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题 (3)

2020-02-24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1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测试题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2

《古代诗歌四首》,回答下列问题。 一、《观沧海》第一部分:

1、曹操是 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曹操与其子曹丕、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 》的第一章,选自《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3、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东临碣.石( ) ⑵山岛竦峙.

( ) 4、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水何澹澹 ⑵秋风萧瑟 5、《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开头以“ ”字统领以下的十句写景句,其中前六句写 ,后四句写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6、有人说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镜像的诗句中,写动景诗句是 ,写静景的诗句是 。

8、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9、在《三国演义》中和在民间故事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雄。显然那是一种误解,是文学形象。请你结合《观沧海》一诗和自己对曹操的了解,说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观沧海》第二部分: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⑵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2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试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_、_____ 。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2分)

6、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三、《次北固山下》第一部分:

1、王湾是 时代的诗人,本诗是律诗中的 ,从内容上看它属于 诗。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次.北固山下 ⑵客路..青山外 ⑶风正..一帆悬 ⑷乡书..何处达

1、 简要回答《次北固山下》一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3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4、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的北边,三面临将。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即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5、诗中运用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的诗句是

6、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的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7、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些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次北固山下》第二部分:

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2、请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四、《天净沙·秋思》第一部分:

1、在《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 ,“秋思”是 ,本散曲被后世诗评家誉为 。 2、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枯藤老树昏鸦( ) ⑵古道西风瘦马( )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读本诗文意把握,说出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4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A、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次莫辩。 B、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这首诗寓情于景,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5、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6、对这首曲的要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是“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7、“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8、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食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优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第二部分:

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向;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3、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马致远选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凄凉肃杀。请你为春天选取意象。(至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5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少四个)

参考答案:

《观沧海》第一部分:1、东汉 曹操 2、《步出夏门行》《乐府诗集》3、⑴jié ⑵zhì

4、⑴多么 ⑵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5、观 实景 虚景 6、“若”字表明了诗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7、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草木丛生;百草丰茂 8、D 9、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才能出众,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动乱,推动了历史前进,是有贡献的。 《观沧海》第二部分:1、C 2、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参考答案: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 _、_____。 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案: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 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6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5、 杨花,子规(2分,如果答“杨花纷纷,子规悲鸣”等只可得1分) 6、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或两点以上可得2分)

《次北固山下》第一部分:1、唐朝 五言律诗 羁旅 2、⑴路途中停留 ⑵旅途 ⑶风顺而和 ⑷家信 3、诗人泛舟车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湖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陆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更多的是放眼山川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心境。

4、D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是顺利地。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看出。 7、从北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8、时序的交替,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次北固山下》第二部分:1、D 2、潮水满涨,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远航,一面白帆高高挂起。

《天净沙 秋思》第一部分:1、曲牌名 题目 秋思之祖 2、⑴hūn ⑵shòu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4、A 5、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6、A 7、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8、D 《天净沙 秋思》第二部分:1、B 2、C 3、东风、麦苗、杨花、柳絮、小草、嫩芽等 研读课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有一个习惯,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于老师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他说,当看到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些话,就更坚定不移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读、背、写,而不至于偏离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当看到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些话,就坚决地把“练习册”丢在一边,努力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当看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就更积极地思考、设计这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例如,于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主要是三项—写字、读书和作文,这些是对孩子终身都有益的作业课程标准为什么能作为“教学指南”呢

课程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①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要使自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7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名师如此,普通教师更是如此。 三要点

怎样研读课程标准呢?我们可以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点 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在第一部分的“前言”中,规定了“课程性质与地位”,提出了该学科的新理念,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如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语文要安排那么多的课时?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前言”中还提出了四大“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最新修改稿对“数学”做了界定,“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前言部分从“数学是什么”数学教育做什么”和“数学课程怎么教”等方面提出了数学的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和信息技术六个模块的教学基本理念。

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

(1)确立“三维”目标。课程标准首次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定为课程目标,与“知识和能力”目标并列,即从“三个维度”来设计,并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体、协调一致,确保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

(2)熟记学段目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后,分学段提出具体目标,便于操作,利于实施。如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五大块,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提出具体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8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对三个学段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这些目标直接指导着教师的教学,确保了教学的效益,必须熟读熟记,像于永正那样的一流名师都“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经常翻看,‘温故而知新””。这样,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位一体”,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3.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就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和评价提出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可以说是“金玉良言”。比如教材编写建议,我们了解了教材怎么编,才能成为更好的“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和建设者”,才能更好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比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你就会摒弃教师“一言堂”拒绝“串讲串问”,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直面文字、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你就会放弃写作知识的灌输、统一标准的桎梏,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甚至异想天开,学生的作文也就会多一些自我、多一些创意、多一些灵气了。

数学课程标准从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在教学建议中,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指出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等等。这些教学建议聚焦实施过程的重点、难点,是行动的航标、教学的指南。 4.读“附录”,和孩子一起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还特设“附录”,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篇目、课外阅读的书目和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背一背这些优秀诗文,再去认真阅读这些优秀图书。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成长,是教师独有的福分。这种福分会转化为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种幸福感和成就感就像一粒粒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田。

数学课程标准按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附录中收录了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几十个案例,这些案例在说明中指出了案例的适用年级和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分析,并为教学中如何设计呈现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数学活动、如何运用这些素材提出了针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9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认真解读这些案例,就能从较高的视角高瞻远瞩、瞻前顾后、整体把握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研读课程标准就是“磨刀”,是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可有些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它、没有重视它,只顾埋头使劲“砍柴”,而忽视了轻松“磨刀”。“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教师不读课程标准,就如练武之人不练功。台湾省老师的至高荣誉奖—“师铎奖”获得者桃园县中坜市大仑小学王家珍老师发表评论说:“尤其赞同您备课的第一步—研读课程标准。很多教师忘了这点,终究‘事倍功半’。方向对了,教学才能有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习题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