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课改实施的若干因素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切切实实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成为当前基层学校的工作重点。近段时间来各种各样关于新课程的学习会、研讨会、培训活动纷至沓来。从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在向人性化、理想化发展。但同时,作为一名工作几年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又隐约地感到要切实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样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近几年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佐证。很多地方,很多情况下,“素质教育”是停留在口头的、表面的,骨子里还是“应试”。
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认为这些因素将是影响课程改革是否切实有效的关键,这也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遇到的、看到的问题。
一、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劳动是课程改革得以推行和实现的主要途径,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效果。而综观农村教育的现状,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适应课程改革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素质成为制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农村地区的教师素质不能很好适应课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随着知识量的增长,部分教师力不从心
首先要提出的是农村教师结构的问题,农村地区教师老龄化普遍严重,虽然近年来不断有新生力量
加入,但耕耘在农村教育这块土地上的大多数是中老年教师。
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已由工业经济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量成几何倍地增长。若把1750年时人类的知识量计算做2倍的话,1900年时就增长到4倍,1950年增长到8倍,1960年时增长到16倍。这就是说,人类的知识量由2倍上升到4倍时用了150年,由4倍上升到8倍时用了50年,由8倍上升到16倍时则只用了10年,有人估计“世界知识总量每隔7—10年就会翻一番”。因此,几十年甚至是几年前学的部分知识已落伍了。比如,信息技术,一些较前沿的科学知识,这些对于部分教师来说是一片空白,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也是最重要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电视等传媒的大量出现,学生得到的信息将比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要多得多,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也将失去它独一无二的传播站地位。
我们不是经常说: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教师的水已经枯竭了,必须有新水注入。而这新知识的注入对中老年教师谈何容易。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不可能改变的现状。其实不光是中老年教师,对于年轻教师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因此,教师的再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二)长期处于应试教育,观念难以改变
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人的意识范畴,也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和活动。教育观念就是教育问题在人脑中的认识和看法。因此,不同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通常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观点。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光是体现在具体内容上的,最重要的是育人理念上的改变。21世纪的教育是开放、创新的教育,它的基本特征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为主的,这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符的。而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没有理念上的更替,那么新课程就是空话一句。
广大教师长期工作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体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如“满堂灌、填鸭式、重知识轻能力”等,而这些做法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其中很多与新课程是相违背的。要想改变这些做法谈何容易,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受社会现实影响,教师职业观有所改变
我们经常说一些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也是如此,把教师仅仅看成是职业,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当然,这有社会现实的影响,也是因为很多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是最正常不过的。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助人行业,在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就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我们经常将教师比做蜡烛,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如果只是牺牲,不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如果没有一种主体的、个性化的、幸福的人性和精神状态,教师何以能不断照亮学生?
二、学校的因素
学校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执行者,是政策的实施者,因此,学校对课程改革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课改的实施。
现代型学校不应再停留或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知识,实现文化的“代级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新型的再生系统。角色的转变就迫使学校进行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是深层次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如下问题:
(一)压力过重,实施改革表面化
素质教育提倡了那么些年,为什么在农村地区难有起色,归根结底是因为考试这根指挥棒没有消失。从现阶段看,考试这一现象不会有较大的改变,因此,升学的压力不可能消灭或减轻,这也就会使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有所顾虑。有些可能会从应试和发展能力之间寻找平衡,有些会重能力而轻应试,但从现实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校依然会紧抓“应试”,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分数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并且学校的压力不只有“升学”,还牵扯到同类学校的竞争,应该说很难分辨两个学校谁优谁劣,然而通过考试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这也是迫使学校不愿实施课改的原因。再则就是来自社会、学生家长的舆论压力。学校质量高低、教师学生素质的优劣用分数来衡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由此可见,学校面临的压力有多大。这就可能使大多数学校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或者是想开展课改,但也是瞻前顾后、踌躇不前,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安于现状,改革措施不到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于学校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些学校,在应试教
育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无数荣誉,小日子过得蛮舒服的。而课程改革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切都是从新开始,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可以预见很多学校会安于现状,不愿放弃已有的成绩,不愿为课程改革牺牲自己的利益。在实际操作中,措施不到位。
改革肯定是会带来阵痛的,或许还是切肤之痛,但必须这样做。就像没有当初的股份制改革,大批工人下岗,那来今天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呢?
(三)留于形式,校本课程形式化
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学校不仅仅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而是“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
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热点。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同时也出现了这样一种不正确的倾向,认为只要有了校本,就是实施了课程改革。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种情况:一就是过分强调了校本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改革;二是拿“校本课程”当挡箭牌,只做表面文章,看似很漂亮,实际上骨子里糟糕的很。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在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统一性,过多地注重共同要求,学生没有自己的空间,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校本课程强调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校本课程的终极追求。如果学校不重视校本,那么实际上就是使学生失去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反之,过分重视校本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校本仅仅是一个补充。
三、社会、家庭的因素
学校与社会、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学校要存在,要健康发展,必须得到社会、家庭的认同、支持。因此,社会的支持、学生家长的理解也成为了影响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社会的因素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种竞争体现在各个方面。竞争就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而怎样的人才才是高素质的人才呢?很多人片面地认为,考试考得好的就是人才。因此,应试教育不可能完全消失。
尤其突出地体现在高考制度上,虽然近几年来有一定程度上的改良,如出现了“3+X”,但实际情况仍然是“一张试卷定终身”。正因为指挥棒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教育行政、基层学校以及教师,不能也不敢放开手脚,进行大胆彻底的改革。即便有最好的教改方案,也不会加以很好地实施——毕竟考试是最实在的。如果那样做,会与社会大环境相驳,会“冒天下之大不韪”。
(二)家长的因素
没有家长的鼎立支持,实施课程改革,减少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是纸上谈兵。
现在农村的家长,应该说自身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要让他们接受一个全新的理念,那简直比登天还难。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长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为了子女有个好的将来,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然而在他们看来,学生的分数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他们不可能去研究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很多家长只会盯着那眼前的分数。由此,就给学校增加了相当大的压力,到底是要分数还是要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对于每位教师都是全新的,无先例可
查,无经验可循,惟有靠各位同仁不懈地努力。
赵家镇小 何海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