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名师有多远”这个话题是很有意义的,实际上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他的前进的方向,或者是他努力地目标。我们怎么去理解名师,是概念上的名师,还是真实的在教育一线上的名师。要如果是做一个概念上的名师,他可能就要十全十美,就像主持人说的,要具有四个特征,但作为真实的名师,不一定四个特质都具备,可能在某个特质上比较突出。怎么去理解名师这个问题呢?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理想的名师是什么?一个是真实生活中的名师是什么?我们要说离名师要多远,就是看自己和名师有多少差距,这个差距我个人认为要和真实的名师做个比较,而不是从概念上去考虑,要从活生生的名师去寻找差距,寻找努力的方向,这个话题就定位在“我们怎样去逐渐具备名师那样的特质”,这个话题就很有意义了。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的老师已经具备小学高级教师的职称,部分老师可能具有中学高级职称。前不久,我看中国教育报有篇文章,题目是“高级后教师如何才能再成长?”。我看了一下,比较多的讲外部环境怎样去有利于高级后教师如何成长。我想一个人的成长固然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同样的我们现在的教师已经是不同范围的名师了,那还要不要继续成长,继续发展?我们离名师有多远,一种意义是和真实生活的名师寻找差距,另一种意义要和理想中的名师有多大差距。如果和理想中的名师去寻找差距,我想这个差距永远是存在的,这就涉及到我们为什么要成为名师,因为真实的名师只占10%,既然要是名师,总是一小部分人,名师和普通老师是相对而言的,任何情况下名师总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人是可以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没有比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离名师有多远,首先要做到怎样成为优秀的教师,刚参加工作时想怎样成为合格的、能胜任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刚才提到名师具有四个特质,我觉得这是一个理想的东西,就每一个名师来讲,他可能有些方面做得比较突出,有些方面相对做得弱一些,这就是说即使已经是名师了,也还有努力地空间。怎样才能成为名师?我想名师永远是少部分人,我个人认为首先怎样应该成为合格的教师,然后是怎样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就课改以前,从北京市来讲,成为北京的名师很少的。北京的一个突出的小学数学名师叫马芯兰,他是朝阳区幸福村一小的一个数学老师,他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做一个实验,思维的能力发展。马老师学习了很多的国外著作,比如学习了美国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布鲁纳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数学东西,只要你教得好,学生都能学得会。布鲁纳提出了结构教学,马老师根据这个理论,探索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按照这样的理论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实验以后,他所带的班级,四年级就能够达到六年级毕业班的水平,当时参加了统考,成绩是非常好的,先在朝阳区出了名,后来在北京市出了名。但他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和已有的荣誉,而是继续的努力,后来用自己的经验来编写教材,编了一套马芯兰数学教材,教材的特点是从数学结构角度来编写。我说这个意思,做为一个名师来讲,他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不是短时间可以得到的,而且也不是偶然了,他有先进的理论指导,要有刻苦的钻研,而且还要能够在当时的环境里面,能突破习惯的想法,敢于突破常规的做法,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好几届学生的成绩验证了这套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是很有效地。我想真正一个名师一定是长期努力学习,探索的结果。
直率地说,课改以来,也涌现了不少的名师,有的人成为名师不是长期努力地结果,而且前提是他有非常高的稳定的教学质量。还有一些老师是通过做几节课一下子成为名师,这种名师是和我们所说的名师是不一样的。数学的名师一定是要有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他所教的学生历届都能达到高质量。高质量不是一两节课做好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其中包括对差生的努力,这样他所教的班整体上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我想,寻找和名师的差距,我们必须脚踏实地、长期地、默默无为地去求索。我们要看重自己的教学质量,是不是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这样的名师我觉得是名副其实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在课改前期,北京就有这样一种情况,当时看谁得课能一炮打响,但有的校长清楚有些老师课上得很漂亮,但他的教学质量并不高,简单说在区里的统考中他所教的班的平均分并不是名列前茅。校长说:当区里要赛课就派这样的老师去,当区里要分数时,就派另外的老师去。当然这种情况是个别的。我想真正想成为名师,首先不是要成为名师,而要想怎样提高我教的班的教学质量,使得我所教的学生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这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而且他长期得坐冷板凳,这样才能经受考验的。从这点来讲,名师毕竟是少数的,你得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去探索,付出很大的心血。这是我的一些看法,不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这是我自己的心得体会。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