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周口市旅游
周口市景点介绍
杨湖冢遗址
杨湖冢遗址杨湖冢遗址位于县城东北临蔡乡杨庄户村西约500米处,狼牙沟北岸,是一座周代文化遗址。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1000余平方米,高出地面半米左右,文化层深近1米。出土文物有周代陶鬲、陶罐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楚故城
陈楚故城陈楚故城(今淮阳县城)是西周至春秋末陈国的国都。公元前278年楚都“郢”被秦所破,楚顷襄王迁都于此。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陈州州城枕蔡水”。《水经注》载:“沙水又东南迳陈城北,故陈国也。”《诗谱》载:“陈都于宛丘之侧”。《淮阳县志》载:“州城即古陈国”。今淮阳城址与文献记载相符。《诗经·陈风》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水经注》记载:“城之东门,内有池,池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步许,水中有故台,诗所谓东门之池也。”《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东门池,在州城东门内道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牛台遗址
石牛台遗址石牛台遗址位于城东12公里葛店乡石牛台村。据勘查,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6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州府志》载:“昔有人发此得石牛因名。”魏肇峙《淮阳古冢考略》说:“石牛台乃唐程鲁公韩夫人之墓,有志石可证,台北里许程庄其后裔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台遗址
鲁台遗址鲁台遗址位于城东南31公里鲁台集。据勘查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6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春秋时鲁人秋胡,仕于陈居此,每思家常登台以望鲁,故称望鲁台、秋胡台。《乐府解题》说,“鲁”有秋胡,纳妻五日而官于“陈”,五年后乃归。未至家,路见一采桑女,美,下车戏之曰:“力桑不如见国卿,今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妇曰:“采桑力作,以奉高堂,不愿人之金。”秋胡至家,妇人见调戏她的竟是自己为官在外、五年未见的丈夫,怒而投沂水而死。后人哀之而赋之“秋胡行”。后人的后人又依赋编成戏曲《秋胡戏妻》。汉·刘向也将之收入《列女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腰庄遗址
赵腰庄遗址赵腰庄遗址位于县城南刘振屯乡赵腰庄村内。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1.19万平方米,文化层深3米至5米,出土文物有龙山文化时期的折沿敛口罐、平底碗等陶片。遗址基本与地平面一致,地平面以下半米即为文化层。上部有汉代墓葬,征集有汉代日光铜镜、灰陶罐等。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岔河遗址
岔河遗址岔河遗址位于县城东北黄集乡岔河村内,西临黑河。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地表1米以下为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1米。出土文物有平底罐、浅盘豆、侈口碗等。遗址上部为东汉墓群。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谷堆遗址
青谷堆遗址青谷堆遗址位于县城东北黄集乡狄杨庄北,南临老黑河。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高出地面3米。四周陡立,原有面积6600平方米,现存1800平方米。系灰土堆积而成,文化层一般深2米至5米,内涵丰富。从雨水冲刷的断面看,发现有红烧土房基。出土有石箭头、骨锥、鹿角、兽骨、蚌壳以及钵形陶鼎、深腹罐、平底碗、浅盘豆等,属龙山文化遗址。据旧县志载,青谷堆为宋狄武襄公墓,无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磨旗店遗址
磨旗店遗址磨旗店遗址位于县城东南大连乡磨旗店村北,南距新蔡河0.5公里。当地群众又叫“黄巢寨”。《新唐书·赵犨传》载: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秦宗权合兵数十万,挖长壕五周百道,围陈三百日,据传说古代两军会师前均以“磨旗”为号表联络。从该村名称及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上分析,这里应是黄巢树旗围陈的营垒,也是黄巢与秦宗权合兵会师的地方。遗址为一台地,其上曾建有东岳庙,现已平。今台高1米,面积540平方米,文化层深约3米。出土文物有泥质彩绘红陶、扁平状鼎足、鸭嘴形鼎足、豆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片;有龙山文化时期的敛口罐、平底碗、浅盘豆等;亦有部分商、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里堂遗址
三里堂遗址三里堂遗址位于县城东北临蔡乡三里堂村北,黑河西岸,是大汶口、龙山时期文化遗址。文化层厚3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内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横篮纹陶罐和素面陶杯,龙山文化时期的篮纹罐、石凿等,从遗址的断崖可见到红烧土房基。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台遗址
蒋台遗址蒋台遗址位于县城东北临蔡乡曹楼村南500米处,是一处大汶口、龙山时期文化遗址,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由灰土堆积而成,高6米,面积2444平方米。已发现大量的陶、石、骨器,能辨出器形的有大汶口文化时期鸭嘴型鼎足、陶钵,以及龙山文化时期的钵型鼎、深腹罐、平底碗及石斧、石凿、骨锥、骨凿等。遗址上部发现有汉代墓葬,用子母小砖券成。据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记载:“蒋家冢在城东北二十余里,俗呼蒋家台。”遗址原占地2万平方米,高6米至7米,左侧有一小冢。冢前树有一碑,当地传碑文为“蒋干之墓”,蒋台之名由此而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丹寺遗址
范丹寺遗址范丹寺位于县城东南刘振屯乡前耿楼村东700米处。经考证,寺下是一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196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处台地,方形,高出地面2米。四周地势平坦,面积3600平方米,文化层厚一般为3米至5米。出土的器物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鼎、陶碗、陶罐、石铲、石凿、石锛等。台北有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有青灰色陶竹节杯等。民间相传,范丹寺,是孔子困陈时向范丹借粮处,后人建寺十余间(已圮)纪念之。范丹系东汉人,与孔子相距六七百年,借粮之说不足信,但故事却流传不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阳双冢遗址
双冢遗址位于县城东南王店乡双冢村北侧,北距平粮台古城址1.5公里,东临蔡河,是一处含有龙山、二里头、商文化遗址,196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两冢一高20米,一高16米,面积约5740平方米,系夯土筑成。冢下为范围较广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5.28万平方米,平均文化层深度在5米左右。遗址内遗物丰富,冢东南有红烧土房基面。是一处人口稠密,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遗址。1972年后,出土有陶纺轮、陶网坠、石铲、石斧、石锛,并发现有大量的鹿角、蚌壳、猪、羊、狗、牛的骨骼。陶器残片能看出器形的有:龙山文化时期钵形鼎、侈口甗等;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鼎、甗;商代大口尊、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丘寺遗址
朱丘寺遗址位于县城东北四通镇王菜园村东南700米处,属龙山文化时期遗址。198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文物普查时,遗址高出地面1米至3米,南北宽180米,面积4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至5米。寺下高台及延伸部分全属文化遗址。出土有扁平形鼎足、深腹罐、敛口豆、平底碗、圈足盘、平底盆、澄滤器及陶纺轮、陶网坠、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箭头、蚌镰、骨锥等。并发现有红烧土房基多处。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载:“朱丘寺在城东北三十五里。”传说为五代时梁太祖朱全忠墓,后在台上建朱丘寺,俗称朱公寺。《新五代史·赵犨传》载:“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谷台
淮阳五谷台是神农氏初期建都立业的地方。五谷台一带,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神农氏在此开创了原始农业,成为中华民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地域之一。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始教天下种五谷”。《兖州府志》也有相同的记载:“始制耒耜,教民播种五谷,故号神农氏,初都陈,后都曲阜”。《淮阳县志》更有所记载:“约公元前30世纪,相传炎帝神农氏都于陈,尝百草而兴药,艺五谷,教民农耕。”并载:“五谷台位于城东北5公里五谷台村,亦名五谷营,为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处。其址今已毁”。据当地民间传说:台原高丈余,占地十亩,上筑庙宇,塑有神农氏像,每逢大年
宛丘古城遗址
宛丘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连乡大朱庄西南隅,占地面积一百余亩,高二丈,俗称平粮台、平粮冢、贮粮台,1988年2月13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46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城遗址。它发掘于1979年,消息一经披露,《人民日报》、《光明报》、《河南日报》、香港《大公报》、新华社等数十家海内外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曾轰动一时,震惊世界。春秋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陈风·宛丘》曾描述过这里的动人景象:“子之荡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胡公陵园
陈胡公陵园有陈胡公墓,俗称胡公铁墓。此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南坛湖畔,是中华陈姓的始祖墓。陈胡公名妫满,虞舜后裔。周武王灭商后,把他封到陈地,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雄才大略,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妫满死在陈国,就葬在这里。周武王以国赐姓,称他为陈胡公,陈胡公自然就是陈氏的得姓始祖,这就是陈姓的由来。陈胡公死时是墓而不坟的年代,但对于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因此,陈胡公墓室就建在地下,而地上部分建的拜殿也早已不复存在,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西周的陶片和战国板瓦,证实了当年陈胡公墓和陈胡公拜殿的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步桥
八步桥八步桥位于县城东北隅八步桥村,八步两座桥,今桥尚存。八步桥一侧的三大士寺院,香火连绵不绝,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们更是纷至沓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林石桥
柳林石桥柳林石桥位于城西北12.5公里柳林南寨西侧老运河上。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陈州府志》载有此桥,据传建于明代。石桥东西横跨老运河,跨径2米至2.7米(中3孔为2.7米),长17米,宽7米,高2.5米,是一座五孔红石磙基础石拱桥,至今保存完好。1988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这里曾是著名的楚汉“固陵大战”的古战场。
淮阳金龙桥
金龙桥位于县城东南隅内湖之中,据传建于晚唐,为单孔石桥,长2.4丈,宽1.2丈,桥塘外用石磙排列在城上,有青石雕花栏杆,桥孔近水之处,装饰红石雕龙一条,头北尾南,显得古朴典雅,小巧精致。因与银龙桥相对,故名金龙桥。196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被水淹没。该桥附近原有月波寺、文昌宫、祖师庙等建筑。传说宋仁宗时,陈州大旱三年,哀鸣遍野,民不聊生。皇帝命曹太后之弟四国舅到陈州粜米,但他大斗进、小斗出,米里掺砂,刮民膏血,敛财聚富,强抢民女,陈州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曹国舅还用御授紫金锤打死敢于-的饥民张老汉,其女张桂英万般无奈,进京告状,开封府尹包拯受理
平信桥
淮阳是汉刘邦计捉大将韩信的地方。陈人为缅怀这位富有将帅天才的领兵大元帅,把汉高祖擒囚韩信时路过的吊桥,谓之“平信桥”,城西乡谓之“平信乡”,千古记之。韩信,公元前?——公元前196年。秦末淮阴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拜为大将。伐魏、举赵、降燕,破楚将龙且于潍水,定齐地。汉五年与汉师会围项籍(羽)于垓下,籍走自杀,信封楚王。与萧何、张良称汉兴三杰。六年,有人告信谋反,高祖伪游云梦,执之,降为淮阴侯,十一年后为吕后所杀。《史记》、《汉书》皆有传。当人们走到平信桥的时候,思古之忧情,无不为功高盖主者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