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国十条,到2011年春节前发布的国八条;从房产税开始试点、连续加息,到2011年6月1日起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近两年来,国家对楼市的调控一轮紧过一轮,当行内纷纷表达“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出尽”的时候,有关部门却鲜明地表明态度:政策还未出尽,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不会放松。国家对于房价的监控与关注也许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这一切,缘于房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
关,高房价影响到的不仅仅是经济,还关乎居民的幸福。
“居者有其屋”,是中国人传统的居住观念,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房子的理解,是成家立业之根本,更是幸福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关键因素。传统观念与新观念的结合,一齐推高了市场对房子的刚性需求,刚性需求的膨胀,房地产开发商嗅到商机的同时,也让投机者发现了另一种生财之道。与此同时,投资渠道的狭窄,也助推了房子这种商品的投资功能。当房子的投资功能与居住功能双双被放大,甚至是投资功能
大过居住功能的时候,市场的供求规律,使房价在短时间内出现了高比例的增长。
市场陷入了一个循环:需求居高不下,房子是建多少能卖多少。建了都能卖,甚至在一些区域供不应求,房价进一步趋高。房价高企,但房子总得要买,人们一边抱怨着房价高,一边却又想尽各种方法要买
房安家。如是反复,高房价成了一种必然。
虽然从市场规律看,高房价有其必然性,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房价影响到普通人的居住幸福感。当房子需要花尽毕生积蓄,甚至要举全家之力,才能付起一个首期;当住进一个小房子,却又要还债又要还贷;当为了一套房子,一家人都得节衣缩食,压抑生活需求;当房价与收入的增长完全不成比例;当收入贫富悬殊过大,而高端住宅与普通住宅的价格却相差不大,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的幸福感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压力的不堪重负。高房价成为重点民生话题,也成为影响到大多数购房者生活幸福感的重要
因素。而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这个问题已难以完全解决。
政府的调控是及时的,也是必需的。不管是2007年还是2010年,我们都必须承认,调控在楼市发展中起到了应起的作用,数年的时间,部分投机者被挤出,房价泡沫去掉了一定的水分。对这个发展时间并不长的行业,我们也需要宽容,不管是从业者还是管理者,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摸索和调整。我们希望的是,对于这个与生活幸福感息息相关的行业,即使有各种阻力,国家的调控政策依然能从根本着手,并且
坚定执行,帮助这个行业在健康稳定的正轨上走下去。
幸福与房子无关,与房价无关
一直以来,我都很坚定的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属于政策市场,因此,要谈房事,必谈政策。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得益于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及经济的恢复,2009年的房价,恢复迅猛,一路创下新高,直至年底,个别城市再度攀至历史最高点。然而房地产辉煌的背后,开发商却缠绕着一身的麻烦,甚至被妖魔化。这一年来的频繁调控,深刻影响了东莞、乃至整个中国的房地产业,并且使得调控成为了房地产市场的常态。这些调控整体而言较好地制约了房价的过快增长,使得整个房地产业朝好的、健康的方向去发展。
2010年4月与9月的政策是相对严厉的。这两次政策也确实有效地打压到了房价,并且使得2010年东莞全年的房价和成交围绕着这两次政策上下波动。但是,迫于刚性需求与消费者对住房的渴望,加之市场供应偏紧,2010年12月之后,楼市在层层调控政策的压迫之下,仍然持续强势反弹。尤其是2011年上半年,受限购风的影响,开发商加紧推货步伐,而消费者也担心限购之后买不到房而加快出手,使得整个2011年上半年成交量非常理想。
此外,在房价上,由于2011年至今推售的高端项目相对较多,尤其东莞城区的豪宅盘喷量,而刚需产品稀缺,导致了房价呈结构性上涨。这种情况,客观来讲,非常有可能引发政府的新一轮调控,未来的三个月,控制房价很有可能会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一房一价的执行,应该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诚然,房价过快增长,对社会大众来讲确实较难承担,我理解社会大众对于楼价稳定的渴望。但客观来讲,房地产市场既然存在于市场当中,尤其在目前物价上涨的市场环境中,本应有合理的上涨空间。此外,房价也不可能单纯靠开发商一方来推动上涨,是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作用的一个结果。东莞的楼市在经历过2010年与2011年接二连三的调控之后,目前的东莞市场,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相对健康、合理的阶段。此外,判断目前东莞市场是否健康的标准,还有一个,那就是东莞目前住宅市场并没有太多的投资客,据我了解,投资客的比例绝大部分项目都不超过2成。作为开发商中的一员,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这几次的调控出台,因为有了这些政策,东莞的房地产业才得以健康、长久、持续地发展。
最后,回到房子与消费的本身。其实在房地产市场发展日趋壮大的今天,无论是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还是买房的消费者,都参与或者扮演了促使房地产业发展的角色。政府大力提倡幸福生活,我们也希望大家都过上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基本体现在大家的“衣食住行”当中,住在这四项中是支出最大的。但“有房才有家,有家才有幸福的生活”的这种观念,我觉得并不对。消费者应该清楚自己的能力,量力购房。有能力就买,买不起租房也可以。幸福,是生活过程中平和无忧的心境,与房子无关,与房价无关。
大城市的房价暂可不必议论,就算房价现在有所松动了,但也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现在的二三线城市,一个市民月收入可能就三、四千左右,房价起码在四、五千左右,你让他怎么买,就算父母支持一点,可是贷款也不少呀。买不起房子的人为了天天上涨的房价发愁,买了房子的人为了每月要还的房贷发愁。为了还款,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下降了,最好的青春年华就绑在了房子上。
现在就算是地产低迷了,国家最近出台的一系列的房产措施,效果正在逐步发挥。目前还是起到了抑制房价过快膨胀的势头。多数人不敢过快出手,幻想着房价猛降,很多人兜里揣着钱在观望。然房价下降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的,毕竟政府措施的目的并不是要房价下降,而是平稳发展。降低价格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有房,但是至少可以让一些中产阶级拥有房子,再加上一些列的调控措施,如限购令等,空置一个人拥有房子的数量,这样势必社会矛盾会减轻许多。“限购”并不能缩小贫富差距,限制有钱人购房,有钱人的钱并不会减少,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选择新的投资渠道,如果富人把钱投向别的市场,对本来就高居不下的市场物价必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能说房子和幸福感并同,但没房肯定会影响幸福感,现在男女谈论婚嫁,房子已经成为必备条件了,如果没有房子,即使女孩子同意,岳母娘也不会同意吧。
只有房市的泡沫最终被挤干,老百姓才能真正买得起房。愿所有人不在为房苦,为房累了!
畸高的房价让中国普通百姓吃尽了苦头。你要么无可奈何地过“蜗居”生活,要么透支三代人的未来做个
“房奴”。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住无所居岂能乐业?更不会有多少幸福感可言。在刚刚结束的《小康》杂志等举办的\"2011中国人幸福感大调查\"中,有近40%的人感到“不幸福”,而就\"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作用最大的五个因素\"中,参访者将“降低房价”列在了\"提高工资水平\"之后,为提升幸福感的第二大因素。
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是日本的十分之一、是美国的三十二分之一,但房价却是世界第一。我相信工薪阶层不贷款、不借债,能够靠工资收入买得起房者不会太多。反过来,那些众多的“先富”们又有几个是靠工资收入买房的?又有几个买的是纯商品房?这真是太微妙了。有句话说“买好烟的不吸好烟,买好酒的不喝好酒”,还应再加一句“住好房的不用自己的钱买房”,事实上这句话是成立的,它解释了为什么“官员财产公示”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原因。否则,公示自己劳动所得的财产有什么可怕的呢?
中国房地产的畸形发展,中国房地产的强大暴利,吸引了众多资本的投入,吸引了有钱人疯狂炒房。房子成了官商联手敛财的金矿,成了“先富”者的银行,房产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用来居住的本质属性。这一点一些官员心里也十分清楚。记得,2007年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指出:“住房问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他主张“居者有其屋”。但说着容易做着难。数年之后的广州厅级官员依然也买不起房,可想而之那些中低收入群体的境况。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官员、专家、房产商已经不再像当初那样忽悠人们转变消费观念贷款买房,而是提倡人们去租房子了。有句口号是“只需有房住,不必有住房”,这是为什么?因为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先富者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房产,被曝光的山西省某县一位煤炭局长不仅有超亿元存款,更有35处豪宅。这些人绝不希望房价下跌,下跌就意味着财富贬值。同时,官员们也不会任房价下跌,因为“土地财政”成了制造GDP的机器,房价下跌就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泡沫政绩”可能不复存在。因此,房价回归常态需要政府的良心和勇气。
令人遗憾的是,受金融危机冲击和宏观调控影响,房价刚刚出现一些松动,一些官员、专家和房产商就坐不住了。有人说:房价高低是市场决定的,政府不该管。可是当初是谁把国民住房问题交给了市场?交出去的时候咋不说政府不该管?如今,市场已无法解决国民“住有所居”的问题,如果只是为了市场而市场,而不管它的结果,岂不是本末倒置?这样的房改又有何用?
中外历史早已证明市场不是万能,它解决不了社会公平问题。在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上不可一味推给市场,政府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管理责任,给国民以依附感、安全感、幸福感。国民有了真正的幸福和尊严,这个国家才会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执政根基也才会更加牢固。
飞涨的房价与物价 幸福离大学生有多遥远
当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马上要离开象牙塔,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激烈的竞争,飞涨的房价与物价;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从“蚁族”到“胶囊一族”,蜗居成了许多毕业生们的标签;对他们而言,幸
福是什么?幸福离他们到底有多遥远?
毕业生的无奈与憧憬
今年大四的韵韵,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马上就要毕业了,面对记者,她娓娓说起自己的求职史,“从去年开始,我就知道就业形势很严峻了,不仅如此,物价高涨,房价高涨,真的很害怕毕业的到来!”韵韵微微一笑,掩饰着眸中瞬间的黯淡,“我家在广东,来到四川读书,最后还是选择回去,因为在这边租房子每月就要花一千多元,还不包括水、电、煤的费用,回家去能在家里住,能省下租房子的费用,日子好过些!”韵韵拿着铅笔轻轻在白纸上勾勒起自己心中理想的家园,“其实,我是个小女生,要求不是很多,就想着毕业后能有份稳定工作,有安稳的薪水,有个小小的家,不用很大,很温馨那种。可,这些简单的愿望暂且只能是愿望,现今房价贵,不要说买房子,就连租房子可能都会成为困难。不然,怎么会出现„蚁族‟?怎么会出现„胶囊公寓‟?”韵韵表示,她有些朋友是在上海工作,每月薪水5000元,但用
在租房上就要2000元,剩余的钱根本无法生活,所以,她一直在广东找工作,不曾想过远离家里,毕竟,能减少些压力就好!“我不怕成为„蚁族‟,更不介意成为„胶囊一族‟,但如果政府能出台多点政策,能帮扶下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解决我们离开象牙塔后最息息相关的安居问题,那就好了。”
韵韵抖抖手中的白纸,上面画着蔚蓝的大海,色彩缤纷的房子,那是她对未来日子的憧憬。 毕业就得“蜗居”?
“房子?”毕业于广东白云学院会计专业的姗姗离校1年了,谁也想不到乖乖女的她已在一年间蜕变为人妻。说起自己的选择,姗姗脸上露出腼腆的笑意,“我也想不到那么快就结婚,可遇见了合适的就不再犹豫了,就像当初选择回湛江,最初回来时还很不甘心,总想着在珠三角好好闯荡一番,最终却„败‟在父母的目光中,回到湛江工作。”
姗姗拿出在大学时努力取得的证书,眼中有着对大学时代的怀念,“一个女孩在外拼搏很艰苦的,有些朋友在珠三角租的房子,房间狭窄租金昂贵,对于我们这些刚出来工作的大学生来说,负担太沉重了,只能将就着生活,学着妥协,学着在飞涨的房价与物价中过日子。”姗姗灿烂地笑起来,“湛江的房价好贵哦,均价都六千元了,那都是地段比较差的,好点的就不敢奢想了!”她悄悄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丈夫才狠下心买了房子,公积金少,房价高,自己的工资又不能“帮衬”多少,但为了日后的家庭也只得硬着头皮买了。
“幸福是一种对生活追求的境界,人人都说毕业就失业,我却觉得,毕业就得„蜗居‟!”姗姗带着半分酸涩半分戏谑说。
房价高只能选择二、三线城市
“大四了,找到工作了,忐忑的心终于安定下来!”在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系读书的罗观发在电话那端喜悦对记者说。
“从实习就开始找工作,不知不觉间已投出了30多份简历,好不容易才找到工作。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普遍都有种心态,出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充分,总以为会找到很好的工作,对待遇要求高,但事实往往是碰壁而回,因为现实很残酷!”罗观发聊起求职的片段,话语中露出辛酸。
“我们班只有10%到15%的同学找到工作,现在常常会听说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帮助我们毕业生就业,但是说实在话,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能感受到这些政策带来的好处。”罗观发有点失望地说,“我在珠三角有不少朋友,他们都从事些销售或者证券类的工作,工资不稳定,房屋租金贵,往往一个月的工资只足够支付房租,日常生活异常艰巨。因此,为了减轻自己的生活负担,很多同学都选择了二、三线城市工作,二、三线城市的房价还处于可以勉强接受的范围,至少,生活不用那么窘迫。”
幸福是什么?“安居乐业,我们都是80后的孩子,不怕艰辛,但是面对猛涨的房价与物价,还是会感到迷茫与无措,说到底,如果政府能帮我们这些毕业生解决住房问题,我们就会很幸福了!”罗观如是说。
毕业生住房可否纳入保障性住房?
“说真的,真是想不明白房价贵得那么吓人,连我们这些工作好多年的人都买不起房子,敢问那些刚出社会不久的毕业生又怎么买得起?有时候,租房子都是不菲的支出,譬如我有个学生在外地工作生活,两个女孩合租一间50平方米的房子,一房一厅,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电脑与学习桌摆在客厅,凑合着生
活。”梁老师是一位资深老师,在某职业学校任教,对于一批批离校的毕业生,她话语中总是充满浓浓的情感与心疼,“虽然我不是大学老师,我的学生也不是大学生,可是,我的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一样都会面临着毕业后生活的压力,包括住房问题。”
“其实,学生刚毕业,社会经验少,薪水低,为了应付飞涨的物价早已是焦头烂额,„月光族‟是屡见不鲜,加上不便宜的房屋租金,日子更是拮据。但工作创业都需要有一个住所,所以,„胶囊公寓‟出现了,„蚁族‟也出现了。”梁老师说。
“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不高,只希望有个安稳的窝,不用太大,至少不要成为他们难以背负的沉重。”梁老师摊开前些日子的报纸,指了指上面“幸福湛江”由心而发道,“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建设„幸福湛江‟,那么谁来为我们这些初出社会毕业生们的幸福想想呢?如果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安居的房子,那么幸福从何谈起?如果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方面能把毕业生纳入保障范围,那毕业生们的幸福就不再遥远了。” 高房价绑架了三代人的幸福
提要:“没有住房,幸福将在哪里?人在城市里暂时性地居住着,随时随地可能被扫地出门,随时随地可能遭受歧视。爱情也只能是暂时性的,随时可能被抛弃,随时随地可能各奔东西。”
“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蜗居”已成为中国都市房奴们的生活写照。房价日益高涨的现实下,有没有必要倾三代之力只求一室之居?
一个令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中国式的现实是,如今在城市中两个青年结婚买房,不少人不但自己掏钱,双方父母也得掏钱,甚至双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掏钱。这种为独生子女购买婚房的“第三方埋单”
现象,造成很多人因为一套房子一连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能力,甚至有的家庭一下子透支了三代人的生活品质,这不得不令人反思这背后的深刻原因。
买房的N个理由:没有房子永远只是幸福的临时工
对漂泊在另一座城市的工薪阶层来说,没有房子,他还极可能遭遇各种现实难题。
在博客作者夏余才看来,没有住房,个人户口就会成为第一大难题。“户口不解决,你就永远是某个城市里的‘临时工’或‘暂住者’,福利和待遇将大打折扣。哪怕你没有房子也找到了爱人,两个人的户口也不成问题,但随着房价的上涨,你所租住房子的房价也会水涨船高。如此一来,你就不得不经常的搬家。如果这一切你都不在乎,你都可以忍受,可你的下一代,该怎么办呢?入户会成问题,入托会成问题,上学还会成问题。
“没有住房,幸福将在哪里?人在城市里暂时性地居住着,随时随地可能被扫地出门,随时随地可能遭受歧视。爱情也只能是暂时性的,随时可能被抛弃,随时随地可能各奔东西。” 不买房的理由:为房子透支半辈子幸福不划算
业内人士贾卧龙在博客中写道:“买房子的确是件幸福的事,但是如果为了房子透支后半辈子的幸福就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了,买房是一种消费行为,而不该是透支生活的恶性行为。买房前应全面估量个人现有资产和支付能力,选择适宜房价水平的房子,选择适合的还贷方式,每月房贷支出不超过家庭收入的25%„„有了房子不一定就有了生活的幸福,不要把房子看成是感情的助推器,更不要让房子充当婚姻的入场券„„”
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副秘书长陈宝存撰文称,房奴产生的根本问题是国人居住理念不现实导致的超前消费„„应该鼓励的住房消费理念恰恰是高收入阶层主要是购买新房,中低收入人群购买二手房,或者选择租赁房。合理的消费理念是不以买房为唯一的价值尺度。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蜗居》台词 你的爱情为房愁吗? 总参与人数:6372
1.希望他有房,若是真爱,没房照嫁 1539票 24.16% 2.放不下感情,但没房心里肯定不爽 1257票 19.73% 3.两难,爱情遭遇现实,难免会低头 1254票 19.68% 4.有房子,才是谈爱情的前提呀! 1169票 18.35% 5.爱情哪能当饭吃?物质保障更重要 803票 12.6% 6.完全不会,感情绝不会受房子影响 349票 5.48% 观点:房子“招安”了这一代年轻人
让本该展翅高飞的青春理想坠入物质生存的艰难,使一代人没有梦想,仅有的梦想也不过是城市里一间仅可容身的居所——等这一代年轻人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的理想、责任和信仰因为被高房价的压迫,变得狭隘贫乏、缺乏想象力,缺乏冒险精神,那么,这最终将是谁的损失?
《蜗居》红火的这一段时间,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年轻人。他们在青春年代的信仰和奋斗目标,不是一套房子;他们的翅膀有幸没有高房价的压迫,可以随性飞翔;冒险、对新鲜事物的尝试、对物质之外的美好事物的寻找,对高尚的仰视,对精神和思想的渴求,在如今房子压迫下的一代人身上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闾丘露薇最近的博客上写到奥巴马上海演讲时的境况:同样是年轻人,但十五年前克林顿访华在上海演讲时,那时的大学生表现出的活跃和好奇心,是今日正襟危坐朝气不足的大学生所难以企及的,“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虽然很土,但是充满了活力。”同样是年轻人,精神气质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如今高房价已经严重侵蚀了年轻人的精神,压缩了他们生活的可能性。确实是很悲哀。这一代年轻人可能是精神生存高度最低的一代。所有的成因中,高房价难辞其咎。 (蔡晓辉)
网友:房子绑架了我们的价值观
1.为了买房,我改变了赚钱才是硬道理的看法,现在我们执行的是省钱才是硬道理的价值观。有了爱情,总以为房子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但为了省钱买房子,已经失去了生活美好的意义。——深圳网友“9600心理动力”
2.爱情在房子面前大打折扣,因为房子,让我不再相信爱情!!——郴州网友apple
3.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被住房问题牢牢绑架,无数人为住房问题忧虑。当那些背负着沉重还贷压力的人们,在浑然不觉中失去笑容,生活的情趣和意义在哪里?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围绕着拥有一套房子展开,人们选择爱情,有无住房成为一个极重要的标准。对于这样的现象,没有人感到奇怪。当住房成为年青一代价值观的核心,这个民族的未来在哪里?——泉州市网友 “风霜雨雪”
4.我相信有人为一元钱吵架,当年我父母就是这样,穷。现在是恰到好处地叫大家为一套70年产权的房子辛苦一辈子,忘记了生活的意义,也忘记了我们是一个人的尊严,太悲惨了。——营口市网友“无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