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2021-08-26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河南渑池曲剧团演出的《大山的女儿》是由剧作家黄森林等人,以发生在河南省渑池县的真实故事为素材,精心打造的一部现代戏。该剧描写了山村女子秀秀,把一位素不相识的、失忆迷失的大娘接回家,并把她视同亲娘一般悉心照料两年有余,直到她恢复记忆顺利回家。剧作着力塑造了一个善良、勤劳、坚强的山村女子形象,以剧传情,以情感人,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

  首先,《大山的女儿》较好地实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使情感的流露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戏剧性。该剧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因此剧作家在编剧时有比较充沛、真实的感情,情感根基比较深,不做作。秀秀收娘、留娘、忆娘、养娘、带娘、救娘这一系列的过程没有虚构的成分,自然感染力强。然而,作为一个艺术品,尤其是戏曲,单单把现实的真实原封不动地搬上戏曲舞台是远远不够的。剧作家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着力在这种感人的真情上作文章,通过戏剧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突出、矛盾冲突的强化达到了艺术真实的高度。该剧没有简单地记述秀秀收养大娘的经历,而是把这种无私的爱的举动放在了不断变化的矛盾之中,更深刻地触动着观众的心。秀秀决定收娘,韶华(她的未婚夫)不同意,回家后家人不赞成,甚至舅舅都要和她断绝关系;秀秀悉心照顾着大娘,村民又有诸多非议,大娘还时时发疯打骂她;紧接着,秀秀的父亲由于车祸死了;而且韶华家人不同意带疯大娘过去……所有的这些情节一个紧接一个,冲突愈加激烈,突出了秀秀坚忍不拔的性格、善良纯真的心灵和坚强果敢的毅力,紧紧地牵动着观众的心,艺术地传达了这种真实的人间真情。

  曲剧《大山的女儿》摒弃了说理教化的形式,用平凡的人物事迹弘扬了真实的情感。人是情感的动物,任何艺术品都有一定的情感指向,因此这种情感的表现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决定着其艺术价值的高低。秀秀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物,她和其他大山里的村民一样,真诚朴实;她和大山里的其他姑娘一样,勤劳吃苦;她和大山里的其他儿女一样,恭敬孝顺。她和别人不同的就是有一颗更为博爱、宽容、坚定的心,她的爱体现的不仅仅是对某个人的关爱,而是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关注。秀秀要把大娘接回去,韶华不同意,秀秀恳切地说“韶华,这可是一条命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其包容的内涵却一点也不简单——秀秀所关爱的是一个生命,而恰恰是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关注,深入到人的真实的情感深处时,这种情感、这种行为才会与观众的心灵契合,才能真正产生感染观众的艺术效果。曲剧以秀秀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山村姑娘,她救助了一位素昧平生的老者,在重重困难中至始至终奉献着她无私的爱来感染观众。这种感染胜过了帝王的号召、圣人的教导、伟人的榜样,它是真真切切的情感的认同。

  此外,《大山的女儿》在情感表露时寄情于真实的人物形象之中。剧作虽然要表现,像秀秀这样的山里人的淳朴、诚挚、善良、无私,但是它尊重现实,没有把人物形象任意拔高,塑造了真实的人物形象。秀秀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她无私、执着,然而并非所有山里人都这样。韶华也有爱心,但对秀秀的举动也有一些不解,秀秀要接大娘回去,他说“秀,这事不能管,咱还是快点走吧”,大娘发疯时,他也对她大声吼叫。父亲、舅舅等人对秀秀的举动也不支持,公公、婆婆不同意她带着疯大娘嫁过去,乡亲们还传出谣言说秀秀给他爹找了个不掏钱的保姆、好老伴。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不同人物的思想观念,他们的举动正与秀秀坚定不移的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她的善举。然而,秀秀单单是这么无私地去照顾这样一位老人,而且忍受着巨大的痛楚与外界的重重压力,像照顾自己母亲一样照顾她,这在情理上似乎还说不通,她倒底是为了什么呢?曲剧设置了忆娘一出戏,通过秀秀向韶华讲述,当年就是由于没有人收留她娘才造成了她娘惨死的悲剧。“要是有人留咱娘,娘岂能深山把命丧”?直到此时,秀秀才“告诉”大家,她把大娘当亲娘看的原因,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秀秀无私、宽容、坚定的举动自然显得合情合理,这个形象的真实性无可挑剔。该剧正是以真实的人物形象流淌出了真实的人间真情!

  现代曲剧《大山的女儿》,用曲剧艺术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一种真实的感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真实的情感感染着每个人。“闺女啊!你咋恁实在,朴实倔强把善根埋。山高路险多坎坷,山里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也许只有用这句朴实无华的唱词,才能概括剧中流露的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