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历史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2022-06-2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要求课堂教学“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提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颁行和使用,重在学生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在各学科全面展开,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随之逐渐发生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我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也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深入课堂听评课、带头课改展示课教学实践中也略有一些体会和看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学习方式大转变,而且学习活动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所谓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成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和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就我体会最深的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谈谈六点滴体会。

  体会一:课改之前,学生多数是被动接受知识,从不主动预习和复习,老师课堂上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而使用新教材之后教师更多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活动主题,活动的设计、开展都由学生完成,这就改变了以前教师为施者,学生为受者的观念和做法,比如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考虑到改革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因此课前我就发动学生预习,查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改革的历史小剧本,然后评选出剧本写的好的小组自主编演此剧,结果所教班级学生积极性很高,有个平时较差的班居然写出了三个较好的剧本。通过此活动,学生查找资料的积极性提高了,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经过几次类似的活动,同学们认识到查找资料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现在我上课时经常有主动要求介绍自主预习查找的资料的情况,比如七年级上册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就是由学生介绍完成的。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和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之需的习惯,对教师布置的查找资料也乐于克服困难多方寻找。?

  体会二:在新课改之前,学生对繁、难、偏、旧的历史书不感兴趣,上历史课感到厌烦,在课改后,通过大量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比如在介绍北宋东京城市生活变化时,我让学生对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9页城市生活剪影文字介绍和第12页唐朝长安城示意图进行仔细阅读和比较,要求找出两者的差异,学生经过仔细读图,提取有效信息,把差异找出来了,这使我感到很高兴,他们找出的差异是:①唐时商业区域有所限制,而北宋没有;②唐时营业时间不如北宋长;③北宋城市已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而唐没有。实际上对唐时城市生活书中根本没有介绍,这全是学生读图能力有所提高的结果,也是学生由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的重要体现。?

  体会三:新课改之前,学生普遍认为历史是副科,没有必要学,学习起来毫无积极性,而新课改之后,通过图文并茂的教材,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由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学习。学生拿到川教版教材时,普遍都很喜欢。川教版教材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编写说明变为“写给同学们”拉近了编者与学生的距离,书中大量精美的图片非常直观,学生喜闻乐见,书中“读读,想想,议议,看看,写写,记记”符合各层次学生学习需要,克服了以往历史高不可攀的现象,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有意思,有必要,川教版历史教材特别注意当今热点问题,如祖国统一,中国台湾问题等,使学生不再把历史和现实割裂开来,在学习中自觉的古为今用,学以致用,联系中国台湾与大陆的古今知识,联系近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得出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体会四:新课改之前学生学习历史呈个体学习状态,个人学习态度、方法、习惯决定着学习的成绩,而新课改之后,评价标准也发生变化,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在许多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仅凭个人智慧是不够的,还需要集体努力,因此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趋势呈现。在学习造纸术时,我曾发动所教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造纸,并进行评比,因此各小组成员摩拳擦掌,小组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事后我了解到许多小组为确保成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从查找资料到造纸完成的每一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都经历了失败,但他们不灰心,不断请教老师,查阅资料,总结失败的原因,最终都制成了合乎规定的纸张,通过此活动学生充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体会五:通过新教材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也初步养或,从以往的继承性学习逐渐变为了创新性学习。比如在对比学习唐、宋妇女服饰变化时(主要从书中彩图和文字介绍),有个学生发现唐时衣服很露,很透,当时全班哄堂大笑,我并没有批评全班同学,还特别表扬了这位同学,引导他们分析唐时妇女透和露的原因,最终学生得出唐时纺织技术高超,社会风气开放,对妇女的束缚少。在组织学生辩论“梯田开垦的利与弊”时,全班同学形成三种观点: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有利有弊,全班展开激烈辩论,到下课还争得不亦乐乎。有学生还问我支持哪种观点,我为鼓励学生进一步讨论,说明言之成理,并能说服对方的观点都可以,这就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老师观点的现象,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