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

2024-02-29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3558‘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3 Nov22(32)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 I3;细胞功能和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 麻丽军 (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河北正定050800)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惠者胰岛B细胞功能和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 法 选取1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纽与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早期胰岛素强 化治疗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治疗90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胰岛p细胞功能及血糖控制水平。结果 2 组治疗前胰岛p细胞功能、FBG、2hPG、HbA1 c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 有明显好转(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结论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早期胰岛 素强化治疗可明显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且对长期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早期胰岛素强化;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长期血糖控制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l2013)32—3558—03 (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及运动指导。在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失是多种类型糖尿病 (DM)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 早期呈现胰岛素抵抗机体尚可通过增加胰岛索的分泌将血糖 维持于正常范围内,如果不能给予有效治疗则容易造成胰岛 13细胞功能衰减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血糖长期维持在较 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3次/d,于每餐前30 min给药。第l天给予常规剂量(0.4~0.5 IU/(kg・d))注 射,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对于FBG较高、 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加用精蛋白锌胰岛素每晚睡前皮下注射。 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药物口服,首选双胍类、磺脲类药物,根 据血糖控制情况逐渐调整剂量。血糖控制目标为FBG 4.0~ 8.0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6.0~10.0 mmol/L。血糖 高水平从而出现各种临床并发症。吉绍葵等…研究报道,2 型糖尿病最初发病时即已出现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其可能 由于葡萄糖毒性引起。近年来研究证实,对早期2型糖尿病 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其对胰岛 B细胞功能的损伤,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就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给予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胰岛B细胞功能 和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讨,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控制达标后维持治疗剂量。2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90 d为1 个疗程。 1.3观察指标①胰岛B细胞功能测定于治疗前、治疗90 d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3月一20l2年12月收治 后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p)、胰 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C肽(FC—P)、餐后2 h C 肽(2hC—P)、餐后2 h胰岛素(2 hlNS)水平。②于治疗前、治 疗90 d后测定FBG、2hPG、HbA1 c水平。③测定治疗前后肝 肾功能、心电图,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 的1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严重心肝肾脏器功能不 全、血液系统疾病、过敏体质、应激状态、酮症酸中毒、甲状腺 疾病、哺乳及妊娠期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30~80岁,无男 女性别要求;②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临床诊 断标准;③无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使用史;④胰岛素自身抗 体、胰岛细胞抗体均阴性。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6O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6—78(57.2±8.3)岁;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体质量指数(BMI)为21—32(25.4±3.7)kg/m 。对照组60 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34—76(56.7±7.7)岁;BMI为20—31 2.1 2组治疗前后胰岛B细胞功能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胰 岛B细胞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P均< (25.1±4.2)kg/m 。2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空腹血糖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Jp均<O.05)。见表I。 表1 2组治疗前后胰岛B细胞功能比较(i±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P<0.01;③与对照组比较,P<0.05;④与对照组比较,P<0.0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3 Nov,22(32) ‘3559‘ 2.2 2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FBG、 研究显示,良好的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6.5%)可以 2hPG、HbA1 c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 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但不能降低大血管并发症的发 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但治疗后同期比较 生 。故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降到6.5%以下,以预防大血 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管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口服降糖药物很难使糖化血红蛋白 表2 2组治疗前后FBG、2hPG、HbAI c水平比较( ±s) 低于7%。一般用一种口服药物治疗仅能使糖化血红蛋白降 低1%~1.5%,即使是联合治疗,血糖降低的效果也很有限。 口服药存在的问题还包括不良反应、禁忌证、高费用以及继发 失效。据报道,口服降糖药单药治疗失败率每年为5%~ 20%_9l,提示单药的疗效只能持续大约5 a。相对而言,胰岛 素的降血糖的作用是无限的。胰岛素治疗在一定时间内可以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P<0.0l;③与 保护或逆转胰岛B细胞功能的衰变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 对照组比较,P<0.05。 代已有报道,对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短期 2.3不良反应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出现低 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停药后仍可维 血糖l例,经调整剂量后消失。2组均未见心肝肾功能损伤。 持几周。最近国内报道给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胰岛索或 3讨 论 胰岛素泵治疗2周后,血糖控制良好,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明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多种因素引起INS 显改善,有的恢复正常;胰岛素抵抗明显下降 。笔者在实 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糖耐量减低、血糖增高和糖尿出现为 践中也发现,少数病程较短(1 a内)但血糖相当高(空腹血糖 特征。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糖尿病患病率为1%一2%,国内 大于11 mmol/L)的中等体质量2型糖尿病患者,在用口服药 有学者根据我国l3个省市304 537人的调查,糖尿病患病率 效果差的情况下,改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或初诊时即用胰岛素 为6.09%C 3]。因此,现阶段糖尿病是我国一种发病率较高, 强化治疗。1~2个月后胰岛素用量由每天40~6O Iu逐渐减 影响劳动力、威胁患者生命的疾患。现代研究揭示,INS抵抗 少直至停用,继以单用饮食控制或加二甲双胍(750 mg/d),血 和胰岛B细胞功能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NIDDM患 糖仍能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 者血浆中免疫性INS水平高于正常人,而INS的生物效应反 无明显降低,已维持2—6 a。 而减低。INS抵抗的形成是复杂的,在INS释放后至发挥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从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还是血糖 物效应的各个步骤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显现出 控方面,胰岛素强化治疗均优于口服降糖药物。2组患者均 INS抵抗性。同时长期的INS负反馈刺激引发胰岛B细胞功 以连续治疗90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各项指标均类似,治疗 能损伤甚至B细胞死亡,导致INS分泌量和质的异常。刘轶 90 d后,治疗组胰岛B细胞功能、FBG、2hPG、HbAI c水平均较 群 认为,胰岛B细胞功能损伤在2型糖尿病发病早期是一 对照组改善明显。虽然口服降糖药物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 个可逆性的病理改变,其既可作为糖尿病的发展结果,又能成 前也有所改善,但其改善水平远低于治疗组。FC—P和FINS 为糖尿病的发展原因,二者可相互作用而推进病理进程。早 是衡量机体胰岛p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治疗后治疗组Fc— 期给予有效治疗可以缓解胰岛B细胞功能损伤甚至发生逆 P水平较对照组提高了47.2%,而FINS水平则提高了 向改变。 35.3%,提示其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往往采取阶梯式疗法,胰岛素疗 治疗后对照组HbA1 c平均水平为7.68%,远低于治疗组的 法往往作为最终的补救方法。这种替代疗法所导致的潜在后 6.35%,治疗组大多数患者HbA1 c水平均低于6.5%,可以预 果是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血糖控制不佳状态,从而诱发INS 见其能够有效降低近远期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预后得 负反馈,最终引起胰岛B细胞功能缺失甚至完全丧失。这就增 到改善。同时本研究2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较少,合理应用胰 加了糖尿病患者病理过程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预后极 岛素治疗低血糖反应并不常见,即便出现也能及时得到控制, 为不利。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 并不影响持续治疗,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选,无疑将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现代研究 综上所述,对初诊2型糖尿病尤其严重高血糖患者进行 表明,早期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有效改善患 早期咦岛素强化治疗有利于逆转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糖毒 者的胰岛细胞功能,使血糖水平长期维持在正常范围,从而达 性造成的胰岛B细胞功能损伤,且对长期维持安全血糖水平 到清除高血糖毒性、减少胰岛B细胞功能损伤的目的 。有学 具有一定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者认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从 [ 参 考 文 献 ] 而获得较长时间的病情缓解期,其研究提示,短期胰岛素强化 [1] 吉绍葵,马琦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一1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治疗不仅能够迅速降低血糖,而且有效降低了FFA水平,短 内皮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8 期内解除了高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B细胞的抑制 ]。 (1):36—42 (下转第3564页) ・3564・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3 Nov,22(32)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春霖,孙敬芳.妊娠糖尿病及其产后的临床处理[J].实用糖 尿病杂志,2008,3(5):10—1 I 高、胰岛索治疗、糖代谢紊乱、孕前BMI高等均为GDM孕妇 产后血糖异常的高危因素,原因可能为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 受损及胰岛素释放延迟而高BMI则影响糖代谢恢复正常。 赖丽萍等 报道,GDM妇女一级亲属T2DM发展为糖 尿病的几率更大,可能与家族遗传基因的易感性有关,有遗传 倾向的妇女由于妊娠负荷的存在使糖代谢异常得以表现。本 研究结果显示,妊娠糖尿病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高危因素主 [2] 王新菊,崔吉勇,王晓丽.妊娠糖尿病血糖与剖富产指征相关因 素分析[J].医护论坛,2011,18(33):160—162 [3] Cheung NW,Byth K.Population health signiifcance of gestational dia betes[J].Diabetes Care,2003,26:2005—2009 [4] 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 要有不良生育史、产次、糖尿病家族史、孕期糖代谢紊乱、孕前 BMI、妊娠糖尿病确诊孕周及胰岛素的使用等,与上述报道一 致。莫小庆等… 的研究表明,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产后持续 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较无高危因素者高(P<0.01),提示高危 因素与产后早发糖代谢异常相关。吴连方等” 学者研究表 tes mellitus and other categories ofucose intolerance[J].Diabetes, 1979,28:1039—1057 [5] 王鸣泉,牛秀敏.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产程和产后血糖管理研 究现状[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5,32(6):339—342 [6j付根学,妊娠糖尿病诊治进展【j].河北医药.2011,33(10): l559一l559 明,在2型糖尿病组中,胰岛素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其 使用的孕周也明显早于正常组(P<0.01),GDM在孕妇生产 后较短时间内就表现出异常的糖耐量。在本研究中,GDM孕 [7] 戚本华,张燕军,肖本熙,等.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产后饮食 管理对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5(2):529— 532 妇孕期治疗时胰岛素使用率,T2DM组孕期治疗胰岛素使用 率明显高于IGT组孕期治疗胰岛素使用率与NGT组孕期治 疗胰岛素使用率,且T2MD孕期治疗胰岛素使用率与IGT、 NGT的孕期治疗胰岛素使用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上述 报道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为孕期胰岛素治疗GDM,尤其是在 怀孕24周前使用预示产后易患糖尿病的结论提供了有力的 证据。 [8] 吴连方,刘冬岩,黄醒华,等.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血糖异 常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3):140— 142 [9] 周莉,吴连方,范玲,等.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糖代谢异常的 影响因素[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2):263—267 [10]赖丽萍,陆泽元,邵豪,等.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的 高危因素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9,26(4):266—268 针对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高发的情况,应建立妊娠 期糖代谢异常者专门档案管理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孕妇产 [11]莫小庆,王子莲,曹筱佩,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与产后早 发糖代谢异常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2011,32(6):791— 792 后进行糖耐量检查的依从性,尤其是有产后血糖异常高危因 素的妇女更应重视产后的复查,由产科医师、营养医师和内分 [12]吴连方,刘冬岩,黄醒华,祖秀松.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血 泌医师多科协作,及时跟踪随诊,预防性改善生活方式,妊娠 期及时有效控制高血糖,产后继续保持健康饮食,维持理想体 质量,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发展为 糖尿病的目的,提高生活质量。 糖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3):140— 142 [收稿13期]2013—04—05 (上接第3559页) l1U [2] 罗蕴芝.1118名汉族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 岛素作用功能的研究[J].新疆医学,2012,42(11):24—26 [3] 吴石星,张长应.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胰岛素、空腹血糖 的变化[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59—60 [4] 马玲,李启富.不同睾酮水平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敏 感性和8细胞功能特点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 (36):4175—4176 [7] 姚向荣,吕云利.2型糖尿病眼肌麻痹患者胰岛素抵抗、脂代谢 紊乱与神经病变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 (34):3772—3774 [8] 华强,张斌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糖耐量及胰岛素抵抗的 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33):7199—7200 [9] 王防,赵芳.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 并发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20—21 [1O]胡燕玲.赖脯胰岛素与短效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的对比分析 [J].中囤卫生产业,2013,10(1):24—25 [收稿日期】2013—05—30 [5] 刘轶群瑞舒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C反应蛋白及胰岛素抵抗 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5):505—507 [6] 陈培红.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缸管内皮细胞功能及胰岛 素抵抗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3):109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