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6年的时间使得AIC 在中美两国共6个城市中得以拓展。 刘鹏宇:现就读于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硕士和理论物理专业。2008-2009年任布朗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 张彤: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获得理学教育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教育咨询行业。 师伟恒: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主修专业经济与管理。中外人才选拔标准有何异同 国外大学招生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体差异胡森教授指出,美国大学本科生的录取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高中平时的成绩,二是“美国高考”即SAT 的成绩,三是看学生的个人素质。中外人才选拔标准有何异同 国外大学招生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体差异陈屹女士介绍,美国高考成绩占大学录取总成绩的比例不到50%,而平时高中时期的学习成绩、个人综合素质、推荐信、个人申请自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个人综合素质包括对社会的服务、体育运动的投入和课外社团活动的参加情况、获奖项目等。她说:“美国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无形的,给了有潜力和特色的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申请入学的学生需要完成七八项申请要求,突破各种细节难点,然后重新发现内在,再塑自己。而中国的教育是有形的,通过高考来区分人才,甚至是一考定终身。这种开始与结束,实际反映的是人才教育观的不同。中外人才选拔标准有何异同“在选拔标准上,英国跟美国一样,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像中国那样过度注重分数的高低。”师伟恒说,牛津和剑桥大学在选拔学生时,分数、申请函和推荐信只能够帮学生见到面试官,而所有的个人包装和推销,只能通过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才能反映出来。他们更在乎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专业的激情与兴趣。总体来说,从中国的高考制度来看,中国偏重的是知识的积累,而美国和欧洲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语言是国际化的基础,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沟通世界的桥梁张彤指出:“提到国际化,肯定要求人才掌握一门除母语之外的外语,要是不会说外国语言,很难做到国际化。市场需要的是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如果会说两门以上的外语,那将会更受欢迎。和语言条件相关联的,是沟通和表达自我的能力,一个人即使会多国语言,但如果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最好的自己,也不能称之为国际化人才。”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语言是国际化的基础,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沟通世界的桥梁刘鹏宇也表示,在美国,所谓的能力就是与人沟通的
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它的核心就是强调人与人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一个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语言特长来打破这个隔阂,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去接受外国的新鲜事物,打开心扉、积极沟通,让别人也愿意主动交流,这是迈向国际化之路的第一步。拥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统观大局随着中国的走向世界,外国文化也越来越多地被国人所知晓。刘鹏宇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文化和观念,中国学生要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其中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一味地吸收,也不能全部抛开。 拥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统观大局 张彤表示“如果以国际化的眼光和视野看待事情,就一定要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国情、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信息。其次,在分析和考虑问题时,还要有国际化的思想,即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的思维,还要争取突破原来潜在的或是固有的思维模式。所以拥有国际化视野不能成为一句空话,需要每个人落实在所做事情的每一个步骤当中。”参加体育、社团和课外等活动应该被提倡 胡森教授指出,所谓国际化,其目标是让中国文明跟世界文明能够融合在一起,要培养有法治精神、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这一点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所以,像体育运动、社团和课外活动等积极的教育应该多被提倡,因为它能够锻炼合作精神,能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中美教育对体育活动的重视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其实体育反映学生对规则的遵守态度和合作精神,在美国高考中占很大的比重,而中国选拔学生时基本上是不考虑体育情况的。美国民主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在中小学里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是在中小学的体育比赛中建立起来的,因为在体育比赛里面要求按照规则行事。国际化人才应该站得高看得远师伟恒指出,中国的大多数家长、老师都给孩子灌输一种“利己”的奋斗观念,即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名校、顺利就业、改变命运、过上优质的生活。这种教育是从个人的命运角度出发,而英美等国的教育则以社会层面为基准,鼓励学生毕业后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甚至为整个社会带来一定的变革和积极的影响。因此,国际化精英应该是能够帮助中国、使得中国人在国际上得到更多认可、具有更大影响力的人才。走出国门并不意味着就是国际化精英 近日,“学历造假门”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给留学界敲响了警钟,是否走出国门就意味着能够成为国际化精英也成为人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刘鹏宇就“学历门”事件表达了自己观点。他认为,近几年来,中国整体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更多家庭有机会送
孩子出国深造,去美国留学的学生逐年增加、比例翻倍。然而,因为中国传统和美国教育观念的不对称,造成中国家庭对美国教育的过度崇拜,家长之间不断攀比,盲目追求“面子”和荣誉感。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应该扪心自问,面子意味着什么?没有真才实学,仅靠留学是不能成为国际化精英的。另外,目前中国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一些用人单位、企业筛选人才的标准促使学生在申请学校时必须考虑学校知名度,而忽视它所蕴含的真正的能力培养的问题。应该说,真正去名校的动机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质量保证、能力的提高,仅仅走出国门并不意味着就成为了国际化人才。走向国际化之路的中国学生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中国留学生最刻苦,知识最有深度 随意采访一位美国教授,问及对中国学生的印象,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勤奋”这个词。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的往往是中国留学生,周六周日留在图书馆里学习的大多也是中国学生。 张晨赞扬了中国学生的刻苦精神,同时也肯定了中国学生的知识深度。他说,很多中国高中借用美国的国际课程,如AP 班、AL 班等,其实美国AP 课堂难度可能连中国一半难度都达不到。所以中国高中教育的深度要远远高于美国,尤其是在理工方面,中国学生的知识深度要远远强于国外学生。 陈屹女士也表示,中华几千年留下来的科举传统文化使得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而面对严格的高考制度,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比外国同龄人大得多,这锻炼出中国孩子不屈不挠的心理素质,这是国外学生普遍不具备的优势。劣势:个人素质能力尚待提高 胡森教授认为,很多中国毕业生开拓性不足,不能与国外同行打成一片、自然地进行交流,这也影响了他们在学术或者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结底,原因在于中国教育过分强调分数的现状。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按照分数被公开排名,甚至还奖励小红花,这种招数实在是折磨学生,对尊严也是一种污辱。为了应对高考,学生只能苦读课本、埋进题海,最后造成知识结构的畸形。他们所念的书只跟高考有关,即使对其他课外读物感兴趣,家长和老师也不会赞成。另外,中国留学生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怕犯错,很多事情不敢去做。越是创新越容易碰壁,不敢去碰,就丧失了很多成功的机会。走向国际化之路的中国学生的优势与劣势劣势:个人素质能力尚待提高 “我觉得中国学生,包括美籍华人学生身上最缺两种东西,梦想和想象力。首先,在中国,学生大多对未来没有长远的计划,学习就是为了进大学。而进了大学以后,就产生一种飘荡空
虚感。其次,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举个例子,美国美术老师在授课时,一般让大家爱画什么就画什么,面对这个要求中国学生却无从下笔。中国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