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浅谈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习惯对于人的一生影响非常大。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所谓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好的习惯。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一个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反之,一个坏习惯极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专家研究发现3-6岁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这段时期幼儿的大部分时间又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那么在幼儿园里,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呢?我们都知道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没有一个孩子不会不喜欢做游戏,因此我们就以游戏为切入点,利用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深刻说明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幼儿最好的体现,更是将来成为国之栋梁的必备基础。可是现在的孩子由于爸爸妈妈的不闻不问,爷爷奶奶不正确的隔代教育(这种现象农村比较多),在入园之前就养成了自私、倔强、霸道等等不良的习惯。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孩子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但由于幼儿的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空洞的说教收到的效果甚微,因此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只能以游戏为主,加上教师的恰当引导,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快乐的学习。从小班开始我们就要重视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此我谈谈自己从教以来的一些点滴经验。

一: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会分享的良好行为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加上爷爷奶奶的过度溺爱,俨然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什么依什么,只要孩子不哭就行。所以到幼儿园里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喜欢的东西全给自己留着,自己玩腻的东西也不让别人玩,牢牢护住自己的东西,因此,孩子间总会发生争抢。

1 / 5

当孩子们刚上小班的时候,我就有意识的经常跟他们讲一些学会分享的小故事,如《孔融让梨》《钉子汤的故事》 等等,通过灌输互惠、有序等原则,让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在下午的区角游戏“娃娃家”中,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如今天我请客)让幼儿学会掌握适当地礼仪和分享技能这些潜移默化有目的地引导,让幼儿逐渐明白别人到你家做客,你要准备最好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看到别人快乐你会更快乐。还有在区角游戏“宝宝书吧”里,我也会让幼儿在阅读中学会分享,好玩的图书大家轮流着看,或者两个人合看一本图书。我还经常组织幼儿进行一些相互分享的室内游戏:如我把幼儿围坐在一起,把玩具放在中间,让他们一起軿搭玩具,并且学说短句:“我和你一起玩好吗?”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的最初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学习的前提。但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规则意识淡漠,具体表现在:有的孩子上课总是坐不住,东张西望,经常离开位置,随意把玩具仍地上,站队时喜欢抢位置,更甚者和别的孩子打架,老师屡次说教,但收到的效果甚微,特别是老师说教的时候,他好像知道错了,但下次又犯同样的错误。这时候老师就要反思了: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究竟孩子更愿意接受哪一种教育,而游戏就成了培养幼儿规则的很好平台。

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幼儿通过模仿各种角色体验着成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帮助幼儿一起建立公正平等的规则,并要求每一位幼儿都要遵守游戏规则。在下午的区角游戏“乐乐超市”中,孩子们都喜欢当“收银员”。游戏刚开始,余杭、张萌、黄雅静都挤在“超市”里,争着吵着要当“收银员”,当看到我走过去,他们都抢着说:“老师,是我先来的。”我问他们:“收银员的工作是收钱,如果超市里一个顾客也

2 / 5

没有,那么多的收银员站着干什么呢?有顾客来买东西,才需要收银员来收钱,对不对呀?”孩子们都不说话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张萌想了想说:“老师,那我先当顾客吧,我也挺喜欢买东西的。”我微笑着摸着她的头说:“萌萌真乖,下次就轮到你当收银员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互换了角色,玩的很开心。在后来的游戏中,再也没有很多幼儿争抢同一个角色,大家轮换着进行游戏。还有很多的户外游戏也可以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如《猫捉老鼠》《警察与小偷》《木头人》等,各种规则贯穿整个游戏中,幼儿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很好的遵守了游戏规则。这样持之以恒,反复练习,最终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有能力给孩子购买种类繁多、好玩新奇的玩具,如变形金刚、芭比娃娃、遥控赛车等。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玩,玩够了看电视,看完电视再上网打游戏,孩子在家里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却很少走出家门跟别的孩子一起玩。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与小伙伴交往少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总是各玩各的,很少齐心协力完成某一任务。

作为幼儿教师,该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合作能力呢?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通过游戏来积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尝试给幼儿分组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幼儿可以自由分组,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是合作的开始,接下来他们开始分工,共同创造完成老师的任务。

我们经常玩的相互合作游戏如接力赛(玩法: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几组,每组排头幼儿手持接力棒绕圈跑,跑到终点将接力棒递给第二名幼儿,以此类推,先到终点为胜。)两人三足的游戏(玩法:每组两人自由组合,每组幼儿腰间夹一个皮球前进,绕过前方的障碍物—椅子回到起点)这些游戏给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提供了展台,让他们明白必须用

3 / 5

心合作才能赢得比赛,也就促使幼儿参与游戏,体验与人合作游戏的快乐。

四: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里经常看到幼儿洗手时总是水龙头不关,画画时纸张只用单面,甚至用不完就扔掉了。午餐时就更夸张了,有的幼儿虽然饭吃完了,但桌子上掉满了饭粒。诸如此类现象,数不胜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让孩子养成浪费的坏习惯,地球上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扔掉的纸,你知道要砍多少棵树吗?每一粒米,你知道要付出多少劳动吗?培养孩子不浪费的好习惯就要从娃娃抓起。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不断深入,我们幼儿园老师应从幼儿生活 点点滴滴做起,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养成呢?我们同样可以用游戏来培养这种好习惯。

晨间来园时,我会鼓励幼儿和我一起照料植物角,给那些花草浇水,有的幼儿会把满满的一壶水全浇在植物上,这时我会走过去告诉她,给植物浇水这种做法是对的,但要有个度,一下子浇太多水它接受不了,那么水就浪费了。她听完之后低下了头,对我说:“老师,我知道了,下次少浇点水。”

在手工区里,经常看到有的幼儿把剪下的废纸全部扔进垃圾篓里,于是我走过去把这些废纸全放在桌子上,孩子们都停下来动作望着我,奇怪的问:“老师,这不是我们剪剩下的纸吗?”接着我就组织全班的幼儿讨论:这些废纸能不能扔掉?还可以怎样利用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着,有的说可以做游戏材料,有的说做装饰墙面,孩子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知道把这些废纸扔掉是浪费的,我们可以再废物利用。最后我和孩子们用这些废纸做成纸球,和孩子们玩“投篮”游戏。

还有一些户外游戏像“蚂蚁搬家”、“小兔采蘑菇”等这类游戏,也同样可以培养幼儿

4 / 5

不浪费的好习惯,教师应善于发现教育契机,帮助幼儿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应急于求成,需要持之以恒。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在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教师及时加以引导,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一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