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05周 晴烟漠漠柳毵毵-走近新课改 高三语文晨读周练(上)

2020-10-1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③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 ①柳毵毵:形容柳丝细长浓密。②不那:无奈。③玉鞭:形容马鞭的华贵。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诗,大约作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韦庄离关中远赴江南,临行而有此作,诗写春日送别,情致深婉,文字绮丽,意境鲜明。前两句写饯别时的情景。晴烟袅袅,柳丝飘拂,酒宴半酣,别愁迷离。后两句写离愁别绪的伤感。“云外”,是“江南”,“春色”可能更好。但人生漂泊,吉凶难卜,春日的景色再美也挡不住心中阵阵涌来的离愁别绪、迷惘失意和人生的无奈。这首诗色调鲜亮,音韵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味,给人以清新的美感。而诗人用优美动人的春色来反衬离情,也跳出了以美景寄欢情、哀景写悲情的常规,显得新颖别致。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

我偷偷地看到 (英国)格雷厄姆·格林

查利·斯托一直等到听见母亲打鼾才下床。即使在这时候,他也小心翼翼,蹑手蹑脚走到窗口。房子的正面不规则,因此可以看到母亲房间里还亮着灯光。一道探照灯光划破长空,照亮了云堆,刺进云堆之间墨黑的高空,这里在搜索敌机。风从海上吹来,查利·斯托在母亲的鼾声里可以听见海浪的拍击声。一股冷风从窗隙里吹进来,掀却了他的睡衫。查利·斯托感到害怕。

但是,想到父亲开的香烟店——就在12极木梯下面,便增强了勇气,他12岁了,但因从来没有吸过烟而遭到郡立学校孩子们的嘲笑。一包包香烟12盒一排摆在下面,有金星牌、选手牌、德雷什凯牌、阿卜杜拉牌、伍德拜因牌等等,小小的商店笼罩在一层停滞不动的薄雾里,而烟雾完全掩盖住他的罪过。偷父亲的香烟是罪过,对此查利·斯托毫不怀疑,但他不喜爱自己的父亲。对他来说,父亲的形象是不实在的,像个鬼魂,面色苍白,身体清瘦,模糊不定,只是在心血来潮时才偶尔注意到他,甚至连对他的惩罚也交

给母亲。而对母亲,他明显充满了爱。母亲虽然喜欢吵吵嚷嚷,但和蔼可亲,是母亲充实了他的世界。从她的谈话里,斯托断定母亲是一切人的朋友,从教区长的妻子直到“亲爱的女王”,只有“德国丘八”,潜藏在云中齐柏林式飞机里的怪物除外。但是,父亲的爱和憎正像他的行动一样捉摸不定。他说今夜要去诺威奇去,可是你永远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查利·斯托爬下楼梯,心里惊慌害怕。当楼梯嘎吱嘎吱响起来的时候,他紧紧抓住了自己的睡衫领子。

他一下楼梯,立即就进入了小店。店里太黑,看不见路,他又不敢去摸电灯开关。在最后一阶楼梯上,他双手捧着下巴,绝望地坐了半分钟。这时,照例移动的探照灯光从上面的一扇窗子反射过来,照亮了小店。这样小斯托记住了哪儿堆着香烟,哪儿是柜台以及柜台下面的小洞。人行道上响起了警察的脚步声,他赶忙抓住第一盒香烟,哪儿是柜台以及柜台下面的小洞。人行道上响起了警察的脚步声,他赶忙抓住第一盒香烟,藏进洞里。一道光线顺着地板照过来,一只手在摸门,然后脚步声过去了。查利在黑暗中缩成一团。

终于他重新鼓起了勇气,用他那古怪的大人一样的方式告诉自己,即使现在被抓住,也没有什么,不如现在就抽支烟。他把一支烟放进嘴里时才想起来自己没有火柴。有一会儿,他不敢动,探照灯三次照亮了这个小店。他小声咕哝,一边奚落自己,一边给自己打气。“一不做,二不休”、“偷大羊偷小羊反正都得挨绞刑”,“胆小鬼,胆小鬼乳蛋糕”大人的勉励和孩子气的告诫奇妙而可笑地混合在一起。

但是,他刚移动就听见了街上的脚步声,几个人快步行走的声音。查利·斯托感到奇怪,夜这么深竟然还有人走动。脚步声越来越近,最后停了下来;一把钥匙在店门上转动,一个声音说:“让他进去。”接着听到了父亲的声音,“先生,请安静一点,如果你们不介意的话。我不想惊醒我的家人。”在父亲优柔寡断的声音里有一种查利感到陌生的语调。手电亮了一下,电灯泡射出蓝光。孩子屏住呼吸,担心父亲听到他的心跳。他紧紧地抓住自己的睡衫,心里祷告说:“上帝啊,可别让我被抓住。”从柜台的一道缝隙里,我能看到父亲站在两个人之间,一只手抓住他那高高的硬衣领。这两个人头戴圆顶硬礼帽,身穿束腰风雨衣,查利都没有见过。

“抽支烟吧。”父亲说,声音干巴巴的,像饼干似的。二个人摇了摇头。“不行,执行任务时不抽烟。谢谢。”他口气很温和,但不亲切。查利·斯托想:父亲肯定病了。

“我能不能在口袋里带点烟?”斯托先生问。那个人点了点头,他便从货架上拿起一排金星和选手,用指尖抚摸着香烟盒。

“好了,”他说:“无事可做了,我最好抽抽烟。”有一会儿,查利·斯托害怕被发现,父亲把整个商店看了一遍,好像第一次看到那样。“对那些喜欢它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小店。”他说。“我妻子会把它卖掉的,我想。要不然邻居们也会把它搞垮。哦,你们想走了。及时一针省得以后缝九针。我拿件上衣。”

“我们有人得跟你一块儿去,如果你不介意。”那位陌生人客气地说。 “不必麻烦。衣服就挂在那儿。看,好了。”

另一个人感到奇怪地说:“你不想和你妻子说句话?”声音不高,但很果断:“不。可以推到明天的事今天决不要做。以后她会有机会听到的,不是吗?”

“是,是,”一个陌生人说。他很高兴,鼓励说:“不要太担心。生命嘛……”突然父亲想笑。

大门关上后,查利·斯托蹑手蹑脚爬上楼,又蹑手蹑脚爬上床。他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深更半夜又离开家,也不知道那两个陌生人是谁。奇怪和畏惧使他有一会儿不能入睡,仿佛有一张熟悉的照片从镜框里走了出来,责备他粗心大意。他记得父亲如何抓紧衣领,如何用谚语给自己打气。他第一次想到,母亲喜欢吵闹,和蔼可亲,而父亲更像自己,在黑暗中做些使他害怕的事。他很乐意下楼告诉父亲,自己爱他;可是他通过窗子听到的是,急促的脚步声越来越远了。只有他和母亲留在家里。不久他睡着了。

[精要指导]

格雷厄姆·格林,英国当代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权力与荣誉》、《问题的核心》、《剧演员》等。作品的特点是对人物行动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人的形体动作上,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是西方流行的\"行动小说\"的代表作家。

查利是否是一个沾染了不良气惯的问题少年?查利的父亲神出鬼没,到底在干着怎样的勾当?查利的母亲为什么始终没有露面?初读《我偷偷地看到》,也许你会产生许多疑问,但当你仔细品味之后,你会释然,你会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你会感觉到故事的深处有一条奔涌的潜流。不信,你走进去看看。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

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观察父亲、表现主题,是本小说的写作视角。小说安排了两条线索:孩子的线索与父亲的线索。两条线索互相呼应,互为衬托。小说真正的主角是父亲,这是一位为做地下工作牺牲了家庭、甚至牺牲了夫妻爱情和父子亲情的被捕的战士。读者有理由被他的英勇和悲壮而感动。作者通过查利的回忆隐晦地交代了父亲在干着特殊的工作:“父亲的爱和憎正像他的行动一样捉摸不定。他说今晚要到诺威奇去,可是你永远也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查利的父亲在深夜被两个陌生人带回家里,他战胜了自己刹那间的软弱,甚至都不愿打扰妻子的安眠,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和沉着。这一切,都将深深地印在查利的内心深处。小说正是这样巧妙地将两条线索得以沟通的。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小说注意使用形象贴切的语言写人物的神情和动作。如写查利 “双手捧着下巴,绝望地坐了半分钟”,“紧紧抓住睡衫领子”、“在黑暗中缩成一团”、“一把抓住伸手摸到的第一盒香烟,藏进洞里”,栩栩如生地画出了一个天真、聪明、机灵调皮的儿童形象。写父亲的笔墨更为节俭,作者用简约的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一位投身革命,置生死于度外但却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的形象,真实而又可信。

阅读时,要注意加以体会。

写作方面,也可得到借鉴。诸如双线结构,呼应衬托等。

星期三:记精品成语

罄竹难书

[释义]罄:尽,完;竹:竹简,即古人用来写字的东西;书:写;难书:指难以写完。用尽了终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形容罪恶很多,难以写尽。

[故事]汉武帝在位期间,朝中有位左将军叫公孙贺。公孙贺的夫人是皇后的姐姐,因而汉武帝对他非常宠信,一下子将他提升为当朝丞相。

公孙敬声是公孙贺的儿子,在朝中任太仆这个小官,但他依仗着皇后姨娘这一大靠山,十分蛮横狂妄,为所欲为,干了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年,公孙敬声犯了挪用军款的重罪,被判死刑,关进监狱。 公孙贺这下慌了神,忙去向汉武帝求情,请求汉武帝赦免公孙敬声的死罪。可公孙敬声罪行太严重,理应诛杀,汉武帝也不愿饶恕他,就拒绝了公孙贺的请求。

事有凑巧,这时京城出现了一位任侠好勇的人,叫朱安世。大侠朱安世在京城杀了许多贪官污吏,为民伸冤除害,一时名震京师。汉武帝忙下诏书通缉捉拿朱安世,可朱安世武艺高超,谁也捉不到他。 公孙贺见机,就对汉武帝提了个条件:如果他捉到朱安世就赦免他儿子的死罪。汉武帝出于无奈,就答应了。公孙贺果然抓到了朱安世,将他打入死牢。

朱安世是个不畏强暴的侠义之士,他毫不惧怕权势显赫的公孙贺,反而对公孙贺笑骂道:“你的罪恶深重,简直是罄竹难书啊!如果告发你,我把终南山上的竹子都砍下来,做成竹简,也写不完你的罪状;我把斜谷一地的树木全砍下来,做成桎梏,也不够夹铐你家的犯人。”

公孙贺听了,惊恐万分,就想杀掉朱安世。朝中一些贤良的大臣知道这件事,就偷偷地让朱安世写下公孙氏家人的罪行。朱安世告发公孙敬声与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汉武帝闻知此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公孙氏一族满门抄斩了。

(出自《汉书·公孙贺传》) 穷兵黩武

[释义]穷:用尽,竭尽;黩:任意,轻率。用尽全部的兵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形容好战。 [故事]陆抗,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子,是东吴后期有名的将领。陆抗少年有为,二十岁就能领兵打仗,他也深得东吴少主孙皓的信任与重用。孙皓的统治极其腐败、残暴。陆抗见国君如此暴虐,非常气愤,出于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多次上书,劝孙皓对内加强管理,对外加强防守。但是,国君孙皓不以为然,对陆抗

的建议不予采纳,继续他花天酒地的生活。

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镇守襄阳。此人擅长于分析,他看陆抗有勇有谋,其部下对他也是十分拥护,知道自己要打败他实属不易,于是决定采取怀柔政策。羊祜命令部下对边境吴国百姓秋毫不犯,平等对待,态度和蔼,企图笼络人心。陆抗对羊祜的做法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也采取同样措施对待晋国百姓。如此一来,吴、晋边境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友好局面。

东吴孙皓一听说边境和好了,陆抗没有攻打晋军,非常不高兴,便派人向陆抗责难和质疑。陆抗无所畏俱说:

“我们大国之间应该讲信用,若我方不这样做的话,百姓就会恨我们挑起事端,这样就提高羊祜的威望。”

国君孙皓听了,一时语塞。为了彻底说服孙皓打消征伐念头,陆抗向朝廷上书说:国君若不立即停止战争,把兵力投放到耕种上去的话,恐怕不久就会闹饥荒了,应该立即制定用人制度,减捐废重刑,安抚百姓。如果再一味地追求虚名,用尽钱财,耗尽兵力。这样,敌人没有灭掉多少,我们自己倒像大病了一场。”陆抗还进一步指出,东吴和晋国实力悬殊,即使侥幸获胜,也将得不偿失,自己的所受的伤也会很严重。明智之举便是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成熟。

也许,孙皓不知道逆耳忠言利于行这句古语,不听劝说,继续发兵。陆抗见孙皓已顽固到这等地步。伤心、疲惫过度,不久就去世了。后来,晋军开始全面讨伐东吴,势如破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吴国终于被晋国灭了。

(出自《三国志·吴志·陆抗传汩

星期四:读名人故事

陈纳德

飞虎将军

1958年 7月 31日,美国首都华盛顿。

美国政府今天为一位空军将领举行盛大的葬礼,人们无不 遗憾地为他痛心、为他惋惜。23天前的7月8日,作为美国十 大空军领袖之一的他刚刚晋升为中将。他还来不及享受人间的 天伦之乐即走了,时年64岁。在阿美顿国家公墓,墓碑上用 中文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这是这座公墓中惟—一块中文 墓碑。 他的夫人,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写下诗句悼念他:“将军 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陈纳德将军是什么人?他怎么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 让我们来一起重温他的业绩吧。

宋美龄请来一位大鼻子的美国将军

1893年9月16日,美国南部的德克萨斯州考麦斯约翰·史 通沃·陈纳德妻子分娩了。

小陈纳德十分喜欢周围的森林,他在外面一呆就是一周, 每次回家时,他总能为家里的餐桌增添一两盘野味。5岁时, 他慈祥的母亲离开了人世,父亲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儿子的身 上。10岁时,继母来到了他家。陈纳德有了最好的、惟一的 伙伴。谁知过了5年,继母又离开了人世。15岁的他,倍感 孤独。 这时的陈纳德长成高高的、墩实的大小伙子,潇洒俊逸。 两次失去母亲,儿子的变化,老陈纳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应该为他改变环境,让他经受人生的考验。老陈纳德一发狠, 给儿子虚报3岁,15岁的陈纳德一下子变成了18岁的小伙子。 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考入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学农,后转入该校师范学院学习。

1911年,陈纳德大学毕业,任小学校长,在这里,他与 内尔·汤普森结婚,不久,两个孩子出世,家里的经济状况一 下子窘迫起来。陈纳德无奈,只好不断更换教学工作。1916 年他在俄亥俄州阿克伦的一个生产汽车外胎的军工厂工作。

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行了两年多。美国不想将自己 卷入大战之中,却大做军火买卖,从中捞取了不少好处,在欧洲大战的炮火声中大发横财。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派军 赴欧洲与英法协约国对德奥同盟国作战。

1917年8月,陈纳德应征入伍,在印第安纳州,经过90 天培训,他戴着银线肩章,以陆军中尉身份走出校门。他被派 到圣安东尼奥特拉维斯要塞第九十师服务。越过这座城市,便 是凯利基地,那里正在培训飞行员。陈纳德心里十分想当一名 飞行员,经过3次申请,他被接受来到凯利基地。在这里他学 到了许多飞机原理和飞行知识,而且他还利用一次休假,驾驶 一架杰尼型飞机去了达拉斯。

1920年春,陈纳德从军队退役,回到自己的棉花种植园, 他仍想着当飞行员。秋天,他被新组建的陆军航空队录用为空 军军官。此后,开始了他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生活。他先后在 德克萨斯、夏威夷、弗吉尼亚工作,担任高级教官。1935年, 在多次飞行训练经验的基础上,陈纳德写成一部研究防御性航 空器原理和作战理论的军事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

1937年初,中国形势岌岌可危,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跃 跃欲试,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企图发动侵华战争,大战的浓 云笼罩在中国的上空。宋美龄接管了航空委员会,力图清除腐 败,重新组建空军。 宋美龄把眼睛转向大洋彼岸的美国。他请来时任中国中央 信托公司的咨询顾问罗伊·霍尔布鲁克:“先生,请你转交陈纳 德先生一封信好吗!” “夫人,您的事我一定办到。”

在信中,宋美龄提出请陈纳德来中国进行一项特殊工作: 对中国刚组建不多久的空军进行一次为期3

个月的秘密调查。

陈纳德欣然受命,古老的中国以她磁石般的魅力强烈地吸 引了他,他立即提出辞呈,以空军上尉身份退役,登上了去东 方的客轮。

7月初,陈纳德抵达上海,他拜会了澳大利亚人端纳和宋美龄。宋美龄说道:“你的工作已安排好了。我们决定给你优厚的待遇,月薪1000美元,外加各种津贴,配有一辆轿车。

一名司机和一名翻译,并有权驾驶中国空军任何一架飞机。”宋美龄的美貌,加上她一口流利的带着南卡罗来纳州的美式英语,给陈纳德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随即到洛阳空军学校视 察。

7月7日,陈纳德还没来得及完成他的调查,凶恶的日本侵略者发动芦沟桥事变,大举进攻中国。在庐山消夏的蒋介石惊恐万状,给在西安的陈纳德发来电报:

“非常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邀请,自愿来华服务。请立即奔赴南昌,指导该地战斗机的最后作战训练。” 陈纳德立即启程,与国民党空军将领毛邦初一起来到南昌,晋见蒋介石。蒋介石大怒,对毛邦初发了一顿火后,问陈纳德道:“毛邦初说中国可参战的飞机只有91架,你调查的结 果是怎么样的?”

“毛将军的数字是正确的。”陈纳德回答道。 “说下去,”宋美龄催促道,“把真相告诉他。”

陈纳德说道:“中国只有三个战斗机联队,本应早该作好战斗准备,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空军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他一口气讲了20多分钟,宋美龄一边翻译,一边做手势,使蒋介石情绪稳定下来。站在旁边的毛邦初擦着额头上的汗,心里感谢陈纳德,总算保住了自己的脑袋。

几天后,蒋介石终于一改以往态度,发表官方讲话,他警告道:“如果中国人选择了战争,必将是一个长期、艰苦和流血的战争,而且没有退路。”

庐山会见,陈纳德与蒋介石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

从军事教官到”飞虎”将军

日本进攻上海后,全速向南京推进。陈纳德受命组建空袭 预警网,在上海、杭州、南京三地构成一个三角网络。陈纳德 研究日本空军作战战法,发现日本应用的是意大利已故空战理 论家杜黑的观点,轰炸机不在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作战。他将 在美国与威廉森和麦克唐纳3人空中表演的战术搬了过来,3 架战斗机集中对付一架敌机,训练中国空军。一架战斗机在敌 机上方攻击,一架从下面攻击,第三架对敌机作最后一击,把 目标对准敌机发动机或油箱。这一战术果然有效,中国弱小的 空军不断击中日本飞机,日本减

少了3个轰炸机飞行队,损失 飞机54架,日机白天无护航无法轰炸了。后来,他采用探照 灯照射的办法,又粉碎了日机夜间作战。

经过南京、武汉战役,弱小的中国空军尽管有苏联空军的 帮助,仍是力不从心,消耗殆尽。 1938年夏天,陈纳德来到大后方昆明,受宋美龄之命, 组建专门培训飞行员的航校。陈纳德在那里当了一手教官,为 中国培养了不少飞行员,这些飞行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很重 要的作用。

1940年10月,陈纳德受命回国与在美国的宋子文一道, 购买100架P—40型飞机,招募了包括地勤、空勤、维修、行 政、医务人员共289名航空志愿人员。于1941年7月8日返回 中国。在缅甸的东吁基地训练美国飞行员。8月,陈纳德出任 美国志愿航空队指挥官,从此,这支军队被称为飞虎队,陈纳 德成了“飞虎”将军。

面对美国军人,陈纳德告诫道:“你们面对的将是经过严 格机械飞行训练的日本飞行员,他们都经过数百小时精确编队 的飞行训练,井进行过整套战术演习,他们以预定的战术投入战斗,不论出现什么情况也不改变战术。他们的轰炸将一直保 持队形到最后一架被击落,战斗机将一遍又一遍地故技重演。 上帝保佑那些针对敌人的计划与之作战的美国飞行员。”

“我们的战术目的是破坏他们的队形,并让他们按我们的 方式打。日本人一旦被迫离开他们的飞行计划。便会不知所 措。他们严明的空中军纪,正好可以成为一个打击他们的有力 武器。”

陈纳德反复讲述日本飞机结构、性能、军事装备上的问题 及应对的战术。飞虎队采用低飞摆脱战术,创造了击落日机 15:1的记录。在1942年2月,飞虎队员5名驾驶P一40型飞 机击落日机70架中的17架,自己无一伤亡。

陈纳德总结经验,让飞行员成双飞行,一个做另一个后卫,以相互保护,然后编队飞行,训练攻击轰炸机和扫射地面 目标。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对日宣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飞虎队成了美国精心策划、惨淡经营的惟一 硕果。形势的发展,使滇缅公路成为向中国提供援助的惟一陆 上通道。

在缅甸仰光空战中,飞虎队不到20架P--40型飞机,迎 战1000多架日本飞机,在31次交战中,飞虎队员击毁敌机 217架。自身的损失是5名飞行员战死,l名被俘,损失飞机 14架。同期英国皇家空军击落日机74架,损失飞机22架。美 国志愿飞行队以其骄人战绩赢得了“飞虎队”的称号,陈纳德 被誉为是“飞虎将军”。

驼峰“运输”大队长

1942年7月4日,美国志愿队航空队撤消,并入美国陆军 第十航空队第二十三战斗机大队(美国驻华空军)。

这时,日本打到了东南亚,前锋直逼印度。通往中国的通 道滇缅公路被切断,中国抗日战争进人极为艰难时期。

蒋介石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求救于美国,决定实施驼峰运 输计划,由美国空军翻越喜马拉雅山,空运物资到大后方昆 明。

1943年3月陈纳德晋升为少将,出任美国第十四航空队 司令员,负责驼峰航线物资运输。7月,任中国战区空军参谋 长。

巍巍喜马拉雅山,山谷峡深,空气稀薄,飞机飞行在大峡 谷中稍有不慎即有机毁人亡的危险。加上日军围追堵截,美国 航空队和陈纳德面临严峻挑战。驼峰运输计划每月从印度给美 驻华空军物资1968吨,实际上1943年1月不足300吨物资,2 月不足400吨,3月只615吨。

陈纳德及时淘汰了一批飞行经验不足的飞行员,大胆使用 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他把新老队员分别编队,又加强对飞行员 的培训。加强队员长距离飞行、射击、俯冲轰炸训练,进行严 密编队。以两架到六架编为一组,定期袭击滇缅公路的日军供 给线,减少紧张压力。

驼峰运输代价是高昂的,每向上海投下一吨炸药,就要求 18吨物资运到印度机场。在几千里范围内空运汽油,每运一 加伦就得耗油一加仑。经最远的海岸机构运油,每两加伦就得 耗油3加仑。从印度机场将燃料运到中国前沿基地费用,是实 际油价的6倍。更为严重的是身为战区的司令官既与蒋介石搞 不好关系,又不重视驼峰运输。陈纳德及其航空队在夹缝中生 存,在夹缝中战斗。

中国人民积极为美军排忧解难,提供了所有服务工作,做 饭、收拾房子、修缮机场,办飞机修理厂,保护美军飞机,中 国空军护航,打击咬伤美国飞行员尾巴的日军零式飞机,这样 大大减轻了驼峰航线的压力。中国提供许多肉禽鸡蛋为美军改 善伙食,保障了美军对日作战。陈纳德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坦 率承认道:

“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对第十四航空队的帮助,要比史 迪威的中印缅战区指挥部大。” 对此,史迪威置之不理,他对陈纳德说:“你可尽最大努 力去做。等待更好的时机吧。”

空中阻击战

1944年,日军为挽救太平洋战争的失败,打通中国通往 东南亚的通道,在中国做垂死挣扎,发动运输战争。谁知,蒋 介石国民党军不堪一击,汤恩伯在河南一撤千里。国民党军豫 湘桂大溃退,加剧了中国战场的危机。

陈纳德明白,美国空军的存在是对蒋介石的安慰,是对日 本侵略军的威胁。他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按照分工,他的第十四航空队负责长江以南地区的空中防 御,他审时度势,决定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 12月的冬天,中国南部仍是温暖如春。空袭汉口日军的 战斗打响了。

陈纳德指挥77架B-29型轰炸机组成的机群,开始了对 汉口的战斗。第一轮35架轰炸机投下燃烧弹,汉口即被黑色 的浓烟所笼罩,能见度极低,看不到城市,武汉三镇浓烟滚 滚。

陈纳德指挥空军每10分钟攻击一次,分7次轰炸。“野 马”、“霹雾’号在浓烟上空与日“奥斯陆”、‘东条号”战机遭 遇,激烈的战斗开始了。美军飞行员迅速拉起操纵杆,飞机马上升到日机上空,“嗵嗵嗵……”一梭子子弹射过去。狡猾的 日机一个翻飞,躲过了美空军的射击。美飞行员一上一下夹击 日军,分而治之,最后两架日机夹着浓烟坠入江中,江面上顿 时升起两根巨大的水柱。

这次空袭汉口,共击毁64架敌机,日军在汉口的军用仓 库被炸掉,长江流域的敌人空军主力被摧毁。 之后,第十四航空队袭击日军在华北运输线,为海军潜艇 搜索中国南海和台湾海峡的敌船,配合麦克阿瑟在太平洋战役 上开展跳岛之战,进行上海战斗。从1944年11月至1945年5 月15日,美空军共歼敌机1634架,损失16架。在中美空军 协同作战下,中国上空的日本空军基本被消灭。

1945年7月31日,迫于美国马歇尔将军和阿诺德的压力, 陈纳德辞职回国。1946年他又重返中国,参与蒋介石发动内 战的准备。他为中国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走上了反共反人 民的道路。

星期五:赏名家名作 诵美文时文: [走近作者]

方纪(1919~),现代作家。河北束鹿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汇散文特写集《长江行》、《挥手之间》等。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特代色彩。

[代表作品]

挥手之间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清凉山上望下去,见有不少的人,顺山下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我们《解放日报》的同志,早得了消息,见博古、定一同志相约下山,便也纷纷跟了下来,加入向东的人群,一同走向飞机场去。

人们的心情很不平静。近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表现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特有的复杂关系。记得十日夜间,新华社的译电员带着刚刚收到的日本投降的消息,一路喊着从我们的窑洞门前跑过。不到天亮,这个消息便像一阵风传遍了延安。第二天晚上,南门外新市场上便出现了群众自发的庆祝集会。卖永果的农民,把一筐一筐的花红果子抛向空中,喊着要人们吃“胜利果实”。有些学校

的学生,把棉袄里的棉花掏出来,扎在棍子上,蘸着煤油点起火把来,在大路上游行。

当时群众对抗战胜利的热烈心情,是谁也不会觉得过分的。但是过了两天,令人气愤的消息便接连传来:蒋介石下命令不准八路军、新四军受降,阎锡山派兵进攻上党解放区……新的内战危机,忽又迫在眉睫了!毛主席八月十三日做了报告 (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指出“内战危险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蒋介石的方针己经定了”。

这几天,不要说那些烧棉袄的人不免后悔,许多人心里都憋了一肚子气;把胜利的欢喜,化做对蒋介石的愤怒,早从精神上百倍地警惕起来。

前天延安飞机场上飞来一架美国飞机,这是美国特使赫尔利和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张治中来了。来做什么?“还不是缓兵之计!”人们私下这样议论。昨天夜里,支部忽然传达了中央关于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思想上说甚么也转不过弯来;并且是,毛主席要亲自去重庆!当时,心里像压上一块石头,点着一把火,又沉重,又焦急,通夜不能入睡!

也许,那天夜里,延安的许多同志,各个解放区的许多同志,都是在一种焦急和不安当中度过的吧?谁不知道蒋介石是个最无信无义的大流氓?谁不知道是美帝国主义在支持蒋介石政府挑动中国的内战?虽说赫尔利假惺惺的跑到延安来,难保不是一伙强盗做就的圈套!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真是令人不安!不少同志义愤地说:谈判自然可以,这无非表示了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不能不承认党所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强大;不能不承认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和平愿望;不能不承认苏联战胜法西斯以后,国际形势更有利于和平民主罢了。但是,毛主席不能去!要谈判,请他蒋介石自己到延安来,咱们保证和“西安事变”一样,有来有去;谈不成不要紧,要打仗,战场上去见高低!

更有不少老同志,感情深重地说:自从上了井冈山,毛主席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一步!五次“围剿”,万里长征,八年抗战,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根据地;如今,却要亲自去重庆,和他蒋介石谈判!

但是,中央决定了;通知也说得清楚:这是斗争!在当时形势下,我党中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是符合全国人民的要求的。要是蒋介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拒绝和谈,发动内战,无非是他自取灭亡,革命胜利来得更快一些,如后来的历史所证明的那样罢了。

这正是我们党在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关头,所采取的惟一正确的方针,所表现的大公无私态度。毛主席的亲自去重庆,更是为国家民族,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义大勇的行为!单是这一点,已大可以昭革命之信义于天下了。

送行的人群,陆续朝飞机场走去。出了东关大街,转过一个山嘴,不远就是飞机场。机场上停了一架绿色的军用座机。记得去年修飞机场时,廷安的许多同志都参加了劳动,把凿得平平整整的大石头,一块

块从山上拖来,一块块按直线铺平,放稳,砸结实,几十个人拉着大石头磙子碾来碾去。朱总司令和许多其他领导同志都参加了劳动,和大家一起唱着歌,喊着号子。当时人们都很兴奋,劳动得特别卖力气,心里想着,在延安修飞机场了,这就是说,咱们也要有飞机了,抗战形势要发生重大变化,胜利快来了。 是的,胜利来了。人们所盼望的,所流血争取的独立自由和平民主的生活,又要被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破坏!为了制止这种灾难,保卫人民的权利,实现人民的愿望,毛主席现在要从这里,从延安的同志们亲手修造的飞机场上,动身到斗争的最前线去!

飞机场上人越来越多,一会儿就聚集了上千人。但是,谁也不讲话,沉默着:整个机场上空气十分严肃,就像是在前线,战斗将要打响前的一刹那。

汽车的马达声清晰地传来,人们一齐转过头,望着大路。一辆吉普车驶出山嘴、驶入机场。车上跳下周恩来同志、王若飞同志,后面跟了穿着整齐、身佩短剑的张治中将军。按照当时的情形,张治中将军在延安人眼睛里只能是一位尴尬的角色;何况他那一套标准的国民党将官制服。在飞机场上出现,就显得十分不自然了,这种不自然,大约他自己也感觉到了,站在汽车跟前犹豫了一下。这时,博古同志迎上前去,和他握手寒喧,似乎还开了一句什么玩笑,引得他突然高声地大笑起来。

接着又是一辆吉普车驰来。车上跳下一个美国人,戴黑眼镜,叼着纸烟,衣服特别瘦,特别短,这使他显得脸比胸膛宽,腿有上身的两倍长,这就是美国的所谓“特使”赫你利了。

人们转过身去,鼓起眼睛望着他——当然不是表示欢迎的意思。这一点,赫尔利是分明地感觉到了。他犹疑地站在吉普车前,一手扶着车门,一手叉在腰间,像是在估量当前的形势。等了一会,看到人群只是静静的,望着他,于是挥一挥手,纸烟也不拿下来,朝人们喊了一声“哈罗”,便急匆匆的朝飞机走去。 谁也不再注意他;人们又听到了汽车的马达声;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站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毛主席走下车来。和早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皮鞋,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

在延安人的记忆里,主席永远穿一套总是洗得很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灰布八角帽。他的伟岸的身形,明净的额,温和的目光,热情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散步时的大道边。主席生活在群众中间,生活在同志们中间。主席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人们是熟悉的,理解的,怀着无限信任和爱戴,团聚在他的周围,一步不能离开,一步不曾离开!如今,主席穿起了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

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

目光平视,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经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这时,他眼睛里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

站在前面的中央负责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在人群里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飞机舱口停住,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主席的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像是表达了一种思维的过程,作出了断然的决定;像是集中了所有在场的人,以及不在场的所有革命的干部,战士和群众的心情,而用这个动作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当那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到来的时候,领袖,同志,战友,以及广大革命群众之间,无间的亲密,无比的决心,无上的英勇。

请感谢我们的摄影师吧,为人们留下了这刹那间的、永久的形象;这无比鲜明的、历史的纪录!正是在这挥手之间,表明了一种深刻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主席的伟大性格。愿所有的人,通过这张照片,能够理解和体会,那当抗日战争胜利,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 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斗争的严重时刻,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的跳动,人们的眼睛一刻地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了盖地的尘砂,遮住了人们的眼睛。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负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负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负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主席的面容出现在飞机窗口,人们又一次涌上前去,拼命地挥手。主席把手抚在机窗的玻璃上,手指无声地弯动。直到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起在空中,在头顶上盘旋,然后向南飞去,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离去。

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毛主席在重庆住了四十三天,最后才签订了“双十协定”。从《毛泽东选集》四卷《关于重庆谈判》一文的注释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实现全国人民要求的和平、民主的生活、我们党是做了怎样的有原则的让步,进行了怎样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如果不是九月间的上党战役消灭了阎锡山的三万五千人,恐怕连这样的“双十协定”也不会有的!

现在,重读《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以及《关于重庆谈判》等等伟大的历史文献,想起了当时在延安机场上为毛主席送行的情景,真如同是一面历史的镜子,照亮了过去,也照亮了今天和未来。……

以后,是在战争中了。蒋介石撕毁了他亲手签订的“双十协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向解放区大举进攻。解放战争全面打响了。一个夜晚,在承德前线,读到一位从北平“军调部”来的同志抄在一个小本子上的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诗第一次在重庆发表出来,震动了整个所谓“大后方”的人士,他们从这里看到了决定历史命运的真正力量,听到了革命进程的脚步声音!而我们,在前线,在炮火声中,在闪耀的火光里望着战士们持枪跃进的身形,这诗里的思想,情绪,完全变戌伸手可触的形象,身置其中的境界了。于是,诗的每一个字,如同火炬一般燃烧起来。刹那间,整个前沿阵地,仿佛一片通明!解放战争的炮火,正在摧毁旧中国的一切黑暗势力。当时的敌人,看来是强大的;但是,正如诗里所写,决定历史命运的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人民自己,是当代的“风流人物”!

记得初到前方时,部队的同志告诉我,八月二十八日清早,部队上传达了毛主席亲自去重庆谈判的通知,当天十点钟,所有的战士都翘首西望,在天空里寻找那架从延安起飞的飞机,谛听着飞机的声音;并且当真,他们像是听到了这架飞机的沉重的隆隆声响!那时,我们的战士怀着怎样的心情啊!他们握紧手里的武器,等待事情的结局。如今,战士手中的武器,正在发挥自己的威力了。于是,在震耳的炮火声中,我们不禁高声朗诵起来——

…………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廷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了:主席伟岸的身形,站在飞机舱口;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的举起,举起,然后有力地一挥,停止在空中……

在他面前,是无数的战士,正朝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一九六0年十月写,一九六一年七月改定 [名师导读]

《挥手之间》的成功之处,是作者那巧妙的艺术构思:把本来并不陌生的送别和道别之事写得极为不凡,从而反映出极其深刻的意蕴。

作者写领袖,除了侧面描写之外,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就是对毛主席音容举止的描写。一是通过回忆来写主席的音容举止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二是直写主席与群众的频频交流——“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亲切的微笑,向人们点点头”,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着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三是写主席登上飞机后与送行群众的交流 ——“摘下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群,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励”。当人们向主席挥手致答的时候,“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文章强调这个动作的缓慢、庄严,将毛主席在伟大历史转折关头的决心给予精神的表现,令人读之不忘。

[资料联网]

在散文特写方面,方纪是一位高手,而且是屈指可数的高手,能在瞬间场面上大做文章,但有时也显露出主观观照、情感渗透不够的缺点。

每周一练

刘备入益州

法正至荆州,阴献策于刘备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备疑未决。庞统言于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车骑,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统曰:“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以为然。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领留营司马,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备子禅还吴,张飞、赵云勒兵截江,乃得禅还。

刘璋敕在所供奉备,备入境如归,前后赠遗以巨亿计。备至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曰:“此听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备自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日,往会之。张松令法正白备,便于会袭璋。备曰:“此事不可仓卒!”庞统曰:“今因会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备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推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备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所将吏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璋增备兵,厚加资给,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

众心。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B. 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C. 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D. 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股肱本指大腿和胳膊,喻为辅助得力的帮手,辅佐帝王的重臣,此指主要官员。

B. 孙车骑指官职为车骑将军的孙权,车骑将军是皇帝册封的位次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的高级军官。 C. 行大司马指担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指监管指挥司隶校尉。

D. 益州牧指益州的最高官员,总理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段叙述了法正、庞统都劝说刘备把握时机,杀死刘璋,攻取益州,以图大业。尽管刘备不赞同,但还是听信了庞统的主张,率兵进入益州。

B. 选文第二段写张飞、赵云与孙权争夺刘备的儿子刘禅,表现了张飞、赵云对刘备的忠诚。

C. 选文两次写到了刘备与庞统的对话,两人的意见不一致,第一次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但第二次却拒绝了庞统,说明刘备还是有主见的。

D. 选文在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刘备宽厚仁慈,尚德崇义,讲究诚信为人的处世态度,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 (2)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答案】 1.B

2.C 3.A

4.(1)(我)总与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如果现在因为贪图小利而对天下失去信义,怎么办呢? (2)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向北进发,到达葭萌,没有立即进攻张鲁,先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解析】

参考译文:

法正到荆州后,暗中向刘备献计说:“以将军的英明才干,正应利用刘璋的懦弱无能;张松是益州的主要官员,在内响应;这样来攻取益州,易如反掌.”刘备迟疑不决.庞统对刘备说:“荆州荒凉残破,人才已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如今,益州的户口有一百万,土地肥沃,财产丰富,如果真得到益州作为资本,可成大业!”刘备说:“现在,与我势同水火的,只有曹操.曹操严厉,我则宽厚,曹操凶暴,我则仁慈;曹操诡诈,我则忠信;总与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如果现在因为贪图小利而对

天下失去信义,怎么办?”庞统说:“天下大乱之时,本不是靠一种方法就能平定的.而且兼并弱小,进攻愚昧,用不合礼义的方法取得,再用合乎礼义的方法加以治理,这些行为都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在事定之后,赐给刘璋面积广大的封地,对信义有什么违背!今天咱们不去夺取,终究会落入别人手中。”刘备同意他的看法.于是,留下诸葛亮、关羽等守卫荆州,任命赵云兼任留营司马,刘备亲自率领几万名步兵进入益州。

孙权听到刘备西入益州的消息,派船来接妹妹;孙夫人打算带刘备的儿子刘禅返回吴郡娘家,张飞、赵云部署军队在长江拦截孙权的船队,才把刘禅带回荆州。

刘璋命令沿途各郡、县为刘备提供所需物资,刘备进入益州境内,好像回到家中,刘璋前后赠送各种物资数以亿计。刘备到达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扶胸叹息说:“这正是应验了“独自坐在深山中,放出老虎来自卫’的谚语.”刘备自江州向北经垫江水到达涪县.刘璋率领步、骑兵三万余人,车辆悬挂着帐帷,耀眼生辉,与阳光互映,到涪县来会见刘备。张松让法正向刘备建议,就在会面时袭击刘璋.刘备说:“这件事不可仓猝!”庞统说:“现在,乘会面时捉住刘璋,则将军不必动用武力,就可坐得一州。”刘备说:“刚刚进入别人的地盘,恩德与信义尚未表现出来,不能这样做。”刘璋推举刘备代理大司马,兼任司隶校尉;刘备也推举刘璋代理镇西大将军,兼任益州牧.两人部下的官兵,也相互交往,在一起欢宴一百余日.刘璋给刘备增兵,拨给大量军用物资,让他去进攻张鲁,又命刘备指挥驻在白水的益州部队.加上刘璋拨来的部队,刘备部下已有三万余人,车辆、甲胄、器械及粮草钱财等都很充足.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向北进发,到达葭萌,没有立即进攻张鲁,先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