,造型美观,做工精细,玲珑别致,极具地方特色。对研究该地区宗教文化、宗教建筑特征、建筑工艺技术等有重要价值。2004年被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魁星阁台基中心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大门石刻
花大门石刻位于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四社花大门内山体上,东西长约1000米,高约2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石刻始凿于西夏,有塔形佛龛50余座,佛龛宽0.5-1米,高0.5-1米,深0.5-2米不等,为附近寺庙僧伽藏瘗骨龙之所,因其形似门而得名。花大门石刻为研究西夏石刻艺术、佛教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一窟上方早年摩刻“永昌卫王”字样,现不存。200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岩画
北山岩画位于永昌县焦家庄乡陈家寨村北400米的青山石壁上。分布于长10、高9米的北山脚下石壁上,面积90平方米,画幅略呈三角状。计有个体图案32个,多为动物图形,内容有放牧、单人骑鹿等,动物有鹿、狗、羊等。岩画均为石头砸刻,采用凿点成线勾勒画面的技法,手法简洁,构图明快。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民族文化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庙城城址
大庙城城址位于金昌市金川区双湾乡岳家沟村东南侧。座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70米。面积30600平方米。城墙残高4米。城内中部筑墙,将城分隔成两部。城外有瓮城。城门向南。城内采集有铁串饰、石杵、陶片等。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城建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泉堡城址
水泉堡城址位于永昌县红山窑乡水泉子村东南2公里。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60米,南北宽260米。面积17.16万平方米。城内有两道城墙隔成三小城,东城长260米,宽60米;内城长360米,宽260米;西城宽200米,长260米;东、西各开门,门宽4米,高6米。墙垣均为夯土版筑,残高6米,基宽3米,夯层厚约0.12米。四周有护城河,口宽5米。城东南侧另有一城,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20米,墙高约2米,宽2.5米,其东南角有一边长5米、残高8米的方形观敌楼。地表散见有褐釉瓷片、灰陶片等,并有水井和房屋遗迹。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河西明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城城址
沙城城址位于永昌县水源乡北地村北1公里。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88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墙体黄土夯筑,基宽约6米,顶宽4米,残高3--5米,夯层厚0.12--0.14米。南墙开一门。城四角各有角墩,今已无存。每边城墙各有2个马面。墙垣夯层内采集有夹砂灰、红陶残片。城西南为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面积约40万平方米,曾出土有灰陶罐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河西魏晋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豁路滩墓群
双豁路滩墓群位于永昌县水源乡西沟村双豁落滩内。是一处马家窑文化与汉墓混存的大型墓群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可辨封土上千座,沙墙湾一带最为集中,墓堆达数百座。墓葬形制为土洞墓与砖室墓两种,多为单室墓,部分砖室墓带耳室和甬道。曾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彩陶和红陶器,彩陶纹样有圆圈纹,器形有罐等,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另外,曾出土汉代陶罐、陶壶、仿铜鼎、铁刀、玉等。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和汉墓的特征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正沟墓群
刘正沟墓群位于永昌县朱王堡镇刘正沟村南4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墓群由刘正沟、锁阳湾、刘家沙坑、李家荒滩四部分组成,墓葬多为单室或多室砖墓。采集有灰陶樽、杯、罐、盘、仓、井及绿釉陶瓶、盘、五铢钱等。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省汉-古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鸾鸟城城址
鸾鸟城城址位于永昌县新城子镇西大河水库东北坝址西侧。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7500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残高4--6米,夯层厚0.15米,南墙正中开一门。采集有鹿角、汉代陶片,1968年出土有石臼、铁犁、铁钟(上刻有汉隶书字五行)、铜扣、灰陶罐残片和五铢钱币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河西汉唐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乱墩子墓群
乱墩子墓群位于永昌县水源乡杜家寨村西3公里。是一处汉、唐两代墓葬集聚的大型墓地。面积约22.5万平方米。1956年发现,可辨封土千余座,最高者达6米。大部分为单室和多室砖室墓。采集有汉代釉陶尊、罐、灶、井、仓、甑、盘和漆器、五铢钱等,另有唐代三彩甑等。墓葬保存较好,对我省汉唐考古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景寨墓群
王景寨墓群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乡王景寨村东北2.5公里。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表有砂砾堆筑封土堆及墓道,墓道长10--25米,封土堆底径5--10米。暴露砖室墓多座。1975年清理1座,为八人合葬墓,出土有陶器、金器、漆器及丝织品等随葬品数十件。墓群保存较好,对武威汉墓的分期断代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沙滩墓群
西沙滩墓群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下双乡俞家湾村西500米。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地面有砂砾堆筑封土堆多座,圆形,底径5--10米。暴露多座砖室墓,出土有灰陶罐、壶、绿釉陶钟及泥质红陶灶、罐残片等。墓群保存较好,对汉-古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狼洞子滩墓群
狼洞子滩墓群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王家新庄村西南2.5公里。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曾暴露1座砖室墓,砖长0.38、宽0.2、厚0.05米。墓群保存较好,对我省汉-古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