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张天斌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9年第10期
“一切皆有可能”,这是某体育品牌的广告语。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没有激情的行程”,不正是这句话的完美注释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因而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一、尊重生成,还学生课堂的主权
教学片断:“认识立体图形”
学生把带来的各种物体(立体图形)分类后,部分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放在桌子上,却紧紧地抓住几个球,不敢放下。教师观察了片刻,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想放又不敢放。于是,教师改变了预设,轻声地问:××,你为什么不把球放下? 生1:老师,球会跑的! 师(追问):它是怎么跑的? 生1:乱跑的。
(学生还自告奋勇地上台表演,证明给大家看) 师:真棒!还有谁会跑?
生2:圆柱,但它不会乱跑,比较听话地跑。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为什么不作成球体? (学生哈哈大笑,畅所欲言)
思考:课前预设时,教师苦苦思索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从何入手,始终找不到答案,最后决定还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课堂上,学生“抓球不敢放下”的现象,给课堂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带来了生机。教师及时抓住契机,切入自然,完全是学生一种自主行为,一种需要所触动的探究学习。尊重生成,还学生学习的主权,教师改变了“看、摸、滚”的教学预设,师生共创了课堂的精彩。 教学片断: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角(自制的教具,可随意改变角的大小),并和组内同学说说自己的发现。合作后,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含糊其辞表达不清楚,教师就让这位学生把自己的角与另外一位学生的角比一比谁的角更大。在比的时候,这位学生悄悄地把自己作成的角两边的距离拉开了,教师看了连忙抓住这一细节,问:“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做好的角的两条边拉开一些?”这位学生红着脸说:“我想让我做的角比他做的角大。”经教师这一引导,这位学生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思考:捕捉细节,让学生真实想法暴露。数学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它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课堂是丰富的,生成是精彩的。教师应在努力地促进预设生成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地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活力。
二、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
教学片断:
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后,请学生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荀。当判断平行四边形时,有一个学生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班里有很多学生赞同他的观点。这时,教师没有马上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引导他找出对称轴。只见学生把它先对折一次后,再对折,得到了两个完全重合的多边形,展开后指着中间的一条折痕,告诉大家这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很多学生一脸茫然,教师抓住时机,继续引导:“请同学们都动手试一试,试后讨论一下,这条折痕是不是它的对称轴。”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同学们的操作、讨论,这位学生自己也发现这条折痕不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称轴。
思考:课堂上,利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可能是实例)点拨偏差,促使创新思维迸发。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课堂生成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保证了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只有我们尊重生成,弘扬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和不断地反思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触动到生命的灵性,我们的教育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