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笠 第27卷 第4期 对构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叶又菁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着观念模式化、指标单一化和方式统一化等问题。随着创新教育和素质 教育的深入,重新构建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构建;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8—7540(2010)04—0169—02 教师评价体系是高校改革用人机制的基础工作。教师评 只有较为简单的描述,使得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工作的出类 价体系逐渐淡化了身份,强化岗位意识;推进教师分类管 拔萃和科研成果的丰硕,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管理,忽视 理;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随着创新教育和素质 了道德修养的建设,师德师风规范如同虚设。2.重视科研 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目前,多数高校特别是“985工程” 评价,缺少教学评价。在综合性高校里,长期以来都是定 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已不能适 位为研究型大学,主要为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 应现行的教师队伍建设。因此,作为“9 8 5工程”国家 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科研取向的办学理念。在全国高校的 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新构建与之相呼应的教师评 竞争力排行中,影响最大的评价指标就是科研投入、产出 价体系势在必行。 和效益等科研数值。就目前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中,高校 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的存在问题 对教师的业务考核基本分为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教学工作 (一)评价观念比较模式化,缺乏人文关怀。目前, 评价指标涉及到只是开设的课程门数和是否为本科生上课两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一般多为规范化管理,规范化 个方面的量化标准;而在科研工作评价指标中涵盖了承担的 管理强调统一性,是一种刚性的评价观念,以定性定量相 科研项目、经费的完成情况、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发 结合的方式,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规范。评价体系强调对教 表论文的篇数和著作(专著、编著、译著)的字数等多 师的管理和规范,注重评价职能的实现,关注学校发展目 种硬性标准。从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来看,教学和科研 标的实现,但忽视了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持续发展和个体成长 的比例指标也存在着严重失衡。教师往往只需完成额定的教 的要求,制约着教师个性的发展。例如,我们现在的评价 学工作量,就能通过教学考核:而在科研工作方面,高校 体系中,教学工作量、科研经费、科研论文数等规范化的 经常会给教师下达一定的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的要求,这些 规定正种植在教师的脑海中,扭曲着我们教师评价的真正价 要求有时候还会和教师们的经济利益相挂钩。因此,教师 值和目的,教师们为了达到条例规定的数量,疲于制造, 往往把精力放在了科研方面,而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形成了一种模式化产出,而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个 3.重视科研数量,轻科研质量。高校对教师实行聘任和考 性。 核时均制定了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如人文社科分一类核心期 (二)评价指标比较单一,缺乏多元体系。1.重视业 刊和二类核心期刊,理工科分SCI、EI等检索库收录的期 务能力评价,缺少师德师风建设评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 刊论文。值得我们肯定的是在引入了scI等世界最权威的检 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磐石 ]。教师 索工具后,国家和高校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研究成果不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担任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 断更新,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产出不断增多,高校 任务,更承担着树立其健康的人生目标和健全的人格的职 不仅在国内间寻求合作交流,而且还加强了与国外各著名高 责。因此,高校教师不仅需具备渊博的知识,还应该具备 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这几年来,我国高校 必须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 的SCI收录论文每年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同时也说明我国高 一、关系到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关系到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中,高校一般 都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有着较多的评判标准和依据,有着}匕较 规范的量化的标准,而且所占的比重也很大,是对一位教 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攀升,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越来越 多_2]。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的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 成果绝对不是简单的低质量成果的累加,这样只会造成大量 科技资源的浪费。在理工类,我国的SCI论文数量已居世 师进行评价的“硬性指标”;而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往往 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 作者简介:叶又菁(1982一),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l69 却排在第1 20位之后 。即使偶尔引用也是自引居多,缺 乏国际反响。在教师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们有 时候为了应付聘任考核,往往把论文一再分拆,分解成疲 于应付,仅仅为了追求数量上的符合。人文社科研究的问 题主要存在于庞大的科研队伍发表了较大数量的论文与著 作,但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4。 (三)评价方式比较统一,缺乏突出个性。1.教师的 爱岗敬业、关心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 求实创新,完善自我、引领社会风尚”的优良师德师风, 不断增强教书育人、探求新知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全 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同时要建立 长效机制,严格管理考核,对于违反师德师风建设的教师 在聘任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严重者取消教师资格并 予以解聘。 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综合性高校由于学科门类的 2.教学工作。在高校,教学是本,是高校存在和发展 差异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的方式、途径和周期等都大不 的根本,在高等学校,教书育人是首位,必须提高教学评 相同,就如理科和工科,理科为基础研究,有些学科研究 价在整个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让教师真正感到高校是重 周期长,工科在于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短,见 效快;再者,每个学科有着自己的不同定位,如国家级重 点、省部级重点等,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都应有各自的侧 重点;在教师个体上年轻教师、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 研究能力和特点也存在差异,他们在对学科的建设中的责任 和义务也应该加以区别对待。目前,高校的评价体系均采 用统一标准的评价指标,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教师, 忽视了 学科的发展规律和教师个体的差异,缺少给予教师个体的成 长空间,不利于学科的建设。2.评价考核结果比较单一, 视教学工作的,提高教学评价结果在教师聘任考核中的份量 [ 。 3.科研工作。在高校,科研是源,是高校知识创新的 缺乏前瞻性。教师评价体系是一个整合聘任考核在内的系 统,也是高校聘任制度实施的基础。教师通过竞聘上岗, 在聘任期内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 享受相应的待遇。用人单位按聘约管理,对被聘教师履职 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职务变动和奖 惩的依据。聘任是前提,考核是结果。在高校的聘任考核 中,教师通常在新聘和高聘过程中,潜心发表学术论文, 积极争取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但聘任相应的职务后,特 别是有一部分高聘教授职务的教师,由于制度规定的不科学 性使得他们没有动力继续坚持科学研究,在聘任期内放松懈 怠,在对聘期进行考核的统计中,每年均有三分之一的教 师在聘期内未能完全履职。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高校的行政 部门还未形成考核的奖惩机制和后台失业保障救济制度,因 此对于未能按期完成岗位职责的教师不能真正做的改善和惩 罚措施。 二、构建教师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措施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科学合理地开展教 师评价,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 评价理念,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教 师的内在需要 ̄H#t-在发展,要让教师了解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所在,教师在评价中是参与者,更是评价的主体,教师在 评价中最有发言权,评价的双方保持双向的沟通与交流, 使评价方式更加具有人文关怀,从而把评价的督促目的转变 成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目的。在评价中要善于发现教师 的特点和优点,鼓励教师在工作中取得努力和进步,认可 教师的工作价值和成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5]。通过评 价过程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引导教师自我规划、自我 重要源泉。新的科研评价体系要从两个方面改善,首先, 科研评价要注重处理好考核频率与考核周期之间的关系,使 科研周期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对一些从事重大科研项目研 究的教师考核可以参考国际惯例,延长为5年的考核年限, 营造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让教师全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其次,科研评价要处理好质与量之问的关系,在质和量上 各有所侧重,一种为达到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例如发表一 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另一种为鼓励一些学术骨干、学科带 头人发表原创性成果,发表高层次的国际期刊论文。 4.社会服务。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使教师能 够主动地对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成为解决经 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 军。一方面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另一方面与国 内外科研机构和省内外大中型骨干企业合作,构筑一批交叉 集成、联合攻关、团队作战的科技创新平台,让高层次人 才在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骨干和引领作用。 (三)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由于教师的结构队伍层 次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进行评价时不能一把尺子统一 衡量,需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 的教师做出不同的分类标准,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和标准。 要建立多维度的评价系统,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中心, 同时采取领导点评、同行专家测评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评价 方式,改变以往固定单一的传统方式。把教师个体作为评 价的中心,自我不断调整、构建,不断对自己的知识和经 验进行修复和组建,让教师始终处于一个主动的角色中。 再加上平时对教师了解最多的学生、同行和领导的交互评 价,不同维度、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交叉评价,让教师 的评价体系更显丰满和充实。 参考文献: [1]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08—1 20 [2]闰裴、刘亚茹.由SC【看高校科研水平及发展态势[J].《科技 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激发教师们的 情报开发与经济》,2 0 0 9,(2):l 5 9. 工作热情,更加主动地参与评价,为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3]左文龙.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主要问题和几点建议[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 0 0 7,(3):1 1 0一l 1 1. 为不断成长提供空间。 (二)健全考核内容,采用多元的考核评价指标。教 [4]伍光良.高校科研质量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2 00 9, 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对教师的评价做到客观、公 (5):3 0.正和全面。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 [5]熊岚.人本取向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 2 0 O 7,(1):5 0. 测评教师。着重从四个方面来评价: 1.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 [6]徐增辉.我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与改革[J].《现代企业 首位,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崇 教育》,2 0 0 8,(6):1 8 6. 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培养和形成“爱国爱校、依法执教, ・编辑:张小玫 l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