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
作者:张淑英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9期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曾说过:“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我坚决相信,学校里往往带来很大不幸的冲突,大多数根源就在于教师不善于同学生们谈话。”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往那些明显不尊重学生的言行确实少见了,但我们身边由于教师言辞不当而事与愿违的现象仍比比皆是。因此,我想就批评的方法谈几点浅见。
一、缩小打击面,把握批评的度
以我十几年做学生的经验来看,打击的面越大,学生越是漠然,因为孩子对你的喋喋不休早已充耳不闻,况乎法不治众?况乎“谬论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真理重复百遍就成了废言”?另外,即使是有针对性的个别批评,也得把握好度。感动于书上一则故事:有一女子婚后不久,总在父亲面前数说丈夫的不是。父亲便拿出一张白纸,画上一点,问:“上面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说:“黑点!”父亲再问,她仍然答:“黑点。”父亲说:“难道除了黑点,你就看不到一大张白纸吗?”
二、多用“蜜口良药”,少说“逆耳忠言”
虽说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一旦学生对批评产生了抗药性,即使再中肯的批评也无法收到药效。所以,许多高明的老师都在倡导“绿色批评”,让学生以一种愉悦的态度接受教师的教育。“和风细雨式的绿色批评,要比酸风醋雨式的黑色批评和急风暴雨般的白色批评科学有效得多。”笔者也学了两招,效果不错!例如,有一天课堂上,学生罗某又没带语文书。看着他胆怯的眼神,我忽然转念说:“老师猜,你之所以不带书,就是想看看老师会不会把书借给你,对吗?”说着,我把我的教本递给了他,他的脸红了。那节课,是他一学期来坐得最端正的一节课。还有一次,学生乔某上完音乐课第一个跑回教室,一时调皮把一个塑料小叉戳断在锁眼里,等值日生拿钥匙来怎么也打不开了。同学们进不了教室,纷纷指责他搞破坏。他自知理亏,嘴里嘟囔着:“我赔还不行嘛!”看我要砸锁,连忙上前帮忙。我见他已经知错,就说:“怎么,想试验一下小叉子能不能开锁吗?你现在知道结果啦!”他低着头说:“我错了!”我笑了笑说:“也不算大错,只是做什么事之前先预想一下结果,别再把大家关在门外就行!”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试想在上述事件中,如果我控制不了自己而大发一通脾气,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在这种时候,使用委婉的“绿色批评”,不但没扩大坏影响,反而让他们心生感激,努力表现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三、批评之前三思,谨防错误引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例:春天来了,大地复苏,小草也长出了新芽。老师叮嘱孩子们“爱护草坪,别在草坪上踢球”,可偏有调皮的学生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就有教师在教室里大发雷霆:“你们小心点,别让我抓到,否则……”言下何意?意即——若是不被发现便万事大吉,便依然可以我行我素地践踏草坪吗?
二例:当学生在第二节课后听着音乐做眼保健操时,老师总不忘叮咛一句:“认真做,不然被扣分啦!”特别是当红领巾监督岗的值日生来到教室窗外时,还会加上一句:“值日生来啦!”于是,就有学生忍不住偷眼看看而被老师斥责一顿;于是,就有学生等值日生一走便拿起笔赶写他的课堂作业,而教师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因为,分已经打过了!我不禁要问:做眼保健操就仅仅是为了得分吗?这样得来的纪律流动红旗有意义吗? 四、孩子需要批评,更需要榜样
“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作为教师,谁都知道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行为的正确导向是多么的重要。对于上述的一例问题,关键不在教师能不能“抓到”他们的“劣行”,而应重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重在表扬那些爱护草坪的同学。就曾有位教师带着她的学生,在草坪边亲手竖起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别踩坏春姑娘的绿色外衣!”还有谁甘当“春天的杀手”呢?
二例中,眼保健操只作了班级争分的工具,只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让人全然忘了它本来的功效和学校安排这一活动的宗旨了!你试过和学生一道做眼操吗?我试过!当我一次次认真地把眼操做完,慢慢睁开双眼,启发孩子们和我一起享受眼前的那片明朗时,孩子们越来越热衷于保护眼睛了,并且每次做完眼保健操总会由衷感叹:“好亮啊!”此时,你还用担心班级被扣分吗?
教师的言语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当我们想要批评时,请慎之再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