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京1912文化街区为例
刘西慧 吴 晓 张春叶
【摘要】当今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正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发展着。全球化带来了诸多便
捷也撼动了城市本土文化和空间,继工业社会之后,消费社会抛弃了传统的形式与规律,进行惊人的扩张,城市中的一切物品甚至城市本身都成为商品。本文以消费社会和文化的兴起为切入点,讨论了这一影响城市空间的发展因素和城市传统空间的关系。并以南京为例,分析了南京1912文化街区的现状情况。总结了我国城市传统空间在消费文化下生存和发展的新需要。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空间;传统街区;南京1912文化街区;经济利益;发展共生.
引言
空间研究和实践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一直与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紧密相关,形成了很多分支与流派,诸如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人文学等等,并且向越来越多维度的方面发展。世界已经全面进入全球化时代,“消费社会”和其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城市中不断扩张的消费空间中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消费文化对城市空间作用的痕迹。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反思城市传统空间如何与消费空间共同生存,以探索城市更好的发展策略。
1.消费空间的当代发展态势
1.1 消费与消费社会的源起
古典的经济价值观念总是与短缺联系在一起,消费一词,最早的含义是“摧毁、用光、浪费、耗尽”。但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的不断扩大,导致的产品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维持和刺激生产。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曾说“新的消费类型,人为的商品废弃,时尚和风格的急速变化,广告、电视和媒体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方式对社会的全面渗透,城市与乡村、中央与地方的旧有的紧张关系被市郊和普遍的标准化所取代,超级公路庞大的和驾驶文化的来临——这些特征似乎都可以标志着一个与战前社会的根本断裂……”普遍认为西方发达
国家在六七十年代开始形成消费社会。
在消费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而非传统的使用价值。消费的观念变得日益重要,随之而来的消费空间的文化转向则以空间为载体,强调了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在当代社会中具有的核心地位。迈克·费瑟斯通指出,消费文化具有双层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1.2 消费空间生长与城市空间影响
显而易见,当今发挥着其重要集聚效应的城市,成为了消费文化传播的主要空间载体,市民则成为了推动消费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城市不断发展中对于城市棕地外迁的诉求加强,原有的工业用地也在城市更新中探索朝向消费空间转变,城市的职能更快的脱离生产转向消费。而城市空间和土地本身在资本和利益的驱动下也成为了一种消费品,许多城市空间,例如一些容纳公共活动的城市商业空间、标志性建筑物和明星建筑师设计作品,都成为了可观、可玩的商品。当在北京参观国家大剧院和鸟巢,或者在长城脚下公社中的驻足体验,这些消费都已不再针对空间所承载的基本活动(如歌剧或体育比赛),而只是针对空间本身了。
与此同时,城市形象作为展现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个性与当代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共性的融合,也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这些变化。于是“浪漫之都” “购物天堂” “丝绸之府” “奇观之城”等等,不只是单纯的城市形象代表,更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旅游动力,并将其反馈到城市空间建设和文化塑造中。
欧美国家的城市更新实践清晰的反映了上述现象。美国纽约苏荷街区( 图1),原是纽约19世纪最集中的工厂与工业仓库区,经历了仓库闲置后艺术新锐群起,各地艺术家以低廉租金入住该区,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苏荷区旧建筑景
图1 美国纽约苏荷区
观被全部保留,确认苏荷为文化艺术区,形成了当今世界著名的艺术区和文化消费之地;美国巴尔的摩内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改造,滨水区用地功能被重组,内港区有各类购物中心、酒店和游戏场地等吸引当地居民以及游客,成为城市复兴的典范。
2.我国城市传统街区的当代困局
2.1 城市发展在消费语境下的特殊性解读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2003年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2005年增加到1740美元,2012年更是达到5432美元,按照赫尔曼·卡恩根据人均收入将人类社会发展分成的五个阶段,我国已进入了消费高峰值区即大规模消费社会。而2011年后突破了50%的城市化率也意味着中国城市化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中国当今正置身于一个多元复合的世界中,国际资本与消费文化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形态正产生着强烈的塑造作用。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社会姿态,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日益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冲突或趋同。新的空间发展也带来新的文化演进,而空间功能的转变也必然蕴含着文化驱动机制。大型超市、游乐场、步行街,一些新型消费空间的出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满足了民众的好奇心,但也不可逆的影响了城市的传统空间格局,致使城市特色趋同。
2.2 传统街区在消费语境下的影响分析
城市传统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其空间形态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基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历史文化街区,则且应具备以下条件: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不小于1h㎡ ,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宜达到保护区内建筑总用地的60%以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街区是能反应一定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但价值尚达不到历史街区范畴的城市空间片段。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街区的更新停滞,渐渐与城市社会的发展节奏脱离开来,出现了自身活力严重丧失等问题,并导致了大片的传统街区因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面临被成片拆除的厄运。无法清晰的界定传统街区概念,也就无法采取相应的保护或更新策略,这是传统街区的一种无奈,也是城市发展的无奈。旧街巷的拆除,老胡同的消失,目前除苏州的古城保护较好外,具有传统肌理的较完整的城市片区已在我国大中型城市中难觅踪影,在如此城市的多样性正在被消费文化冲击和侵蚀的情况下,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比以往更需要具有独特地域特征、拥有历史延续性的城市,来适应这一消费社会,同时满足自己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3 新天地模式的商品化与反思
在这样的传统街区保护和发展的困局下,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城市更新项目上海新天地突破了以往惯常的模式,开启了令人瞩目的城市更新新浪潮。该项目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中西融合的城市片区。它保留并改建了部分石库门建筑,并且适当增添了反应时代特征的新建筑。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形成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这一项目实现了城市传统街区和现代消费空间的融合,成功的打造了一张新的上海名片,形成了后来被多次复制的新天地模式。
但是包亚明认为“新天地项目在中国大范围内的扩张复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列斐伏尔关于消费空间论断的例证”。这一打着传统街区复兴旗号的模式,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宣扬现代小资情调的消费价值和取向的空间符号。
那么,类似于上海新天地的城市传统街区的开放运作模式,确实是一条历史保护与商业资本运作完美结合的绝佳模式吗?
3.南京1912文化街区的消费空间现状
3.1 城市背景研究
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是江苏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工业和金融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龙蟠虎踞,古迹众多。
历史文化是南京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南京文化旅游资源类别中,民国文化资源以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源总量居首。南京民国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等级高、类型全、历史及艺术价值高、内涵丰富,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加之南京有“博爱之都”的别称,更强化了民国文化对整个城市印象的影响。
1
1
资料来源:统计自《南京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南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2 区位特质解析
南京原国民政府“总统府”旧址在2002年后进行修缮和改造,成为现在的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南京市中心区内一条东西向的道路长江路上。长江路因拥有许多诸如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省美术馆、原江宁织造府旧址等优秀的文化历史建筑,而在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被定位为“长江路文化街”。
图2 南京1912文化街区
1912文化街区与博物馆仅一墙之隔,位于其西北侧,总占地面积约3.5h㎡,用地范围内有四幢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因此,无论从大的城市角度的区位特征,还是本地段本身的文脉,在这一用地区域内都包涵了异常丰厚浓郁的民国文化氛围,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文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图2)。
3.3 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分析
1912街区的功能定位是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的配套服务设施。希望能依托于“总统府”,借助于这一地段在城市中所特有的文化属性及历史渊源,来构筑成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中高档次的文化型商业街区。从街区的命名——“1912”中也不难看出,设计者旨在依据现状建筑和这一区段的城市肌理,设计与之协调统一的风格的新建筑,令对民国
图3 街区总平面图
的历史感悟和怀旧情怀,成为总统府毗邻的民国建筑群承载消费的最佳背景。
街区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以合院为基本骨架,用街的方式将各幢建筑串联起来,并在关键节点处整合出广场空间,建筑层数以两层为主,新旧建筑相辅相融。整个街区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
3.4 街区空间与消费现状分析 3.4.1 空间基本构成分析
(1)街巷空间分析:街区的外部空间在空间层次较为丰富。整体看来,街区L型的线性空间特质较强。应用场景式空间形态分析,线性空间和面状空间在空间长宽高比上差异不大,在实际感受中就弱化了线性空间的引导作用,降低了对于传统街巷空间开合收放的感受。
在空间划分方面,利用树木、矮墙、绿篱、花架和小品铺地等元素将外部空间进行多次划分,增加了空间构成的丰富度。同时,在临近总统府的一面,用多变的镂空花窗和绿化,与总统府在视线上分而不隔,相互呼应。
在空间引导方面,利用地面铺装、植被、建筑外立面和顶棚等元素给人在视线和空间感知方面加以暗示,引导人员流线。
(2)建筑构成分析:街区对于现存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加以修缮和保护,对于新建筑设计,则采取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带有“复古”倾向的,同时融入一些现代构成元素的设计策略。
图4 街巷空间分析图
根据图4、图5中分析可见,新建筑在建筑形式和色彩上力求与原有建筑协调统一,但这一手法也导致原有传统建筑几乎无法与新建者区分开,使得整个街区几乎成为了一条仿古街,这对街区历史的原真性带来了些许损害。
图5 建筑构成分析图a
3.4.2 消费功能构成分析
1912文化街区现状有3家咖啡吧、18家餐饮店、19家酒吧和5家休闲场所,其中餐饮和酒吧共占据了总店面的82%(见表1),使夜晚的1912街区成了名符其实的“酒吧街”。
分析街区的功能构成可看出,街区原有使用功能被完全置换为消费的商业功能。现状消费为中高端水平,基本达到设计之初的设想。但入驻的商业类目以餐饮和酒吧为主,结构较为单一,且咖啡吧、酒吧、洋快餐和诸如星巴克这样的全球连锁店,均为原本就带有浓郁舶来色彩的消费空间,无法较好的反应出街区的“传统文化”这一重要主题。
3.4.3 消费文化导向下的街区活力度影响
交通流线分析方面,从重要交通节点着手,即是人流的产生点也是人流的消失点,主要选择场地主、次出入口,建筑主次出入口以及外部交通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空间流动度分析方面,从停留空间、通过空间、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出发,根据各类空间的使用特征,将分析范围内的外部空间划分为流动度高、中、低和极低四个等级;空间容纳度分析方面,空间作为活动的载体,其容纳度反应了空间对于各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主要从空间的体量、地表构筑物等几方面出发进行分析;空间吸引点方面,从产生视觉刺激的视觉吸引点,到活动聚集地的行为吸引点,分析其对于人群集聚的影响。
将上述各项因子,根据交通流线20%、空间流动度25%、空间容纳度10%和空间吸引点45%的比重加权叠加,得到理论上的街区活力度图。将理论的街区活力度图与按照现场踏勘调研所绘的街区活力度图对比,有多处差异。
究其原因,主要为几处著名的商家聚集,品牌的知名度客观上影响了空间对于人群的吸引程度;另外,由于商业结构的单一性(以餐饮酒吧为主的消费结构),导致人群活动高峰主要集中在傍晚和夜间,街区外部公共空间也由于承载的活动不多而利用较少。
图8 街区活力度分析图
3.4.4 小结
南京1912文化街区在空间塑造上以仿民国的近代建筑风貌为主,建筑群整体风貌较统一并且符合历史地段的文化需求。但是在实际使用方面,消费文化的影响吞噬了城市和地段传统空间和文化对于公共活动的引导。1912街区的商业模式无疑是成功的,其正式运营后,显著拉动周边土地和住宅价格上涨,但是总结街区现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商业模式在经济利益上的成功无法掩盖空间和文化上的失落,更并不足以表达立足于当地城市特色塑造文化型商业区的设计初衷。
4. 结论
类似于1912文化街区和上海新天地这样的城市传统街区改造,在我国城市朝向消费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打破了以往传统街区的发展困局,被广为接受形成了稳定模式甚至在国内多个城市复制数个“连锁街区”。街区的“连锁”和空间片段的随意复制,使城市空间符号化,城市形象再次回到无特点、千篇一律的循环中。消费文化彰显的强大号召力就这样在眼花缭乱的霓虹灯中吞噬了人们对于城市传统生活空间的向往,也逐渐背离了建设者们复活城市旧区的初衷。
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就消费活动本身来说,当今社会人们的交往活动主要发生在工作场所、居住社区以及购物旅游等消费活动发生的场所中,尤其是消费空间,已逐渐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又由于市场经济下利益驱动,投资者和商家也乐于开发和扩张消费空间以获得经济回报,那些传统的不依靠消费活动而进行的公共活动和情感交流渐渐被忽视了,这可能导致对城市公共生活甚至城市文化根基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就城市空间这一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来说,随着城市功能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消费文化正在不可避免的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渗透,城市空间的审美取向也随之进化。1912街区的时空体验,是为了应对人们对于空间的符号消费出现的“拟像场景”引注,大量类似与此的与真实传统和场所无关的建筑与空间在消费逻辑的驱动下不断产生。
所以,关注城市传统空间与消费文化的博弈,也是在反思城市规划手段和价值观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以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文化街区为代表的拟像符号化的消费型历史街区,场景的差异化体验激起了人们的消费激情,但将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场所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抛在脑后,对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真实性产生了消极影响。国家的发展绝不是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为唯一衡量目标,对城市规划的好坏的评判也不可能因设计地段带来很高的利益价值而一叶障目。我们应意识到,规划设计在塑造物质空间的同时,维持和改善生活在本地
的原住民生活,对延续当地传统活动和文化同样重要;同时,在消费空间的营建中,重视打造公益文化性质的休闲空间,鼓励多样公共活动并存,让城市传统空间和文化在当代消费社会中站得更稳。
参考文献:
[1]E Soja. 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M]. London: Verso, 1989: 11-32
[2]H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 Blackwell, 1991: 22-57 [3]D. Harvey.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nity[M].Oxford:Blackwell,1989 [4]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5]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 , 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 48-66 [6]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等.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 [M]. 张玫英 , 董卫,译.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6: 17-34
[7]段进主编.空间的消费——消费文化视野下城市发展新图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8]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9]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J].学术月刊,2006(5): 11-13 [10]郑红娥.消费社会研究评述[J].哲学动态,2006(4)
[11]沙蕾.南京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及产品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4
[12]张京祥,邓化媛.解读城市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的塑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视角[J]. 国际城市规划 , 2009(1)
[13]翁达来.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以城市有机集中发展理论为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 , 2013(2)
[14]邹晓霞.建筑师与消费社会[J].世界建筑,2006(3)
作者简介:刘西慧(1989— ),女,硕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吴 晓(1972— ),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城市规划》、《现代城市研究》等核心期刊特约审稿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对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张春叶(1988— ),女,硕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