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卷第5期 2014年5月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V01.5 No.5 Mav 2014 新闻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陈 静,骆(重庆晨报,重庆鹏 400010)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这篇文章来自于重庆晨报一次内部培训的讲稿,培训 的主题为“新闻写作”。文章中,结合近几个月来重庆晨报 的部分见报稿件,梳理出13种常见的写作问题,并深人分 析了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 略。目前我们的新闻一线,大多为80后记者,接受新事物 比较快,但深读的机会比较少,缺少慢下来的功夫和机会, 沉淀下来的写作是罕见的,写作多半比较焦虑、功利和紧 张,这种背景下孕育出来的文本,往往先天不足,它不是可 以流传的新闻作品,而是应付了事的新闻作业。 二、新闻写作中经常出现的13种问题 (1)语焉不详,所指不明。案例:“心情三分天注定,七 分靠Shopping,剩下的九十分就要看银行卡余额了……”今 日,重庆网友“墨狸”在朋友圈晒出“月光账单”,针对这种状 况,理财专家支招:学会记账,避免不必要的花销。(重庆晨 报4月15日24版《工资都去 ̄IIUL了?重庆白领晒月光账 单55)分析:“这种状况”究竟是指哪种状况?是白领月光还 是网友晒月光账单?指向不明确。 (2)用词欠准,表述不当。案例:这些门窗,原本是同兴 一家建材门市为该楼一位业主装修新房所提供的。不料, 在安装之前出了意外——建材老板马老幺违规攀爬外墙失 足跌落,当场不治身亡。(4月15日重庆晨报24版《业主不 在家,他竞徒手爬三楼想要安装防盗窗,结果……55)分析: 不治身亡是指经过治疗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死亡,这里 应为“当场身亡”。 (3)连词误用,语流欠畅。案例:而人和、国安只能赢球 才能延续小组出线的希望,输球则有可能提前被淘汰。 (4月15日重庆晨报31版《中超四旅生死一场问55。分析: “只能……才能”连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有……才能”。 (4)晦涩难懂,含义不明。案例:年过40的老周,开出 租车已近十年了。跟风安装打车软件还没到一个月,他就 将这款软件卸载了。“这东西是年轻人的专利,我就踏踏实 实扫街。”在老周看来,打车软件操作很简单,但拿不拿得到 单却掌握在自己手里。(3月18 H重庆晨报l2版《嘀嘀打 车后久等不来悔了单,美女被的哥多次电话辱骂》)分析:大 龄出租车司机反应不如年轻司机快,经常抢不到单,因此, 拿不拿得到单到底是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记者表述让人 难以明白。 (5)句子杂糅,令人费解。案例:北部新区初步摸底的 46户高档小区违章建筑钉子户,几乎都位于高端住宅小区, 这些违法建筑是怎么搭建的?邻居们对此怎么看?物业为 啥不管?(4月l1日重庆晨报31版《46家别墅违建钉子 户,你们赶紧自己拆了吧》)分析:“高档小区”与“高端住宅 作者简介:陈静,就职于重庆晨报。 骆鹏,就职于重庆晨报。 文章编号:1674—8883(2014)05—0039—03 小区”重复,邻居们对什么怎么看?是对违法建筑怎么搭建 怎么看,还是对违法建筑都位于高端住宅小区怎么看,还是 对自己所住小区内有违法建筑怎么看? (6)成分残缺,语句生涩。案例:渝北花卉园的上万株 郁金香、欧洲水仙、风信子等众多花卉的盛开,大批游客纷 至沓来。(2014年3月17日重庆晨报9版《白天暖阳依旧, 夜雨或将来袭》)分析:缺少谓语,应为“吸引大批游客纷至 沓来”。 (7)语句哕唆,表述复杂。案例:完全可以说,只要进了 演播厅,只要不做诸如在镜头对着观众席时突然起立、走 动、高声喧哗等影响现场正常演出的事,基本不会有人来管 你。这也使得包括记者和同行在内的大多数观众,开场前 都在东张西望。就连总导演冯小刚出现在舞台一角用对讲 机指挥现场,都惹得记者旁边的一位妈妈专门叫儿子看。 (2014年1月22日重庆晨报19版《装摄像头,缴手机,关小 黑屋晨报记者亲历春晚安保》) (8)逻辑混乱,难经推敲。案例:拍得最难最痛苦的戏 份,一场被减掉了,而另一场则还没拍就被直接砍掉了。 (2013年l1月26日重庆晨报24版《妈妈和老婆同时落水, 先救谁?》)分析:还没拍就直接被砍掉的戏份,怎么会拍得 最难最痛苦? (9)标题重复,信息量小。案例:周杰伦唱完走了,歌迷 留下l0吨垃圾。(主)听完演唱会,歌迷出高价打黑的回 家,留下l0多吨垃圾,2O多位清洁工深夜冒雨打扫清洁。 (副)演唱会结束,周杰伦赚得盆满钵满地走了。但他也许 想不到,他的这场演唱会会给重庆留下一些意想不到的麻 烦——歌迷打车难,20多个清洁工深夜冒雨清扫10吨垃 圾。(导语)垃圾成堆清洁工冒雨清扫10吨垃圾(小) (2013年11月4日重庆晨报11版《周杰伦唱完走了,歌迷 留下10吨垃圾》)分析:主标题、副标题、导语、小标题都在 简单地重复周杰伦演唱会后,歌迷留下10吨垃圾。 (1O)羊头狗肉,文题不一。案例:帮女儿张罗开饭馆 八旬老太上灶炒菜(2014年3月18日重庆晨报9版《帮女 儿张罗开饭馆八句老太上灶炒菜55分析:这篇文章主要是写 “姜大侠豆花饭庄”比附近的餐馆便宜不少。标题却选择了 老板八旬母亲上灶炒菜的点,而且文中对母亲帮女儿开店 也着墨不多。主题不集中,文题不统一。 (11)粗心大意,缺少核对。案例:昨日下午,四艺节名 家讲座第三场《中国文化思想的生命模式》在重庆图书馆举 行,著名美术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成复旺先生,为 观众举行讲座。(2013年11月4日重庆晨报9版《国学热 不应该只是凑热闹55分析:成复旺应是著名美学家而不是美 术家。 39 螺介观察 (12)疑惑未解,留有遗憾。案例:该小区10楼以上的 住户,几乎都没有在窗户边安装护栏。反而10楼以下的住 户,装上了护栏。(2013年11月6日重庆晨报28版《窗户 没装防护栏,1岁男童从31楼坠下》)分析:10楼住户究竟 装没装防护栏?记者交代不清,留有疑惑。 (13)抄袭自己,重复别人。案例:还是前面的周杰伦演 唱会的案例,百度一下,2010年10月19日,《武汉晨报》报 道,周杰伦演唱会,留下一地垃圾。两篇报道选取的新闻角 度完全一样。案例:2014年3月21 13重庆晨报4版《他们 是经济英雄,他们是重庆榜样》一文,报道了2013年重庆十 大经济人物评选颁奖典礼,而此前的2012年颁奖典礼,稿 件见报于2013年2月28日重庆4版,标题为《他们是这座 来运动;带上老婆娃儿全家比赛;壁球高手助力慈善活动 这篇新闻的焦点是什么?重庆国际马拉松的影响力? 奇装异服参加比赛?运动充满乐趣,还是英领馆的爱心善 举?焦点不明确,新闻就容易被写成收破烂的麻袋,什么信 息都往里装。为了找到报道的焦点,记者在写稿前应该问 自己:这篇报道是关于什么的?报道的重点是什么?最打动 你、最有趣的是什么?读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根据新闻 的不同内容,分别提出这些问题,然后用一句话作答,这就 是对焦点的陈述。 (二)技术路线二:选择角度 新闻的新不仅仅在于事件发生的时间,还在于记者呈 现它的角度。拆除嘉陵江索道这个事件,表达起来有多个 城市的经济英雄》。 三、观点 新闻写作绝对不是单向的,是作者与读者、媒体、社会 之间的一种互动,一次合谋,是在诸多因素的博弈中寻求一 种恰当的写作之道,并最终产生出一种合理的叙事文本。 以天气新闻为例。“房间里的冬天听着,你已经被春天包围 了。再给你最后一天的缓冲时间,然后就放下羽绒服、围 巾、帽子等武器,升温从宽,春寒从严!不要负隅顽抗,你的 地盘将被阳光、蓝天接管。如果改造良好,8个月后允许你 重返社会。”(摘录自2014年3月17日重庆晨报《今天起重 庆白天暖阳依旧夜雨或将来袭》)这段话有戏剧般的对话 场景,将渴望春天的意愿表达得历历在目。但是,各地的气 温到底如何?缺乏具体的信息,太软。 比较:“从前天到昨天,全市大部地区最高气温超过了 15℃。东北部地区气温较高,其中巫溪、巫山、奉节、开县、 云阳、万州6个区县最高气温超过了20 ̄C。主城区最高温 达到了23℃,迎来了今年以来最暖的一天。”(摘录自 2014年3月17日重庆晨报《今天起重庆白天暖阳依旧夜雨 或将来袭》)这段文字只有单一的信息传递,具体信息清楚, 但太硬。 再比较:“这是一场温暖和寒冷之间的战斗。昨天,全 市大部地区都以15℃的最高气温向冬天宣战,巫溪、巫山、 奉节、开县、云阳、万州6个区县选择了20 ̄C的火力,主城区 甚至以23 ̄C的最高气温将寒冷逼向死角。捷报频传,市区 将以26℃的最高气温书写春天的胜利。现在,重庆大部分 地盘被阳光、蓝天和鲜花接管。人们脱下厚重冬衣换上春 装,年轻人更是穿着T恤,架起墨镜向冬日示威;渝北花卉 园的上万株郁金香、欧洲水仙、风信子则竞相开放,迎接春 天的凯旋。不过从今天夜间开始,冬天派出的阴雨天气将 入侵我市部分地区,届时气温将有所回落。”这样的写法,把 枯燥的数字演绎为事件、场面、情景,既告知信息,又生动形 象,抹一笔人文色彩。 新闻写作之前,要充分打量你的阅读对象,你生活的环 境,你周围发生的事件,基于普通读者的思维习惯梳理材 料,在与大众、媒体、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共谋中,以最令读者 会 D的方式,分娩出属于你的优秀的新闻作品。 四、新闻写作技术路线 (一)技术路线一:确定焦点 2014年3月17 El重庆晨报23版《英领馆官员组了一 个长跑团要穿奇装异服跑重庆马拉松》一文,全文的小标 题有以下几个:他们为留守儿童筹善款;奇装异服鼓励大家 40 角度。通常新闻报道选择的是事件概述法,5个W一一交 代,呈现事件轮廓。有时我们也用人物记录法,通过人的眼 睛展现事件的过程,如嘉陵江索道的修建者,工作者,乘客, 或者索道旁边的一位住户,都可成为事件的见证人。如以 下三篇报道。 (1)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重庆嘉陵江索 道拆除:央广网重庆12月24 13消息 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 客运索道——重庆嘉陵江索道昨天开始拆除。嘉陵江索道 1982年1月1日建成试通行,全长740米,车厢最大容量 46人。在当时缺少跨江大桥的情况下,嘉陵江索道连接了 渝中区和江北嘴交通出行,最高峰时索道日客流量达到2万 余人次。记者从市索道公司获悉,因为索道站台位置与东 水门、千厮门大桥以及轨道交通的地下隧道布局规划撞车, 从2011年3月1日起,嘉陵江索道停运,并着手准备拆除。 (2)重庆拆除嘉陵江索道引集体怀旧:中新社重庆 12月27 13电“挤在轿厢的窗边,晃晃悠悠的过江,到了江 心,四面都是空荡荡的,远离房屋、人群,脚下是f舀滔江水, 这种感觉确实很特别。”得知嘉陵江索道开始拆除的消息, 39岁的重庆市民夏薇十分惋惜。夏薇告诉记者,小时候家 住江北城的她经常跟着妈妈坐索道,那时候重庆灰蒙蒙的, 没有太多的高楼,但那种慢悠悠、晃悠悠的感觉却是她现在 最怀念的。“现在城市发展太快,一个东西能有30年历史 肯定就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了,以后我们恐怕也很难再 有这样的记忆了。”她说。 (3)别了,嘉陵江索道(文/重庆晨报记者涂源):每一根 绳索,都有它的终点,比如,嘉陵江索道。遗忘比消失更可 怕,这根存在了33年的绳索,已经有两年零十个月没有动 过。这样的安静,是在前年春那个最后的热闹日子之后开 始的,就像春节一家团圆后的空巢老人,团圆的日子越是温 暖,遗忘的日子越是孤独。在过去的这两年零十个月里,它 看到千厮门大桥从江水中的围堰开始拔地而起,它听到自 己的小弟——长江索道即将在几天后重新开放的消息。那 些消息,对它来说,已经无关悲喜。在31年的忙碌之后,嘉 陵江索道唯一能做的,只是等待自己从遗忘走向消失。这 是它的墓志铭: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嘉陵江 索道,1980年12月15日,生;1982年1月1日,通车; 2011年2月28日,停运;2013年12月23日,卒。 第三篇独辟蹊径选择了物的视角,以拟人的手法抒发 了人的怀念,从一件事变成了一段令人感怀的历史。 (三)技术路线三:让我们来讲一个故事 案例一:“昨晚11点发生了一起特大车祸,25个人在睡 媒介观察 梦中当场死亡,一个三月大的婴儿奇迹般毫发未损。”案例 多处标记,“改革,是今年的主题,农投集团在今年也将继续 二:2月7日,乌鲁木齐阵雪。据气象预报显示,未来几天, 推进一系列改革。”(2014年3月20日重庆晨报34版《让天 还将继续迎来下雪天气。如果没有遭遇车祸,河南籍环卫 友乳业成全国5强》)细节:“自己打印的工作报告,而且还 工马月芹应该和她的近两万名同伴一起,坚守在乌鲁木齐 有多处标记”,这样的细节能带来追问和思考,能创造意义 各街道的清雪现场,顶着簌簌而下的雪花,为城市交通的顺 的空间:不是总理,为什么要打印这样的报告?而且还有多 畅付出自己的劳动。大儿子今年20岁,二儿子18岁,小儿 处标记,表明看得很仔细,为什么?他要干什么?细节是有 子15岁,这都需要马月芹和丈夫挨个扶持。丈夫患有慢性 力量的,而意义生活是通过细节来显现的,它通过具体的描 胃病,出不了重力,帮儿子攒钱娶媳妇的重担就落在马月芹 绘和再现,传递画外音。 身上。对于马月芹来说,日子虽然艰苦,但正朝她的理想和 (五)技术路线五:让文字呼吸 预计迈进。“干了两年环卫工,已经存了两三万,儿子娶媳 在新闻写作中,不要框限自己,任何一种文字形式和 妇就有了着落。”但1月21日的一场车祸让马月芹的梦想 造句形式都可以用到新闻写作的场合。新闻写作时间一 化为泡影。都是车祸新闻,前者是告知信息,后者是讲述故 长,自己都会不断重复自己,形成某种模式。因此,要学 事。它复制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时间的动感,有场景,有 会打破常规,尝试将新闻的不同元素和话题放在文章的 人物,有细节描写。故事不仅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甚至具有 第一句来呈现,然后基于这个起点,进行别开生面的新闻 更强的信息传播能力。 叙事。让文字呼吸,让新闻作品呼吸,就是要通过不断地 (四)技术路线四:寻找有意味的细节 变化,让它们成为活的文字,个性的文字,只有这样,我们 例如,3月15日,走进王义昭的办公室,他的桌上摆着 才能不断地突破自己,实现对模式化新闻写作的突围,令 一份自己打印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翻开的报告上面有 自己成长。 (上接第22页) 议论的焦点,但其对社会固有价值观的挑战也是明显的。 (1)炒作嫌疑。从身体议程的设置来看,无论是被动还 因此,我们更应该完善对公众自身议程设置的监管和 是主动,其后面都有复杂的利益置于其中,由此便会引发 引导。 “炒作置疑”。在宜黄拆迁事件中,这种人命关天的案例,人 (1)完善我国法律。我国法律在民众自身的议程设置 倒不是非常认同“炒作”。而在一些其他的跳楼讨薪等事例 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这给了很多有心之人踩法律红线、打擦 中,被怀疑为炒作的案例比较多见。那种为“名”而利用身 边球的机会。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也给了青 体的人,涉嫌“炒作”更为严重。一旦被认为是炒作,其议程 少年很多不正确的示范。我们只有尽快完善法律法规,才 设置的意义便失去了一大半。 能让民众的身体议程设置走上一条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审美疲劳。我们可以通过日常中的事件发现,身体 (2)传统媒体引导。在公众的身体议程设置中,传统媒 议程的议题大多标新立异,挑战大众价值观的底线,给公众 体充当着重要角色。传统媒体以其多年形成的可信赖度在 造成巨大的冲击后,才能引起人们的热议。就像宜黄的拆 大众生活中有重要的影响力。而在对民众利用自身所设置 迁自焚事件,自焚这个行为在我们的价值观中是不被允许 的议程中,传统媒体起着加强议程和反作用于设置者的作 的。社会的价值观倡导珍爱生命,而自焚这种自我的生命 用。所以,传统媒体可以在自身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正确地 扼杀对公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所以人们才不断地关注和 引导大众对于议程关注的方向,这又是另一个议程设置的 议论,希望能了解导致如此行为的原因。但我们需要注意 过程,此文暂不讨论。 的是,如果刺激过于频繁,也可能会导致公众对此类话题再 (3)加强民意疏导。在宜黄拆迁自焚的事件中,钟家人 无反应。例如,每天网络上都出现自焚、自杀等画面,甚至 之所以采用自焚的方式来引起大众的注意,也是由于其观 会导致人们的厌恶情绪,传统媒体也会控制此类报道的比 点和意见无法再向上传达所造成的,当地政府应该给予民 例,那么产生审美疲劳的传媒环境就无法对其形成议论,议 众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争取在和平的方式下解决问题,避 程设置便失败了。 免意见不被听取而产生的过激行为。 (3)“把关人”封杀。身体议程设置单靠自身是无法实 注释:①即表面上拥有表达的工具与手段,实际上这种 现的,他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体的平台。议程是否设置成 工具和手段并无多大的实用性。 功也要通过把关人审查。在身体议程设置中的话题一般分 两类,一类为重大公共议题,如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孙志刚 参考文献: 事件等;另一类为社会性议题,如凤姐征婚以及频发的性爱 [1]McCombs,M.E.,Shaw,D.L.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视频事件。如果仅仅是公众的自行讨论,通过论坛、博客 mass media[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2(36): 176.187. 等,影响及产生效应都是有局限的。此时必须借助传统媒 体,而传统媒体很多情况下,会通过“把关”将不符合社会规 [2]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M].史安 范的内容过滤掉。 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71. [3]刍伟,郑达威,从“甘德怀事件”看网络时代的公众自我议 四、政府应对民众身体议程的对策 程设置[J].今传媒,2005(O2). 身体议程设置能让一个普通的民众的话题成为大众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