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改革创新的心得体会

2020-08-04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1751”改革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我校按照上级部署,积极稳妥的推进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备尝改革的甘苦。

  第一点,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稳妥推进方能走得更远。

  当下,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基础、育人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三个方面的制约。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理应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教育培养的对象是人,自然要遵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教育培养的对象是面向未来的劳动者,必然要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制约。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来办学,人也不可能脱离现实去生活,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从而实现多赢。协调好各方利益,这是改革成功的保障。高效课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成功,则学生满意,家长拥护,社会认可;改革失败,则怨声载道,自身不保,学校无法生存。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规范办学、晋级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学校可操作的空间十分有限,化解风险的手段却十分可怜。改革必须“破”“立”并重,或寓“破”于“立”之中;利益“调整”与利益“增进”并重,或寓利益“调整”于利益“兼顾”之中,让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让教师成为育人的主体,让校长成为真正的法人,让广大教职工都能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第二点,改革创新要敢闯敢干,但是理论的烛照尤为必要。

  20xx年,山东省开始推进新课程改革,到而今10年有余,然而回首反思我们的改革路,成绩十分可怜,我们许多学校死水一潭,甚至荡不起一丝涟漪。20xx年,“1751”改革工程启动,它是旗子,是号角,让我们再出发,再上路。专家诊断,校际共同体创建,让许多学校开阔了视野,有了发展的决心、改革的欲望,小试牛刀的结论是创新也不过如此。我们缺少的就是一个“敢”字,缺少的就是敢闯的勇气,敢于担当的责任,敢于坚持的倔劲,敢于实践的探索精神。一年来,我们感慨是“改革真的'不太难,创新真的不是名校专利”。其实,只要我们遵循育人规律,吃透新课程改革的三大支柱理论,即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三元智力论,从新的育人观、价值观、课程观、课堂观、效率观、质量观出发,一切改革也就不是小打小闹,新课程改革也就能进行到底。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有两个,即选择、模块。没有通用的、标准化的模块,也就没有选课走班教学的前提,也就没有了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可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词有三,即自主、合作与探究。无论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探究,探究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既然探究,自然有速度快慢之分,效率高下之别。追求真理是无止境的,探究也自然是无止境的,无时空限制的。更何况从一节课域限来考察得出的所谓高效,而从3年7年10年时限来考察则得不出任何价值,更无效率可言,更有甚者当年所谓的高效在后来者看来简直就是对生命的浪费。可见,不吃透理论的改革是害死人,没有理论烛照的改革是害死一批人。

  第三点,改革创新要“官退民进”,但释放人的创造潜能是准绳。

  现在改革的最大问题是迷信行政管理的高效,抱着以年级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死不放手,这个紧箍咒不放,半年不出一切又死水一潭,因为期末要考核,要竞聘,谁也没胆去冒风险,丢工作。不破就无法立,破立结合方有所为。改革创新从本质讲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释放师生的创造潜能,就是打破束缚师生个性发展的条条框框,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的学校才有生机与活力。以一人的意志统一众人的意志,彻底执行,贯彻到底,这也是高效。但一人的智慧毕竟有限,不可限像太阳一样光热无穷,所谓的高效也不可能持续。集众人的智慧不断创新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无限;这样的学校才能永葆青春,永远让人向往,永远让人留恋。

  教育如果简单机械地去追求执行力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伤害的只能办学的自主性,教师的创造性,学生的自主性。学校特色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无法兑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材也成了一句空话。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是为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教育一旦异化,其危害将在10—20年后方得以显现。那将是个人悲剧,民族的悲哀。谁也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因为你是历史的罪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