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冬天之美》教学设计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冬天之美》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散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对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通过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教材分析

《冬天之美》是语文版高二《语文读本》第二册第三单元中外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这一单元要求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学习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在感受鉴赏优秀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散文单元,其中包括中外散文名家的代表作品,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阅读散文能力的训练,挖掘文本的深层次意蕴。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散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必修与选修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现当代散文学习鉴赏的伸展点。

三、教学建议分析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对本文的阅读鉴赏,可以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意读、情读、美读”等方法体会冬天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美”的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从而感受乡村冬天的美好。

【设计依据】抒情散文,即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弄清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是学习散文的关键。 难点:通过作者对乡村冬天之美的描绘领会作者对乡村冬天所寄予思想感情。

【设计依据】阅读抒情散文难在,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常又不是直露无遗,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写景、状物、叙事来完成的。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六、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在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美学是鉴赏的哲理升华,语文鉴赏课是一种课堂审美活动。

指导学生主动参与鉴赏讨论活动,以探讨什么是“美”作为切入点,并通过“提出美——感受美——挖掘美——表现美——重温美”五个阶段,让学生领悟“美”的内涵。

【设计依据】这一环节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进行层次教学,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拓展迁移

七、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始终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朗诵体悟法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朗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形成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披文入情法 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抓)意象——(造)意境——(悟)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内容步骤设计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一般人的眼中,冬天一个是天寒地冻、满目荒凉、冷清萧瑟的季节。但是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生活的心灵,你就能在生活中处处发现冬天之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就以灵动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冬日美景图,在这幅图画中有缤纷迷人的色彩,有清脆悦耳的鸟鸣,有勃勃盎然的生机,有人间挚爱的真情,充满了诗情画意,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悟冬天之美。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描写冬天之美的诗词以及名句。

(1)用优美的语言再现乔·治桑笔下的乡村冬日美景图。好的课堂导入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有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美得印象。赞可夫:“教学情境的创设,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从而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

(2)学生回忆描写冬天之美的诗词名句。温故可以知新,新旧知识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冬天之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不足八百字,但情感蕴含深厚,它是乔治·桑心中的虹霓,我们从中看到的是美丽、多彩的乔治·桑。

【学生活动】学生为大家介绍作者乔治·桑。近代学者王国维说“境由心造”“知文必知人” 【幻灯片呈现】

乔治.;桑 法国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 ,第一部小说《安蒂雅娜》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关注.乔治.桑属于欧洲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她的田园小说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大自然的绮丽风光,渲染农村的静谧气氛,充满柔情蜜意,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她的作品描写细腻,语言清丽流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因声求气 吟咏文韵

【学生活动】学生配乐朗读 自由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

(四)聚焦标题 紧扣文眼

思考1:首先请看文章的题目——冬天之美,如果我们给“冬天”前面加上个一个词,就更能准确地符合作者的倾向了。加上什么?

明 确:乡 村

思考2:文中最能直接反映作者对“乡村的冬天”情感的句子是哪句? 明 确: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一篇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我们将它称之为这篇文章的——文眼,也就是文章心灵的窗口。

思考3:这句话当中有两个词语要读重音,哪两个词语?为什么? 明 确:“从来”需要重读,表明“热爱”的时间很长;

“乡村”也需要重读,它说明作者只爱乡村的冬天,不是随便一个地方的冬天她都喜爱。 【方法指导】 (1)析标题

从文章标题作为切入点,简析标题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2)抓文眼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内容都在“神”这个灵魂统摄之下。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也就是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应作品主旨的词语和句子。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 (五)把握物象 披文入情

乔治.桑的一双慧眼发现了“冬天之美”,那么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课文哪个自然段做出描写?一起来看第二段自然美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彩绘大自然冬天的美景的?

问题设置: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冬天之美的?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依据】设计了这个问题来推动教学进程,大问题套小问题,基本符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原则。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方法是“物情导读法”。 思考1:这一段里作者是用哪些景物来表现冬天之美的?

明 确:阳光、麦田、苔藓、常春藤、紫罗兰、孟加拉玫瑰、鸟儿、白雪、冰棱 思考2: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景物描写必须抓住其特征。我们一块来填个空,寻找一下冬天在哪里。 它在令人眩目的光芒里

它在泛着绿宝石光辉的麦田里 它在美丽的苔藓里 它在华丽的常春藤里

它在微笑的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里 它在美丽喧闹的鸟儿那里

它在璀璨钻石般闪闪发光的白雪里 它在泛着水晶花彩的冰凌里 (六)方法贯穿 触类旁通

深入挖掘冬天之美的“美点”所在。你认为这段写景好在哪? 【学生活动】学生鉴赏此段的景物描写

【教师点拨】练字美、修辞美、色彩美、动态美、想象美、含蓄美,声光色、寓情于景 【朗读指导】第二段“自然美”部分:

我们应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去朗读呢?欢快、愉悦

欢快、愉悦表现在脸上,就是微笑,请同学们把面部肌肉放松面带微笑读这段文字。

“乡村冬景”小结:

作者情有独钟的感受景物的光彩和生命力,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万物盛装、生机盎然”的美丽冬景。雨果在《致乔治•桑的信》中说:“广袤的大自然整个儿反映在您的一行行句子里,就像天空反映在一滴露珠里一样。您看见了宇宙、生命、人类、牲畜、灵魂。真是伟大。” (七)置身文境 缘景明情 赏读“人情美”部分: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教师点拨】乡村生活是美的,我们想一想:在乡村冬日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不分男女、长幼、尊卑的聚集在一起,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气氛是和谐的、融洽的。人们还可以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让思想插上翅膀在是时空之间穿梭。“充实之谓美”或者同家人围炉而坐,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间极大的乐事,这才是美的所在。

【拓展延伸】这种情景好似“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贤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取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一诗中写到: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幅温馨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大雪沉沉欲降的严冬之夜,希望能和朋友共同把酒话古今。

抑或是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意境恬静淡远的田园诗,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友谊融成一片,农村风光固然美,但是人情更美。

这样的自然之美以及生活之美王羲之、白居易、孟浩然感受到了,作者乔治•桑也感受到了,可是也有人没感受到,是谁? 富 翁 他们在哪里干什么? 明确:(1)举行舞会(2)讲究穿着(3)奢侈挥霍。

【学生活动】概括富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城市工人是什么样的生活。 思考:这对表现乡村之美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反衬 表达作者对乡村冬天以及乡村生活热爱和向往,对城市贵族生活的厌弃。 思考:同样都是法国人,面对的都是法国的冬天,可有人选择了繁华的城市,有人却选择了宁静的乡村? 知文必知人:

乔治•桑的父亲是第一帝国的军官,18岁嫁入爵府,但对这段婚姻并不满意,只身从外省返回巴黎,独立生活并开始写作生涯。虽然生于贵族之家,但她的血管里既流动着贵族的血,又流动着平民的血。她厌恶上流社会,厌恶剥削和压迫,同情下层工人和农民,对自由平等和社会公正有着执着的追求。她热爱大自然,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农村。 乔治•桑笔下的冬天是美丽的,但从《冬天之美》中,我们看到的乔治•桑是美丽的,对田园诗般乡村生活的执着向往,对上流社会的蔑视和厌倦。借乡村美景,传达对真善美的追求,这宁静祥和优美的乡村美景正是作者心中理想彼岸的完美世界。

九、课堂小结

《冬天之美》让我们和作者走得很近、很近,似乎看到了她心中的那片彩虹。这“朴素的自然之美、细腻的人情之美、美妙的领悟之美”共同构成了乔治•桑比下的冬天之

美。综观这幅冬日美景图,这种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也许很好寻找,但是人情之美,漫漫长夜里火炉边的天伦之乐,明媚阳光下亲朋好友的真情告白,平日里左邻右舍推心置腹地拉家常,这人间种种至爱真情却很难寻觅。自然景物固然美好,可是人情更美好,人情美才是乡村冬天之美的灵魂。

乔治.桑对冬日的独特感悟激起了你们怎样的思想涟漪。 教师写下水文

教师撰写“下水文”对学生创作有较大促进作用。学生本身”向师性”对自己老师写的文章有极大的兴趣,形成“认同感” 教师朗读自创的文章 “冬天之美” 布置作业:

在一年的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试以 《-----之美》为题,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

附:板书设计 冬 天 之 美

城市

声光色

自然美 动静结合

乡村 寓情于景

人情美

《冬天之美》教学反思

有一种精神,叫“钻研”;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创新与反思, 十年一剑今出鞘,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一种境界,叫“无痕”;

大课无痕,人就是课,课就是人,无斧凿之功,自是行云流水,妙在师法自然,民主 和谐在课堂上真情演绎。 有一种感动,叫“尊重”;

真诚面对,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师道尊严”在历史的长河中叹息。 有一种震撼,叫“智慧”; 用“力”更用“心”,用方法,更用智慧,开放的课堂、开放的心灵、开放的思维,智慧让语文更灵动、更精彩、更有味!

有一种享受,叫感悟;

潜心会文、品味文化、品味历史、品味语言、品味人格,神游其间,乐哉乐哉!

作为学校的一名青年教师,我的教研之路才刚刚迈出小小的一步。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教育是一门艺术,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又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获得情感价值观的升华。回忆一下自己在准备课和上课的整个经历,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些许遗憾:

我更加体会到作为授课教师,备课这一环节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备好课,才会信心满满的走进课室,才会让一堂课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备课又分为若干重要的必备方面,我认为在众多必备的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备教材、备学生、备考纲,而这三者中经常容易被年轻教师忽略的就是备学生,或者忘记备,或者备的不够充分,我在此次备课的过程中就是对学生备的不够充分,虽然也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水平,但是我觉得自己低估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对学生在课堂可能提到的问题准备不够充分,导致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被突如其来的问题打个措手不及,还好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场的应变能力化险为夷,没有出什么差错,但是我却在心里暗暗惊叹,原来我的学生们思维是如此的活跃,以后备课可不能再低估了他

们了。

听完人家的课以后再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发现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本节课学生参与面比较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说得倒是很多,也非常有思想。但有些点没有说到,教师引导不到位,结束的有点草率。

这节比赛课上完后,自己感觉到不是很满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多的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学习别人的经验,以补自己的短处。今后要把备课的精力更多的用在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尽量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模型化”处理,做到有备无患。继续积累课堂应变经验。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教师的教学控制力和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很大关系。如果知识面打开了,自信心增强了,教学过程中自然是游刃有余。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点滴积累,总有一天自己会变成沉着冷静,又有底蕴的有经验的“老”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