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爱惜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培育酷爱大自然,爱惜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驾驭“渴求、回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重点: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宠第1页 共26页 爱,对大自然的酷爱。 教学设计: 一、导课: 春天到了,和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田野里,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天气里同学们最喜爱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板书:放风筝)听说过花儿也会放风筝吗?(板书:花儿也会)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相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相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状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状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2页 共26页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开心心情。学生边读边想,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其次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妙,描画了一幅欢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探讨: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在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缘由,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欢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谐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妙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爱惜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画一幅漂亮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妙) 四、板书设计: 花儿也会放风筝 天是这样蓝 第3页 共26页 风是那样轻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蝴蝶 其次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酷爱大自然的感情。 导学过程: 一、今日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酷爱春天,酷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实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回旋滑行…… 让学生合志向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第4页 共26页 盈:留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本课8个生字,3个多音字。理解 “死而复生”“起死回生”“切 脉”“凝神”“厥症”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通过学习尝试复述扁鹊为太子医治的内容。 3、过学习,体会扁鹊是我国古代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学家。 教学过程: 一、 开宗明义,出示课题 (师板书:起死回生) 1、这个词谁来读?(点名读) 2、谁能说说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 生:将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超。 生:就是死而复生的意思 (你是用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3、这是件多么不行思议的事,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谁能读好课题? 第5页 共26页 (注:若学生未说到“死而复生”,就让学生读读课文,试着从文中找出“起死回生”的近义词。)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文中原委写了件什么事呢?轻声读读课文,读完后,请试着选择黑板上的词语依据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 生: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事。 生:扁鹊使太子死而复生。 生: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事使太子死而复生。 (注;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起死回生”和“死而复生”,初步进行近义词的辨析。) 2、你们瞧,这就是扁鹊。(出示扁鹊的图片)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候出名的医学家。因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就像传闻中的神医扁鹊,后人就称他“扁鹊”。 三、 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学习课文1—9小节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1、扁鹊医术高超,常常周游列国,四处行医。一天,他来到虢国都城,听见街上的行人争论纷纷。原来(虢国太子不知什么缘由,一向好好的,突然间就死了。)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读出惊异、怀疑不解的语气。) 2、指导朗读扁鹊与侍卫官的对话。 (1)、扁鹊对于这件事也感到怀疑不解。(板书:纳闷,指导第6页 共26页 读准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2)于是,他忙赶到宫门口询问侍卫官。轻声读读扁鹊与侍卫官的这番对话。边读边思索,扁鹊询问了侍卫官哪些问题? a沟通找到的句子。 b指导学生读出焦急的语气。 C师生分角色读,生读扁鹊说的话,师读侍卫官说的话。 (3)、扁鹊听了松了一口气,那是因为通过这三个问题他了解到哪些状况? 生:他知道太子是早晨鸡叫的时候死的。 生:他知道太子还未入棺。 生:他知道太子死前感到胸口闷。 (依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早晨鸡叫的时候、胸口闷、未入棺)。 (a点名回答 b连起来说) (3)、是啊,通过这番询问(师板书“问”),扁鹊知道了太子死时的症状是(胸口闷)、死亡时间是(早上鸡叫的时候)还了解到太子还没有(入棺)。依据多年的行医阅历,扁鹊觉得(太子可能没有死,太子或许得的是厥症,太子还有救„„)怪不得,他松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 (4)、依据与侍卫官的对话,扁鹊觉得太子可能没有死,但也有可能太子真的死了,可他为什么却说:“我能使太子死而复生呢?” 第7页 共26页 生1:他这样说,侍卫官才能让他进宫为太子医治。 师:有这样的可能。 生:依据多年的阅历,他对自己的推断很有把握。 师:是啊,可见他非常自信。但若是太子真的死了,扁鹊就犯了欺君之罪,那可是要杀头的,他明知会有这样的后果,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生2:他是一位医生,只要病人有一丝生存的希望,也要去为病人医治。 师:是啊,医者父母心,扁鹊深知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只要病人还有一丝生存的希望,哪怕付出自己的性命,也要为病人医治! (出示:扁鹊送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 (指导读出坚决、自信的语气) 学习课文10---14小节 师:那扁鹊进宫后又是怎样使太子死而复生的呢?轻声读读课文第11、12小节。 1、学习11、12小节,了解扁鹊如何为太子医治,并尝试复述扁鹊为太子治病的内容。 (1) 一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师:轻声读读这两段话,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留意第8页 共26页 带点字的读音。 (2) 初步了解中医诊断的方法。 师:切脉,也称把脉,谁能做一个把脉的动作? 它是医生诊断疾病时所采纳的方法,也是切诊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扁鹊在为太子诊断时就运用了切脉的方法,不仅如此,他还贴着太子的胸口凝神听了一会儿, (a理解“凝神”的意思 b扁鹊把耳朵贴在太子的胸口凝神听什么?)这种通过听病人的声息来了解病情的方法叫做“闻诊”。通过诊断,扁鹊断定太子得的是(厥症)c理解厥症” (3)二读:通过边做动作边读句子的形式了解我国中医的诊断过程。 师:了解了扁鹊诊断的方法,我们一起边做动作边读描写扁鹊为太子治病的句子。 (4)初步了解针灸。 师:刚才老师发觉个别同学在扎针时嘻嘻哈哈觉得很好玩。 你们知道吗?这种通过扎针医治病人的方法叫做针灸。要知道,不同的病所扎的穴位也不同,一旦有所闪失,病人或许性命不保。 我们一起再来边读句子边做动作,比比谁最像小中医。 (5)现在你能试着用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来说说扁鹊是如何为太子医治的吗?可以用书上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出示:安、切、贴、听、取、扎、捡扁鹊走到太子的病榻前 第9页 共26页 a自由轻声说 b同桌互说 c师点名说 2、进一步体会扁鹊医术的高超。 (1)引读太子在扁鹊的医治下变得怎么样的句子。 出示:不多一会儿,太子的鼻翼起先扇动,眼皮也渐渐睁开了。太子喝了药,没多久,就复原了健康。 (2)“不多一会儿”、“没多久”这些词,说明白什么? 生:扁鹊医术非常了不得,在短短的时间内治好了太子。 师:扁鹊医术的确高超,他真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啊!怪不得国王竖起大拇指赞扬扁鹊(先生真是神医啊,有起死回生的本事。 ) a点名读 b齐读 学习 14小节,体会扁鹊的虚心 1、读扁鹊说的话,指导读出虚心的语气。 2、理解“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这句话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师: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3课(起死回生)。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到扁鹊行医来到(虢国),听见路上行人争论纷纷,原来(虢国太子不知什么缘由,一向好好的,突然就死了。)这使扁鹊第10页 共26页 非常(纳闷)。于是,他赶忙询问侍卫官。通 一番询问,他了解到,太子死的时间是(早晨鸡叫的时候 ,死亡症状是(胸口闷),还了解到太子(未入棺)。扁鹊确定进宫为太子医治。经过治疗,太子很快(复原健康)。国王见了,竖起大拇指赞扬道:“先生真是神医啊,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学了课文,你想如何赞扬扁鹊? 师:扁鹊是我国古代了不得的医学家,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用望、闻、问、切的中医治疗法使虢国的太子死而复生。要知道,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与中华文化相等的悠久历史,经过千年承传已成为中国文化中奇丽宝藏。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陨”等30个生字;会写“陨”等3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独立回答课后问题。 3.了解有关陨石的资料,对陨石有深化的相识。 4.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中所讲的学问,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奇妙的爱好。 教学打算:收集有关陨石的学问。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11页 共26页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相识本课生字、词。 2.通过多种形成的朗读,在朗读、探讨、感悟中理解文中所讲的学问,体会我们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陨石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爱好。 同学们看,这就是来自天外的客人——陨石(板书课题:天外来客——陨石) 学生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了解哪些学问?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这些问题,课文中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读时划出自己不相识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先解决。 2.解决学生不相识的生字、词。 3.分组读文检测。 看看,通过刚才的读文,你都了解了什么?(学生针对刚才课前提的问题,有目的性的进行回答。)在里,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4.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陨石曾经是星星,它有自己的轨道,第12页 共26页 能够发光,它含有丰富的物质,落到地面上以后,它就熄灭了,变成了坚硬的石头,宁静地沉睡着,使同学们在学习、谈论的过程激发起他们探究的主动性。 选择自己喜爱的语句或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同桌听,再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受,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奇妙的爱好。 其次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多种形成的朗读,在朗读、探讨中理解文中所讲的学问,体会我们的愿望。 导学过程: 一、接着学习课文: 今日我们来接着学习课文《天外来客——陨石》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呢? 学生读文。 二、沟通资料,拓展学问: 1.对于陨石,你都了解什么? 把你了解到的学问或者有关信息,介绍给同学们听。 2.同学沟通资料。扩展课外学问。 进一步加深对陨石的了解。 三、结合“语文天地”中的练习进行词语扩充。 1.给“石”加个偏旁,可以成为新的字,试一试。 第13页 共26页 2.用“石”能组成多少个成语呀? 石 石 石 石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词语。 板书设计: 天外来客—陨石 航行在宇宙 穿过大气层会发光 星星 是由物质组成,含铁和镍(坚硬) 落到地上变石头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相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了解关于陨石的学问,学会围绕问题进行自主阅读、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奇妙的爱好。 第14页 共26页 教学重点: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相识本课5个生字,会组词,会运用,并流利的在课文中朗读。 2、运用正确的写字姿态正确规范的书写课文中的10个生字,并能娴熟运用。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讲的学问,在感悟探讨中,体会我们的愿望,并能用流利的语言表述。 2、在探讨沟通中,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奇妙的爱好。 教学打算: 陨石的资料图片。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打算。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陨石的学问。 二、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张陨石的图片,大家视察一下,它与一般的石头有什么不同? 2、今日就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天外来客——陨石3、看到这些石头,你想知道些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到课文中看看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15页 共26页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大家仔细听,课文中的生字,句子有没有读精确。 3、认读新的生字挚友。(出示生字卡片)这些生字挚友谁已经相识他们了? 4、(课件出示全部生字)说一说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有没有好方法能帮助记忆? 5、在初读课文后,你对陨石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6、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明白? 四、细读课文,沟通感悟。 1、带着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合作读书,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探讨沟通,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2、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其他同学仔细听,假如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一会儿可以加以补充。(陨石在宇宙中是一些星体,沿着自己的轨道不停的航行,当它和大气接触时,由于分裂变成了小碎快来到了地球上。)(它们在天上其实自己也不会发光,是太阳的光照在它们身上,我们才感觉它一闪一闪的。) 3、(出示)“它是一块沉睡的物体,还没有被生命唤醒。” (1) 理解“沉睡,唤醒” (2) 课文为什么这样说,你从中体会出什么?(它们来地球可以让我们探讨宇宙中星体的结构。) 第16页 共26页 4、大家想一想,从陨石身上我们还可以探讨出些什么?它还能告知我们一些什么事情? 5、齐读课文最终两小节。 (1)你觉得它会在回忆什么? (2)理解“信使”的意思。 (3) 一块石头又怎么能当信使呢? (4)你们想知道陨石过去的哪些行踪?我们来问问陨石吧! (5)问了这么多,又怎么能得到答案呢?(只有去不断的探究和探讨) 五、作业设置。 课后接着查找资料,打算下节课讲陨石的故事。 其次课时 一、讲陨石的故事。 把自己找到的关于陨石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二、写字。 1、视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留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位置。 2、组内分析字的结构。 3、你觉得哪个字难写,指出来大家帮助。 4、老师范写“熄、睡、默”三个难写的字。 5、学生练习写这三个字。 6、在字帖上练习写字。强调写字的姿态,养成正确的写字习第17页 共26页 惯。 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陨石的资料,初步驾驭有关陨石的学问。 学生视察陨石图片,从而发觉问题,与大家沟通。 学生齐读课题,读后提出自己特殊想知道的问题。(1)陨石在天上也是石头吗?(2)为什么会来我们地球,来地球干什么?……学生 自由读课文,在读书中相识生字,并能把句子读的正确通顺。 学生听读课文,在听读中,集体订正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学生相识新挚友。 在认读中发觉难记的字,并在集体的沟通中加强记忆。 学生发觉:原来陨石既是石头也是星星。 学生指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 (1)它是星星时在天上什么样?为什么来我们地球? (2)星星在天上是一闪一闪的,为什么来到地球就成了不发光的石头? (3)它来地球干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通过反复的朗读,沟通体会不明白的问题。汇报学习收获,组与组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探究。 学生读句子,理解“沉睡,唤醒”的意思。从而体会,有所感悟。(原来这里的“沉睡”指的是那些没有被我们探讨的陨石,而“唤醒”是正等着我们去探讨。) 学生依据自己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从陨石的身上,我们人类还可以发觉什么?它原委还能告知我们些什么? 第18页 共26页 学生齐读 最终两小节。理解“信使”的意思。依据前面了解的学问,说一说这块天外来石的确能带来宇宙的信息。学生绽开想象,问陨石自己想知道的天外的事。从而感受只有不断探究,才能找到想知道的答案。 学生在课后接着查找资料,打算陨石的故事。 学生讲陨石的故事。 学生视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留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位置。 指出难写的字,集体指导。 学生练写三个难字。 在字帖上练习写字。有正确的写字姿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对学习课文很有帮助。 学生自觉的质疑,能激发想象,熬炼学生的分析思维实力。 把生字当成挚友,能激发学生的识字爱好。发觉难记的字,想方法,能培育学生独立识字,喜爱识字。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提问的状态中,有利于学生对学问的探究。 小组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孩子有发表想法的机会,小组的学习汇报,是大家共同的才智,效果会比较好。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奇妙的爱第19页 共26页 好。 学生在自主沟通中指出难写的笔画,比老师一味的讲效果要好的多。 作业 1、 抄写生字,并练习组词。 2、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陨石告知你的事情,讲给爸爸妈妈听。 3、 读后思索,发觉诗歌在写法上的规律。 选做作业 接着查找陨石的资料,打算陨石故事沟通。 板书设计: 星星 ↓ 天外来客——陨石 ↓ 信使 :带来宇宙的信息 石头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奇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晰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第20页 共26页 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生动形象,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在发觉中国石的过程中的表现及大家看到后的做法,抓住“我”的表现——“凝视”、“不禁喊”,连长拿出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在上面写上金字,叮嘱我要细心保管等,体会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的剧烈的爱国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1、这篇课文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肯定困难。老师要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充分运用全部的识字方法识字。采纳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识课文。再采纳自读,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姗、视、酷、偎”在书写时要多加指导;“戈、繁、存、览”指导学生找准部首。 2、课文重难点突破: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我”是怎样发觉中国石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哪些词语是重点,由于文中多处运用引号,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老师留意恰当的引导,把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 四、课前打算 1、老师打算:生字词卡片、中国地图。2、学生打算:查找戈壁滩的相关学问。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第21页 共26页 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觉的?怎么被发觉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 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 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你不相识的字。 生: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相识的生字。 2、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态和祖国版图相像的石头,非常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3、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争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评析: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解决了不相识的字。] 第22页 共26页 (四)精读课文 1、默读思索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2、详细写拣石和发觉“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探讨归纳。 3、 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务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依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评析:归纳和概括的实力的培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学生假如在老师的有序的指导下那么这种实力的形成就变得简单的多了。]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经常拣石头,还实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我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我去珍宝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我们舀泉水洗石头,发觉一块像祖国版图形态第23页 共26页 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傲然挺立的雄鸡。 第7自然段:“中国石”表面皱痕与祖国大陆地貌相像。 第8自然段:大伙细心保管“中国石”。 第9自然段:“赛石会”上,“中国石”赢得了“宝石”的盛誉。战士们感到祖国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讨划分结构段: 提示:①内容一样或紧密相关的应归并为一大段。(一般表现为相关的地点、相同的时间或较集中的情节。)②个别自然段跟其他自然段既不好保持一样,也不紧密相关,有独到的意思,就单独“提升”为一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战士们经常拣石头,还实行“赛石会”。 其次段(第2~8自然段):我拣到一块“中国石”。 第三段(第9自然段):战士们宠爱并细心保管“中国石”。 (3)争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段: ①第1自然段为什么须要独立成段(第一段)? (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开头,它交代了两点:战士们驻守的戈壁滩上,沙海和碎石是环境特点。因此,战士们拣石、赛石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活动内容。这一段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环境特点,又总括说明课文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石”的故事做了铺垫。) ②为什么第2~8自然段可以归并为其次段?第9自然段为第第24页 共26页 三段? (其次段从第2~8自然段,写了拣“中国石”的经过及大家对它的珍视。第三段,也就是第9自然段,写了“中国石”成为大家的至宝。从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上,也不难看出两个段落的不同:前者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地点在营房以外的大漠之上;后者是在“我”拣到“中国石”之后,已经回到了哨所,以及“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取胜和对大家的鼓舞等,是哨所里的活动。) [评析:不单单让学生了解怎样分段,而是在多种形式的协作下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分段,即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4)小结。 依据表达的须要,文章一般都要分段。学习分段,归纳段意,是读懂全文,领悟内容的必要手段。练习好分段、归纳段意,重要的是要先通观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再仔细读懂每一个自然段,通过归并自然段,划分段落;再从自然段的归纳、提炼中,抓住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大段段意。 (5)质疑问难后,指名读课文 评析:留意自然段、特殊是大段之间,停忽然间要长些。]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索: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缘由。) 第25页 共26页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滩”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评析:把生活中的感知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介绍自己驾驭的有关戈壁滩的学问,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六)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评析:让学生选自己认犯难写的字练习写,敬重学生的特性差异,学生写的很有兴致。] (七)作业: 朗读课文。 第26页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