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七讲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解析版)

2022-05-09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

散文阅读专题

第七讲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知识精讲】

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鉴赏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把握的一个根本原则。

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设题点。鉴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从各省市高考卷命题的切入点来看,多是一两个句子或者一个语段,而且这些句、段多是描写性的,有的题目题干中直接有“描写”字眼,有的虽有“赏析”字眼,但其句、段仍是描写性的。因此,描写性句、段的赏析是我们训练的重点。对描写性句、段的赏析往往可从多角度切入,当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从最有把握的角度作答;还要看清问题本身,有些考题在题干中已指明答题方向,考生只需按题目要求的角度去思考即可。

一、知识储备

(一)鉴赏表达方式

1.熟悉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1)记叙 ①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达到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②记叙顺序

顺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行文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作必要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补叙的好处是对原来的叙述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内容,深化主旨,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

①描写技巧

细节描写与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的描写;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语言描写。

②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形、声、色角度)——视觉、听觉、

味觉、嗅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远近,高低,内外。

(3)抒情和议论

用在开头,能揭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用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用在结尾,点明意义,升华思想,起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还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

(二)鉴赏表达技巧

1.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互补,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反问:起强调的作用。

2.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表现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白描:以最经济、最简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衬托: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表现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 二、解题方法

(1)从描写角度切入进行赏析

首先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描写的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角度来赏析),调动多种感官,赏析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手法运用的妙处。

(2)从其他角度切入进行赏析

①修辞手法上,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使用。

②表现手法上,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较少涉及整篇文章赏析用到的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③语言表达上,如某段文字语言有特色,就应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文本有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虑。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概念,看看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三大类(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类。

第二步:根据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筛选文本信息。

第三步:按照不同类别的鉴赏思路组织语言分点作答。

四、答题规范

(1)若题干指明了表达方式的特点,那就直接分析其作用;若题干先问表达方式的特点,再问作用,那就需分两步回答。

(2)在回答修辞手法类的题目时,要注意“共性”和“个性”。所谓“共性”,就是某种修辞手法放在任何地方都会有的作用和效果;所谓“个性”,就是其在本文本句中的具体作用和效果。

(3)若题干指明了表现手法,那就直接分析其作用;若题干先问表现手法,再问作用,那就需分两步回答。

【对点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的青山绿水在哪儿?我想,答案是:在有禁忌的地方。换言之,在信仰之乡。

西双版纳,乃中国热带雨林最完整、面积最大之地。为什么呢?并非偏僻荒凉,而是因为这儿的居民有个共同的图腾——神林。视树为衣食父母,为感恩示敬,将大片地势好、近水源的森林供为“神林”,在那儿,连花草禽兽也被视为精灵,不得侵扰。那里要求寂静与安详,不允许伐木、狩猎、开垦,不允许喧闹、泄秽、有猥亵之语,甚至不允许捡拾枯枝落果。整个西双版纳,那样的地方有600余处,近 10万公顷,珍稀植物和药用植物 200 余种。中国最大的植物种子和基因库,寂静如初,仓储完好,靠的是“门神”,是“闲人免入”和“肃静”的牌子,是精神防护罩和铁布衫。不仅西双版纳,“神林”在滇桂川黔等其他部族也盛行,彝族、白族、水族、瑶族……皆奉树为神,虔敬有加。

(节选自王开岭《那些美丽的禁忌》,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①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森林保存的面积之大、植物之多,说明少数民族对树神的崇拜,保护成果显著。②用比喻的手法,把“闲人免入”和“肃静”的牌子比作精神防护罩和铁布衫,体现出“禁忌”与“美丽”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后来,这块巨石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

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石匠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他的眼睛很大,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他感觉不到疼痛。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

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灵性。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削、单薄而憔悴。他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他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它看着我,穿过千年的风雨说:“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我点点头:“我懂。”

石狮子微笑了,它微笑的样子竟然如此亲切,就像一个脸膛黝黑的石匠,在阳光中绽开密密麻麻的皱纹。一千年前他忘记了微笑,而在一千年后,他微笑着递给我一只凿斧和一把雕刀。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在我远离石狮子的时候,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

(选自胡炎《石狮子》,有删改)

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2.①运用想象,虚拟了一场富有意味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出石匠为石狮子安放了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借石狮子实现了人生价值。②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我”与石狮子以及“他(石匠)”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流,表现了“我”的感悟。(或:表现了石狮子与石匠对“我”的精神影响)③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石狮子对石匠价值的肯定;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石狮子的温度与日光的比较,突出表现了石狮子灵魂的热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龙山的脚下,那个叫神垕[注]

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我走进一条古街……我走进钧瓷艺术馆……

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竟然还有女工艺师,她们长发飘逸,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抔泥土。又有人进来,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那从

宋代遥遥传唱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

妙的宋词啊。

(节选自王剑冰《神垕》,有删改)

注 神垕(hòu):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其地所出钧瓷凭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被称为国宝、瑰宝。

3.最后一段语言表达精彩,意蕴深厚,请具体加以赏析。

3.①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将“做瓷”说成“作词”,把瓷器文化与宋代的诗词文化勾连起来,表明钧瓷是堪比宋词的艺术珍品。②使用排比,突出了钧瓷的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增强了语势,强化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③使用反问修辞,强化语气,突出钧瓷制作的艺术性。④使用比喻修辞,把“钧瓷”比作“宋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钧瓷的风格多样。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炫目秋景话乡愁 刘醒龙

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见”大别山。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在全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悟山作了名字。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

共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总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天黑地,一个字也不想透露。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偏偏苦不堪言。

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波澜壮阔不同,一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姿。如此光怪陆离,就该有对策应运而生。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认识,精准扶持。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示范板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求知。几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在这几个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公里。与求知相比,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与不掺一点杂念的拳拳深情。

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桕,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桕就会变成那样的乌桕。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树叶一一落尽了,所有乌桕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

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这时节,乌桕本该是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分。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保持原貌的小路上,偶尔有乌桕心不甘情不愿地透出初红。更多的乌桕仍旧继续着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相同的风霜,乌桕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模样呢?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乌桕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桕比银杏和枫檀更懂得春天与夏天,懂得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时光,接下来的秋天才有实实在在的美妙。

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的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起云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天长江北岸的第一场雨眼看着就来了。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大悟金岭盼的是将世世代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

(节选自《人民日报》)

4.本文写景与写人记事结合紧密,请举例分析这一特点,并指出其作用。 4.(1)特点:①写银杏树,既写了黄叶之美,又借其“娇羞”引出了金岭在战争年代对革命的贡献以及和平年代山民的贫穷;②写奇幻的枫檀秋色,点出了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精准扶贫项目,歌颂了驻村干部的一腔热血和拳拳深情;③写乌桕树,突出它“不肯黄,不肯红”等品质,歌颂了年过九旬的革命前辈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的事迹。

(2)作用:作者抓住景与人、事的内在关联,或以精当议论,或以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将它们勾连起来,既表现了大悟金岭的“炫目秋景”,也讴歌了为金岭脱贫致富而努力的人和事,两者有水乳交融的效果。

[阅读导引]

《炫目秋景话乡愁》是当代作家刘醒龙的散文。文章通过追叙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作出重大牺牲、有着光荣历史的大悟山得名的缘由,引出被大悟山掩藏的小小村落金岭的炫目秋景,由金岭银杏的娇羞说到村民难言的贫困,由枫檀奇幻斑斓的秋色说到精准扶持项目的如火如荼地展开,由常年保持青枝绿叶的乌桕说到年过九旬、带着满身枪伤与弹痕为金岭的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的新四军五师老战士,由沧桑纵横的脸上挂着由衷微笑的金岭老人说到对世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的期盼。文章紧扣“炫目秋景”抒写“乡愁”,思路清晰,结构流畅,感情真挚,内涵丰富。文章的重点不在于详尽描绘“炫目秋景”,而是重点抒写“乡愁”,多层面揭示乡愁的内涵,而“秋景”只是一个源点、触点,一个外在的媒介。作者对金岭的秋景描写并不多,属于整体的、面上的、粗放式的描写,但作者由金岭秋景引发的情思绵延悠长。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乡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游子对家乡的挂念,而是对尚处于贫困之中的金岭的忧与愁,这从文章开篇“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也可知晓。归纳起来,其一是为金岭的偏僻闭塞而忧,其二是为金岭的贫穷落后而忧,其三是为金岭的发展缓慢而忧。正是深怀着这种忧与愁,作者深为“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而欣喜,更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一系列精准扶持项目取得积极进展而雀跃。在这种值得庆幸的喜悦时刻,作者从老人们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中,看到了金岭被贫穷压制得太久的苦涩,因而生发出像“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一样的心情,热切盼望金岭世代的青山能够早日“变为真正的金岭”。这种美好的期盼,其实也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另一种“乡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