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宗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宗祠篇
41、福清叶氏宗祠
福清叶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叶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福清市港头镇后叶村,系明内阁首辅叶向高的祖祠。其坐北朝南,由戏台、天井、殿堂等组成。有资料记载,该祠为叶向高亲自卜地兴建的,但缺乏史料依据。该祠坐北朝南,二重门刻有明天启皇帝钦赐的写有“元辅乡”三字的牌匾。祠堂始建时为三进八扇一后院,规模较大,宽23米,深43.8米,占地1008平方米;外墙为砖石结构,内为木质结构的宫式斗拱建筑。该祠清顺治年间被毁,康熙年间曾修后进和后院,乾隆年间又修戏台亭和回廊,1947年再建中间一进二层楼房和八角大戏台等。1985年,叶氏后裔、旅外华侨出资进行大规模…
42、仪陇马氏宗祠
马氏宗祠位于四川省仪陇县城东50公里的柴井乡鼓楼营村,为一四合院式建筑群,由前廊房、山门、戏台、左右厢房及正堂屋组成,占地面积约1861平方米,建筑设计合理,规模宏大,建筑艺术构件雕刻精美,图案流畅,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3年被公布为南充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氏宗祠位于仪陇县,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861平方米。由牌坊、前廊房、山门、戏楼、左右厢房及正堂组成。牌坊砖石结构,6柱5楼,面阔6米,高4米。坊后系前廊房,台阶高0.9米,面阔7间23.9米,进深5.1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顶,盖小青瓦,5级踏跺。山门与戏楼相连,台…
43、樟木林叶氏宗祠
樟木林叶氏宗祠樟木林叶氏宗祠,位于樟木圩边的樟木根,座西北,向东南,背靠林木葱郁的阿婆背儿抱孙石山,面朝重峦叠嶂的状元山峰,祠前有一四季不枯的池塘,池边还有一条自东向西延伸接桂梧高速公路的贺州至潮江二级公路,此即叶氏82世祖梦蕃公祠,惯称樟木根总祠,叶公梦蕃字郁,生于北宋年间,祖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微宗、钦宗年间登科探花,曾任山西学政,因进谏宋皇抗击金兵,反被昏君贬为广东南雄府太守,然而其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矢志不移,主政期间,尽职尽力,三年政满,业绩显赫,深得百姓称道和爱戴,其出于眷恋地利人和之情,决意定居南雄保昌县,故有南雄始祖,北宋功臣之称。随历史的推移,所传后代瓜瓞绵绵,广布全国各地。…
44、宁阳黄氏祠堂
黄氏祠堂(俗称黄家家庙),座落于宁阳县蒋集镇添福庄西南村老街东段路北,建于1851年,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南北长30.6米,东西宽18.9米,占地面积580平方米。黄氏祠堂为二进院落,门开八字,左右各一门墙成扇形敞开。中为七层台阶,台阶两侧,各有一长条形石台,与门墙平行。石台与门墙外首,东西各一尊石狮,雄壮威武。拾阶而上,便是祠堂大门。大门的上方有一横匾,上书-“黄氏宗祠”四个大字,为清朝两广总督耆英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所题。正对大门路南,有一影壁,长6米、高4米,中有砖雕拼合的巨形瑞兽麒麟图。走进大门,是一进深3米的门厅,出门厅,是前院,原有立柱飞檐,半厦前挑的二门,上有横匾书“…
45、彭屋彭氏大宗祠
彭屋彭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彭屋村,建于明嘉(1521-1566)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有四百余年历史,由彭屋村史上名人彭世潮(御赐进士官拜陕西道监察御史),及举人彭礼(官拜通山县都谕)合力筹款建成。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由于缺乏资金,建筑期历时十八载。宗祠座东北向西南,占地六百多平方米,共分三进。由三十六条石柱支撑而成。两廊是乐亭,中央觐亭,为谒祖行礼之用。故亭前有一联云:进一步趋跄凛肃,历三级揖让雍容。全祠结构雄伟,古色古香,内有两件珍品:“龙凤柱”一双,珍稀石…
46、黄村百柱宗祠
百柱宗祠又称“经义堂”,是明清过渡时期徽派建筑典范的存世孤例。百柱宗祠建于康熙年间,由庭院、门楼、正堂、后堂、后寝组成,祠堂大梁上有“鳌鱼吐云”、“龙凤呈祥”等图案,雕工十分精美。四个石基深刻“鹭鸶戏莲”、“凤戏牡丹”、“仙鹤登云”、“喜鹊含梅”纹饰。一九八二年,在法国巴黎庞毕度文化中心举行的“中国民俗展览”上,江西婺源黄村的百柱宗祠作为宗祠的代表而参展,并引起专家的关注。百柱宗祠,实为九十九根主柱,是设计者想造个深藏民间的“金銮殿”,还是构造艺术上的巧合不得而知,总之为了避讳,建筑者干脆称之为“百柱宗祠”了。建造于康熙年间的百柱宗祠,座落在婺源古坦乡黄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国保…
47、贤良宗祠
贤良宗祠(王氏宗祠)位于东案乡底角村,2001年4月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贤良宗祠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清同治五年(1866年)、民国廿五年(1936年)两次重修。该宗祠为亭台翘檐式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整座建筑雕刻精细。门前是普通台基,台基左右两侧立有两对不同造型的旗杆石,一对狮子戏球,高约一米二十五公分,形状威武。原门面是砖雕装饰,花、鸟、狮兽雕刻精细(现已毁)。门前西向六米处建有一屏照墙,长十一米余,宽近半米,正门北侧毗连世美坊。该祠堂共分三进,前进为亭台支角檐八角楼建筑,中廊设戏台,左、右侧设厢房,前、中进间有一天井,长十五米六十公分,宽四米四十公分。中进为…
48、义乌蒋氏宗祠
浙江义乌大陈镇宦塘村蒋氏宗祠,蒋氏宗祠位于义乌大陈镇宦塘村155号,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乙末年(1895年)续建。建筑坐西朝东,为前后三进左右廊庑组成的院落,占地面积650平方米。2011年8月27日被公布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蒋氏宗祠最具特色的是它的戏台,当地号称万年台,是一座四柱亭式木构戏台。戏台用歇山顶,花脊,正脊上堆塑螭龙望日纹,垂脊、戗脊端部饰砖雕卷草,方形檐椽,翼角起翘,铺望砖,设勾头滴水。建筑通面阔5.05米,进深5.9米,台面高1.63米,于东面设扶梯。台面下用石柱,覆斗形柱木质,古镜式柱础,石柱顶端横向钉木条,再铺木地板作台面,台面外缘三面围勾片栏围美人靠,前面两侧…
49、腾冲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发起者为李氏第十七代裔孙李曰垓(即艾思奇父亲),全部工程历时六年才完成。宗祠坐落于水碓村与刘氏宗祠之间,占地约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来凤山,依山势而建,雄伟壮观。由正殿、两厢楼、二门、前天井、大门及两月宫门组成。从大路起步直达殿堂九重台基,石磴一百余级。拾级而上至台阶转折处为两道石拱门。接着拾级而上至月台,再上是雄伟的三开间牌楼式大门,穿过前天井进入眼前的大殿及两侧三面回廊重檐歇山式厢楼。以布局宏伟、地势高峻、视野宽阔、风景优美而著称。李氏宗祠建盖时期最晚,民国九年(1920)动工,十四年完成,木料全部用腾冲上等楸木,建筑规模气势为和顺宗祠之最。殿前水池于二十二年裔…
50、新宁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时代为清末。位于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镇石田村。此为颇具江南风格的古代建筑,对于研究建筑史具有一定价值。刘坤一所建刘氏宗祠前后三进呈纵向排列,依次为门廊、前堂和神主堂。首进两侧为厢房。门廊面阔3间,进深1间,与西侧厢房的前廊构成“凹”字形通道连接前堂两侧,以丹霞石筑成天井。天井左上方有光绪皇帝御赐高4.2米的表功碑,右上立刘氏3米宽的谱系刻石。前堂面阔3间,进深两间,明间直通神主堂,两次间为客厅、议事堂,其后中建廊亭,两侧为两天井与神主堂相接。神主堂面阔3间,进深两间,内设先祖牌位、香几供案、方桌坐椅等物。额枋上有“严肃整齐”四字。其平面布局、前堂与神主堂沿纵深排列,按其功用主从布置…
51、羊棚头王氏宗祠
羊棚头王氏宗祠位于仙居县下各镇羊棚头村,年代为清。章安王氏羊棚头王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由十四、十五世先祖发起建造,正殿三间,两横厢各三间,前门面五间,小鸡笼顶戏台一个,中间天井一百多增方米,距宗祠东墙三十米处有螺丝井一口。宗祠五间前门面屋桁椽下龙骨装饰结构,柱桁雕梁画栋,衬托人物鸟兽、花草树木、油漆装璜、精工细作。中门上方悬挂“王氏匾额,两边大门上方悬挂”源远流长“、百代朝宗:匾额。明代文武百官经此需逢轿下轿,逢马下马,步行而过。前两灿百页马头,四周檐口滴水瓦勾,檐下墨水画连接。戏台前两角跳檐,青龙腾空,台顶两角鲤鱼成龙,中间双龙戏珠,顶下多道多层雕刻装饰,彩画油漆,整个建…
52、塘下方大宗祠
塘下方大宗祠位于义乌后宅街道塘下村,始建于宋,明代迁建于现址,清末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始在原址重建,光绪廿二年(1896)建成。建筑主座坐北朝南,含三进两院的祠堂和右侧的花厅一座。乡人将整座建筑概括为“七厅七堂九门栏,九级踏步五石桥。”总占地面积约1859平方米。据《稠岩石川塘方氏宗谱》记载,方氏七世祖荣一府君为郡马,尚南宋济阳王郡主赵氏。从建筑布局看,门厅九开间,飨堂七开间,寝堂七开间,祠中设水院,有护祠河、方池和拱桥组成,祠堂的等级是按王侯郡马的宗庙等级规制建造的,这在民间祠堂中很罕见。花厅在祠堂西侧,为回廊式三合院结构,原用于祭祀时招待年高德邵的族亲吃住和看祠人的居所。该祠规模…
53、官田李氏大宗祠
位于杭永线上龙湖岸边的稔田镇官田村,距上杭县城38公里,水陆交通便利。该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孙李梦兰)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而集资两万多银两,历时四年建成的,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整个建筑结构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气势磅礴,融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炉,极具特色,已列入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游客慕名而来。…
54、凤山査氏宗祠
凤山査氏宗祠浙源乡凤山村查氏宗祠是海宁、婺源查氏后裔保存的唯一一座古祠。该宗祠始创于康熙三年(1664年),又名“孝义祠”,距今已有349年。宗祠建筑宏大,檐柱雕龙画凤,横梁及檐角雕刻着堆花、虫鸟。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价值高、保存较完整。据了解,该乡开始筹备宗祠修复项目,预计将投资1000万元对查氏宗祠进行大规模修缮。查氏宗祠是婺源查氏仅存的一座宗祠,是中国儒教宗法制度思想的物化象征,也是礼制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研究徽州地区的家族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查氏宗祠:是海宁、婺源查氏后裔保存的唯一一座古祠。由当时郑太守颂名,是浙江海宁和江西婺源的查氏后裔保存的唯一一座古祠,是婺源与海宁查氏族人祭祀…
55、逢简刘氏大宗祠
刘氏大宗祠位于杏坛镇逢简村,堂号“追远堂”。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天启年间扩建。清嘉庆年间及2002年多次重修。刘氏供奉至今已有二十二世了。当时称“影堂”,后改为:“追远堂”。是目前珠三角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祠堂。是逢简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五大祠堂之一。据传,逢简刘氏是中山靖王之后,与刘备同宗,是汉高祖的后裔。刘氏大宗祠是逢简古村“第一祠堂”,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气势都是其他祠堂所无法比拟的。宗祠建于明永乐十三年,为刘氏五世祖率族建祠。明天启年间进行过修缮,扩建东西钟、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宗祠坐北向南,三路三进四合院式结构。硬山顶,龙舟脊,青砖墙。是顺德年代较为久远,造型较为独特…
56、祝宅祝氏宗祠
祝宅祝氏宗祠位于梅江镇祝宅村兰浦公路北侧,东、西、北三面环路,北距梅溪约80米,有卧龙桥一座,南隔石子路是长陵小学操场。1940年由上祝宅村广旺带头,众家族捐助筹建,占地面积1988平方米。七开间三进,共21间12厢。硬山顶,欧式门楼。现为长陵小学。门额上书-“祝氏宗祠”,东西各开门,额上书-分别为“光前裕后”、“源远流长”。1940年由上祝宅村广旺带头,众家族众人捐助筹建,建国后设为区公所,1983年改为长陵小学,一直沿用至今。因教师宿舍及办公的需要,分隔成许多办公室及房间,文革期间诸多精美牛腿雕刻人物面部被削。前进:七间,通面阔28.45米,通进深7.75米。明间三柱七檩,六架梁带前单…
57、汝城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甲辰年(1424),由两个朝门及宗祠组成,砖木结构。宗祠座西朝东,占地面积364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厨房组成。门楼单檐歇山式,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顶棚彩绘历史故事,露台青石铺就。大门及两边的侧门门板上均彩绘门神,形象威猛。大门前立一对石鼓,石鼓顶部各卧一石狮。大门上方悬“钦赠铁券”匾,门楣上方书“李氏宗祠”。前厅、中厅、后厅之间用两个天井隔开,便于采光排水。中厅两边山墙上各有四幅祖传彩绘画及一幅对联。左联为“金堂玉马风云际会,苍松翠柏雨露长新”;右联为“爱日依庭祥云在户,潘圮为质松柏居心”。后厅设神龛,上悬“奉天敕命”匾。祠内现还保存一块…
58、观阁黎氏宗祠
黎氏宗祠,位于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七谷村2组,建于清代,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188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由门牌楼、前厅、正厅(已毁)、左右厢房构成四合院布局。门牌楼为砖石结构,宽33.68米,高约10米,单檐,仿古建石坊,四柱三间,宽6.5米,高7.4米,明间为通道,两次间用青砖封堵;坊柱置有对联两幅,一云“来游珠履觇门第,记忆嫦娥报牲名”,一云“仿鹿洞芳规规趋必由是路,峙狮严耸峻峻及可配于天”,坊额右行“黎氏宗祠”,额上立行“状元第”匾牌;坊上雕人物、动物、花卉图案。前厅中为戏楼,面阔6.5米,进深5.4米,左右各置配房3间。厢房面阔3间13.28米,进深5间6.14米,高5.4米…
59、昌溪周氏宗祠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周邦头村该祠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主体建筑面积747.12平方米,自奠基至竣工,历时五载。宗祠建筑为明代徽派古建筑典型风范,简洁的布局,古朴庄重;精致的雕饰,细腻入微,极显徽派古建筑特色。脊顶以特制镂花雕砖压顶,上有十三对剔透麒麟相对而立,两边犄角上翘,直指苍穹,显富丽凝重;外墙皆用双层“三六九”型青砖砌就,坚固之极,四面墙裙嵌以青石座基,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整个祠堂布局分栅棚、丹墀、正厅、后进和寝陵五大部分,是“三进两明堂”的代表作。宗祠的选址堪具匠心:座北朝南,背靠来龙山,青松翠柏,古木葱葱;门临昌源河,绿波荡漾,流水潺潺。祠前辟有两个大坦,可容千人,全…
60、章丘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村南,于清咸丰初年(1855年)创建,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根据建筑柱础看,现存的建筑体应为清代。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元代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整个祠堂院落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2米,分前后两院。前院主要建筑为大门和过厅。硬山顶,上施灰瓦,砖、石、木结构,门上悬“李氏先祠”匾1块。过厅居前后院中间,5间,面阔12.4米,斗拱系五铺座单下昂,硬山顶,灰土瓦,砖、石结构,是原来李家用作-的地方。在过厅两旁各有砖墙相隔,并在砖墙上都有一拱形便门。过影壁西侧有大青石,平坦如床,人称“卧龙石”。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牧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