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中学生辍学症结分析——教育原动力的视角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警 冷 农村中学生辍学症结分析 教育原动力的视角 ◆张正波 朱腾 徐州)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上海;2.徐州市铜山县黄集中学,江苏【摘要l农村的教育正经历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对农村的教育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在农村的教育正处于飞速 发展时期,农村中学生辍学问题却再次突显出来,本文从教育原动力视角分析了农村中学生“新辍学现象”,认为农村中学生辍学的根源 在于农村的教育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需要,农村的教育应有农村特色。 【关键词l农村中学生辍学教育原动力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几乎与人类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 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人的行为 源于需要,教育的产生以及教育行为的发生源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和 社会性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解决农村中学生辍学问题严重问题,首先要 考问的是我们农村的教育现状是否可以满足农村的需要。 一、教育的原动力分析 1.教育是个体的自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个体的生存包括个体的自然生存和个体的社会性生存。马斯洛需要 层次理论证明人类的第一需要是生存的需要。人类为生存而劳动,教育起 源于劳动,教育因劳动而存在。个体发展的需要包括个体自然生存能力的 提高和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提高。个体发展的需要即个体为提高生存能 力而接受教育。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 高,对劳动能力需求的提高导致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希望通过 教育来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越来越恶劣的 环境中求生存。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源于社会对劳动能力要求提高的压力。 历史上,教育曾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受教育是地位的象征。新时期,教育 消除了阶级性,但是人们希望通过能力、权力、思想提高个体的影响力。 农村中学辍学问题的严重性间接隐射出农村教育在教育本性上的错 位,农村的教育脱离了受教育主体,农村中学教育在教育内容的取舍过程 中把绝大部分人最需要的内容舍弃了。获得高学历一度成为受教育者的 梦想,也是农村学生“走出农村”的希望,学历本不是人们追求的对象,学历 背后的就业分配和地位的改变才是受教育者的本质追求。随着毕业分配 的取消和大学收费的提高,对农村学生来说学历渐渐失去了它的引力。 2.教育是个体的社会性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社会性即群体的规则性。个体需要在群体中实现生存,学校教育使个 体了解、接受、服从群体的规则即德育,德育是个体适应社会性生存与发展 的需要。德育是个体的社会性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包括社会性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 础。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和规则方面的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两个途径 来获得,即学校教育和生活实践。现实的农村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城市化, 在教育普及化的时代,中学校教育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仍然没有摆脱 掉精英教育的模式。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是跳过了龙门,跳龙门式的农 村学校教育只会使学生成为“书呆子”。相反,一部分到城市打工的年轻人 无论在财富积累还是在“社会化”方面都明显较高。现实也显示在“接人待 物”方面的教育,学校已经落后于社会教育;在简单劳动领域,接受过更多 教育的农村中学生也没有显现出自己的优势。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任务是 努力排除社会的影响,宣扬封闭式教育,很多学校甚至把军事化管理作为 自己的特色。 二、应对新辍学问题的策略建议 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 统地传授人类文明,以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帮助个体形成学习能力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活动。促进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传递与创造是教 育的本质。解决农村中学生辍学问题的关键是要使教育回归其应然状态。 使农村教育还原于劳动。 1.提高农村中学教育的多元发展 农村教育的多样化包括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学科内容的多样化、教学 方法的多样化和学生评价的多样化。教育的多样化不仅要求学校教育适 应我国东西部、农村和城市等不同人群的生活环境的需要,也要求学校教 育对人类生活方式选择的多样化的尊重。农村的中学教育的第一任务不 是为高校输送生源,也不是为国家培养顶尖人才,而是为改善农村的生活 水平服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服务。据初步调查统计,农村中学的主 开科目是数学、语文、英语,其他科目有的是常被主科占用i学生评价的主 要标准是成绩——“~优三好”。 教育的多样化在课程方面国家已经做出很多努力。三级课程模式就 是推进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多样化的有利政策支持,但是农村的师资状况和 农村学校的功利性导向使校本课程成为水中之花。在学生评价和教育教 学要求上,教育部等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也积极呼吁多元化,认为“要求过 高,考试偏难,大量不及格”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中 学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农村中学的教育应发掘每位学生的特长,为每位 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2.使农村教育充满生命活力 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教育的生命状态令人担忧。笔者在访谈中了解 到农村中学实验室使用率极低,问及原因时。大部分教师表示“这些科目不 考”。教育应该是一种充满爱心、体现尊重、关爱生命、平等对话、促进学生 身心健康成长及其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打破狭隘的教师“专业 化”概念,强调教师作为“教育家”的创造性方面。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 代表,不再是以一种权威的姿态在课堂中“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以一种 学习者、探究者、研究者、引导者、对话者的角色,实施体验人生发展过程的 教育,把课堂真正变成师生生命共同活动的精神家园。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对这一命题的误解。城市学校把学工学 农,农村学校把割草种莱当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都是对“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 展,现实财富的创造取决于科学在生产的应用。只有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 结合,才能使教育教学提高到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所要求的高度,也才能把 生产劳动提高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因此,教育可以使他们 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农村的教育要努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现代农业的平台,培养一批能够发掘农村资源的现代 农民和现代农业企业家,为建设新农村培养人才。 教育的意义只有一个——改善他们的生活,改善他们的命运。农村的 教育要让农村看到教育的力量,让知识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才能从根源 上解决农村中学生辍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天武.寻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二论人性化教育[J].教育 探索,2004,(2). [2]张晓峰,田爱丽.农村学生辍学:政策的视角[J].江西教育科研, 2002,(6). [3]王书军,李英.农户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约束条件及对策研究『J1. 农村经济,2007,(1). [4]赵洪冰.中小学生失学、辍学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5,(2). 05/2009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