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扁虫防治 ■ lI簟 键 l^蜒¨静 大豆 t 懑馘鞲 《瞄谶 中图分类号:s476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47(2011)05—0018—06 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木 许彦君 ,刘海龙 ,刘新晶 ,许艳丽 (1.黑龙江省双城市朝阳乡农业服务中心,黑龙江双城150134;2.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20; 3.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4.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 150081) 摘要:细菌作为重要的生防因子在植物病害防治上具有重 细菌大多对植物具有较好的亲合性,易于定殖 要作用,文章介绍了生防细菌研究进展,包括细菌作为生 (R.Grosch,1999)。 防因子的优势、细菌对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生防细菌定 1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势 殖、生防细茵鉴定、影响生防细菌效果的环境因素、重要 的生防细菌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应用研究及生防细菌菌剂 生防细菌主要优势有:(1)生防细菌的种类 开发,并对未来生防细菌的遗传改造等生物工程进行了展 和数量众多,在植物根际和地上部大量存在; 望。 (2)生防细菌对病原菌的作用方式较广,可以通 关键词:细菌;生物防治;假单胞茵;芽孢杆菌;鉴定 过竞争、拮抗和寄生、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等方式 对病原菌产生影响;(3)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 Abstract:Bacteria plays a important action as biological control (4)多数生防细菌可从植物根际和叶部分离得 factor on plant diseases.Advance in the bacteria biological con— 到,接种后易于在植物上定植,生防效果持久稳 trol for plant disease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with pa ̄icu— 定;(5)细菌大多可以人工培养,便于控制,在 lar reference to the advantage to control plant diseases,mecha— 实践中易于操作(程亮等,2003);(6)其遗传和生 nism,colonization,identification,environment factors,applica— 化分析简单,容易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物;(7) tion of Pseudomonas spp.and Bacillus spp.and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agent,with expectation in the future studies on the 有些细菌不仅能防治病害而且可以增加作物产量。 gene engineering of bacteria. 2生防细菌作用机制 Key words:Bacterial;Biological control;Pseudomonas spp.; 目前认为生防细菌主要是通过对营养和位点 Bacillus spp.;Identification 的竞争以及产生抗生素的拮抗作用来达到生防效 果。主要的作用模式包括:抗生物质的产生;通 利用生防细菌来防治植物病害成为国内外在 过产生噬铁素对铁原子的竞争(L.Cindy等, 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利用生防 2002);对位点和营养的竞争(O.G.G.Knox等, 细菌或其代谢产物调控寄主植物根际周围益害微 2000);诱导植物抗性机制的表达(LIC.Van Loon 生物的平衡从而达到控病保产的目的,这也是防 等,1998;杨海莲等,2000);降解病原菌产生的 治土传病害的重要途径(郭荣君等,1998)。大量的 致病物质,如毒素等;分泌细胞壁降解酶,如几 研究表明,生防细菌不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产 丁质酶和B一1,3葡聚糖酶等(J.M.Whipps,2001)。 生多种拮抗性或竞争性的代谢产物,通过直接或 有的拮抗菌株以一种机制为主,有的同时依赖多 间接作用,达到阻碍或杀死病原菌的效果,而且 种机制,但是对不同的病害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 收稿日期:2011—10—0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GAO6B101—1—5);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项目(GBO6B105) 通讯作者:许艳丽,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线虫病害、作物病虫害生物生态控制。E—mail xyll@neigaehrb.ac.cn . l 畔 霪雾 | l州  | 机制。 2.1抗生作用 生防菌和病原菌相互作用中抗生物质扮演了 重要的角色(N.Andreas等,1998)。细菌在生长过 程中产生多种具有拮抗活性的物质,包括多种抗 生素类、酶类和挥发性等成分。在植物病害生物 防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Z.Y.Chen等,2003)。生 防细菌的同化作用产生的抗菌物质,能对病原菌 的生长和代谢产生抑制作用或者能使细胞出现溶 解的现象(林福呈等,2003)。 2.2竞争作用 生防细菌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再加上其代谢迅速、繁殖快,在空间的占领及其 他方面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与病原菌的竞 争就是营养物质的竞争,物理位点、生态位点的 抢占以及氧气的竞争。铁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必 需元素之一,但土壤中的铁常以铁离子(Fe )形式 存在,不易被微生物吸收利用,因而当一种微生 物具有较强获取铁素营养的能力时,该微生物就 能在低铁生境中处于优势地位。某些生防细菌产 生的水溶性色素是一种嗜铁素,该物质对Fe¨具有 专一的高度亲和性,能络合根围铁离子,使病菌 得不到足够的铁素营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对 植物体的危害减轻,从而使植物生长发育得到改 善(M.Leeman等,1996)。 2-3胞外酶 Colum等(2000)通过离体研究表明,生防因子 分泌的水解酶,如几丁质酶、蛋白酶和葡聚糖酶 可以降解真菌细胞壁;Kobayashi等(2002)也证明 了生防作用机制涉及抗生素的产生、胞外酶的分 泌(如蛋白酶和几丁质酶)和根部定殖。 2.4诱导系统抗性(ISR) 诱导抗性是由于生物或者非生物因子(诱导因 子)激发寄主产生物理或化学的抗菌屏障的过程, 就是采用非亲和性的病原物或其他因素诱导植物 产生抗性。系统反应包括产生物理屏障、结构抗 性及生理生化变化,其中生化变化主要有可溶性 碳水化合物和酚类物质的增加、植保素的积累及 各种酶类的产生(孔庆科,2001)。在过去的一些年 里,植物防卫反应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且在生物防治的研究领域发展最快的是关 于诱导抗性的研究。 一 扁虫髓治 2.5其他机制 根际细菌(rhizobacteria)是从根际分离的细 菌,依据其对植物的作用,分为有益菌、有害菌 和中性菌三类。有益根际菌又被称为促生根细菌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简称PG— PR),PGPR指与根有密切关系并强定殖于根系, 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根际细菌(陈立杰等,2006)。 PGPR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促进植物生长,如固氮作 用、促进营养物质(如磷)的溶解(A.V.Sturz等, 2003)、促进菌根功能、调节根部乙烯的产生(许煜 泉等,1999)、释放3/CC脱氨酶、释放植物生长素 及减轻重金属毒性等。例如株系Kluyvera ascorbata SUD165对重金属离子Ni“、pb2 、Zn2 和CrO4-有很 强的抗性,在悉生培养和盆栽条件下能减少Ni 对 马铃薯种苗的毒害(G.I.Burd等,1998)。 3生防细菌定殖研究 生防细菌定殖能力是影响防效稳定性的重要 因素。生防细菌的成功定殖要达到数量、时间、 竞争位点、环境的要求(E.Gamalero等,2003)。定 殖受到许多因子的影响,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它涉及到生防细菌本身、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 环境因子(张炳欣等,2000)。就环境条件而言,温 度和湿度是影响生防细菌防治效果的两个最关键 的因子。 3.1根际细菌定殖研究 PGPR作为生防因子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主 要侧重于土传病害研究,其良好的定殖能力和促 生作用被广泛看好(马迎新等,2007)。PGPR在根 围的定殖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物的定殖和传 播,从而促进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对受污染土 壤也具有一定的生物修复能力(戴梅等,2006)。有 证据表明,植物根表上大量PGPR细胞的存在会导 致根上“根定殖真菌”(Root-colonizing fungi)群体 数量的下降。根细菌一般可使根定殖真菌的群体 数量减少33%~63%(陈晓斌等,2004)。 3.2 内生细菌定殖研究 植物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是指能在健 康植物组织内栖居而对植物不造成危害并与植物 建立了和谐联合关系的微生物(s.Di Fiore, 1995)。内生细菌一旦进入植物体内就寻找适于自 己生存的植物组织定殖下来,而不是在整个植物 体内的各组织间到处扩散(刘云霞,1996)。研究表 扁虫昕治 一 明植物内生细菌可以定殖于植物的根毛、叶片、 维管组织、木质部的表皮细胞、薄壁细胞、液胞 等的间隙、细胞壁、细胞质中等(M.Schloter等, 1995;P.Gyaneshwar,2001;刘云霞,1996)。有 些内生细菌定殖于植物体的活体细胞内与宿主之 间即有营养交流,同时也引起植物体的生理反应 (W.L.Barraquio,1997)。 4生防细菌鉴定 传统的细菌系统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形态特征 和生理特性,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对细菌进行纯培 养分离,然后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特征加以 鉴定。细菌形态学正确描述依赖于方法、培养 基、培养时间、染色试剂等,培养基和培养时间 不同会影响细菌的形态。形态学鉴定方法操作较 繁杂,疑难菌、少见菌、寄养菌鉴定是传统方法 的薄弱之处。 上世纪6O年代以后,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 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细菌分类学进入了分子生物 学时代,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细菌分类学中得 到广泛应用,如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法、核酸杂 交法、16 SrRNA序列分析等,它们主要是对细菌 染色体进行直接的DNA分析或对染色体外的DNA 片段进行分析,从遗传进化的角度认识细菌,从 分子水平进行分类与鉴定。细菌16SrRNA基因序 列由保守区和可变区组成,两者互相交错排列。 16SrDNA序列大小适中,约1.5 kh左右,能够体现 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使用通用引物能够较容易 获得其序列(I.M.Lee等,1997)。通过对某菌株 16SrDNA序列测定来获得最终鉴定证明的做法是被 普遍认可的(刘鹏等,2006)。序列与基因库中的片 段比对,便得知未知菌与基因库中其他菌的相似 性,从而完成对细菌的鉴定。当鉴定同源性很高 的菌种时,可以用生理生化实验或其他方法作为 补充,但16SrRNA序列分析在分类学中的地位是 无法代替的。用16S rRNA测序技术鉴定细菌与其 他细菌鉴定方法比较,具有高效、准确、简便、特 异性强的优点。随着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细菌 16S rRNA间隔区序列数据库不断扩大,运用 16SrRNA序列分析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确 定微生物在进化中的位置,已成为微生物分类学 中最重要的方法(龙雯等,2006)。 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微生物菌种鉴定逐渐由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和 人工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发展进入了基于仪器自动 化分析的鉴定系统阶段。近2O年来,一系列商品 化自动鉴定系统相继推出并在应用中取得理想效 果,如VITEK系统、MIDI系统、Biolog系统、 SENSITITRE系统、AUT0SCEP110R系统以及MI— CROSCAN系统等,其中细胞脂肪酸分析的MIDI系 统、碳源利用分析的Biolog系统与DNA序列分析的 16srRNA基因进化发育系统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细 菌多相分类鉴定常用的技术手段(C.E.Stager等, 1992;C.H.Kim,2004)。由美国Biolog公司生产的 用于微生物菌种鉴定的自动分析系统(Microlog 3.4.2O.O4版数据库),以细菌对微平板上95种碳源 的利用情况为基础进行微生物鉴定,即每种细菌 形成各自特有的代谢指纹图谱,选用四唑紫作为 细菌能否利用供试碳源的指示剂(刘鹏等,2006)。 可鉴定包括需氧细菌、厌氧细菌、酵母菌和丝状 真菌在内的1 973种微生物,其中细菌234个属、 1 226个种,几乎涵盖了微生物学不同领域中比较 重要的菌种,所涉及领域包括制药、生物技术、 化妆品、兽医和临床医学、动植物病原菌、农业 和环境科学、食品加工和安全,也可应用于微生 物代谢、特性和群落等的分析研究(程池等, 2006)。与传统方法相比,Biolog系统操作标准 化,简便、快捷,其菌库数据大,鉴定范围广, 自动化程度高,同时准确率也很高,适合于植物 检疫中病原细菌的鉴定工作。目前,该系统已被 美国多个国家权威机构认可,其中包括FDA、 NASA、TIGR、NIAID等(I.M.Lee等,1997)。 5环境因子对生防细菌的影响 生防细菌田间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生防 细菌受环境因子影响非常大,导致生防效果不稳 定。就环境条件而言,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生防细 菌防治效果的两个最关键的因子(J.H.Guo等, 2003)。可能是因为田间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 度、光照等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从而影响生防 细菌的定殖和繁殖等(I.A.Siddiqui等,2002)。生 防细菌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 性。在小范围的试验中可能表现出很好的作用, 但是田间试验却出现很强的不稳定性,其主要原 因是因为生防因子在田问的大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和作用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P.B.Rainey, 霸 ? 1999)。生防因子的稳定性,对于生防效果是至关 重要的,抗生因子在土壤中的有效存在时间是生 防因子保持稳定抑菌活性的关键。因此,接种体 引入到土壤环境中之前,应该考虑土壤的环境(M. Girlanda等,2001),细菌能在根系中长时间的保 持高的种群密度已经被认为是作为生防因子的一 个重要的特点。抗菌物质被淋溶、被吸附、被降 解以及微生物种的退化,也是影响生防效果的一 个重要因素。当Bacillus以活细胞接种到土壤中时 其存活率是非常低的。生防细菌在根际的行为可 以被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就包括环境因子。目 前,研究生防细菌根际的行为主要应用以下指 标:生防细菌在根际的运动、脂多糖0抗原的合 成、纤维素酶、维生素B1、生物素的产生和氨基 酸的合成等(P.B.Rainey,1999)。 环境因子对抗生素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 一 cillus subtilis防治苹果褐腐病时发现抗生素产生的 最适温度是25℃,但是土壤浸提液不能满足其生 长或者产生抗生素的需要,所以适当的补充土壤 养分是必要的。Yu—Huan Gu等研究发现,Pseudo— monasputida株系2C8的生长条件也可明显的改变 其存活率和生防能力。另一个Bacillus subtilis在液 体培养时,抗生素产生的最适温度是3OccI,但是 在固体培养的条件下,抗生素产生的最适温度是 25℃,这个最适温度的不同也反应了土壤生态系统 的实际情况。但是,大量的生防因子释放到环境 中,也可以引起生物安全性的问题,在应用的过 程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研究生防细菌对环境因 子如温度、渗透压、pH等适应度有力于生防细菌 的进一步研发及生产实用。 6生防细菌菌剂开发 目前已开发为生物农药的生防细菌主要有假 单孢杆菌属(Pseudomonas spp.)、芽孢杆菌属(历一 cillus spp.)、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p.)、产 碱菌属(Alcaligenes spp.)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p.)等(D.Wahher,1988)。链霉菌对瓜果腐霉( 一 thium.aphanidermatum)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目前在 欧洲和美国已经商品化,1994年注册,命名为My— costops。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也已被商业化生 产,命名为Kodiak。还有一些其他属的细菌也已注 册成功。 近几年来,由于芽孢杆菌属可以形成芽孢, ■ 病虫昕治 易于商品化生产,逐渐成为研究的新热点(M. Emilio,2000)。国际上有很多生防菌己被开发成生 防制剂,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美国Alabama州农业 实验站发现根围细菌 subtilis GB03既能有效防治 Fusarium spp.和Rhizoctonia spp.引起的植物病害, 也可促进植物生长,在美国和欧洲大面积推广应 用,其商品名为Kodiak(J.T.Turner,1991;E.A. Emmert。1999)。AgraQuest公司利用 subtilis QST713菌株开发出活菌杀菌剂SerenadeTM,叶面 施用能防治蔬菜、樱桃、葡萄、葫芦和胡桃的白 粉病、霜霉病、疫病、灰霉病等。TaegroTM为 Taensa公司产品,利用 subtilis FZB24研制,施 用于温室或室内栽培树苗、灌木和装饰植物根部 可防治Fusarium和Rbizoctonia引起的根腐病和枯萎 病(陈中义等,2003;黄海掸,2005)。JtL#t,,澳大 利亚开发的 subtilisA一13对麦类和胡萝卜立枯病 以及其他土传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和增产作用(D. M.Weller,1988)。日本东京技术研究所的 sub— tilis RB 14和 subtilis NB22分别对Rhizoctonia SO— lani。Fusarium oxysporum Pseudomonas sola— naoeamm引起的番茄病害有良好防效(A.Orie, 1996)。 最早成功应用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是放射土 壤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K84)防治根癌土 壤杆菌( .tumefaeiens)引起的桃、樱桃、葡萄、玫 瑰等植物的根癌病并取得了良好防效,在美国、 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很多国家推广(A.Kerr,1980)。 我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起步于20世 纪5O年代初,现已筛选出许多优良的生防菌株, 其中以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居多。 6.1假单胞菌应用研究 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植物根围,具有突出的 防病增产作用,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 类群,近年来对国内外Pseudomonas spp.作为生防 因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防治植物根部病害 (z.A.Siddiqui等,1999;L.M.Nelson,2004;Z.A. Siddiqui,2006)。假单胞杆菌属细菌的特点是:生 长速度快、容易培养、容易遗传改良和容易产生 大量的次生代谢物(F.Ahimou,2000;L.E.Moni— ca,2001),从而有利于生防应用。 荧光假单胞菌(P.tluorescens)是假单胞菌属的 一个典型种,这类细菌营养需求简单,在自然界 扁虫帕治 一 舞 藏 枯病及其他一些土传和地上部一些叶斑类病害 (D.P.Collins,2003)。田问应用研究己经证实,芽 孢杆菌生防菌剂在稳定性、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 和在不同植物不同年份防效的一致性等方面,明 中广泛存在。从植物根围分离到的具有生防活性 的细菌中相当一部分为P.fluoreseens,代表菌株如 P.luomsc ̄ns CHA0、P.ftluorescensF1l3、P.tluore— scens Q2—87和P.tluorescens Pf_5等(D.M.Weller, 1988;D.0’Sullivan,1992)。荧光假单胞菌作为 生防菌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与植物根系的适应性 好,定殖量大,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种类较 显优于非芽孢杆菌和真菌生防菌剂(L.E.Monica等 2001)。目前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为 subtilis、 eereus和 pumiluso。 多。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集中于生防假 单胞菌的研究(魏海雷等,2004)。 中国农科院利用P. ̄uorescens 93菌剂防治小麦 全蚀病,其防效可达65%,并已在我国推广应用。 彭于发等(1992)将Tn5导人能在小麦根部定殖的荧 光假单胞菌CN 12,得到了D93菌株,提高了对小 麦全蚀病的拮抗作用,并有显著的刺激生长作 用。无致病力产细菌素的青枯假单胞菌ABPS121 菌株、ABPSMI菌株及其噬菌体、ABPSOM2菌株及 ABPSY61—1菌株防治烟草青枯病均取得温室或小 区试验的良好防效(郭坚华等,1997)。魏海雷等自 小麦全蚀病自然衰退土壤中分离荧光假单胞杆菌 2P24菌株,可产生多种次生抗菌物质,对一些作 物土传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能力(魏海雷等, 2004)。顾燕飞等(2005)从上海5个不同地区的茄 果类蔬菜田中分离等到假单胞杆菌属菌株9—16和 8—8,对茄根腐病[F.solani(Mart.Sacc.1有较好的防治 作用,对根腐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使菌丝生长畸形,9—16菌株防治效果最好达 80%以上。2003--2005年,李怀波等(2005)从上 海市郊采集作物的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荧光假单 胞杆菌P13菌株,对茵核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拮 抗能力,同时还发现其对多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真 菌具有广谱拮抗作用。 6.2 芽孢杆菌应用研究 芽孢杆菌是一群好氧或兼性厌氧、产芽孢的 杆菌的总称,其生理特征丰富多样,分布极其广 泛,是土壤和植物体表根际的重要微生物种群。 芽孢杆菌因其能产生对热、紫外线、电离辐射和 某些化学药品有很强抗逆性的芽孢,可忍受各种 不良的环境,有利于生防菌剂的生产、剂型加工 及在环境中存活、定殖与繁殖(F.Ahimou,2000; 陈中义等,2003),从而较其他生防菌更受厂家和 商家的青睐。应用芽孢杆菌防治马铃薯疮痂病、 番茄青枯病、苹果红腐病、小麦赤霉病、水稻纹 陈卫良等(1997)筛选Bacillus subtilisA30对水 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的小区试验表现出很好 的防病效果;谌晓曦等(2002)分离的Bacillus cere— us357对小麦白粉病有一定的防效;郭荣君等 (2003)从大豆根际分离筛选出来的芽孢杆菌BH1 防治尖孢镰孢菌引起大豆根腐病的拮抗菌,在温 室防治根腐病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 史建荣等(1996)用枯草杆菌Rb2和Rb6菌液浸种, 对小麦苗期纹枯病的防效分别达71.8%和78.1%, 代谢产物浸种防效也达71.1%和72.8%。中国农业 大学的枯草芽孢杆菌B908和西南农大的水稻丰收 菌 cereus R2对水稻纹枯病等多种病害具有防治 和增产作用(w.H.Tang.,1996)。B916菌株对多种 病原真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都有显著抑制作用, 用其菌液喷施人工接种发病的水稻,对纹枯病的 田间防效稳定在50%~81%,目前己进行农药登 记,年使用面积达6.7万hm (陈志谊等,2000)。 何菁芳等(2002)从杭州郊区水稻叶面分离到一株枯 草芽孢杆菌,命名为A30,它对多种植物病害例如 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m)、稻瘟病菌(Magna— porthegrisea)等有强烈抑制作用。 7展望 随着对拮抗细菌和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细 菌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断深入, 近年来,在拮抗细菌选育中经过自然选育、紫外 线诱变使拮抗细菌生长速度和拮抗能力不断提 高,但是经过紫外线诱变的突变菌株容易失去诱 变获得的性能,这可能与可见光对紫外线诱变的 修复有关。要想获得稳定的突变株,常规育种很 难达到这一点,这就需要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拮 抗细菌进行改造或者对拮抗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 进行改良,拓宽新型高效生防菌的来源,提高生 防菌产生拮抗物质的能力和生防能力。遗传工程 菌的构建,是获得高效拮抗细菌的重要途径。一 方面引入特定外源基因并正确表达(下转第34页) 合议报置 ■ 濉溪县位于淮北平 原腹地,苏鲁豫皖交汇 处,地理位置优越,属 出高产高效大豆栽培新 技术,如选用高产新品 种、增施肥料、扩行种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 候,土壤肥沃,四季分 明,无霜期280天,年 降雨量800毫米左右, 植、降低密度、合理化 控、及时有效防治病虫 草害、加强田管等。使 该县大豆单产由低产变 是国家优质大豆生产基 中产、由中产向高产迈 地,是黄淮海高蛋白大 进,成绩显著。该县先 豆优势产区。常年种植 后承担国家农业部、财 大豆在100万亩,约占 政部的黄淮海高蛋白大 安徽省大豆面积的1/8—1/10,是全国33个百万亩 豆原种繁育基地建设、高蛋白大豆标准化生产基 大豆县之一。所生产的大豆质优、色亮、商品性 地建设等项目。连续两次被农业部定为国家大豆 好,深受南方沿海城市的喜爱。近几年,该县通 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连续三次承办全国大豆高 过育种、引种、试验、示范,筛选出一批高产稳 产示范推广现场会。在我国最早成立的濉溪县大 产多抗优质的大豆新品种,像中黄l3、濉科928、 豆产业协会,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 濉科998、皖豆28、皖豆24、阜豆9765等;研究 惠农先进单位。 (供稿:纪永民。周莉。赵太字。陈若礼) ; ; 蛉 石 ^,、 蛉 ; ; # ; e ; 矗 盼 # !菏 f 矗 石 牙 (上接第22页)后,具有在植物病害体系中有更强 抗细菌的研究目标。 的增殖、定殖能力和更强的适应性,目前引入的 参考文献: 外源基因包括抗菌物质基因、无毒基因、裂殖基 l 1 J Girlanda M.,Perotto S.,Moenne—Loccoz Y.,et a1.Impact of 因、耐杀菌剂或重金属基因等。另一方面,经遗 Biocontrol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CHA0 and a Geneti- 传改造的拮抗细菌,将其致病基因进行缺失,利 tally Modified Derivative on The Diversity of Cuhurable 用其具有与病原菌相似的小生境特点,构建新的 Fungi In The Cucumber Rhizosphere[J].Applied And Envi— 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1,67(4):1851-1864. 生防菌,至今已被缺失的基因有致病基因、胞外 [2]Cindy L.,Jaco V.,Fiona P.,Edwa ̄R—B Moore,Saileh T. 降解酶基因、激素基因和毒素基因等。遗传工程 and Daniel V.D.L..Endophytic Bacteria and Their Poten- 拮抗细菌是新型、高效的一代生防菌。一个理想 tial Applications[J].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的拮抗细菌应具备下列条件:繁殖快、生活力 2002,21:1-24. 强、性状稳定、不易突变、对不良环境有足够的 1 3 J Siddiqui I.A.and Shaukm S.S..Resistance Against the Damping-O.Fungus Rhizoctonia Solani Systemically In— 适应性、具有选择拮抗作用、对病原菌应具备尽 duced by the Plant-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可能广泛的拮抗作用、对土壤中其他拮抗生物没 Pseudomonas Aeruginosa(IE-6S+)and P.Fluorescens 有伤害、对寄主植物无害而且有益、适宜于大面 (CHA0)[J].Phytopathology,2002,150:500-506. 积使用和商品化生产、适于与化学农药混合使 [4]陈中义,张杰,黄大防.植物病害生防芽孢杆菌抗菌机制 用。因此,要使拮抗细菌达到理想的效果 ,将生 与遗传改良研究田[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2): 物工程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相结合,即遗传工程 97-103. 拮抗细菌和抗菌物质的改造以及把拮抗细菌的抑 [5]刘海龙,李春杰,许艳丽.生防细菌的抑菌谱和对大豆根 腐病的防治fJ1.大豆通报,2008(1):10—13,16. 菌基因转入植株基因组中获得高抗或免疫品种三 [6]温广月,许艳丽,李春杰,等.6株生防细菌对大豆根腐病 者结合起来,提高拮抗细菌的生防水平,将是拮 防治效果初步评价『J1.大豆科学,2005,24(2):121—125. q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