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黄山市 > 祁门旅游
祁门文物古迹介绍
祁门古戏台
祁门古戏台,在中国戏曲舞台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明清以来各个时期遗存的11座古戏台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及实物例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建筑艺术的造诣和成就。祁门古戏台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村、文闪河流域,历史上这一带文风昌盛。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0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洪岭古道
大洪岭古道位于黄山市祁门县,年代为明。祁门地处万山之中,古代交通十分不便,历代祁门人为了大洪岭通道,多次修建,捐输很多。这条通道开拓始于何时,今已难考。明万历(1573)前,南坡上岭以今大坦老岭之月形为起点,万历后以燕窝里为起点。关于这次改路,祁门民间有湘源郑寡妇捐金辟新路的故事,颇有趣味。大洪岭最后一次重修为清道光元年(1821),从明万历年间开辟修建到道光年间,历经2百多年苍桑,水冲石剥,道路损坏严重,于是来往大洪岭的商人、官宦及祁黟的商号纷纷捐款,耗资数万金,历时6载,终使危途成坦道。整条道路以青石板铺就,阔达3、4米,这在处于崇山峻岭古徽州来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之珍墓
郑之珍墓系明代剧作家郑之珍夫妇的合葬墓,墓建于明万历壬子(1612),位于渚口乡清溪村西北三里的圣堂坞山坡上,依山面水,座西朝东,整个墓地呈椭园形,直径长14.7m,宽8.7m,占地142.6㎡。整个墓地分墓冢、祭坛、拜台三部分,墓冢直径4.4m,宽4m,墓冢后靠墙围处有高1.47m,宽0.64m,墓碑一块,阴刻碑文“明痒生高石郑公讳之珍夫妇墓”冢前祭坛及二级拜台,益附台阶,可拾级而上,皆用碎石片铺砌而成,冢前祭坛部分嵌有宽1.4m,高1m的墓志铭一块,阴刻铭文二十四行,详细地记载着郑之珍“生于正德戊寅九月二十四日,殒于万历已未正月初四,享年七十有八“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家大屋
洪家大屋,位于祁门县祁山镇东大街敦仁里8号、10号、12号、16号,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包括承恩堂、养心斋、承泽堂、思补斋。主体建筑均坐北朝南,二进二层式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1200余平方米。清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清末两江总督曾国藩入驻洪家大屋,多次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谋划与太平军作战事宜。洪家大屋承泽堂前墙上存有题字,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初七太平军攻入祁门所留。洪家大屋为洪姓由择墅(洪村)迁入时所建,共有大小屋宇数十间,承恩堂居中、后有养心斋,左有承泽堂、思补斋。大屋主体建筑具有典型徽派建筑特点,高墙封闭,马头翘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贞一堂
贞一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渚口村。始建于明,1673年重建,1910年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67平方米。徽州民国第一祠,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大门两侧有黟县青石鼓一对,雕饰有龙凤呈祥、隐瞒送子等图案。进门为前进,左右两厢,中为通道。过天井即为正厅,正厅有108根立柱支撑,规模宏大,是春秋二祭和举行庆典的场所。后进有东西天池各一,天池四周石柱和栏板上,均刻有各式各样的花鸟图案,如鲤鱼喷月、雁落荷花、松鹤延年、松柏长青等,雕刻精细。过天池为享堂,是供奉诸口倪氏祖宗神位之所。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贞一堂位于祁门县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倪望重宅
倪望重宅当地俗称新屋里,是清同治甲戌科进士倪望重的宅第,建于清光绪十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一府六县是古徽州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以徽州建制命名,即在一个大院里,除了一个府厅外,还没有六个县厅。所谓府厅,就是正厅,这种正厅建成官厅,上有楼。另有一个花厅,属县厅中的一种,是主人读书和会客的地方。无论府厅还是县厅,都配有天井通风采光,檐水采用徽州通常的做法,向中间会集,称做四水归堂,象征财通四方,福自天来。一府六县在一宅之内,每个部分的设计或庄或谐,或幽或明,或丽或拙,或连或分,在静谧中勾托出动感,把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民俗意识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儒道思想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门一本堂
一本堂位于黄山市祁门县,年代为明。又名“唐大司徒郑公祠”,为祁门西南乡郑氏七门总祠,始建于唐代,原为家庙,毁于元代,重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大修于民国,分为门楼、仪门、享堂、寝堂四进。祠堂长64.7米,宽23.7米,总面积1533平方米,名列祁门榜首。2012年2月28日一本堂被黄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同年12月26日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间相隔不到一年。2012年,一本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文物本体外,东、南、西、北各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2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环砂村叙伦堂
环砂村叙伦堂位于黄山市祁门县,年代为明。坐东朝西,分前、中、后三进,由门楼、大天井、正厅、小天井、寝堂及楼阁组成,祠堂内所有立柱和横梁,挂有形象各异的楹联和匾额,书法秀丽、金碧辉煌。高悬于中堂上方的苍劲有力、庄重大字“叙伦堂”和矗立两侧的程氏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斗大金字,更是令人肃然起敬。“自古宗祠无二姓,傅、程两姓共用一座祠堂,体现了环砂人的淳朴善良、人文和谐的良好民风。2012年,环砂村叙伦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3米,南2米,西18米,北2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23米,南22米,西38米,北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峰寺遗址
西峰寺遗址位于祁门县闪里镇港上村,时代为唐-清。西峰寺遗址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整个遗址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线外东南西北各50米相传唐光化三年(900),五台僧人清素飞锡杖卓立其颠,邑人郑传为建卓锡亭、西峰塔和寺院。吴王杨行密赐额“上元宝林禅院”,有屋百余楹。嘉庆十七年(1812)及道光十四年(1824)重建。后圮,遗有铜鼎、铁笛、锡杖。今塔基尚存,唐僧清素舍利骨在塔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溪村古建筑群
历溪村古建筑群总面积11.9平方千米。现存清代以上古民居17幢,包括3幢祠堂庙宇和14幢民宅建筑,另有古桥3座、古墓葬2处。主要建筑有合一堂、镇南祠、新芝堂、王必成宅、舜溪桥等。2012年6月21日被公布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外,东、南、西、北各20米。建设控制地带:历溪村四周山脊为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源村古建筑群
桃源村古建筑群位于黄山市祁门县,年代为明清。2012年,桃源村古建筑群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各单体建筑为中心,东、南、西、北各15米。建设控制地带:桃源村四周山脊为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土坑遗址
“中土坑新石器遣址”位于祁门县凫峰乡土坑村中土坑村民组境内,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遗址坐落在秀丽的率水河边,其河道成S形状,河面宽畅,水流舒缓。遗址为一椭圆形台地,总面积约有30多亩。这里靠山临水,在此定居,既便于饮水、耕作、养殖,也便于上山避灾。该遣址于2002年8月,被村民江文政发现,当时出土了尖状磨制石矛14件,石镞1件、石锛2件、玉石器1件、陶制鼎足2件。经省有关专家鉴定及现场查看,认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因而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2月,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在探方中,人们从土质结构上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和出土器物的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军题字
太平军题字:“太平天国粤东前营叶”,面积约一平方米,至今字迹清晰。据祁门县志(同治志)和其他史料记载,从1854至1862年的九年中,太平军曾七次攻占祁城,石达开部1856年东返天京时还曾穿城而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伟溪塔
伟溪塔身六边形,外观5层,平面直径5.66米,高23.1米。塔内无楼层,中空,一望到顶。塔身内外镶嵌佛象砖共400余块。此塔苍劲粗犷,庄重古朴,建于北宋,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后坑瓷土矿遗址
太后坑瓷土矿遗址位于祁门县金字牌镇庄岭村三源组南侧山坡脚下杭源溪旁,时代为清。太后坑瓷土矿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倪康民墓
倪康民墓位于祁门县渚口乡大北村管驿坦寅山(慈张公路东侧)120米处,时代为明。倪康民墓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门茶业改良场
祁门茶业改良场位于祁门县平里镇所在地,时代为民国。祁门茶业改良场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门茶山公园
祁门茶山公园位于祁门县茶山公园,时代为民国。祁门茶山公园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皋塔
东皋塔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凫峰乡赤桥村东,明嘉靖间(1522——1566)方楷倡建。原为5层,万历间(1573——1620)增建为7层。底层面积10平方米,高50米,砖石结构,内有石级盘旋而上,巍峨弘丽。东皋塔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源廊桥
桃源廊桥位于祁门县闪里镇,时代为明清。桃源廊桥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