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现任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学徒工出身的他,干出了“现代鲁班”的业绩。多年来,鲁带领团队完成技术革新100多项,研制各类试验台30多个,多项发明填补了国内铁路系统车载专业技术空白。
4月,畔春意盎然。在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电务段检修基地作业区内,维修人员借助多种车载设备检测台,快速检测东风4D型机车上刚卸下的车载设备。而这些检测台的研制者,是一位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老铁路”——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鲁。
凭着热爱入路,一年半提前出徒
“我出生在山东,骨子里有山东人的倔强。”鲁一开口,就透着齐鲁之人的率真、质朴。
鲁出生在铁路世家。20世纪70年代,鲁父母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黑龙江扎根铁路。鲁父亲是一名蒸汽机车电焊工,母亲是一名列车乘务员。受父母影响,鲁自幼就对火车有着特殊的感情。别的孩子嫌弃“油包”脏兮兮,鲁却整天围着父亲转,看一次火车能高兴好几天。
一次,父亲带领技术革新小组成员发明了“自动化焊接”技术,大大提高了轮对检修效率,在单位小有名气。“母亲也跟着骄傲,我当时就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鲁说。
1982年,正在读高中的鲁向着梦想迈出了关键一步。得知铁路招收学徒工,他果断报名并在选拔中脱颖而出。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鲁格外珍惜,上班跟师傅学,下班缠着父亲“开小灶”。“钻孔时钻头要垂直、锉刀打磨过的平面要光滑。”在父亲的严苛要求下,鲁锉出的铜块误差保持在0.5毫米左右。动手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鲁发现了自己的短板:电子元器件、电路基础等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完成复杂的电路检测作业。
凭着山东人的犟劲儿,加之多年黑土文化熏陶出来的雷厉风行作风,鲁报考了工人大学电工学专业来“充电”。他白天上班,晚上研究,《电工学》《无线电教程》一本一本地啃,还经常对照书上的知识点比照实物动手实践。
水滴石穿。3年的学徒期,鲁仅用一年半就提前出徒,并实现两级跳,顺利考上了三级工,在同期入路的青工中崭露头角。谁家的收音机、电视机坏了,他都能修。就连一些刁钻的技术难题,鲁也能“手到病除”。
1994年,随着生产力布局调整,鲁所在车间整建制划归电务段。钳工变身信号工,鲁钻研技术的热情依旧。当时,铁路技术装备还不完善,他就自己动手,优化、改造了扳手、螺丝刀等检修工具,工友们用起来事半功倍。他还下功夫探索提高车载设备检修质量、效率。在别人学徒的年纪,鲁已成为车间技术“大咖”。
心系安全,埋头创新近四十年
因善于钻研、业务过硬,20__年,鲁成为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工区负责被司机视为“保命”设备的车载设备检修任务,新职工多、素质不均衡,青工提素尤为重要。
由于车载设备都在机车上,如何进行模拟故障演练成了难题。鲁便萌生了自己动手研制模拟“练功台”的念头。高中没毕业的他,开始了艰难的技术创新之路。自购专业书目查资料、进科研单位访专家,鲁白天上班收集动态数据,晚上自学攻关,从查看图纸,到设计模拟电路,再到反复测试改进。经过3个多月的潜心打磨,第一代车载设备模拟“练功台”在鲁手中诞生了。“练功台”能模拟各种状态下的机车数据参数,故障演练更加直观,不仅解决了工友们处理故障演练的难题,还填补了全路这一领域空白。工友们实操能力迅速提升,进一步激发了鲁创新热情。
“对待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综合试验的安全保障措施,特别要坚持故障导向安全。”鲁说,正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推动自己的创新脚步39年不曾停歇。曾经有一台新入段的内燃机车电压波动大,鲁将万用表、录像机都搬上机车记录运行状态,却一无所获。思来想去,他主动上门向搞创新结识的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求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鲁配合两名博士生专门设计了“机车电压波动监测仪程序”,成功在运行的机车上找到了问题源头。科技带来的突破和惊喜,给了鲁很大启发,一直犯愁的车载设备配线测试也找到了创新方向。
和工友们一样,以前,鲁最头疼的就是车载设备配线检测。一台车载设备有近90根电缆、几百条连接线,三五名职工用万用表、手摇兆欧表一周时间才能测试完成。“眼睛都看花了,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漏测问题。”鲁心有余悸地说。望着成堆的黑乎乎线缆,鲁决心研究“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减轻作业强度、提高检修质量。搜集废旧配件、设计图纸、反复测试……鲁边干边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出炉了。“测试台”使配线由人测变为机测,较好地解决了检测配线设备准确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历经10年钻研,鲁“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已升级到了第三代,实现智能化。同时,“测试台”还以“CZXL-Ⅰ型车载线缆智能综合检测平台”的“身份”投入市场,赢得了广泛好评。检测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密密麻麻的线缆数据就会陆续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对混线、断线、对地绝缘等异常情况实现了一键测试,一人半天时间即可完成一台车载设备配线检测任务,工效是10年前检测水平的70倍,且检测合格率达到了100%。这个填补国内铁路系统车载专业技术空白的发明,目前已经在xx局集团公司管内推广应用,并正在和多个局集团公司洽谈合作,预计创效可达20__万至3000万元。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随着智能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鲁创新之路也朝着高精尖发力。“第一代‘测试台’控制面板上的40多个孔都是我一个个手工钻出来锉平的。现在根本不用动手了,智能化硬件支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想法也更容易实现了。”回忆起10多年来的工装变化,鲁言语中透着铁路人的自豪。鲁说,最初的“练功台”“测试台”,电路板上布满了一个个焊上的分立电子元件,后来都被大规模集成块取代了,又引入计算机编程系统,早已实现测试智能化。
截至目前,鲁完成各类技术革新100多项,设计研制的各类试验台30多个,有的已更新换代10次以上。鲁说:“每当看到自己研发的设备投入应用取得良好成效后,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但冷静后,我会默默告诫自己,创新无止境,自己还得加把劲。只要单位有需要,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严管厚爱,言传身教育骨干
汗水与掌声如影随形。随着在车载设备领域一个个技术瓶颈的打破,鲁先后获得了火车头奖章、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并被评为“十大龙江工匠”。20__年,鲁摘取职业生涯最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以鲁xx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火车头劳模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面对一摞厚厚的证书和奖状,鲁说,自己是xx局集团公司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两条腿”走路人才培养机制的受益者,是组织对劳模、工匠的尊重成就了自己。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鲁说。这几年,鲁除了继续创新外,更加注重人才培养。鲁说:“多培养技术骨干,培养超过我的工匠。希望车载设备领域人才济济。”为加速工区职工成长成才,他设计出从首席高级技师到中级工逐级帮带的“塔式”教学模式和不定时间、地点、内容、人数、班组的“五不定”教学法,还制定了每天1小时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曾经零起点的王晶鑫,在鲁严苛的训练下,两年时间成长为xx局集团公司的技术骨干,并多次参加全路技术表演,现已是技术要求极高的管控班成员。在xx局集团公司车载系统技术比武中夺冠的信号工付志红、已经走上管理岗位的车间安全员孔德贤,都曾是鲁课堂的“旁听生”。
鲁对待徒弟是“严”,对自己却是“狠”。曾经,为了让徒弟们尽快掌握新型电路板的电路构成知识,鲁利用年休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废寝忘食地将专业书籍中15页密密麻麻的电路逐线、逐号、逐标手绘在一张图纸上,仅绘图专用墨水就用了10多瓶。当他将图纸拿到培训课堂时,徒弟们拍手叫好,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也直呼“太神了”。多年来,鲁带出高级技师10人、技师4人,有6人在xx局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中夺冠,6人走上管理岗位。
20__年11月24日,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后,身披绶带的鲁与远在老家的父亲视频连线。一辈子节俭的父亲激动地说:“儿啊,回来奖励你1000元。”那一刻,鲁觉得,自己终于成了父亲的样子。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鲁xx40年的创新实践中
处处都有“用心”的痕迹
他用心磨砺自己、用心探索技术高地
创造了一个个常人眼里的“不可能”
点亮“在看”,为鲁点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