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韶关市旅游
韶关市景点介绍
必背峡谷漂流
必背峡谷漂流是一条充满瑶族风情的旅游线路,必背瑶寨地处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崇山峻岭之中,瑶寨散布,蕴藏着独有的民俗习惯,瑶胞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在漂流前,还可欣赏“上刀梯”、对瑶歌等瑶族歌舞,再喝一杯“认亲茶”。是一条充满瑶族风情的旅游线路,必背瑶寨地处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崇山峻岭之中,瑶寨散布,蕴藏着独有的民俗习惯,瑶胞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在漂流前,还可欣赏“上刀梯”、对瑶歌等瑶族歌舞,再喝一杯“认亲茶”。必背峡谷漂流源于必背瑶寨,沿着杨溪河漂到大塘坑,全程6公里,约一个半小时。橡皮艇在曲折的峡谷河道中蜿蜒顺流而下,惊涛骇浪扑面而来。陡峭的半山腰上的瑶
梅岭驿馆
梅岭驿馆,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驿使往来息宿和供传递军情、信报的机构或来往-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据记载,中国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馆舍,为过往-和驿使提供食宿,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古代驿站主要起着接待书信使者的作用,快马加鞭,不知多少天才能送完一封信,所以有“家书抵万金”之说。梅岭驿,又称大庾驿。县志载:水城南20公里,峻岭盘蹬,上山云霄,北旧有馆驿,匾曰:“梅花国”。明、清时馆驿移于城内驿使门。称水马驿。“陆睡有车马、水路有红船”。驿馆内还有驴马房,有马夫走递80人,另配有红船数艘,马20匹。今重建的梅岭驿馆,
望梅阁
望梅阁始建于宋,原称望梅亭。后亭圯。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更名望梅阁。今亭于1990年重建。位于梅关北部山坡,距驿道25米处,倚石壁而建。分二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半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两边有栏杆,水泥长凳可供游人息坐,两根红色立柱上撰有对联:“红白花开两样雪,往来人占半边山。”入阁正门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书写的“望梅阁”题匾。东半段为双重檐正方亭,边长4.7米,亭柱联云:珠帘幕卷西山雨,阁道回看梅岭花。在0上,人居高临下眺望,大余县城一带可尽收眼底。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鳞次栉比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庾将军祠
庾将军祠在憩云亭与梅关关口中间,相距古驿道西侧数十米的一个较开阔的山坡上。庾将军祠是纪念汉时俾将庾胜戍守梅岭有功而建造的祀祠。庾将军姓庾,名胜。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他随楼船将军杨朴在乎抚南越后,为巩固南疆,他和兄弟两人,统兵驻岭北,筑城大余,戍兵梅岭,因他排行老大,所以称大庾。他死后,这里的人民为纪念他的功德,筑祠祭祀。大余县原名大庾,梅岭称庾岭都是为了纪念庾胜将军。据传,祠址是原来汉朝屯兵扎营的地方,1991年大余县人民政府选择此地建将军祠和朝汉台。祠为仿古庙式砖木结构,三开间,90平方米,正厅塑有庾将军像,祠前廊柱楹联题: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诗碑林
梅花诗碑林陈毅《梅岭三章》诗碑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而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大余独有的梅文化。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百首梅花诗作,并且特邀了当代名家沈鹏、陆石、黄绮等人重新书写,请名家镌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从而使梅岭景区更富有高雅的文化意趣。游人到此不仅可赏到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梅岭诗碑林是近年增添的梅岭风景线,它与陈毅《梅岭三章》诗碑及陈毅隐蔽处,串连在一条新的水泥石蹬道上,上下穿插于梅林深处,供游人欣赏和感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钟寨
坐落在始兴县沈所镇八一村。铜钟寨结合了丹霞地貌和岩洞地貌,景区内奇峰峭拔,是以奇特的自然风光、红色历史教育为基础,性学研究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有天然、完美、宏伟、神奇的生命之门——大仙女阴元洞和各大小不一、惟妙惟肖的七仙女阴元洞群,有梦幻飘渺的九凤飞瀑,离景区3公里处还有雄伟壮观的阳元石。钟寨景区内最神奇的景观是因丹霞地貌结构而自然形成的生命之门——阴元洞群,目前发现的有大大小小7个之多,它们或含苞欲放、或玉唇微张、或丹唇紧闭,大的30多米高,小的仅数米高,姿态各异、外形逼真,同时还有一处80米高的形似女性0解剖面的山岩,据说这些都是七仙女依恋凡间
古无尽庵
无尽藏庵位于南华寺右侧,占地数千平方米,修持女众数十人,是目前省内最大的尼姑庵。无尽藏庵现除建有富丽堂皇的佛殿外,还有能住上百尼姑的两排楼房以及斋堂、客堂、功德堂等等。正门上挂着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的古无尽庵匾额。大殿后墙嵌有一块刻着无尽藏画像的石碑。无尽庵乃唐初无尽藏尼所建。自唐至今,经几次迁建,据清修《曹溪通志》卷六《憨山大师中兴曹溪录》载:“泉右一小岭,如舌状,右一锅钳,即右颔,古为无尽尼所居之庵。”又《虚云和尚年谱》载:“按无尽藏尼,为六祖最初0,其庵址似在卓锡泉右边,憨山祖师曾经重修,倾废已久。”根据以上所载考证,卓锡泉西侧,今新建
南雄钟鼓岩摩崖石刻
南雄钟鼓岩摩崖石刻唐—宋南雄钟鼓岩摩崖石刻位于南雄市梅岭镇翠屏山中。钟鼓岩因有钟岩与鼓岩悬石,敲之有钟鼓声而得名。这里因有梅关相伴,历代名人游士甚多、留下许多清词丽句。现有唐至民国石刻20多题。最早的石刻是大唐吕岩(即吕洞宾)书镌的“万福洞”和“上清景”题字。“诸仙岩”三个大字署名“东坡书”,每字高0.50米、宽0.10米。东坡被谪二度梅关到此游览,曾赋诗多首留念。石刻中以清代石刻为多,作者有官吏、学者、道士。字体有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等。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压力下,-江西省大余县县长彭育英派代表鲁炯雯与赣粤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韶关锦石崖寺
韶关锦石崖寺在茂密的林中,有条细长而弯曲的小道通向寺庙。此庙建立在悬崖的石窟里,脚下是陡峭的石壁。整座寺庙悬在崖上,形成奇妙的态势。寺庙内洁净如镜。一尘不染。充满安祥的氛围。尼姑们安祥的神态以及于世无争的眼神,拌随着袅袅神香,迷人的清香,更显寺庙的宁静和安祥。依栏杆远眺,著名的景峰尽收眼底,青山绿水好一派美色,更使人们流连忘返。在这山水天地间,拌合着宁静与安祥,怎不让人陶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雄市六祖庙
南雄市六祖庙位于梅关以南150米处。相传始建于唐代,1995年夏重修。该庙为纪念唐初名僧禅师南宗开山祖师六祖慧能而建。六祖庙与放钵石六祖庙耸立在梅关关楼以南约200米处幽静的山谷之中,庙宇旁边有终年清泉涌流的卓锡泉。六祖惠能俗姓卢,是广东省新兴县人,祖籍河北范阳(现北京宛平),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他3岁丧父,生活十分贫困。年纪稍大则靠卖柴度日。惠能在24岁那年的一天,跑到县城去卖柴,听见有人在念诵《金刚般若经》,引起了他的兴趣,便有心念佛。后得到念经人的资助,来到湖北黄梅东山寺出家。禅宗五祖弘忍在那里主持。相传印度佛教第二十八代祖达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雄莲社庵
南雄市莲社庵水南莲社庵,位于市区东部,距新城约1.5公里。该庵建在水南百亩良田高处,坐东向西,墙基为红砂石所砌,砖木结构。这里濒临浈江,视野宽广,林茂竹翠,景色秀丽,空气新鲜。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张进贤编撰的《保昌县志》载:“莲社庵在水南村,内有僧智一肉身。”据老人叙述,此庵殿堂一直保留至60年代,庵的大门和厢房今尚在。史籍载:在水南村建有莲社庵、青莲庵、兴隆庵、渡山寺、玉虚宫、大王庙、娘娘庙7所庵、寺、宫、庙中,以莲社庵为最。它历史悠久,堂殿雄伟华丽,四周古树参天。莲社庵的殿堂中,置放的阿弥陀佛、十八罗汉、四大金刚、僧智生佛等菩萨神像,
满堂客家大围
满堂围位于广东省始兴县隘子镇西南3公里处,是客家围楼民居建筑,中国五大民间传统建筑形式之一。满堂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咸丰十年(1860年)建成,历时28年,为当地富豪乾荣所建,是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特色客家民居建筑一一抵御性营垒式围屋。围楼平面近似长方形,有十二院、九厅、六天井,建有平房、楼房、炮楼等居室数百间,包括大小祠堂、议事厅、民居、粮仓等。占地1.3万平方米,正面还有门坪长180米,宽7米,鼎盛时居民800多人,由“中心围”“上新圈”“下新围”三组相对独立的围楼组成,各组围楼均环以外廊。中心围平面呈“回”字形,四角楼最高四层,高17
贤坑石英钟门得利坛
贤坑石英钟门得利坛——坐落在贤坑林场的溪流上,两座高约十余丈的山对峙,犹如两扇门欲作关门之势,故称石门。石门中有一溪流穿门而过,并在门脚下冒出一股清流积聚成水潭,清澈见底,形成天然的游泳池,周围树木茂密,灌木碧绿,松涛行韵,如歌似碧,景幽清静。在石门边有一平坦的巨石,称为“得利坛”,旧时,这里的瑶民们以打猎为生,他们每次进山打猎时,都要在这石门得利坛上鸣枪烧香,以求得山神保佑狩得猎物,得猎回来后,也同样在此鸣枪烧香,感谢山神的保佑,同时在此石上将猎物开膛分割,按猎者、看者不分男女老幼,“见者有份”,就地平分。在右边的石壁上可见有一似狗非狗、似虎非虎的石构
盘安杉古墓
盘安杉古墓——位于必背镇桂坑尾以北约4公里的大坪山上。墓为散石垒筑,高90厘米,宽2.2米,坐西向东。瑶族《家先单》记载,安杉原居湖南,几经迁徙,到此定居,距今20多代,约600年。近年来,东南亚和美国的许多瑶族后裔,确认盘安杉墓为其0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龙景区
黄龙景区地处必背镇,距县城约60公里(公路里程),杨溪河水从崇山峻岭中蜿蜒流过,景区内群峰滴翠,层峦叠嶂,赤壁倒悬,险峻无比。且处处可见青松立于岩石侧,飘逸的修竹,恬静的河水,大山的豪放,丹崖的刚烈,造就了一副如诗的山水国画。黄龙景区属石砂岩的高山狭谷地貌,奇峰、绝壁和怪石形成了各种景观,有黄龙、黄凤、仙女问金龟以及酒壶石、笔架峰等等众多奇特的景观。
双峰寺遗址
双峰寺遗址——位于县城西双峰山麓,为北宋天平兴国(976—984)年间,由广悟禅师创建,敕赐“双峰山兴福寺”,其声誉仅次于云门寺,该寺经过北宋元二年(1087年)和明代成化五年(1469年)两次重建,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数度维修。至民国时期,双峰寺已是风雨飘摇,没有再维修过佛像,寺宇逐年倒塌,现已成为柑果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寺遗址
东华寺遗址——位于洛阳镇白竹管理区东坪小仰山,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一度僧徒众多,昔小释迦仰的禅宗道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花潭
桂花潭——位于云门寺后山,因分一、二、三潭,又称飞泉三叠。瀑布从30余米高崖飞泻而下,形如玉帛。水声轰鸣,雾气萦绕。潭周三面,石壁耸立,其形如盆,直径20余米。潭水清底,深达2米有余。云门寺后山有个桂花瀑,瀑下有个桂花潭,那里潭水清澈、是云门寺很著名的景点。桂花潭一位于云门寺后山,因分一、二、三潭,又称飞泉三叠。瀑布从30余米高崖飞泻而下,形如玉帛。水声轰鸣,雾气萦绕。潭周三面,石壁耸立,其形如盆,直径20余米。潭水清底,深达2米有余。地址: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类型:瀑布
红七军伤病员养伤旧址
1931年2月1日,-、张云逸、李明瑞率领红七军经县境梅花圩,2日与敌军激战,将40多名伤员留在大桥镇铁头龙村,为了安全,当地群众将伤员转移到村东七公里的曲潭山坳隐蔽养伤。9月,除2名红军战士伤重不治、3名流落瑶山由瑶民掩护外,其余伤员伤愈后分三批绕道回到江西苏区。两名伤重牺牲的红军战士就埋葬在当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夫村炮楼农军防御战旧址
炮楼又称水楼,建于民国初。1928年1月6日和15日,农民自卫军与-军队在乐夫村两度激战,炮楼屹立至今,留下累累弹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