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开18秋学期(1709、1803、18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3答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单选题) 1: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

A: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 社全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2: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 A: 实用主义哲学的观点

B: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C: 科学主义哲学流派的观点

D: 人本主义哲学流派的观点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3: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 ( )

A: 工人劳动自由,劳动成果和资本家共同占有

B: 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

)

C: 工人的劳动属于自己,劳动成果属于资本家

D: 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4: 近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5: 文化之间应该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交流态度. 中华文化就是以这样的姿态走向世界的。这里强调( )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转化的

D: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着矛盾的特殊性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 )

A: 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B: 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C: 所生产商品价值提高

D: 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7: 在资本家工厂生产的商品价值C+V+M中( )

A: C、V、M都是新创造的价值

B: C、V、M都是转移来的旧价值

C: C、V是转移的旧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

D: C是转移的旧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9: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人平等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 10: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

A: 不变资本的比率

B: 可变资本的比率

C: 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D: 所费资本的比率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11: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获得的利润为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为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

A: 100%

B: 75%

C: 50%

D: 125%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12: 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等人的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缺陷是( )

A: 否认自然界的物质性

B: 否认社会历史的物质性

C: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 否认唯物主义一元论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13: 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 )

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1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 )

A: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B: 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C: 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D: 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 15: 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通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

A: 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 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 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D: 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1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

A: 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B: 是否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C: 是否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类有完全认识世界的能力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17: 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A: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 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18: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正义者同盟成立

C: 十月革命的胜利

D: 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 19: 两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原因是( )。

A: 它们都有价值

B: 它们都有效用

C: 它们都有交换价值

D: 它们都是劳动产品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 20: 公孙龙在《白马论》中写道:“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白马非马也。”这一认识错误在于( )

A: 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 否认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C: 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

D: 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21: 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是(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B: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C: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观

D: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史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22: 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

A: 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 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 人不仅有知觉还有想象

D: 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 23: 北京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为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

A: 绝对地租

B: 级差地租

C: 级差地租

D: 垄断地租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2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 国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 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 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 生产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 25: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26: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 政治权力

B: 社会生产力

C: 天才的创造力

D: 阶级斗争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27: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C: 所有科学的发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28: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

B: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C: 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D: 剥削阶级的残暴统治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29: 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 )

A: 经济基础

B: 政治制度

C: 国家政权

D: 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 30: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高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 )

A: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B: 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 为俄国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D: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 B

(多选题) 1: 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的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 )

A: 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B: 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 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D: 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正确答案: ACD

(多选题) 2: 一位日本首相说过:“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这段话表明( )

A: 资本主义政治是其经济的集中表现

B: 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C: 资本主义国家是以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为主要内容的

D: 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正确答案: ABCD

(多选题) 3: 劳动力成为商品( )

A: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

B: 以劳动者能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条件

C: 以劳动力所有者具有法律上的自由为条件

D: 以劳动者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为条件

正确答案: ABCD

(多选题) 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一认识发展总规律表明( )

A: .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 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过程

C: 人类认识是不可靠的

D: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与唯物辩证法具有一致性

正确答案: ABD

(多选题) 5: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

A: 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

B: 劳动者必须是小商品生产者

C: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它生活来源

正确答案: CD

(多选题) 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 它属于上层建筑

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正确答案: ACD

(多选题) 7: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

A: 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 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D: 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正确答案: ABCD

(多选题) 8: 20世纪80年代初,个体户年广久开办了“傻子”瓜子公司,雇工多达100多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已经成长为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也普遍认识到了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不会改变我们国家制度的性质。这一变化所包含的哲理有( )

A: 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被人们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B: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C: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D: 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

正确答案: ABC

(多选题) 9: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人类解放包括( )

A: 人从自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B: 人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

C: 人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D: 人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

正确答案: ACD

(多选题) 10: 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是( )

A: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 剩余产品的出现

C: 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

D: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

正确答案: ABC

(多选题) 11: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 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 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正确答案: CD

(多选题) 12: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D: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正确答案: ABD

(多选题) 13: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

A: 改变社会力量的对比和锻炼队伍

B: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D: 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正确答案: ABC

(多选题) 14: 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 )

A: 社会发展过程只有历史决定性,没有主体选择性

B: 人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而且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

C: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社会主体的选择是辩证统一的

D: 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主体往往在多种可能的途径进行选择

正确答案:CD

(多选题) 15: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在于( )

A: 前者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后者不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B: 前者不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 前者以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为条件,后者以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条件

D: 前者以工作日延长为条件,后者以工作日不变为条件

正确答案: BCD

(多选题) 16: 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

A: 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 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 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 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正确答案: ABC

(多选题) 17: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 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 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 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正确答案: BCD

(多选题) 18: 下列选项中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的论断正确的是( )。

A: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

B: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

C: 市场经济可以脱离商品经济而存在

D: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确答案: ABD

(多选题) 19: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

A: 提高剩余价值率

B: 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 节省预付资本

D: 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E: 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正确答案: BCE

(多选题) 20: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原创性主要是 ( )

A: 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B: 提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C: 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D: 强调政府对经济危机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正确答案:A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