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l. 21 No. 3Sep. 2019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江西省为例
刘 伟, 江 婷, 李 可, 王永祥
(华东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南昌 330013)
[摘 要]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凸显问题,如何通过包容性发展处理这些问题是目前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热点。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传统城镇化发展指标分析,构建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以江西省为例,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驱动力,人口转移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具有反向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基础设施的欠账、产业结构的偏离、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等因素是阻碍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新型城镇化; 包容性发展;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志码] A doi:10.3969/j.issn.1009-1912.2019.03.007[文章编号] 1009-1912(2019)03-0040-11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aking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LIU Wei, JIANG Ting, LI Ke, WANG Yong-xiang
(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 The low level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Based on the 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nfluence- response DPSIR model,basedon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dicators,the index syste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new urbanizationinclusive development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is constructed,and Jiangxi provinc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factors of inclusive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are analyzed empirically by the main component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the developmentof population transfer has a reverse effect on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th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arole in promoting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the debt of infrastructure,the devi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收稿日期]2019−08−11[修回日期]2019−09−08
[基金项目]2018年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空间效应、实现机制及路径研究”
( 20181BAA208017)
[作者简介]刘 伟(1982— ),男,江西新余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第 3 期刘 伟 ,江 婷 ,李 可 ,等: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
imperfe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factors are the main reasons hindering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Key words: underdeveloped areas; new urbanization; inclusive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empirical analysis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节约集约、产业互动、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构建产业、人口、空间、社会四位一体的城镇化[1]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8年59.58%,年均增长1.04个百分点。但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各种问题逐渐凸显,如环境严重破坏、城乡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增大等现象。因此,现有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 包容性”发展是由“包容性增长”演进而来[2]
,包容性发展是在城镇化发展战略亟需转型升级、发展质量矛盾亟待调整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3-4]
。包容
性发展提出来后,国内外学者围绕包容性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在包容性发展内涵方面,Rauniyar等
[5]
强调包容性发展不仅仅促进经济
增长,更加注重机会平等,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多个方面。在城市化发展进程方面,Hansen等
[6]
认为在城镇化的发展和进程中要用包容性战
略和方法。在包容性发展优势方面,Malhotra[7]
以印度为例,研究了包容性视角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现在城市化程度各不相同的背景下,包容性的城市规划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发展内容方面,张明斗
[8]
认为中国的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包括
发展主体的全民性、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发展过程的公平性及发展成效的共享性。邸玉娜[9]
认为包容性发展内涵包括机会平等、生产性就业、可持续发展三个重要因素。发展路径方面,陈丽华
[10]
通过对
国外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得到启示,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路径,即以包容性发展理念做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关国才
[11]
构建了“承
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模型的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实现路径体系。李斌
[12]
从包
容性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路径新议题:中国新型城镇化应走多梯度复合型的发展路径。李
博[13]
通过实践分析,将农民、农业与农村融入到城
镇化包容性发展路径中。为了进一步明确包容性发展,于伟等[14-17]
以包容性为视角,对城市化的包容
性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发展趋势方面,刘耀
彬
[18]
从高效发展、公平发展、友好发展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预测了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趋势。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实现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影响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通过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能够看出,大多数的研究在3个方面:一是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内涵的研究;二是研究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战略意义和路径选择;三是研究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的质量测度,而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较少。通过建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找出影响包容性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欠发达地区江西省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为今后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提供参考。
一、DPSIR模型的建立
DPSIR模型是欧盟统计局和欧洲委员会欧洲环境机构在进行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指标制定工作过程中所建立的新模型,主要用于评价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该模型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主要由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响应(R)五方面组成,全面考虑了各因素的因果关系[19]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这个框架模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广泛研究[20-21]。该模型多用于衡量生态环境及可持
续发展
[22-23]
,通过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构
成一个关系链,对经济、环境、人口等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24]
。因此,较多学者将DPSIR
· 42 ·
[25]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1 卷
模型用于城镇化的研究中。如周燕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熊勇清郑磊
[27]
[26]
基于PESS-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造成影响( I )。在整个DPSIR模型中,响应(R)则是通过分析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这4个方面,找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人、社会及有关部门根据包容性发展“机会平等、内容全面、成效共享、城乡普惠”等基本要求做出应对措施,产生相关响应,实现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
DPSIR模型构建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将欧洲环境局的
DPSIR环境管理模型应用到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中。
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内涵应包括以人为本为基本,遵循机会平等、公平共享、内容全面、城乡耦合等原则,以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28]
二、构建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资金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辐射效应弱、农村问题凸显,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就欠发达地区而言,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空间还很大,欠发达地区亟需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来带动地区转型发展。引入包容性发展理念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改变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DPSIR模型的基础上,参考传统城镇化发展建设中经济、产业、人口、生态、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发展指标,根据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特性,来构建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一)经济发展包容性
。因
此,将DPSIR模型用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研究,有利于研究者了解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中各个因素的逻辑关系,以及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不足,从而找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DPSIR模型见图1。
图1中模型由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因素组成,其中每个因素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因子,以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保障的需求、现代化的生活需求作为驱动力(D),而随着驱动力的不断加大,就会产生农业转移人口、资源、环境、贫困差异等方面矛盾,从而产生压力( P ),造成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S)的变化,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
经济发展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大引擎,快速发展的经济能给居民带去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居民具
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保障的需求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资源、环境的制约地区贫困差异压力驱动力缓解状态改善弱化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机会平等 内容全面城乡普惠 成效共享响应促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 纵横联动 健全机制 狠抓落实突出重点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影响
经济发展包容性产业发展包容性人口转移发展包容性生态发展包容性基础设施发展包容性社会保障发展包容性图 1 DPSIR模型
第 3 期刘 伟 ,江 婷 ,李 可 ,等: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
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发展落后的经济则会阻碍城镇化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展速度慢,发展质量不高。包容性发展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速度,更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质量。因为GDP未考虑人口因素,而人均GDP考虑了人口因素,能更好的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包容性指标的解释变量。(二)人口转移发展包容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化,城镇各方面的建设不断完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都不断加强,城镇需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来补充城镇劳动力的缺口,以此来提高农村人口的就业率和收入。但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失业率较高;城乡居民收入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另外,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如何保证老龄化人口的幸福度对人口转移发展这一指标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将老龄化程度、城镇失业率和农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作为人口转移发展包容性指标的解释变量。
(三)产业发展包容性
产业发展的包容性需要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推动力,而包容性发展又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拉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会使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发生转移和重新配置。在欠发达地区,原有的小农经济还存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未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就业机会较少。因此要衡量产业发展的包容性不仅要考虑产业结构比重,还要考虑产业就业比重,因此将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作为解释变量。(四)生态环境发展包容性
生态环境作为人的居住环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发展未跟上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形势并不严峻。而且和传统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
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使居民和环境双受益,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一般人均公园面积、绿化覆盖面积常被学者用来衡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指标。但加强水污染防治,改善水资源质量对生态环境的包容性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选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化覆盖面积和污水处理率作为衡量生态发展包容性的指标。(五)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包容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是城市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抓好了可以为城镇化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基础设施建设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达到基础设施的便利、配置的效率和供需的均衡等基本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是十分庞大的,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因此目前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比较弱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涉及城市建设中的道路建设、交通建设、供气供电、医疗设施等多个方面,如城市供水设施保障城市居民饮水,公共交通为方便市民工作、购物、娱乐、交流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本文选取人均道路面积、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数量数、用水普及率作为衡量基础设施建设包容性发展的指标。(六)社会保障发展包容性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推进社会进步。我国欠发达地区不仅在经济上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社会保障体系进程上也存在差距。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在操作层面存在人群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较低的问题。同时,欠发达地区的保障水平在群体间的差异较大。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就业保障、教育等多个方面。社会保障的包容性发展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构建多种福利政策、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度、保证社会保障的公平,使人民群众的
· 44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1 卷
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因此根据社会保障发展的内涵,选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比重,新增就业人数,离退休、退职养老保险人数作为社会保障包容
指标名称经济发展包容性指标
性发展指标的解释变量。
基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构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见表1。
表 1 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人均GDP城镇登记失业率
指标代码x1 /元x2 /%x3 /%x4 /%x5 /%x6 /%x7 /%x8 /%x9 /平方米x10 /公顷x11 /%x12 /平方米x13 /%x14 /张x15 /辆x16 /%x17 /万人x18 /%x19 /万人x20 /万人
人口转移发展包容性指标老龄化程度
农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产业发展包容性指标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生态发展包容性指标绿化覆盖面积污水处理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燃气普及率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包容性指标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数量数
用水普及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发展包容性指标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比重
新增就业人数离退休、退职养老保险人数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产城融合程度不高,城镇化地域差异较大,大多数城镇辐射能力较弱。因此,把江西省作为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江西省东邻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长江。江西省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辖11个地级市、100个县(市、区)。随着城镇化的深化,江西省2017年末城镇化率达到54.6%,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增多,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但是江西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城镇化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江西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江西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公报,选取1993—2018年2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定义江西省城镇化率为解释变量,反映其发展水平。
第 3 期刘 伟 ,江 婷 ,李 可 ,等: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
由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单位不统一,为了消除单位不统一的影响,首先对所有变量取对数,记为ln xi,然后再运用SPSS17.0进行标准化,记为zln xi。(三)模型构建
检验,结果见表2,KMO检验系数为0.785>0.5,通过检验。Bartlett的球形检验得到的近似卡方统计值为1 181.843,自由度为190,这时显著性概率P为0.000,小于0.050,达到使用因子分析的条件。
表 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采用双对数模型,通过主成分回归方法,计算得出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各个因素的弹性系数,并对弹性系数进行相关分析。双对数线性公式为:
lnyt=β0+∑25j=1KMO取样适切性量数
近似卡方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自由度显著性
0.7851 181.843 190.000 0.000
βj∗lnxit+εt(i=1,2,3...20)其中yt表示不同年份的江西省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β0为常数项,βj(j=1,2,3…20)表示因素xi对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弹性系数,εt为随机误差项。(四)主成分分析
2. 主成分提取
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3。方差贡献率在这里用于说明各因子对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力。根据特征值大于1,总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5%的原则,选取了3个公共因子,累计方
1. 数据检验
首先利用SPSS17.0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
成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初始特征值
总计14.724 1.838 1.597 0.790 0.430 0.206 0.141 0.086 0.055 0.046 0.034 0.027 0.012 0.006 0.004 0.002 0.002 0.001 0.000 0.000
方差百分比 /%
73.619 9.191 7.986 3.951 2.150 1.031 0.703 0.429 0.273 0.231 0.168 0.135 0.059 0.029 0.019 0.011 0.008 0.004 0.002 0.001
累积占比 /% 73.619 82.810 90.796 94.746 96.897 97.927 98.630 99.060 99.333 99.563 99.732 99.867 99.926 99.954 99.974 99.985 99.993 99.997 99.999100.000
总计14.724 1.838 1.597
表 3 解释的总方差
提取载荷平方和方差百分比 /%
73.619 9.191 7.986
累积占比 /%73.61982.81090.796
总计8.7036.8122.644
旋转载荷平方和方差百分比 /%
43.51734.06013.220
累积占比 /%43.51777.57690.796
· 46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1 卷
差贡献率为90.796%,并将其分别命名为F1、F2、F3。
通过旋转因子,得到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和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从中可以看出F1在x1、x4、x5、x8、x11、x15、x17、x19上的负载系数较大,表明人口转移发展包容性、产业发展包容性、生态环境发
成分
1
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8x19x20
0.656−0.905 0.604−0.945 0.816−0.038 0.455 0.706 0.602 0.629 0.879 0.666 0.699 0.155 0.699 0.344 0.821−0.110 0.791 0.646
2 0.680−0.133 0.601 0.065 0.530 0.056 0.833 0.376 0.763 0.683 0.411 0.666 0.449 0.860 0.500 0.761 0.444 0.696 0.552 0.655
3 0.321−0.100 0.461 0.046−0.086 0.952 0.230 0.547 0.185 0.353 0.194 0.325 0.453 0.218 0.447 0.098 0.147−0.376−0.023 0.353
展包容性、社会保障发展包容性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F2在x7、x9、x14、x14上的负载较大,表面F3在x6上的负载较大,再次强调了产业发展包容性的重要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包容性这一指标也不可忽略。
表 4 成分与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得分
1 0.011−0.226−0.004−0.297 0.137−0.133−0.070 0.064−0.007−0.002 0.148 0.016 0.057−0.163 0.047−0.073 0.130−0.137 0.117 0.010
2 0.076 0.154 0.044 0.220 0.027−0.065 0.183−0.068 0.130 0.079−0.057 0.068−0.031 0.257−0.011 0.193−0.028 0.313 0.034 0.065
3 0.044 0.059 0.140 0.129−0.196 0.553 0.000 0.200−0.037 0.066−0.029 0.047 0.139 0.025 0.130−0.057−0.053−0.274−0.159 0.067
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系数,见表4,3个主成分因子F1、F2、F3得分表达式为:
F1=0.011zlnx1+0.137zlnx2+...+0.01zlnx20F2=0.076zlnx1+0.027zlnx2+...+0.065zlnx20F3=0.0441zlnx1−0.196zlnx2+...+0.067zlnx20回归模型为:
lny=3.555280+0.220951∗F1+0.185232∗F2+0.085811∗F32
其中R=0.958 490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通过,经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F检验和t检验均通过。但D-W=1.352 675,查D-W分布表,n=20,k=3可知,dl=1.14,du=1.65,dl 根据F1、F2、F3的得分表达式计算出F1、F2、F3值,再用Eviews与ln y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5。 第 3 期刘 伟 ,江 婷 ,李 可 ,等: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 5 回归结果 · 47 · 变量CF1F2F3R 2 系数3.554 1540.188 0100.161 2460.048 9450.985 490 2 标准差0.007 6320.009 2380.008 4750.006 343 t统计量465.665 5 20.351 4 19.026 8 7.716 1F统计量F统计量伴随概率 伴随概率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558.637 80 0.000 00 Adjusted R 0.983 4301.352 675 D-W统计量 验结果见表6,相伴概率P值显著大于5%,说明5%显著水平下接受原假设,一阶自相关不成立。将F1、F2、F3带入回归模型,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弹性估计值及排名,见表7。 回归系数估计值排序回归系数估计值排序 β10.023 01β110.019 75 β2−0.016 315β120.020 22 β30.019 38β130.018 810 F-statisticObs*R-squared 表 7 影响因素弹性估计值及绝对值排名 表 6 LM检验结果 Breusch-Godfrey 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t 1.146 2382.673 743 Prob. F(2,20)Prob. Chi-Square(2) 0.337 80.262 7 β4−0.013 817β140.013 718 β50.018 513β150.019 56 β60.006 019β160.014 716 β70.018 414β170.019 09 β80.018 711β180.004 220 β90.019 47β190.018 512 β100.019 94β200.020 03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经济发展包容性是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 驱动力 质,说明在未来,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将会迎来提质的阶段,首先江西省应大力发展新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二)人口转移发展包容性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 展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 从表6中可看出江西省人均GDP弹性系数为0.023,排名第一,说明人均GDP每提高1%,城镇化率将会提高0.023%,属于第二主因子的解释变量,人均GDP的负载系数为0.68。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江西省的人均GDP近年来一直稳步增长,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江西省的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69.53%、72.6%、72.83%、73.71%、74.39%、73.08%、74.84%、75.36%。综合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包容性是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驱动力。目前,全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正在转型,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由量转变为 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16 3、−0.013 8,这说明当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农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每缩小1%,城镇化率就提高0.016 3%、0.013 8%,同时,负载系数为−0.905、−0.945,说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和城镇就业水平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但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存在反向作用。因此,江西省应积极推动就业创业政策,降低 · 48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1 卷 城镇失业率,吸引农村人口转移,以此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要着力抓好重点人群落户,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老龄化程度弹性系数为0.019 3,排名为第八位,负载系数为0.604,属于第一主因子的解释变量,对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具有正向作用,说明江西省在应对老龄化快速增长时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并取得了成效。(三)产业发展包容性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 支撑不足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负载系数分别为0.816、0.833,0.952、0.706,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紧密相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18 5、0.018 4、0.006、0.018 7,排名为13、14、19、11,明显靠后,说明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不足。其次,就排名而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另外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产生了偏差,说明江西省产业面临提质量和调结构的双重压力。因此,应根据江西省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首先,江西省工业化发展已进入中后期,为了实现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应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代表,引领工业迈向中高端;其次,江西省应根据自身特性,以特色产业兴镇,充分发挥绿色、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服务业发展。(四)生态环境发展包容性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 展的影响较好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化覆盖面积、污水处理率的弹性系数为0.019 4、0.019 9、0.019 7,排名分别为第7位、第4位和第5位,说明生态环境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影响较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化覆盖面积属于第二主因子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分别为0.763、0.683,污水处理率属于第一主因子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为0.879,说明生态 环境包容性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江西省近年来在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绿色生态是江西省的最大财富,要实现江西省生态环境的包容性发展,一是提升生态质量,做到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居环境;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监管力度和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做到废水、废渣、废气达标排放,同时还要加强三废处理设施建设,使江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五)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包容性是新型城镇化包容 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数量属于第一主因子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为0.666、0.699、0.699,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用水普及率属于第二主因子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为0.860、0.761,说明基础设施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数、用水普及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20 2、0.018 8、0.013 7、0.019 5、0.014 7,但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用水普及率在弹性系数排序中为第10位、第18位和第16位,说明在江西传统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多都处于欠账的状态。因此江西省在包容性发展的进程中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一方面,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镇村联动建设,促进城镇基础服务设施共享,如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实现农村共发展、共进步。 (六)社会保障发展包容性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 展的保障作用不足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新增就业人数、离退休、退职 第 3 期刘 伟 ,江 婷 ,李 可 ,等: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9 · 养老保险人数的弹性系数为0.019 0、0.004 2、0.018 5、0.020 0,负载系数分别为0.821、0.696、0.791、0.65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离退休、退职养老保险人数排名第9位和第3位,说明部分社会保障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影响较大,而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新增就业人数排名在末端和中部,说明江西省在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的保障作用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为了让居民在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获得感,首先,江西省要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成本,特别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再教育培训。其次,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城乡居民享受均等的社会保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分析针对推进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结合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践,当前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仍然要着力推进经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打造新兴产业;利用江西绿色、红色、陶瓷艺术等旅游资源,发展江西特色产业,推动江西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 3)与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相比,江西省城镇化率偏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地方政府应牢牢抓住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市民收入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提高农村人口市民化质量。 4)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江西省城镇功能的服务水平,还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投入,如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推进江西省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5)江西省一直以来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江西省应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生态管理力度,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 结 语 基于DPSIR模型,以传统城镇化发展指标为参考,根据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性,构建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以江西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驱动力,人口转移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具有反向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基础设施的欠账、产业结构的偏离、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等因素是阻碍新型城镇化包容 【参考文献】 [1]董晓峰,杨春志,刘星光.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26 – 34. [2]KANBUR R,RAUNIYAR G. Conceptualizing inclusive development:with applications to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assist- ance [J].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10,15(4):437 – 454. [3]曾智洪. 中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制度创新体系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5):1 – 7. [4]周小亮. 重大利益协调视角下包容性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2012(1):65 – 74. [5]RAUNIYAR G,KANBUR R. Inclusive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Asian Development Bank literat- ure [J].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10,15(4):455 – 469. [6]HANSEN C J,HARDER H,SØRENSEN M T. Rethinking and rebuilding urban development [J]. Tidsskrift for kortlægning og arealfor- · 50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1 卷 valtning,2011,119(46):1 – 8. [7]MALHOTRA S. Population health through inclusive urban planning:healthier communities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Indi- an cities [J]. Sustainable Dev. L. & Pol’y,2010,11:51. [8]张明斗,王雅莉.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包容性发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0):6 – 11.[9]邸玉娜. 中国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内涵、测度与战略[J]. 经济问题探索,2016(2):16 – 27. [10]陈丽华,张卫国. 中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城镇化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J]. 世界农业,2015(8):189 – 194. [11]关国才,佟光霁. 新型城镇化的包容性体系构建及实现路径[J]. 学术交流,2015(12):118 – 125. [12]李斌,毛鹏飞. 走向更具包容性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论[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5(6):26 – 36. [13]李博,左停. 从“去农”向“融农”:包容性城镇化的实践探析与路径选择−以京津冀区域A镇的城镇化为例[J]. 现代经济探 讨,2016(8):63 – 67. [14]于伟,赵林. 包容性视角下城镇化质量与资源利用的协调性−以中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2018, 29(12):4119 – 4127. [15]张明斗,王雅莉.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2016(6):118 – 124.[16]马远. 基于包容性发展的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系统耦合分析[J]. 技术经济,2016,35(3):68 – 74. [17]孙丽萍,童彦. 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包容发展水平时空评价−基于乡−城流动人口的视角[J]. 商业经济研究,2018(9):151 – 153. [18]刘耀彬,封亦代. 基于巴斯扩散模型的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预测[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38(4):848 – 854. [19]MAXIM L,SPANGENBERG J H,O’CONNOR M. An analysis of risks for biodiversity under the DPSIR framework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9(1):12 – 23. [20]ATKINS J P,BURDON D,ELLIOTT M,et al. Management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integrat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ocietal be- nefits with the DPSIR framework in a systems approach [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1,62(2):215 – 226. [21]孙丽文,曹璐,吕静韦. 基于DPSIR模型的工业绿色转型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33(4):120 – 127.[22]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Europe’s environment:the second assessment [R]. Oxford:Elsevier ScienceLtd,1998. [23]乔旭宁,杨娅琳,杨永菊,等. 基于DPSIR模型与Theil系数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1):18 – 22.[24]张建清,张岚,王嵩,等. 基于DPSIR-DEA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效率测度及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1 – 9.[25]周燕华,施生旭. 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研究−以福建省10个县(市)为例[J]. 林业经济,2019,41(8):95 – 101. [26]熊勇清,杨评防,白云. 生态文明视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分析评价[J]. 中国科技论坛,2015(12):108 – 114. [27]郑磊,韦海民,刘正顺. 基于DPSIR模型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以陕西省为例[J]. 商业时代,2014(30):38 – 39.[28]于伟,吕晓,宋金平. 山东省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时空格局[J]. 地理研究,2018,37(2):319 – 332. (责任编辑 李晓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