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世明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3年第3期
重庆市綦江区石角中学 何世明
本文探讨内容,首先涉及“什么叫问题”?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四种含义(包括要求问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事故或麻烦),一般常指第二种含义,海斯(Hayes)对“问题”这一术语进行了界定:“无论在什么时候,你目前的状态和你所要到达的状态之间总会出现一定的差距,而你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跨越这一差距时,你就产生了问题。”多数情况下,值得探究的问题(即课题)都存在于一个基本结构中,如包含在“疑项、基质(主题)、问题的解”三要素之中或“给定成分、目标成分、障碍成分”三要素之中。
什么叫问题解决?现代认知心理学指的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一个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探求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一系列指向目标的认知成分的操作。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多种问题解决模式。限于篇幅,现仅介绍其中一种——班斯福德等人的IDEAL模式。
1.班斯福德等人的IDEAL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1.确认问题和机遇
首先要确认一个问题的存在,将之视为一个机遇,开始解决问题的进程;
1.2.确定目标、表征问题
正确地表征问题是正式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问题的表征方式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方式。欲正确的表征问题,确定解题目标,需做好以下几步:
⑴集中注意。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相关的信息上,而忽略无关的细节。在这个问题中的相关信息是什么?
⑵理解句意。表征问题的第二步是语义理解,即懂得每名话的意思是什么?
⑶解决整个问题。表征一个问题的第三步是通读所有的相关信息和句子,得出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
⑷表征和图式训练。如何能促进学生的表征和图式选择呢?须从领域(如不同学科)特殊性问题的解决策略中获得启发。梅耶(1982年)提出了三种改进特殊领域问题图式的方法:一是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识别和分类;二是用不同的方式表征问题,如用图片、符号、图表或词语来表征;三是选择、确定问题中的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即是主要步骤包括,分析、理解问题的条件、要求(目标)、障碍,在头脑中形成整个问题的结构。建构表征之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可能有两种(成功或失败)结果,若经评估(如验证),试图解决的方案最终失败,则需继续建构表征或寻找解决方案(见下图1)。
1.3.寻找可能的策略
如果你没有一个可以直接解决问题的现有图式,就必须采取图中的路径来搜索时,有以下两种程序通常用于搜索有效策略。
⑴算式法。就是采取一步步的程序达到目标的解决办法,具有领域特殊性。
⑵启发法。就是使用一般策略去解决问题。现简介几种有效的启发式法:①手段——目的分析法。该法将问题分成很多中间目标或子目标,然后找出每个目标的达成办法;②逆向思维。这种策略要求从目标状态出发,反向移向最初的问题。如探寻一个容量较大的课题,经常需要“顾后瞻前,突破一点,顺藤摸瓜,逆推顺展”;③类比思维。当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先寻求与此情境相似的问题解决方案。当然有效类比的前提是,很了解问题和类比物;④联想思维。已知某事物(或其某属性)A1,以此出发,按照相似、相反或互补的思维途径,而想到
A2...An;⑤语言、文字并行化。当你向别人解释一个问题时,易在头脑中忽然产生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如果把你的问题解决方案落实为文字,并找出选择这种解决方案的原因,均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以下依次为第4步(预期结果和行动)及第5步(反思和评价),具体略。
2.“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以探究合作的方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培育情感的教学方法。从实践操作中,教师课前预设问题(往往设计成问题群或问题链当然还需在课堂激活情境中反馈问题)。
有了问题作为目标(路标)进行学习导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验性课程的自我感悟过程中,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和前提,继以相互合作,通过同化或顺应,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具体见图2。
2.1运用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原理)的教学
重要的概念或定理的教学,因其抽象而难于理解,经常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但只要注意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常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化难为易,现举几例介绍运用该模式时需重点注意之处:
2.1.1注重分解目标,降低思维坡度。如必修2中“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粒子的形成过程”这一问题(任务),学生总是顾此失彼地老犯错误,原因是需要注意的子课题易忘易错环节(问题)太多,且内容抽象难以理解,为此我给出了如下情景(电子转移)的示意图3,在此基础上并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环节的若干递进性子问题,具体逐步垫设台阶的办法:⑴如何表示原子的电子式?⑵如何表示离子的电子式(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⑶如何表示某种物质的粒子的电子式?⑷如何表示某种物质的粒子的形成过程?果然学生掌握效果大大改善,这充分说明问题需要在一定情境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1.2尽可能采用探究性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激趣功能。如对原电池的教学,刚一上课就利用所示实验(如图4)展示认知冲突,具体如下: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锌能与稀硫酸反应,并能置换出氢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当演示右边实验时,学生一个个表现出十分惊讶和不可思议。铜片上怎么会有氢气冒出,锌片上反而没有氢气冒出,这是怎么回事?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怎样会有电流通过?“是呀,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探究探究。”
2.1.3尽可能利用生活素材,通过恰当类比,以化抽象为具体,促进有序迁移。如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序言教学,同学们感到难以理解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活化能三个概念及其关系,笔者结合图示描述讲解姚明、林书豪(就读于哈佛之美籍华裔篮球球星)为何成为NBA赛场神投手!跳得很高(具有足够能量,是“活化分子” )、跳起后空中投篮“手感“好即投篮的力量和角度取得很好!然后给出了如下几个概念的关系示意图5。
2.1.4注重利用“先行组织者“,使目标同化(或顺应)于“先行组织者”中。如在教学弱电解质溶液的稀释(或能水解盐溶液的稀释)时,其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或能水解盐的水解程度)增大,不少同学感到难于理解?笔者在不违反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学中将电离方程式作了适当改变:
不妨将0.1mol.L-1CH3COOH的电离方程式改写为:
CH3COOH+H2O=CH3COO- + H3O+
由于对CH3COOH的电离方程式作了“明修栈道”的“小修补”,巧借学生已经掌握一条关于在化学平衡中物质转化率的规律性知识——“增加其中一种物质的用量,能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便可“暗渡陈仓”地应用“关于物质转化率的规律性知识”。可见,对相似易混需透彻比较,求同中正向迁移,求异中深化理解,让模仿与创造接轨。
3.应用于元素化学的教学
元素化学的教学几乎都可能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限于篇幅,仅举例说明。如必修1(人教版)第四章第四节之硫酸的教学。
教学思路是主要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首先将浓硫酸与稀硫酸进行比较,教学操作流程如下,先展示样品(体积相同且已失去标签的两瓶样品),后逐级提问引导探究:
问题1:若要制取硫酸铜,选用铜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的方法可行吗?选用铜与浓硫酸来制取的方法又行不行?请观察如下实验:
演示一:必修1(人教版)第101页之实验4-9
问题2:在书写的这个反应中,浓硫酸表现出何种性质?(提示:通过分析得出,浓硫酸表现了强氧化性和酸性)
问题3:还能想到哪些铜的化合物(举例出具体化合物之物质)与硫酸反应可生成硫酸铜?(提示:通过回忆酸的通性进行联想思维)
问题4:浓硫酸与稀硫酸相比,除了能与铜等不活泼反应这个特殊性质外,还有其它特性吗?请观察如下实验:
演示二:取20g蔗糖于50ml烧杯中,加入2ml水,搅拌均匀,再加入50ml浓硫酸,迅速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该过程中表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提示: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表现浓硫酸的脱水性、强氧化性)
问题5:⑴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于试管中,加入约1mL浓硫酸,振荡、静置,约10分钟后观察,有何现象?(固体由蓝色变成灰白色,溶液颜色不变);⑵用温度计醮一下浓硫酸,发现什么现象?(提示:通过演示二和问题5,对比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
问题6:⑴浓硫酸常用作气体的干燥剂,常用来干燥哪些气体,为什么?(提示:①能够干燥:HCl、SO2、CO2、 H2、Cl2 、O2等;②不能够干燥还原性气体H2S、HI、HBr和碱性气体如NH3);⑵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稀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
问题7:现有失去标签且体积相同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你能想出哪些方法进行鉴别? (提示:以此问题为导引,逐步总结出硫酸的通性及浓硫酸的特殊性质强氧化性、脱水性、吸水性、钝化性)
4.“问题解决”在习题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实例:实验室需要22.4L(标准状况)二氧化硫,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取65.0克锌粒与98%的浓硫酸(ρ=1.84g.cm-3)110mL充分反应,锌全部溶解后,即将收集的气体全部送至实验室,不料经老师检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气体随即被返回。
(1)化学小组所制得的气体中混有的主要杂质气体可能是什么(填化学式)?产生该杂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化学方程式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2)为证实相关分析,化学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见装置图6),对退回的气体(X)进行了认真探究。
①组装好仪器后,盛放药品之前,必要的一个操作是什么?(答名称);②B中的试剂可能是什么?作用是什么?D中加入的试剂可能什么?作用是什么?③请分别回答可证实气体X中混有较多某杂质气体的实验现象是什么?F中?G中?④G、H装置分别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分析:对这样典型实验综合探究题目,在高一阶段学生不会做情有可原,但是在高一、高二都作了细致评讲,到了高三年级的重庆市二诊测试,很大部分同学仍然因不懂而不会做,问题出在师生都总是在“抢”进度,都觉得瞬间老师一讲就全清楚了,何必去多花时间探究呢?高一讲清楚了,高二又大讲特讲,即使不会做或做错了,也未作深刻细致的反思。笔者对本题
以图1、图2所示理论为指导,结合图7给学生仅作提示性分析,着重进行反思性引导,使学生印象深刻得多!
现仅作四点提示,第一、“锌与浓硫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即是图示中的“原型”,依“原型”便容易计算出二氧化硫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恰好就是22.4L,为何“将收集的气体全部送至实验室,不料经老师检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显然“原型”的匹配未成功;第二、为什么“化学小组所制得的气体中混有的主要杂质气体” 呢?此时就需要“联结重组”,原来锌虽反应完,但通过粗略模算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降低,很可能浓硫酸变成了稀硫酸,那么锌与稀硫酸之间的反应为Zn+H2SO4 == ZnSO4 + H2↑,所以生成的22.4L(标准状况下)气体实际上是SO2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第三、F中发生的反应为H2+CuO = Cu + H2O,通过称量F(或G)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即可借助反应方程式计算出H2的量,其余易解,具体略;第四,注重引导反思领悟,训练学生思维求异性。思维求异、方法求优是化学面临的永恒主题,教师要善于设计“开放型”问题(情景开放型、条件开放型、策略开放型、结论开放型,其中策略开放型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挑战型”问题,以及最佳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中,学会选择思维路径,将所学知识进行分解、迁移、转换(联想、类比、模仿、改造)、重组等,以最佳途径解决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常用以下问题引导学会反思调控:①你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案的?②不用这个方案行不行?③还有没有其它方案?④那一种方案较好?⑤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