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咸阳市东郊污水处理厂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

第1章 设计概论

设计依据和设计任务:

1.1.1 设计依据(包括设计工作基础,研究条件,应用环境,工作目的):

一、设计题目:咸阳市东郊污水处理厂 二、设计基础资料:

(一)排水体制:完全分流制 (二)污水量:

1.城市设计人口 26万 人,居住建筑内设有室内给排水卫生设备和淋浴设备。 2.城市公共建筑污水量按城市生活污水量的30%计。

3.工业污水量为 29000 米3/平均日,其中包括工业企业内部生活淋浴污水。 4.城市混合污水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K日= ,总变化系数Kz= 。 (三)水质:

1.当地环保局监测工业废水的水质为:

BOD5= 286 mg/L COD= 543 mg/L SS= 236 mg/L TN= 49 mg/L NH3-N= 32 mg/L TP= mg/L PH=7~8

2.城市生活污水水质:

COD= 361 mg/L NH3-N= 30 mg/L TN= 45 mg/L TP= mg/L

3.混合污水:

(1)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微量,对生化处理无不良影响;

(2)大肠杆菌数:超标;

(3)冬季污水平均温度15℃,夏季污水平均温度25℃。 (四)处理厂处理程度: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参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并尽量争取提高出水水质,因此确定本污水厂出水水质控制为:

CODCr≤50mg/L SS≤10mg/L BOD5≤10mg/L TN=15 mg/L NH3-N=5(8)mg/L TP≤L

城市污水经处理后,就近排入水体—沣河,其出水也可作为杂用回用水。 (五)气象资料:

咸阳地处内陆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较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冬干旱,夏季炎热,秋季湿润,冬季少雨。常出现伏旱暴雨,秋季多连阴雨。常年气象参数统计如下:

l、气温:年均气温:12.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5℃,最冷月平均气温:~-0.9℃。

2、风向风速: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夏季主导风东南风,风流频率:18%,年平

- 1 -

-

均风速:2.55 m/s,年最大风速:18m/s, 3、降水量:多年平均降雨量:577mm。

4、冰冻期36d,冬季土壤冰冻深度最大50cm,最大积雪深度0.27m。 (六)水体、水文地质资料: l、水体资料

污水厂处理出水排入沣河,沣河咸阳段水流量按90%保证率,月均流量为17.94 m3/s,枯水期流量为11.7 m3/s,流速为0.38m/s。河水平均水位高程是 386.00 m,河底标高为 385.50m。

2、区域地下水为潜水,地下水位在4~11m,随季节变化。水质对混凝土无侵蚀

性。

(七)工程地质资料:

1、地基状况良好,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20 KPa。 2、设计地震烈度8度。 (八) 处理厂地形图:

该污水处理厂位于咸阳市西部,地势平坦。厂区设计地面标高为391.50 m,污水处理厂地形图见附图。

(九)污水处理厂进水干管数据:

污水管进厂管内底标高384.30m,管径 mm 充满度 (十)编制概算资料,并进行经济分析和工程效益分析 (十一)其它

1.1.2 设计任务:

根据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所给的设计资料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设计内容如下:

一、工艺方案选择及处理构筑物的选型

根据处理水的出路和原水水质以及当地的具体条件、气候与地形条件等,计算污水处理程度与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各处理单体构筑物的类型。

二、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

进行单体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包括确定各有关设计参数、构筑物的尺寸及所需的材料、规格等。对需要绘制工艺施工图的构筑物还要进行详细的施工图所必需的设计计算,包括各部位构件的形式、构成与具体尺寸等。 三、污泥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

根据原始资料、当地具体情况以及污水性质与成分,选择合适的污泥处理工艺流程,进行污泥处理单体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四、污水深度工程设计计算

根据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要求,确定污水深度工艺流程,并进行处理构筑物的设计

- 2 -

-

计算。

五、平面布置及高程计算

按照污水、污泥处理流程的要求,根据各处理构筑物的功能和性质,结合厂区地形、地质和气候等因素,合理确定生产性构筑物、各种管线和附属建筑物的平面位置,进行平面布置,在此基础上,进行水力计算与高程计算。 六、污水泵站设计计算

对污水处理工程的污水泵站进行工艺设计。计算水泵流量和扬程,确定水泵的类型、数量及型号,计算水泵管道系统和集水井容积,确定泵站的平面尺寸及高程布置,确定附属构筑物的尺寸。 七、运行成本分析

根据污水处理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单位污水处理的运行成本。 八、专题设计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或深入设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1.3 设计(研究)内容和基本要求:

1、通过阅读中外文文献,调查研究与收集有关的设计资料,确定合适的污水、污泥及中水处理工艺流程,进行各个构筑物的水力计算,经过技术与经济分析,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

2、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计算说明书。说明书应包括:污水处理工程设计的主要原始资料;污水水量的计算、污泥处理程度计算;污水泵站设计;污水、污泥及深度处理单元构筑物的详细设计计算,(包括设计流量计算、污水管道计算、参数选择、计算过程等,并配相应的单线计算草图);设计方案对比论证;厂区总平面布置说明;污水厂环境保护方案;污水处理运行成本分析等。设计说明书要求内容完整,计算正确,文理通顺、书写工整,应有300字左右的中英文说明书摘要。

3、毕业设计图纸应准确的表达设计意图,图面力求布置合理、正确、清晰,符合工程制图要求,图纸不少于8张(按一号图纸计),手工绘制2~3张图纸。此外,其组成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污水处理厂工艺及污水深度处理总平面布置图1张,包括处理构筑物、附属构筑物、配水、集水构筑物、污水污泥管渠、回流管渠、放空管、超越管渠、空气管路、厂内给水、污水管线、深度处理管线、道路、绿化、图例、构筑物一览表、说明等。 (2)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及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处理高程布置图1张,即污水、污泥及深度处理高程纵剖面图,包括构筑物标高、水面标高、地面标高、构筑物名称等。 (3)污水总泵站或中途泵站工艺施工图l张 (4)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理工艺中两个单项构筑物施工平面图和剖面图及部分大样图5~6张

(5)污水深度处理工程中主要单体构筑物工艺施工图2~3张

- 3 -

-

4、设计中建议对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某一专题或某一部分进行深入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5、完成相关的外文文献翻译1篇(不少于5000汉字)。外文资料的选择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严禁抄袭有中文译本的外文资料。

6、按照学校要求完成毕业设计文件。

1.1.4 设计目的:

1、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对大、中、小污水处理厂中工艺的选择,使其掌握污水处理方法的比较; 4、培养学生的图纸设计、计算机画图、文献查阅等基本工作的实践能力。

设计水量: 1.2.1 污水来源:

1、城市设计人口26万人;

2、城市公共建筑污水量按城市生活污水量的30%计; 3、工业污水量为29000 m3/d;

4、城市混合污水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K 日= ,总变化系数Kz= 。

1.2.2污水量计算:

1、生活污水量Q1(根据设计人口算)

生活污水量 = 人口数×用水量标准×排放系数

Q1 = N ×q/×α

式中:Q1——平均日居民生活污水设计流量(m3/d) N—— 设计人口数(人)

q/——平均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L/人·d) α——排放系数

由资料及查表得:N = 26万人,由于咸阳市属于第二区,设计人口26万人属于中小城市,查表得q/=70~120L/人·d,本设计取q/= 110 L/人·d。本设计排放系数α取。

则 Q1= 260000 ×100×= 24310 m3/d 2、城市公共建筑污水量Q2

污水量 = 城市生活污水量×30% Q2 = Q1×30% =24310×30%=7293( m3/d)

- 4 -

-

3、工业污水量Q3 (包括工业企业内部生活淋雨污水) Q3 = 30000 m³/d

Qd / = Q1 + Q2 +Q3 =24310+7293+29000=60603 (m3/d) 4、得出设计水量计算表(如表1—1所示) 日变化系数K日 = ,总变化系数KZ = 最高日平均时水量:Qd =Qd /× Kd (m³/d) 最高日最高时水量:Qh = Qd /× KZ( m³/h)

表1—1 设计水量计算表

项目 平均日流量 最大日流量 最大日最高时流量 设计水量 m³/d 60603 m³/h L/s

设计水质:

根据人均排放污染物定额计算:BOD5(ss)=1000as/sα(g/ 人d) 式中:as-----------每人每天排出BOD5(SS)的量; s-------------城镇综合生活用水定额(L/ 人d) α----------------排放系数—

城镇污水的设计水质应根据调查资料确定或参照临近城镇、类似工业园区、居住区的水质。没有调查资料可按下列:

(1) 生活污水as(BOD5)=25~50g/(人d) (2) 生活污水as(SS)=40~65g/(人d)

(3) 生活污水总氮as(TN)=5~11 g/(人d)) (4) 生活污水总磷as(TP)=~1.4 g/(人d)

(5) 工业废水的设计水质可参照类似工业资料采用,BOD

5、SS、TN、TP可折合成当量人口来计算。

该水厂内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水温:10—37℃,PH: ~,营养物组合比:C:N:P=100:5:1,有工业废水进入时,应考虑有害物质的影响。

1.3.1 生活污水水质:

1、BOD5:

Cs=1000•as/s•α(g/ 人d)

式中:as-----------每人每天排出BOD5的量;

- 5 -

-

s-------------城镇综合生活用水定额(L/ 人d) α----------------排放系数—

as(BOD5)取25 g/ 人d,α取,查表s取150 L/ 人d,则有:

Cs =(1000×25)/(150×

=185mg/L

2、SS:

Cs =1000•as/s•α(g/ 人d) 式中:as-----------每人每天排出SS的量;

s-------------城镇综合生活用水定额(L/ 人d) α----------------排放系数—

as(SS)取40 g/ 人d,α取,查表s取150 L/ 人d,则有:

Cs =(1000×40)/(150×

=296mg/L

3、COD:

Cs =361 mg/L

4、NH3-N:

Cs =30 mg/L

5、TN:

Cs =45 mg/L

6、TP:

Cs = mg/L

1.3.2 工业废水水质:

1、BOD5:

Cg=286mg/L

2、SS:

Cg=236 mg/L

3、COD:

Cg=543 mg/L

4、NH3-N:

Cg=32mg L

5、TN:

Cg=49 mg/L

6、TP:

Cg= mg/L

7、PH:

PH=7~8

1.3.3 混合污水水质—设计水质:

用公式C=((Q1+Q2)×Cs+Q3×Cg)/( Q1+Q2+Q3)计算混合污水中的BOD5、SS、COD、NH3-N、TN、TP。计算工程如下:

- 6 -

-

1、COD: C=((24310+7293)×361+29000×543)/( (24310+7293+29000)=448mg/L 2、BOD5: C=((24310+7293)×185+29000×286)/( (24310+7293+29000)=233mg/L 3、SS: C=((24310+7293)×296+29000×236)/( (24310+7293+29000)=267mg/L 4、NH3-N: C=((24310+7293)×30+29000×32)/( (24310+7293+29000)=31mg/L 5、TN: C=((24310+7293)×45+29000×49)/( (24310+7293+29000)=47mg/L 6、TP: C=((24310+7293)×+29000×)/( (24310+7293+29000)=L 校核:BOD5/ COD=233/448=>,所以该污水可以生化处理。

1.3.4 去除率:

η=(S0-Se)/ S0×100%

式中:S0—进水物质浓度,mg/l

Se—出水物质浓度,mg/l

各项指标的去除率见下表1—2。

表1—2 各项指标的去除率 序号 基本控制项目 一级A标准(mg/l) 进水水质(mg/l) 1 COD 50 448 2 BOD5 10 233 3 SS 10 267 4 NH3-N 5 31 5 TN 15 47 6 TP 去除率(%) 89 96 96 84 68 86 设计人口与当量人口:

N = N1 + N2

N城市设计人口为26万人

N2----------将工业废水折算成人口数(人) 按工业废水中BOD折算的人口数:

N2 = Cg•Qg/ag

式中:Cg----------工业废水BOD浓度

Qg----------工业废水水量

ag----------每人每天排放的BOD的克数,规范规定:25~50g/(人•d)

设计中取ag =25g/(人•d)

- 7 -

-

则 N2ˊ=286×29000/25=331760人

按工业废水中SS折算的人口数:

N2 = Cg•Qg/ag

式中:Cg----------工业废水SS浓度

Qg----------工业废水水量

ag -----------每人每天排放的SS的克数,规范规定:40~65g/(人•d)

设计中取ag = 40 g/(人•d)

则 N2ˊˊ =236×29000/40= 171100人

则 BOD:Nˊ= N1 + N2ˊ= 260000 +331760 = 591760人

SS:N ˊˊ= N1 + N2ˊˊ = 260000 +171100= 43110人

所以,工业废水折算成人口的平均值为:

N = Nˊ+N ˊˊ= (591760+43110)/ 2 = 511430人

- 8 -

-

第2章 工艺流程的确定

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与发展: 2.1.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短缺; 2、污水处理厂运营经费不到位; 3、进口设备的维修及设备备件的开发;

4、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有一阵风的现象,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热门工艺; 5、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6、污泥没有真正达到无害化,没有最终处置的途径; 7、污水处理厂没有除臭装置,即使有也没有正常运行。

2.1.2 今后的发展:

1、经济发展与污水处理事业协调发展;

2、扶植国内环保产业(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3、多方筹资加速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以最短的时间控制、治理已造成污染的水环境; 4、改变污水处理行业的运营机制,由事业型向企业经营型转变;

5、加强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参谋机制,为各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工艺审查把关; 6、政府应给予污水处理行业优惠的政策; 7、污水的回用问题;

8、污泥最终处置要向无害化、资源化方向发展; 9、建设环保型的污水处理厂;

10、要求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全民对水的忧患意识。

污水处理中生物方法的比较(方案选择): 2.2.1 适合于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工艺:

1、概述:废水的生物处理是利用了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其比物理化学处理法具很大优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使有机物质无机化,有毒物质无害化,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过程很温和,不需高温高压条件,处理效率很高,处理费用低,工艺管理方便。

- 1 -

-

2、包括的工艺: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推流式活性污泥法,氧化沟,生物转盘,厌氧消化池,A/O工艺,A2/O工艺,UCT工艺,VIP工艺等。 3、举例:

➢ 氧化沟:其可处理各种废水,预处理简单,占地小,流态呈推流式,没有二沉池,

工艺简单。

➢ SBR:其可处理各种废水,运行管理简单,造价低,耐冲击负荷,出水好,可抑制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脱氮和除磷。

➢ UCT:为A2/O的发展工艺,将缺氧池分成两个池子,对厌氧段厌氧环境的保持更

有利。

➢ A2/O:废水先进行厌氧段,接着进缺氧段,再进入好氧段,可脱氮除磷。

2.2.2各类脱氮除磷工艺的比较:

SBR:

➢ 工艺特点:1.大多数情况下,无设置调节池必要。值较低,污泥易于沉淀,一般情

况下,不发生污泥膨胀现象。3.通过对运行方式的调节,在单一的曝气池内能够进行脱氮除磷反应。4.可由中心控制室进行自动控制。 ➢ 形式: 原污水

处理水

图2—1 SBR工艺流程图

初次沉淀池 曝气池(间歇曝气)

分五个工序:1.流入2.反应3.沉淀4.排放5.待机(闲置)

➢ 适用条件:1.中小城镇生活污水和厂矿企业工业废水,尤其是间歇排放和流量变化

较大的地方。2.易实现自动化控制地方。3.用地紧张的地方。4.水资源紧缺区。5.对已建连续污水厂的改造。 UCT:

➢ 工艺特点:1.具A2/O所有优点。2.其可防止硝酸盐氮影响厌氧的厌氧效果,影响除

磷效果。3.增加缺氧混合液回流,可为厌氧池提供较多溶解性BOD,保证更少的硝酸盐氮流入厌氧池,维持其;良好的厌氧状态以达最优条件。4.实际运行中,当

BOD,防止硝酸TKN较低时,碳源可能不够,需降低混合液回流比(硝酸盐回流)

盐氮进入厌氧池影响厌氧效果,但若回流比过小时会增加在缺氧池的实际停留时间,

- 2 -

-

t1h时会在某些单元中污泥沉降性发生恶性现象。

➢ 形式:

进水 厌氧池 缺氧池 好氧池 二沉池

图2—2 UCT工艺流程图

➢ 适用条件:对脱氮除磷要求较高的各种生活废水。 A2/O:

➢ 工艺特点:① 本工艺在系统上可以称为最简单的同步脱N除P工艺;总的水力停

留时间少于其他同类工艺,一般t=6~8h;②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条件下,丝状菌不能大量增殖,无污泥膨胀之忧;③污泥中P的浓度高,污泥有很好的肥效;④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微生物种群的有机配合,能同时去除有机物和达到除磷脱氮的目的;⑤脱氮效果受回流比大小的影响,除磷效果则受回流污泥中夹带的DO和硝酸态氧的影响。 ➢ 形式:

进水 厌氧池 缺氧池 好氧池 二沉池

图2—3 A2/O工艺流程图

➢ 适用情况:要求除氮去除率高,磷的去除率相对不高的各种废水。

工艺流程的确定:

通过以上工艺的比较,结合该设计中的进水水质及处理水的要求,在该设计中

选用A2/O工艺。

2.3.1 工艺流程图(如图2—4):

进水 粗格栅 提升泵房 细格栅 沉砂池 初沉池

- 3 -

-

深度处理泵房 二沉池 好氧池 缺氧池 厌氧池 剩余污泥 回流污泥 机械絮凝池

浓缩池 贮泥池 消化池 脱水机房 泥饼外运

斜管沉淀池 V型滤池 紫外线消毒 计量槽 出水

图2—4 设计工艺流程图

2.3.2 格栅:

粗格栅:

1、作用:设在污水泵站之前,是由一组平行的金属栅条制成的框架,斜置在进水渠道上或泵站集水池进口处,用以拦截大块悬浮物或漂浮物,防止堵塞水泵和管道以保证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设备正常工作运行。 2、选择:

➢ 格栅可按形状不同分为平面格栅和曲面格栅,而平面格栅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

在本设计中选用平面格栅。

➢ 为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自动化水平,我们在此设计中选择机械清渣。 细格栅:

作用:进一步拦截悬浮物和漂浮物,以便后续处理构筑物正常工作。

2.3.3 泵房:

1、作用:提升污水至一定高度以使污水在整个后续处理过程中重力自流而下。 2、选择:

(1)污水泵站的主要形式:

➢ 合建式矩形泵站:装设立式泵,自灌式工作台,水泵数为4台或更多时,采用矩形,

机器间、机组管道和附属设备布置方便,启动简单,占地面积大;

➢ 合建式圆形泵站:装设立式泵,自灌式工作台,水泵台数不超过4台,圆形结构水

力条件好,便于沉井施工法,可降低工程造价,水泵启动方便。

对于自灌式泵房,采用自灌式水泵,叶轮(泵轴)低于集水池最低水位,在最高、中间和最低水位都能直接启动,其优点为启动及时可靠,不需引用辅助设备,操作简单。

非自灌式泵房,泵轴高于集水池最高水位,不能直接启动,由于污水泵水管不得设

- 4 -

-

底阀,故需设计水位设备,但管理人员必须能熟练的掌握水泵的启动程序。

由以上可知,本设计因水量大,并考虑到造价、自动化控制等因素,以及施工的方便与否,而采用自灌式半地下式矩形泵房。

(2)泵站的布置

该污水泵站设在污水处理厂内,与其它构筑物统一布置,为防止噪声和污染,应用绿化带和公共建筑隔离,隔离宽度一般不小于30米。泵站进出口比室外地面高0.2米以上。每台泵应设置单独的吸水管,这不仅改善水力条件,而且可以减少杂质堵塞管道的可能性。

(3)泵房内部的排水

由于泵房较深,采用电动排水。

(4)泵房内的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自然通风:采用全部自然通风布置特点,要有足够自然通风要求,适用于地面泵房或埋深较浅的低下式或半地下式泵房。

机械通风:采用全部机械通风和部分机械通风。部分机械通风机械将电机排出的热风抽出,冷空气自然补充。机械排风可以是单台电机分别排风。也可以是多台电机组成排风系统排风。使用较广泛,一般用于半地下式泵站。

所以,在该设计中泵房采用机械通风。

2.3.4 沉砂池:

1、作用:沉砂池的作用是去除率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沉砂池一般设于泵站、倒虹吸管前,以前减轻无机颗粒对于水泵、管道的磨损;也可设于初次沉淀池前,减轻沉淀池负荷及改善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条件。

2、选择:

常用的沉砂池有平流式沉砂池、竖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和钟式沉砂池等。 ➢ 平流沉砂池:

优点:沉淀效果好,耐冲击负荷,适应温度变化。工作稳定,构造简单,易于施工,便于管理。

缺点:占地大,配水不均匀,易出现短流和偏流,排泥间距较多,池中约夹杂有15%左右的有机物使沉砂池的后续处理增加难度。

➢ 竖流沉砂池:

优点:占地少,排泥方便,运行管理易行。

缺点:池深大,施工困难,造价较高,对耐冲击负荷和温度的适应性较差,池径受到限制,过大的池径会使布水不均匀。

➢ 曝气沉砂池:

- 5 -

-

优点:克服了平流沉砂池的缺点,使砂砾与外裹的有机物较好的分离,通过调节曝气量可控制污水的旋流速度,使除砂效率稳定,受流量变化影响小,同时起调节曝气作用,其沉砂量大,且其含有机物少。

缺点:由于需要曝气,所以池内应考虑设有消泡装置,其他型易产生偏流或死角,并且由于多了曝气装置从而使费用增加。

➢ 钟式沉砂池:

优点:由于所受离心力的不同,把砂粒甩向池壁,掉入砂斗;调整转速,可达到最佳沉砂效果;沉砂用压缩空气经砂提升管,排砂管清洗后排除,清洗水回流至沉砂区,排砂达到清洁砂标准。

缺点:动力消耗较大,运营费用较高,造价高,施工较困难。 基于以上四种沉砂池的比较,本设计中采用平流沉砂池。

2.3.5 沉淀池:

1、作用:初次沉淀池是借助于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可以下沉,从而与污水

分离,初次沉淀池去除悬浮物40%~60%,去除BOD20%~30%。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离。

2、选择:沉淀池按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分为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斜板沉淀池。

各类沉淀池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 平流式沉淀池:优点:(1)沉淀效果好;(2)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适应性强;

(3)施工方便;(4)平面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缺点:(1)配水不宜均匀;(2)采用机械排泥时设备易腐蚀;(3)采用多斗排泥时排泥不易均匀,操作工作量大。使用条件:(1)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2)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厂。

➢ 辐流式沉淀池:优点:(1)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沉淀池个数较少,比较经济,

便于管理;(2)机械排泥设备已定型,排泥较方便。缺点:(1)池内水流不稳定,沉淀效果相对较差;(2)拍你设备较复杂,对运行管理要求较高;(3)池体较大,对施工质量要求较高。适用条件:(1)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2)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 竖流式沉淀池:优点:(1)占地面积小;(2)排泥方便,运行管理简单。缺点:

(1)池体深度较大,施工困难;(2)对冲击负荷和温度的变化适应性差;(3)

- 6 -

-

造价相对较高;(4)池径不宜过大。适用条件: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厂或工业废水处理站。

➢ 斜板式沉淀池:优点:(1)沉淀效果好;(2)占地面积小;(3)排泥方便。缺

点:(1)易堵塞;(2)造价高。适用条件:(1)适用于原有沉淀池的挖潜或扩大处理能力;(2)适用于做初沉池。

3、本设计初沉池,二沉池均采用辐流式沉淀池。

2.3.6 消毒:

1.作用:水源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一般的处理工艺不能将其灭绝。为了满足水质要求,防止疾病的传播,须对水进行消毒处理。 2.选择:

(1)接触池:拟采用折板往复式接触池。 (2)消毒方式的选择: ➢ 液氯:

优点:价格便宜,效果可靠,投配设备简单。 缺点:对生物有毒害作用,并且可产生致癌物质。 适用于大、中型规模的污水处理厂。 ➢ ClO2消毒:

优点:灭菌效果高,效益广泛;杀菌能力效果好,用量少,作用快,消毒持久;还具有净水功能,可去除色度,臭味等;杀菌力受PH影响小且温度高,杀毒效果增强;无副产物生成。

缺点:化学性质活泼,易爆炸,须现场发生制作;ClO2生产方法尚未有全国性相关标准;消毒无机副产物毒性大;生产原料少,价格高,约为氯消毒的2倍。 适用条件:国内很少应用。 ➢ 漂白粉:

优点:投加设备简单,价格便宜。

缺点:除液氯去缺点外,尚有投配量不准确,溶解剂调制不便,劳动强大。 适用于消毒要求不高或间断投加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 臭氧:

优点:消毒效率高,能有效的降解水中残留有机物 、色味等,污水温度、PH值对消毒效果影响小,不产生难处理或积累性残余物。

- 7 -

-

缺点:投资大,成本高,设备管理复杂。 ➢ 紫外线消毒:

优点:具有很强的灭活能力;无臭味,无噪声,不加任何化学药品,不会对水体,生物及周围环境产生副作用;基建费用,运行费用较低;只需定期更换紫外线灯和清洗管套,可无人值守。

缺点:处理水量较小;无持续消毒能力;不能有效防止细菌再繁殖。 适用于小水厂。

综合以上消毒方式的比较,本工程采用紫外线消毒。

2.3.7 计量设施:

紫外线消毒后的二级出水采用巴氏计量槽计量出水水量。

2.3.8 浓缩池:

1、作用:污泥浓缩池主要是降低污泥中的空隙水,使污泥达到减容的目的。 2、选择:

浓缩池可分为重力浓缩池和浮选浓缩池。重力浓缩池按其运行方式可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

(1)浮选浓缩池:适用于浓缩活性污泥以及生物滤池等较轻的污泥,并且运行费用较高,贮泥能力小。

(2)重力浓缩池:用于浓缩初沉池污泥和二沉池的剩余污泥,只用于活性污泥的情况不多,运行费用低,动力消耗小。

综上所述,本设计采用间歇式重力浓缩池。

2.3.9 污泥消化池: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是在有氧的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污泥中的有机物一般是采用厌氧消化法,即在无氧的条件下,由兼性菌及专性厌氧细菌降解有机物,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使污泥得到稳定。所以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也成为污泥生物稳定过程。

消化池的基本形状由圆柱形和蛋形两种,本设计采用圆柱形。 厌氧消化有高温消化和中温消化两种,本设计采用中温消化。

2.3.10 污泥脱水:

污泥脱水的方法有自然干化、机械脱水及污泥烧干、焚烧等方法。 本设计采用机械脱水,采用带式压滤机,并设自然干化厂。

- 8 -

-

第3章 一级处理构筑物

进水闸井:

3.1.1 污水厂进水管:

1、设计依据:

(1)进水流速在—1.1m/s(如果是明渠,v=—0.8m/s); (2)进水管管材为钢筋混凝土管; (3)进水管按非满流设计,n=。 2、设计计算

(1)取进水管径为D=1100mm; (2)已知最大日污水量Qmax=0.996m3/s

(3)初定充满度h/D=则有效水深h=1100×=825mm。

(4)已知管内底标高为384.30m,则水面标高为:384.30m +=385.125m (5)管顶标高为:384.30m +=385.40m

3.1.2 进水闸井工艺设计:

进水闸井的作用是汇集各种来水以改变进水方向,保证进水稳定性。进水闸井前设跨越管,跨越管的作用是当污水厂发生故障或维修时,可使污水直接排入水体,跨越管的管径比进水管略大,取为1200mm。

考虑施工方便以及水力条件,进水闸井采用格栅间同值等边长的正方形截面,污水来水管管底标高为384.30米,闸井井底标高为384.20米。

进水闸井采用正方形构造,面积为6000mm×6000mm。采用轻型电动圆阀门,D=1100mm。

进水格栅的设计:

本设计采用两道格栅,即粗格栅和细格栅。粗格栅设于污水泵站前,细格栅设于污水泵站后。

设计参数:

① 粗格栅间隙20-40mm,细格栅间隙3-10mm,栅渣量(m3栅渣/103 m3污水),,粗格栅用小值,中格栅用中值,细格栅用大值;

② 格栅不宜少于两台,如为一台时,应设人工清除格栅备用; ③ 过栅流速一般采用-1.0ms;

④ 格栅前渠道内水流速度一般采用-0.9 ms;

⑤ 格栅倾角一般采用45°—75°;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一般采用-0.17 ms;

- 1 -

-

⑥ 格栅间必须设置工作台,台面应高出栅前最高设计水位0.5m,工作台设有安全和冲洗设施;

⑦ 格栅间工作台两侧过道宽度不应小于0.7m,工作台正面过道宽度:人工清除,不小于1.2m,机械清除,不小于1.5m,

⑧ 机械格栅的动力装置一般宜设在室内或采取其他保护设备的措施; ⑨ 设置格栅装置的构筑物必须考虑设有良好的检修、栅渣的日常清除。

3.2.1粗格栅的设计计算:

粗格栅计算草图见图3-1。

采用三台粗格栅,二用一备,最大设计流速为Qmax=996.02 L/S=0.996m3/S。设栅前水深h=0.925m。取过栅流速V=0.8 m/s,栅条间隙e=25mm,格栅安装倾角α=60°。总变化系数:KZ=。

图3-1 粗格栅计算草图

1、栅条间隙数

n=

Qmaxsin

ehv式中, e—栅条间隙,20—40mm; 取25mm.

n—格栅间隙数;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α—倾角;取60°; h—栅前水深,m;

V—过栅流速,m/s,取—1.0 m/s

- 2 -

-

0.996sin60025.05 本次设计取26。 n=

0.0250.9250.82 设两道格栅,则每台格栅的间隙n=26个 2、栅槽宽度

B=s(n-1)+en

式中,B—栅槽宽度,m;

s—栅条宽度,m,在本设计中取s=;

n—格栅间隙数;

e—栅条间隙,20—40mm; 取25mm。

B=s(n-1)+en=×(26-1)+×26=0.9m 3、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

若进水渠道宽B1=0.70m,渐宽部分展开角度α1=20°,此时进水渠道内的流速为:

V=

Qmax

2hB1BB1

2tgL1=

式中,V—进水渠道内的流速,m/s;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h—栅前水深,m;

L1—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m.; B1—进水渠道宽度,取0.70m; α—其渐宽部分展开角度,取20°;

0.996 V==0.76m/s

20.9250.7L1=

0.90.70=0.27m 02tg204、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

L2=

L1 2式中:L2——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渠的渐缩部分长度,m。

0.27L2==0.135m

25、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

- 3 -

-

h1=k×h0 h0=

v22gsinK

式中,h1—过栅水头损失,m; h0—计算水头损失,m;

g—重力加速度,; k—系数,一般取3;

ξ—阻力系数,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ξ=β(s/e)4/3,当为矩形断

面时,β=

为避免造成栅前涌水,故将栅后槽底下降h1为补偿。

4/30.0122.420.830.025h1=sin6000.06m 29.816、栅前槽总高度:

设槽前渠道超高:h2=0.3m(~0.5m) 栅前槽高:H1=h+h2=+=1.225m 栅后槽总高度:H= h+h1+h2=++=1.285m 7、栅槽总长度L:

L=L1+L2+++H1/tgα=++++tg60°=2.61m

8、每日栅渣量

W=

式中:W—每日栅渣量,

W1—栅渣量(m3/103污水),取,粗格栅取用小值,细格栅取用大值,中

格栅取用中值。在格栅间隙为50mm的情况下,设栅渣量为0.05

m3/103污水

K—生活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K=

0.9960.05864003.03 m3/d>0.2 m3/d W=

1.421000 宜采用机械清渣。 9、格栅除污机的选择

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11册,选择TGS-800型回转式格栅除污机3台,2 用1备,格栅上部设工作台,其高度高出栅前最高设计水位0.5m,工作台上设安全冲洗设施,格栅工作台两侧过道宽2.0m,工作台宽度为1.5m。TGS-800型回转式格栅除污机性

QmaxW186400

K1000- 4 -

-

能规格及外形尺寸如表3—1所示,外形安装尺寸如图3—2所示。

图3—2 TGS系列回转式格栅除污机外形及安装尺寸 表3-1 TGS-800型回转式格栅除污机性能规格及外形尺寸

型号 规格 耙齿栅 设备 宽(mm) 宽(mm) 660 TGS-800 安装 倾角 α(0) 60~80 格栅 设备 间隙 总宽 (mm) (mm) 15-80 1150 电动机 设备安 功率 装长度 kw (mm) 水槽 最小 宽度 (mm) 800 3.2.2 细格栅的设计计算:

细格栅计算草图见图3-3

采用三台细格栅,二用一备,最大设计流速为Qmax=996.02 L/S=0.996m3/s。取过栅流速V=0.8 m/s,栅条间隙e=6mm,格栅安装倾角α=60°,栅前水深h=0.7m,总变化系数:KZ=。

- 5 -

-

图3-3格栅计算草图

1、栅条间隙数

Qmaxsinn=

ehv式中, e—栅条间隙,3—10mm; 取6mm.

n—格栅间隙数;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α—倾角;取60°; h—栅前水深,m;

V—过栅流速,m/s,取—1.0 m/s

0.996sin600137.93 本次设计取138。 n=

0.0060.70.82 设两道格栅,则每台格栅的间隙n=138个 2、栅槽宽度

B=s(n-1)+en

式中,B—栅槽宽度,m;

s—栅条宽度,m,在本设计中取s=;

n—格栅间隙数;

e—栅条间隙,3—10mm; 取6mm.

B=s(n-1)+en=×(138-1)+×138=2.20m。

- 6 -

-

3、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

若进水渠道宽B1=1.2m,渐宽部分展开角度α1=20°,此时进水渠道内的流速为:

V=

Qmax

2hB1L1=

BB1

2tg式中,V—进水渠道内的流速,m/s;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h—栅前水深,m;

L1—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m.; B1—进水渠道宽度,取0.70m; α—其渐宽部分展开角度,取20°;

0.996V==0.59m/s 20.71.2L1=

2.201.2=1.37m

2tg2004、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

L2=

L1 2式中:L2——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渠的渐缩部分长度,m。

1.37L2==0.685m

25、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

h1=k×h0 h0=

v22gsinK

式中,h1—过栅水头损失,m。 h0—计算水头损失,m;

g—重力加速度,; k—系数,一般取3;

ξ—阻力系数,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ξ=β(s/e)4/3,当为矩形断

面时,β=。

为避免造成栅前涌水,故将栅后槽底下降h1为补偿。

- 7 -

-

0.0122.420.830.006h1=sin6000.405m 29.816、栅前槽总高度:

设槽前渠道超高:h2=0.3m(~0.5m) 栅前槽高:H1=h+h2=+=1.0m

栅后槽总高度:H= h+h1+h2=++=1.405m 7、栅槽总长度L:

L=L1+L2+++H1/tgα=++++tg60°=4.13m

8、每日栅渣量

W=

式中:W—每日栅渣量,

W1—栅渣量(m3/103污水),取,粗格栅取用小值,细格栅取用大值,中

格栅取用中值。在格栅间隙为10mm的情况下,设栅渣量为0.09

m3/103污水

K—生活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K=

0.9960.098640033W=5.45 m/d>0.2 m/d

1.421000 宜采用机械清渣。 9、格栅除污机的选择

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11册,选择XWB-Ⅲ型背耙式细格栅除污机3台,2 用

1备,分别对应3台细格栅,格栅上部设工作台,其高度高出栅前最高设计水位0.5m,工作台上设安全冲洗设施,格栅工作台两侧过道宽2.0m,工作台宽度为1.5m

表3-2 XWB-Ⅲ型背耙式细格栅除污机性能 格栅 最大载荷提升速度 耙齿有效 间隙 (Kg) (m/min) 长度(mm) (mm) 50 4 6—15 120 电动机 功率 kw 4/3QmaxW186400

K1000型号规格 XWB—Ⅲ 污水泵的设计: 3.3.1 一般规定:

1、应根据远近期污水量,确定污水泵站的规模,泵站设计流量一般与进水管设计流量相同;

2、应明确泵站是一次建成还是分期建设,是永久性还是半永久性,以决定其标准

- 8 -

-

和设施。并根据污水经泵站抽升后,出口入河道、灌渠还是进处理厂处理来选择合适的泵站位置;

3、污水泵站的集水池与机器间在同一构筑物内时,集水池和机器间须用防水隔墙隔开,不允许渗漏,做法按结构设计规范要求;分建时,集水井和机器间要保持的施工距离,其中集水池多为圆形,机器间多为方型;

4、泵站构筑物不允许地下水渗入,应设有高出地下水位0.5米的防水措施。

3.3.2 选泵:

1、污水泵站选泵应考虑因素

(1) 选泵机组泵的总抽升能力,应按进水管的最大时污水量计,并应满足最大充满度时的流量要求;

(2)尽量选择类型相同和相同口径的水泵,以便维修,但还须满足低流量时的需求;

(3)由于生活污水,对水泵有腐蚀作用,故污水泵站尽量采用污水泵,在大的污水泵站中,无大型污水泵时才选用清水泵。

2、选泵具体计算

泵站选用集水池与机器间合建式的矩形泵站。 (1) 流量的确定Q

Qmax=3585.68 m3/h,取设计秒流量为996.02L/s

选择集水池与机器间合建式矩形泵房,本设计拟订选用4台泵(3用1备),则每台泵的设计流量为:

Q= Qmax /3=3=332L/s=1195.2m3/h,取1200m3/h (2)扬程的估算H

H=HST++

式中:——泵房内部的水头损失;

——自由水头;

HST——水泵集水池的最低水位H1与水泵出水管提升后的水位H2之差; 水泵集水池的最低水位H1按吸水井有效水深2.0m计算,则:

H1=进水管底标高 + h–集水池有效水深-过栅水头损失

=+-2- =383.065m

H2=河水最高水位高程 + H/

- 9 -

-

式中,H/—各构筑物之间连接管路的水头损失和构筑物内部的总水头损失之和。

由工艺流程( 进水 粗格栅 提升泵站 细格栅 沉砂池 初沉池集配水井 初沉池 初沉池集配水井 曝气池 二沉池集配水井 二沉池 二沉池集配水井 出水)可取各构筑物之间的管路水头损失为0.3m,构筑物内部的总水头损失为3.5m,则, H/= ×9+=6.2m H2= + =397.6m

HST= H2 - H1=14.535m 则:水泵扬程为:H= HST++=+2+=17.534 m 取18m

(3)选泵

由Q=1200m/h ,H=18 m,可查手册11册得:选用350QW1200-18-90型潜水排污泵4台,其各项性能参数如下表3-3所示

表3-3 350QW1200-18-90型潜水排污泵性能参数 型号 流量m3/h 1200 扬程m 18 转速r/min 990 轴功率kW 190 效率 % 出口直径mm 350 重量㎏ 2000 生产厂 亚太泵业集350QW1200-18-90 团公司 33.3.3 吸压水管路实际水头损失的计算及水泵扬程的核算:

1、管径及流速的确定

Q=332L/S,压水管为DN=450mm的铸铁管,则压水管内流速为:

4Q40.332V压2.09m/s,查《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册知:22D3.140.451000i=

水泵出口直径分别为350mm;则水泵出口流速为:

V口 =3.45m/s

2、压水管路水头损失的计算

压水管上附件有:D350450的渐放管一个, ξ1=;

D450 的截止阀一个,ξ2=; D450 的闸阀一个,ξ3=; D450的90°标准弯头两个,ξ4=; 则压水管路局部水头损失为:

vi2(0.1330.070.672)2.0921.01 m H局部=

2g29.8- 10 -

-

设压水管管长20m,则压水管上的沿程水头损失为:

17.9h沿程=iL=200.358m

1000 压水管总损失h2=+=1.368m 泵站内的总水头损失为:∑h= 1.368m 3、水泵扬程校核

H=H静+∑h+=++=16.903m<18m 能够满足需求,故选泵合适。

3.3.4 集水池:

1、集水池形式

本设计的集水池与泵房共建,属于封闭式。故需在集水池内设通气管,通向地外,并将管口做成弯头或加罩,以防止于水火杂质入内。集水池没有污泥斗,池底做成不小于的坡度,坡向污泥井,从平台到池底设向下的扶梯,台上应有吊泥用的梁钩滑车。

2、集水池容积V

(1)泵站集水池容积一般取最大一台泵5~6min的流量设计,本设计取6min。则集水池容积为:

V=

1195.26120m3 60V12060m3 H2(2)有效水深h为~2.0m;取有效水深h为2m,则集水池面积 F=3、集水池的排砂

污水杂质往往沉积在集水池内,时间长了腐化变臭,甚至堵塞集水坑,影响水泵正常吸水,因此在压水管路上设DN150mm的压力冲洗管伸入集水坑,定期将沉渣冲起,由水泵抽走,集水池可设成连通的两格,以便检修。

3.3.5 水泵机组基础的确定和污水泵站的布置:

1、水泵机组基础的确定

机组安装在共同基础上,基础的作用是支撑并固定机组,使之运行稳定。不致发生剧烈振动,更不允许发生沉降,对基础的要求:

(1)坚实牢固,除能承受机组静荷载外,还能承受机械振动荷载。 (2)要浇制在较坚实的地基上,以免发生不均匀沉降或基础下沉。

- 11 -

-

本设计采用QW型水泵,手册上没有这种泵的基础,为了安全起见,取水泵机组基础尺寸为880×870 mm。机组总重量也没有给出,为安全起见,基础高采用300mm。(QW型潜水排污泵的外形和固定式自动安装尺寸如图3—4表3—4)

图3-4W型潜水排污泵的外形和固定式自动安装尺寸 表3-4 350QW1200-18-90型潜水排污泵安装尺寸 泵型号 350QW1200-18-90 DN 350 B 445 φC 490 e 770 f 870 g 780 H1 715 续表3-4

h 880 P h1 45 K h2 30 H n1-φd1 4-40 l L 888 T1 M 880 T2 m 150 F2 n 90 Hmin - 12 -

-

27 H2 593 1797 J 633 2271 E 383 n2-φd2 12-22 508 386 456 500  2、污水泵站的布置

因为选用4台泵,所以泵房采用矩形,泵房内水泵采用横向排列,这样虽增强了泵房的长度,但由于立式泵占地面积小,跨度减小,水力条件好,节省电耗。

本设计所选用泵的台数为4台,泵房采用矩形;进水侧基础与墙壁的净距为2500mm;

基础尺寸为880×870 mm;基础间净距为1500mm;出水侧基础与墙壁的净距为1130mm。

泵房尺寸为8020×5000 mm=40.1m2<60m2,因为集水池的平面尺寸是60m2,泵房的平面尺寸不能小于集水池的平面尺寸,所以泵房平面尺寸应等于集水池的平面尺寸,即集水池长设为12m宽设为5m。泵房具体布置如下图3-5示。

图3-5泵房平面布置图

- 13 -

-

3.3.6 泵房高度的确定:

1、起吊设备

最大起升重量为 2830kg,即3吨。选择CD1-3-12D型电动葫芦,其规格如下表3-5。

表3-5 CD1-3-12D型电动葫芦规格参数表 起型号 起重量t 升高度m CD1-5-12D 3 12 8 20(30) 20a-45c GB706-65 钢丝网 280 起升速度m/min 运行速度m/min 工字梁轨道型号 最大轮 压KN 重量kg 主起升电动机 转速 r/min 1380 慢速起升电动机 功率 kw 转速 r/min 1380 运行电动机 转速 r/min 1380 功率kw 功率kw 绳径mm 13 长度(m) 17 2、高度的确定

H=a+b+c+d+e+h

式中: a—单轨吊车梁的高度,取0.1m

b—滑车的高度,取0.6m

c—起重葫芦在钢丝绳绕紧状态下的长度,取800mm d—起重绳的垂直长度;对于水泵为=×800=0.68m; e—最大一台水泵或电动机的高度,e= 1.645m; h—吊起物底部与泵房进口处室内地坪的距离,0.2m。

H=+++++=4.025m 地上部分取4.2m

集水池最高水位385.065m,最低水位383.065m

地下部分高度为9.5m 则,泵房总高度H =地上部分+地下部分=+=13.7m。

3.3.7泵房附属设施及尺寸的确定:

(1)排水

在机器间的地板上应设有排水沟和集水坑。排水沟沿墙设置,坡度i=集水坑平面尺

- 14 -

-

寸为×0.6m,深为0.5m,在吸水管上接出DN100mm的小管伸到集水炕内,当水泵工作时把坑内积水排走。

(2)计量设备

由于污水中含有机械杂质,其计量设备考虑被堵塞的问题,可采用电磁流量计,采用压水干管的弯头作为计量设备。

(3)水位控制

为适应污水泵房开停频率的特点,采用自动控制机组运行,自动控制机组启动停车的信号,通常是由水位继电器发出的。

3.3.8 采光、采暖及通风:

集水坑一般不需要采暖设备,因为集水坑较深热量不易散失,且污水温度通常不低于10-20℃,机器间如需采暖时,可采用火炉也可以采用暖气设施。泵房在上层工作间设置窗户,保证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检修操作间是采用集中照明的。泵房通风主要解决高温散热和空气污染问题,无水泵站的机械间机组台数较多,功率较大,且电机设在地平面以上,除四周设置窗户进行自然通风外,还设置机械通风和通风管。

3.3.9 泵房值班室、控制室及配电间:

值班室设在机器间一侧,有门相通,并设置观察窗,根据运行控制要求设置控制和配电柜,其面积约为12-18 m2,能满足1-2人值班,因长年运行,因此安装电话。本设计泵房值班室及控制室合建,面积取为3m×6m,配电间与泵房合建,尺寸为6.7m×6 m。

3.3.10 门窗及走廊、楼梯:

1、门:机器间至少应有满足设备的最大部件搬迁出入的门,宽不小于4 m。取宽4.5m、高4.0 m,泵房靠近值班室一侧设小门,取门高2.0 m、宽1.0 m。泵房与配电间之间设小门,尺寸与值班室小门相同,配电间通往室外的门也与其相同。

2、窗:泵房于阴阳两侧开窗,便于通风采光,开窗面积不小于泵房的1/5,于两侧设八扇窗,其尺寸为2400*2400 mm。

3、走道:在泵房四周设走道,走道栏杆高1.0 m,在机器间的一侧设有楼梯,楼梯坡度倾角为1/、宽0.8 m、扶手0.8 m。

4、卫生设备:为了管理人员清刷地面和个人卫生,应就近设洗手池,接DN25 mm的给水管,并备有供冲洗的橡胶管。

沉砂池:

沉砂池采用平流沉砂池

3.4.1 设计参数:

1)按最大设计流量设计

2)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最大流速为0.3m/s,最小流速0.15m/s 3)最大设计流量时,污水在池内停留时间不少于30s一般为30—60s

- 15 -

-

4)设计有效水深不应大于1.2m一般采用—1.0m每格池宽不应小于0.6m 5)沉砂量的确定,城市污水按每10万立方米污水砂量为3立方米,沉砂含水率60%,容重立方米,贮砂斗容积按2天的沉砂量计,斗壁倾角55—60度 6)沉砂池超高不宜小于0.3m.

3.4.2 设计计算:

沉砂池设计计算草图见图3-6 1、沉砂池水流部分的长度

沉砂池两闸板之间的长度为流水部分长度:

Lvt0.35015m

式中:L—水流部分长度,m;

V—最大流速,0.3m/s;

T—最大流速时的停留时间,50s。

2、水流断面积

AQmax0.9963.32m2 V0.3式中: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A—水流断面积,m2。

3、池总宽度

将池分为2格,即n=2,每格宽b=2m B=nb=22=4m

A3.32h20.83m<1.2m(合格)

B4式中:B—池总宽度,m;

h2—设计有效水深。

4、沉砂斗容积

设清除沉砂的时间间隔为2日,城市污水沉砂量X1=3m3/10万m3,

V86400Qmaxtx1864000.996233.6m3 5510K总101.42式中:V—沉砂斗容积,m3;

x1—城市污水含沙量,3m3/105m3; K总—流量总变化系数,;

- 16 -

-

t—清除沉砂的时间间隔,取t=2日。

图3-6 计计算草图

5、沉砂室所需容积 设每分格有2个沉砂斗

V=

3.60.9m3 22式中:V—沉砂室容积,m3。

6、沉砂斗各部分尺寸

设斗底长和宽α1=0.5m,斗壁水平倾角60,斗高h3‘=1.0m 则沉砂斗上口宽

0沉砂斗容积:

2h21.030.51.65m 1ootg60tg60h1.0V03(222121)(21.65221.650.520.52)

66/- 17 -

-

=1.27m3>0.9m3 7、沉砂室高度

采用重力排砂,设池底坡度为,坡向排砂口

1521.650.2h3h3/0.06L21.00.061.35m

2式中:h3/—斗高,m;

L2—由计算得出。

8、沉砂池总高度

Hh1h2h30.30.831.352.50m

式中:H—总高度,m;

h1—超高,0.3m; h3—贮砂斗高度,m。

9、验算最小流量

在最小流量时,用一格工作,按平均日流量的一半核算

vminQmin0.7010.21m/s0.15m/s 符合流速要求 nWmin21.00.832式中:vmin—最小流速,m/s; Qmin—最小流量,m3/s;

n—最小流量时,工作的沉砂池个数;

Wmin—工作沉砂池的水流断面面积,m2

10、出水堰的计算 (1)出水堰宽B=4.0m; (2)堰上水头

232qH1mB2g0.9960.32429.830.31m

式中:M—流量系数,一般取;

(3)跌水高度 H2=10cm~15cm; (4)堰槽宽度尺寸:4.0m×0.6m;

(5)出水管采用 DN=1300mm,则v=0.75 m/s。 11、进水口及贮砂池

(1)进水口尺寸900×900,采用两个进水口,流速校核:

- 18 -

-

VQmax0.9960.61m/s A0.90.92进水口水头损失

v20.612h1.060.02m2g29.8

(2)进水口采用方行闸板;SFZ型明杆或镶钢铸铁方闸门SFZ-900; (3)沉砂斗采用:旋启式底阀,直径200 mm;

排渣管:DN=200mm;

贮砂池尺寸:1.6m×1.6m×1.6m。

初次沉淀池:

初次沉淀池采用辐流式沉淀池

3.5.1 设计数据:

(1)池子的直径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采用6~12; (2)池径不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

(4)一般采用机械排泥,也可附有气力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进出水管的布置采用中间进水周边出水;

(7)池径<20m时,一般采用中心传动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

池径>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其传动装置设在桁架外缘; (8)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转/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度不超过3m/min,一

般采用1.5m/min;

(9)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整流板的开口面积为池断面积的10~20;

(10)浮渣用浮渣刮板收集,刮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

3.5.2 设计计算:

初沉池的计算草图如下图3—7示。

- 19 -

r2 i=

600 r1

h1 h2 h3 h4 h5

-

图3—7 初沉池计算草图

1、沉淀池表面积

A=

Qmax n·q0式中,Qmax—最大设计流量,3585.68m3/h;

n —池数,取2座;

q0—表面负荷,m3/m2·h,取2m3/m2·h。

A=

2、池直径 D=

4F3585.68=896.42m2 22=

4896.42=,取D=35m

3.143、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设沉淀时间t=2小时,有效水深 h2=q0·t=2×2=4m 4、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V=Qmaxt5、每池每天污泥量

取S=0.5L/(P·d),由于机械刮泥,所以贮泥时间T=4h,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积:

SNT0.45114304 W===17.05m3

1000n1000224式中:S—每人每天污泥量,一般采用~L/(cap*d),取0.4L/(P·d);

N—设计人口数; T—贮泥时间,h=4h。 6、污泥斗容积

设污泥斗上部半径r1=2m,污泥斗下部半径r2=1m,倾角а=60,污泥斗的高度:

h5=( r1- r2)tg60=1.732m

污泥斗容积:

V1=

- 20 -

00n=

3585.652=3585.68m3 2h5

3

(r12+r1r2+ r22)

-

式中,h5—污泥斗的高度;

r1—污泥斗上部直径,取2m; r2—污泥斗下部直径,取1m。

V1=

3.141.73×(12+21+22)=12.7m3 37、污泥斗以上圆锥部分污泥容积:(设池底径向坡度为) 则圆锥体的高度:

h4=(R-r1)×=()×=0.775m V2==

h43×(R2+Rr1+r12)

3.140.775×(+×2+22) 3=280.1m3

共可贮有污泥体积为:V1+ V2=+=292.8m3>17.05 m3 8、沉淀池总高度:

H=h1+ h2+ h3+ h4+ h5

式中, h1—超高,一般取0.3m;

h3—缓冲层高度,取0.5m

H =++++

=7.307m

9、径深比校核:D/h2=35/4= 合格 10、集水槽堰负荷校核

设集水槽堰双面出水,则集水槽出水堰的堰负荷为: q0Qmax996.02/22.26[L/(m·s)]< [L/(m*s)](合格) 2D23.14353.5.3 刮泥设备的选择:

采用系列周边传动吸泥机,技术参数如下表3-6。

表3-5 SGX系列周边传动吸泥机主要参数 池径(m) 电动机功率 车轮行驶速度 推荐池深 H(m) 质量(吨) - 21 -

-

(KW) (m/min) 35 ×2 20 3.5.4 沉淀池进水管路的计算:

1、设计参数:V1=~0.8m/s V2=~0.4m/s V3=~0.2m/s V4=0.05m/s h=0.8m b= 1/2h=0.4m 2、池内管路的计算及校核:

本设计采用2座沉淀池,单池流量:

Qmax1Q==×=0.498m3/s

22进水管:取D1=1000mm,得V1=0.0.634m/s,在~0.8m/s之间; 取D2=1600mm,得V2=0.25m/s,在~0.4m/s之间。 取V3/=0.15 m/s,可计算出中心管开孔数

0.498n=Q/(V3bh)==个,取n=11个

0.150.80.4Q0.498V3===0.14 m/s,符合要求

nbh110.80.4取V4=0.05 m/s

D4=

3、穿孔挡板的设计 (1)挡板为钢板

(2)穿孔挡板的高度为有效水深的1/2~1/3,取超高为0.3m,则挡板的高度为:

11h=h2+=×4+=2.3m

22(3)挡板上的开孔面积占总面积的10~20%,可取为15%,则挡板面积:

F=D4h=××2=24.49m2

开孔率取15%,孔径为100mm,则开孔个数为:

4F15%424.4915%n==≈468个 23.140.010.140.4984Q21.62=3.9m D2=

3.140.05V43.5.5 拦浮渣设施及出水堰:

1、拦浮渣设施:

浮渣用刮泥板收集,刮泥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设置浮渣挡板,以降低后续构筑物的负荷。

- 22 -

-

2、出水堰的计算

本设计中出水堰采用环形双出水堰,溢流堰形式采用90º等腰直角三角形双出水堰,且内外堰之间距离为~0.5m,取0.5m,沉淀池直径35m,取外堰直径34m,内堰直径33m,则堰口负荷为:

q=Q×1000/[π×(D1+D2)]=

0.4981000=2.37L/(ms)<2.9 L/(ms)

3.143433设过堰水深为45mm,查手册1中表16—1得:Q0=0.601L/s 则溢流堰个数

498=829个 0.601n= Q/ Q0=

双堰周长:L=π×(34+33)=×(34+33)=210.38m 外堰长:L1=π×34=×34=106.76m 内堰长:L2=π×33=103.62m 堰口长度:l=210mm

则两堰间距为:s=[π×(34+33)-829×]/829=0.044m 外堰个数:n1=π×34/(+)=421个 内堰个数:n2=π×33/(+)=408个 堰总数为:n=421+408=829个,符合条件

校核堰口负荷:q=498/(×829)=2. 86 L/(m·s)<2.9 L/( m·s) 符合条件 3、出水槽的计算

出水槽宽设计为1m,槽内水深1.0m

0.498则流速V==0.498m/s 介于~0.6m/s之间,符合要求

11.04、配水设施

在污水厂中,处理构筑物因建成两座或两座以上并联运行,如配水不均一部分构筑物超负荷,处理效果就会很低,另一部分构筑物达不到设计负荷,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实现均匀配水应在构筑物前设置有效的配水设施。配水井计算草图如图3—8所示。

(1)设计参数:V1=~1.0m/s V2=~×V1 V3=

1V1 41V4=0.2 m/s< V3 V5=V1 V6=0.6 m/s

8(2)进水管路计算

① 取进水管径D1=1200mm,知Q=0.996m3/s

- 23 -

-

V1=

4Q40.996==0.88m/s 221.2D1② 上升竖管流速V2=0.6V1=×=0.53m/s

D2=

③ 竖管喇叭口流速V3=

D3=

40.9964Q==1.55m,取1600mm

0.53V21V1=0.22m/s 440.9964Q==2.40m, 取2500mm

0.22V30④ 竖管喇叭口长度,取角度α=30

h=

⑤ 喇叭口上部水深

已知V4=0.2m/s,由πD3hV4=Qmax,得:

h/=

⑥ 配水井尺寸D5

Qmax0.996==0.63m

D3V43.142.50.22.51.6tg300=0.26m 20.881V5=V1==0.11m/s

881Q=π×(D52- D22)×V5 4D5=

⑦ 配水管直径

作为沉淀池进水管直径采用D=900mm

11Qmax0.996V=2=2=0.8m/s 1122D3.140.944⑧ 沉淀池出水渠断面 沉淀池出水渠,水深1m,渠宽

V=

⑨ 集水井尺寸

集水井内部隔墙厚取300mmn V6=0.6 m/s h=1m

- 24 -

40.9964Q21.62=3.75m D2=

0.11V50.498=0.415m/s 11.2 -

QmaxD61(D6D520.2)hV6 22Qmax20.996D520.23.7520.27.47m hV610.6去向生物池去向生物池去向沉淀池去向沉淀池

图3—8 配水井计算草图

- 25 -

-

第4章 二级处理构筑物

4.1 A/O曝气池的设计计算:

4.1.1 设计参数(如表4—1所示):

表4—1 A2/O曝气池的设计参数

BOD5污泥负荷率NS/[kgBOD5/kgMLSS·d] TN负荷/[kgTN/kgMLSS·d] TP负荷/[kgTP/kgMLSS·d] 污泥浓度MLSS/(kg/L) QC/d 水力停留时间t/h 各段停留时间比例A1:A2:O 污泥回流比R/% 混合液回流比PM/% 溶解氧浓度/(mg/L) 反硝化BOD5/NO3- COD/TN TP/BOD5 温度/℃ 4.1.2 设计计算:

污水生物处理的设计条件:进入曝气池的平均流量Qp=60603m3/d,最大设计流量QS=,污水的BOD5浓度为233mg/L,假定一级处理对BOD5的去除率为25%,则进入曝气池中污水的BOD5浓度(进入反应池的COD=448mg/L):

Sa=Sr(1-25%)

式中: Sa—进入曝气池污水的[BOD5] mg/L;

Sr—原污水的[BOD5] mg/L。

设计中:Sr=233mg/L,Sa=233(1-25%)= mg/L

污水中[SS]=267 mg/L,假定一级处理对BOD5的去除率为50%,则进入曝气池中污水的

- 1 -

2

~(~) <(好氧段) <(厌氧段)(~) 2000~4000(3000~5000) 15~20(20~30) 6~8 1:1:3~4 50~100 100~300 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 >4(缺氧段) >8(厌氧段) <(厌氧段) 13~18(≯30) -

[SS]浓度: La=Lr(1-25%)

式中: La—进入曝气池污水的[SS] mg/L;

Lr—原污水的[SS] mg/L。

设计中Lr=267mg/L,La=267(1-50%)=L。 污水中[TN]=47mg/L,[TP]=L,水温20℃。 1、判断是否可以采用ACOD448= =>8 TN472O工艺

TP3.7= =< BOD5174.752可以采用AO工艺。

2、设计参数

(1)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取6~8h,在本设计中取t=8h; (2)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MLSS取X=4000mg/L,f=则, XV=fx=×4000=3000mg/L (3) 回流污泥浓度

106•r XR =SVI 式中:SVI—污泥容积指数,一般为70~100,本设计取100;

r —系数,取。

106•1.2=12000mg/L XR = 100(4)污泥回流比

X=

RXr 1R式中:R—污泥回流比。 4000=

R12000 1RR=50%

- 2 -

-

(5)TN的去除率

e=

式中:e—TN的去除率(%); s1、s2 —进出水中[TN]mg/L; 设计中取s2=15mg/L,则:e=(6)内回流比

R内=

e 1e4715100%=% 47s1s2100% s1式中:R内—内回流比。

R内=3、平面尺寸计算 (1)总有效容积

V=

Qt 240.5B= 在本设计中取R内=110%。

10.5B式中:V—总有效容积;

Q—进水量(m3/d)按平均流量计;

t—水力停留时间。

V=

606038=20201m3

24(大于3万吨按平均流量计,小于3万吨按最大流量计)

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各段的水力停留时间比值为A1:A2:O=1:1:3,则每段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厌氧段水力停留时间t1=;

缺氧段水力停留时间t2=; 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t3=。

(2)平面尺寸

曝气池总面积:A=

V h式中:A—曝气池总面积;

h—曝气池有效水深,设计中取h=4.2m。

- 3 -

-

A=

每组曝气池的面积:A1=

A N20201=4809.76m2

4.2 式中:A1—每座曝气池的表面积; N—曝气池个数,设计中取N=2。

A1=

4809.76= 2每组曝气池共设5个廊道,第1廊道为厌氧段,第2廊道为缺氧段,后3个廊道为好氧段,每个廊道宽为7.0m。则每个廊道

l=

A1 bn式中:l—曝气池廊道厂(m); b—每个廊道宽(m);

n—个数。

设计中取b=7.0m,n=5,则:l=

2404.88=68.8m=69m。 57厌氧—缺氧—好氧池平面布置如下图(4—1)所示:

- 4 -

-

图4—1 厌氧—缺氧—好氧池平面图

4、进出水系统

(1)曝气池的进水设计

初沉池池的来水通过DN1200mm的管道进入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曝气池首段的

0.996m3/s0.996进水渠道,管道内水流速度为0.88m/s(v===0.88m/s)。在进水

11d21.2244渠道内水流分别流向两侧,从厌氧段进入进水渠道宽为1.2m,渠道内水深为1.0m,则渠道内最大水流速度:

v1=

QS

Nb1h1

式中:v1—渠道内最大水流速度;

b1—渠道(m);

h1—进水渠道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b1=1.2m,h1=1.0m。v1=

0.996=0.415m/m

21.21.0 反应池采用潜孔进水(如图4—2所示),孔口面积:

QSF= Nv2式中:F—每座反应池所需过水孔面积(m2);

V2—孔口流速(m/s),一般采用~1.5m/s,设计中取v2=0.4m/s。

则: F=

0.996

=1.25m2

20.4设每个孔口尺寸为0.5m×0.5m,则n为孔口数:

n=

F f式中:n—孔口数(个);

f—每个孔口面积(m2)。

n=

(2)曝气池的出水设计

1.25=5(个)

0.50.5- 5 -

-

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的出水采用矩形薄壁堰

Q 堰上水头: H=mb2g3 2 式中:H—堰上水头(m);

Q—每座反应池出水量(m3/s),指污水最大流量(0.996m3/s)

与回流污泥量、硝化液回流量之和(×160%m3/s)(Qp=

60603=0.701m3/s);

243600 m—流量系数,一般采用~; b—堰宽(m)与反应廊宽等宽。 设计中取 m=,b=7.0m,则:

0.9960.7011600 H= 20.47.029.8023=0.194m 设计中取0.2m。

厌氧—缺氧—好氧池最大出水流量为+×100%=1.713m3/s,出水采用DN1600的管道送至二沉池,管内流速为0.85m/s(v=

1.7131.713==0.85m/s)。 121d1.62445、其它管道设计 (1)污泥回流管

在本设计中,污泥回流比为50%,最大回流比为100%。从二沉池回流过来的污泥,通过两根DN450mm的回流管道,分别进入池端两侧的厌氧段,管内污泥流速为1.10m/s

0.70150%(v=

12d4110.701100%2=1.10m/s)校核v=2=0.7012=2.20m/s。

120.452d4(2)硝化液回流管

硝化液回流比为200%(按最大流量计),从好氧段出水回流至缺氧段首段,硝化

0.701200%液回流管道管径为DN1000,管内流速为0.89m/s (v=

12d412=0.89m/s)。

4、剩余污泥量W,kg/d (1)每日生成的污泥量

- 6 -

-

W1=Y(Sa-Se)QP

式中:W1—每日生成的污泥量(g/d);

Y—污泥产率系数,一般采用~; Sa、Se—分别为进出水浓度(mg/L); Qp—平均的污水流量(m3/d)。

设计中取Y=,Sa=L,Se=20mg/L, Qp=60603m3/d,则:

W1=××60603=5626988.55g/d=5626kg/d

(2)每日消耗的污泥量

W2=KdXv·V

式中:W2—每日由于内源呼吸而消耗的污泥量(g/d); Kd—内源呼吸速率(d),一般采用~; Xv—MLVSS, mg/L, XV=fx=×4000=3000mg/L; V—有效容积(m3)。

设计中取,Kd= d-1则: W2=×3000×20201=4242210g/d=4242.21kg/d (3)不可生物降解和惰性的悬浮物量(MVSS)

该部分TSS=50%,即W3=(Pa-Pe)×50%×Qp

-1

式中:Pa、Pe—进出水SS浓度(mg/L);

设计中取Pa=L,Pe=20mg/L,Qp=60603m3/d,则:

WS=×50%×60603=3439220.25g/d=3439.22kg/d

(4)剩余污泥量

W=W1-W2+W3

W=-+=4824kg/d

污泥含水率按%计,则剩余污泥(湿污泥量): q=

(5)污泥龄

VX W202014Qc== (符合15~20d)

4824w4824==603m3/d

1000(199.2%)1000(199.2%)Qc=

- 7 -

-

5、需氧量计算

O2=aSr+bNr-bND-Cw

式中:O2—需氧量(kg/d);

a、b、c—分别为BOD、NH+4—N和活性污泥氧的当量,

其数值分别为1,,;

Sr—BOD去除量(kg/d),Sr=

174.752060603=9378.31kg/d;

1000 Nr—NH+4—N的去除量(kg/d),设进水中TN均为NH+4—N,全 部被转化去除Nr=

47060603=2848.34kg/d=2848kg/d; 1000 ND—NO-x—N脱氮量(kg/d),脱氮率为%,

ND=

4766.7%60603=1900kg/d;

1000 W—每天生成活性污泥的量(kg/d),W=4824kg/d; 则,O2=1×+×2848-×1900-×4824=6889.03kg/d。

6、供气量的计算

采用网状膜型微孔空气扩散器(如图所示),敷设于距池底0.2m处,淹没水深4.0m,计算温度为30℃。

查表得水中溶解氧饱和度:

CS(20)9.17mg/LCS(30)7.63mg/L;

(1)空气扩散器出口处的绝对压力(Pb):

Pb1.0131059.8103HPa

代入各值得Pb1.0131059.81034.01.405105Pa (2)空气离开曝气池面时,氧的百分比:

Ot21(1EA)100%

7921(1EA)EA—空气扩散器的氧转移效率,对网状膜型微孔空气扩散器,取值12%。

代入EA值,得:Ot21(10.12)100%18.43%

7921(10.12)(3)曝气池混合液中平均氧饱和度(按最不利的温度条件考虑):

- 8 -

-

PbOtOsb(T)CS 5422.02610最不利温度条件,按30℃考虑,代入各值,得:

Osb(30)1.40510518.437.632.026105428.54mg/L

RCs(20)(4)换算为在20℃条件下,脱氧清水的充氧:

R0Csb(T)C1.024T20

取值α=;β=;C=;ρ=代入各值,得:

9.1724R0415kg/h (3020)0.820.951.08.542.01.0246889.03(5)曝气池平均时供气量:

GsR0100 0.3EA41510011527m3/h

0.31211527(6)去除每kgBOD5的供气量:2429.50m3空气/kgBOD

9378.3111527(7)每m3污水的供气量:244.56m3空气/kgBOD

60603代入各值,得 Gs(8)本系统的空气总用量:

除采用鼓风曝气外,本系统还采用空气在回流污泥井提升污泥,空气量按回流污泥量的8倍考虑,污泥回流比R取值50%,这样,提升回流污泥所需空气量为:

80.56060310100.5m3/h

24总需气量: 11527+=21627.5m3/h 9、空气管系统计算

按图4—1所示的曝气池平面图,布置空气管道,在相邻的两个廊道的隔墙上设一根干管,共3根干管。在每根干管上设10对配气竖管,共20条配气竖管。全曝气池共设60条配气竖管。每根配气竖管的供气量为:

曝气池平面面积为:

11527586m3/h 606×7×69=2898m2

每个空气扩散器的服务面积按0.49 m2计,则所需空气扩散器的总数为:

- 9 -

-

28985914个 0.49为安全计,在本设计中采用6000个空气扩散器,每个竖管上安设的空气扩散器的数目为:

6000100个 60115271.92m3/h 6000每个空气扩散器的配气量为:

将已布置的空气管路及布设的空气扩散器绘制成空气管路计算图(如图4—3及图4—4所示),用以进行计算。

布置的空气管路及布设的空气扩散器绘制成空气管路计算图,如图~

图4—3 空气管路计算

- 10 -

-

图4—4 空气管路计算

选择一条从鼓风机房开始的最远最长的管路作为计算管路。在空气流量变化处设计算节点,统一编号后列表进行空气管道计算。

空气干管和支管以及配气竖管的管径,根据通过的空气量和相应的流速按附录2加以确定。计算结果列入计算表中第6项。

空气管路的局部阻力损失,根据配件的类型折算成当量长度l+l0(m),(l为管段长度)计算结果列入计算表中的8、9两项。

空气管道的沿程阻力损失,根据空气管的管径(D)mm、空气量m3/min、计算温度℃和曝气头部的淹没水深,查附录3求得,结果列入计算表的第10项。

将表4—2中11项各值累加,得空气管道系统的总压力损失为: ∑(h1+h2)=×=

网状莫空气扩散器的压力损失为 kPa,则总压力损失为 +=

为安全计,设计取值。 10、空气机的选定

空气扩散装置安装在距曝气池池底0.2m处,因此,空压机所需压力为:

P=()×=49kPa

空压机供气量:

- 11 -

-

11527+= m3/h= m3/min

根据所需压力及空气量,决定采用LG60型空压机机8台,该型空压机风压为50kpa,风量60m3/min

正常条件下,6台工作, 2台备用;高负荷时,7台工作,1台备用。 11、硝化液回流泵的设计:

(1)硝化液的回流量:R内=200%,则

QN=Q×R内=60603×200%=121206 m3/d=5050.25 m3/h=1.4m3/s 硝化液的回流对应2个生物池,则单组的流量为:

1.433

0.7m/s =2520m/h 2(2)选泵:

本设计采用混流泵进行硝化液回流,将混流泵直接布置在出水堰外端,无须设泵房,可认为将生物池与泵房合建。

选用400WLⅡ型污水泵3台,2用1备,其性能如下表4-3所示。

- 12 -

管段编号 1 24~23 23~22 22~21 21~20 20~19 19~18 18~17 17~16 16~15 15~14 14~13 13~12 12~11 11~10 10~9 9~8 8~7 7~6 6~5 5~4 4~3 3~2 2~1 管段长度 L m 2 空气流量 m3/h 3 m3/min 4 空气流 管径 速 v D m/s mm 5 6 32 32 32 32 - 配件 管段当 管段计 压力损失 h1+h2 量长度 算长度 L0 L0+L (Pa/m) m m (Pa/m) 8 9 10 11 7 弯头1个 三通1个 三通1个 三通1个 三通1个 三通1个 四通1个 异型管1个 四通1个 异型管1个 四通1个 异型管1个 四通1个 异型管1个 闸门1个 弯头3个 三通1个 三通1个 四通1个 异型管1个 四通1个 异型管1个 四通1个 四通1个 异型管1个 四通1个 四通1个 异型管1个 四通1个 四通1个 异型管1个 四通1个 弯头2个 三通1个 异型管1个 四通1个 异型管1个 8 7 7 7 7 7 7 7 7 7 14 30 96 192 384 768 1152 1536 1920 2304 2688 3072 3456 3840 32 64 — — — — — — 5 5 14 12 11 13 11 13 11 13 10 11 13 12 32 32 50 70 80 90 100 100 150 200 200 250 250 300 300 350 350 500 800 - 13 -

-

合 计 - 14 -

-

表4-3 WL型立式污水污物泵性能参数

汽蚀余电动机 效率量 重量 功率(kw) η(%) (NPSH)r (Kg) (m) 400 79 2500 型号 扬程流量Q 转速n H 3(m/h) (r/min) (m) 2540 980 轴功率 (kW) 400WLⅡ 生产厂家:南京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缺氧设备的选择(以单组池计算)

每格内设潜水搅拌机1台,所需功率按5W/ m3池容计。

缺氧池混合污水所需功率:5×69×7×4=9960W

二次沉淀池的设计:

二次沉淀池采用辐流式沉淀池

4.2.1设计数据:

1、池子的直径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采用6~12; 2、池径不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

4、一般采用机械排泥,也可附有气力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进出水管的布置采用中间进水周边出水;

7、池径<20m时,一般采用中心传动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池径>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其传动装置设在桁架外缘;

8、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转/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度不超过3m/min,一般采用1.5m/min;

9、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整流板的开口面积为池断面积的10~20;

10、浮渣用浮渣刮板收集,刮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

4.2.2 设计计算:

D=2m i=

h1 h2

h3 h4 H5

图 4—5 二沉池计算草图

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15

-

A=

Qmax nq0 式中:Qmax—最大设计流量,m3/h;

q0—表面负荷,m3/,取1.5 m3/;

n —池数,取4个。

A=

2、池子直径

D=

校核实际负荷:q/4F3585.68=597.61m2

41.5=

4597.61=,取D=30m

3.144Qmax43585.683

=1.27m/ 22nD43.14303、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设沉淀时间t=小时,有效水深

h2=q0t =× =3.75m

4、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V=

=5、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积

规范规定:二沉池每人每日污泥量10~21g/cap*d,含水率~%。本设计取16g/p·d,含水率取%

当量人口N=511430人

S—每人每天污泥量,L/(p•d) S=

as1161002.7L/(p•d)

199.4%10000.61000Qmaxt n3585.682.5=2241.05m3

4采用连续排泥,排泥间隔时间按2小时计

V=

16

SNT2.75114302==28.77 m3

1000n1000424 -

式中:N—设计人口数(p);

T—贮泥时间,h。

6、污泥斗以上圆锥部分污泥容积 设池底径向坡度为,池底r1=1m

55则h4(Rr1)=0.7m (151)100100V1==

h43×(R2+Rr1+r12)

3.140.7×(152+15×1+12) 3 =176.57m3>28.77m3 7、沉淀池总高度

H=h1+ h2+ h3+ h4

式中:h1—超高,一般取;

h3—缓冲层高度。 H =+++ =5.25m

8、池边高度

H/=h1+h2+h3=++=4.55m 9、径深比校核

D/h2=30/=8 合格(6~12之间符合要求)

10、集水槽堰负荷校核

设集水槽堰双面出水,则集水槽出水堰的堰负荷为:

996.02Qmax4=[L/m·s]<1.7 L/(m·s) q0==

2D23.14304.2.3 吸泥设备的选择:

选用ZBX型周边传动吸泥机,主要用于污水生化处理工艺中辐流失二次沉淀池的排泥,其主要性能参数见下表4—4所示:

表4—4 ZBX型周边传动吸泥机主要性能参数

型号 池径D (m) 周边线速度 (m/min) 功率 (kw) 压缩空气压力(MPa) 生产厂 17

-

ZBX—30 30 ×2 扬州天雨给排水设备公司 4.2.4 沉淀池进水管路计算:

1、设计参数:V1=~0.8m/s V2=~0.4m/s V3=~0.2m/s

1 V4=0.05m/s h=0.8m b=h=0.4m

22、池内管路的计算及校核:

本设计采用4座二次沉淀池,单池流量为:

Q=

Qmax0.996==0.249m3/s 44 进水管:取D1=700mm,得V1=0.65m/s,在~0.8m/s之间 取D2=1000mm,得V2=0.32m/s,在~0.4m/s之间 中心管开六个孔,开孔尺寸600×800,则:

Q0.249V3===0.17m/s,符合要求 nbh60.60.8 取V4=0.05 m/s D4=

4Q40.24912=2.71m

3.140.05V4D2=

23、穿孔挡板的设计 (1)挡板为钢板

(2)穿孔挡板的高度为有效水深的1/2~1/3,取1/2,超高取0.3m,则挡板的高度为:

11h=h2+=×+=2.175m

22(3)挡板上的开孔面积占总面积的10~20%,可取为15%,则挡板面积为:

F=D4h=××=18.51m2

开孔率取15%,孔径为100mm,则开孔个数为: 4F15%418.5115% n==≈354个 23.140.010.14.2.5 拦浮渣设施及出水堰计算:

1、拦浮渣设施:

浮渣用刮泥板收集,刮泥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设置浮渣挡板,以降低后续构筑物的负荷

2、出水堰的计算

本设计中出水堰采用环形双出水堰,溢流堰形式采用90º等腰直角三角形双

18

-

出水堰,且内外堰之间距离为~0.5m,取0.5m,沉淀池直径30m,取外堰直径29m,内堰直径28m,则堰口负荷为:

q=Q×1000/[π×(D1+D2)]=

0.2491000=1.39L/(ms)

3.142928设过堰水深为45mm,查手册1中表16—1得:Q0=0.601L/s

0.2491000则溢流堰个数:n= Q/ Q0==415个

0.601双堰周长:L=π×(29+28)=×(29+28)=178.98m 外堰长:L1=π×29=×29=91.06m 内堰长:L2=π×28=87.92m

过堰水面距堰板顶取0.05m,则每个三角堰堰口长度为:

+×2=0.19m

则所做堰口总数为:n=3、出水槽的计算

出水槽宽设计为1.0 m,槽内水深0.6m

0.249则流速V==0.415m/s 介于~0.6m/s之间,符合要求

1.00.64、配水设施:

在污水厂中,处理构筑物因建成两座或两座以上并联运行,如配水不均一部分构筑物超负荷,处理效果就会很低,另一部分构筑物达不到设计负荷,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实现均匀配水应在构筑物前设置有效的配水设施。

1(1)设计参数:V1=~1.0m/s V2=×V1 V3=V1

41V4=0.2 m/s< V3 V5=V1 V6=0.6 m/s

8(2)进水管路计算

① 取进水管径D1=1200mm,知Q=0.996m3/s

V1=

4Q40.996==0.88m/s 221.2D1178.98=942>415个,符合条件 0.19② 上升竖管流速V2=0.6V1=×=0.53m/s

D2=

40.9964Q==1.55m,取1600mm

0.53V2③ 竖管喇叭口流速V3=

1V1=0.22m/s 419

-

D3=

40.9964Q==2.40m, 取2500mm

0.22V30④ 竖管喇叭口长度,取角度α=30

h=

⑤ 喇叭口上部水深

已知V4=0.2m/s,由πD3hV4=Qmax,得:

h/=

⑥ 配水井尺寸D5

Qmax0.996==0.63m

D3V43.142.50.22.51.6tg300=0.26m 20.881V5=V1==0.11m/s

881Q=π×(D52- D22)×V5 4D5=

⑦ 配水管直径

作为沉淀池进水管直径采用D=900mm

11Qmax0.99622V===0.8m/s 11D23.140.9244⑧ 沉淀池出水渠断面

沉淀池出水渠,水深1m,渠宽

0.249V==0.51m/s 0.70.7⑨ 集水井尺寸

集水井内部隔墙厚取300mmn V6=0.6 m/s h=1m

1Qmax(D6D520.2)hV6

2D62Qmax20.996D520.23.7520.27.47m hV610.640.9964Q21.62=3.75m D2=

0.11V520

-

去向接触池去向沉淀池去向沉淀池

图4—6 二沉池集配水井草图

21

-

第5章 污泥系统处理工艺设计

工艺流程的选择: 5.1.1 概述:

在污泥处理的过程中,分离和产生出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含水率高,容积大,不便于输送于处置;同时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使污泥易腐化发臭,此外污泥还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并达到如下四个目的:

(1)稳定化 去除污泥中的有机物; (2)减量化 降低含水率,减小污泥体积; (3)无害化 杀死寄生虫卵和病原微生物; (4)污泥综合利用 实现污泥资源化。

5.1.2 处理工艺流程选择:

(1)生污泥——浓缩——消化——机械脱水——最终处理 (2)生污泥——浓缩——机械脱水——最终处理

(3)生污泥——浓缩——消化——机械脱水——焚烧——最终处理 本设计采用流程(1)为最终污泥处理工艺,操作简单,节省投资,可降低运行管理费用。

5.1.3 污泥处理流程:

处理流程见下图5—1所示

剩余污泥 浓缩池 一级消化 二级消化 机械脱水

初沉池污泥 泥饼外运

图5—1 污泥处理流程图

回流污泥泵房

5.2.1 回流污泥量的计算

QR=RQ=60603×100%=60603m3/d= 2525.125m3/h =0.701m3/s= 701L/s

式中: QR—回流污泥量;

Q—二沉池污泥量;

22

-

R—回流比,100%。

5.2.2 污泥提升设备的选择及设计:

污泥提升设备主要有污泥泵、空气提升器和螺旋泵

本设计为减少提升过程中的复氧,使缺氧段DO最低,以利于脱氮除磷。故提升设备采用潜污泵。

污泥由二沉池流入集泥井,再由潜污泵打到A2/O池前的厌氧段,污泥的提升高度为10m左右。

根据污泥量选用五台250QW700-11-37污泥泵,四用一备,其性能参数如下表5—1所示:

表5-1 250QW700-11-37污泥泵性能参数

型号 流量 Q(m/h) 700 3扬程 功率效率 生产厂家 江苏亚太泵业集团公司 H(m) (kw) (%) 11 37 250QW700-11-37 浓缩池的设计:

污泥浓缩池选用辐流浓缩池

5.3.1 剩余泥量计算:

由曝气池的剩余污泥量可知:进入浓缩池的污泥量(湿污泥量)q=603m3/d, 则进入浓缩池的剩余污泥量为0.007m3/s,采用二个浓缩池,则单池流量为:

Q=2=0.0035m3/s=12.6 m3/h

5.3.2 浓缩池尺寸的设计:

1、初沉池污泥量

Q1=

式中:Q1—初沉池污泥量,m3/h;

S—每人每天污泥量,L/(人.d); N—设计人口当量,人。

设计中取初沉池每人每天产生污泥量S=0.4L/(人.d),P=97%,则:

SN0.4511430Q1===204.572m3/d=8.52 m3/h

100010002、剩余污泥量

23

SN 1000 -

由A2/O工艺计算知,Q2=603m3/d = 25.2m3/h 则单个浓缩池:

Q=2 =12.6 m3/h

3、浓缩池几何尺寸的确定 浓缩池计算草图如图5-1所示

图6-2 浓缩池计算草图

一般情况下,浓缩池直径为有效水深的2倍,即:

D2,D=2h1 h1设浓缩池有效水深h1=4.0m,则D=8m 则浓缩池锥体部分的体积

31D1V1=tan4.03tan20=24.39m3

323浓缩池柱体部分的体积 V2=

D24H8244=201.06 m3

取污泥浓缩时间为12小时

V1+V2=+=225.45m3>Q×12=151.2m3

则实际有效水深:

24

-

h1/=

4、分离污水量

151.224.39=2.52m

4.02Q(PP0)

(100P0)q=

式中:

P—浓缩前污泥含水率,取99%; P—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取97%; 则:

q=

Q(PP0)0.0035(9997)==0.0023m3/s

(100P0)(10097)所以分离污水量为: Q、=q×T=×3600×12=99.36m3 5、浓缩污泥量

Q、=

Q(100P)

(100P0)式中:P—浓缩前污泥含水率;取99%

P0—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取97%

则: Q、=

Q(100P)0.0035(10099)==0.001167m3/s=100.83m3/d

(100P0)(10097) 则剩余污泥浓缩污泥总量:Q3=QT=×3600×12=50.41m3

初沉浓缩污泥总量:Q4=剩余污泥浓缩后泥位:

1DDQ3tan20322Dh1/=tan20 22D218850.41tan203228 = tan20 2282 =1.97m

22Q1T8.5212=51.12 m3 22

加入初沉污泥后的泥位:

25

-

1DDQ3Q4tan20322Dh1=tan20 22D218850.4151.12tan203228 =tan20 2282 =2.99m

22D8h2=tan20=tan20=1.5m

22取超高h3=0.3m,则浓缩池总高度为:

H=h1+h2+h3=++=4.32m 6、溢流管

溢流水量0.0023m3/s,设溢流管管径DN200mm,管内流速v=0.29m/s 7、排泥管

剩余污泥量0.001167m3/s,泥量很小,采用污泥管道最小管径DN200mm,间歇排泥。

贮泥池计算:

贮泥池用来贮存来自初沉池和浓缩池的污泥。由于污泥量不大,本设计采用1座贮泥池,贮泥池采用竖流沉淀池。 1、贮泥池设计进泥量

Q=Q1Q2

式中:Q—每日产生污泥量,m3/d;

Q1—初沉池污泥量,m3/d;

Q2—浓缩池剩余污泥量,m3/d。

由前面结果可知,Q1=

SN0.4511430==204.572m3/d;每日排泥6次,排泥间10001000隔4h,每次排泥量m3/s;Q2=×2=201.66m3/d。

每日产生污泥量为Q=+=m3/d 2、贮泥池的容积

26

-

VQt 24n式中:V——贮泥池的计算容积,m3;

Q——每日产泥量,m3/d; t——贮泥时间,一般采用8~12h; n——贮泥池个数。

设计中取t=8h,n=1

V=

406.2328=m3

241贮泥池设计容积

1 V=a2h2h3(a2abb2)

3 h3=tan(a-b)/2

式中:V——贮泥池容积,m3;

h2——贮泥池有效水深,m; h3——污泥斗高度,m;

a ——污泥贮池边长,m; b ——污泥斗底边长,m;

n ——污泥贮池的个数,一般采用两个;

——污泥斗倾角,一般采用60°.

设计中取n=1个,a=6.0m, h2=3.0m,污泥斗底为正方形,边长b=1.0m。

h3=tan60(61)4.33m 21222

V=6×3+××(6+6×1+1)=m3>m3符合要求。

33、贮泥池的高度:

h=h1+h2+h3

式中:h ——污泥贮池高度,m;

h1——超高,m;

27

-

h2——贮泥池有效高度,m; h3——污泥斗高m。

h=++=7.63m ,设计中取h=7.7m。

4、管道部分

贮泥池中设DN=200mm的吸泥管1根,共设有3根进泥管,1根来自初沉池,

管径DN150mm,另两根来自污泥浓缩池,管径均为100mm。贮泥池示意图:

6000 300 3000 7700 4330 1000

图5—2 贮泥池

5.5污泥消化池:

污泥消化的目的是为了使污泥中的有机质,变成稳定的腐殖质,同时可以减少污泥体积,并改善污泥性质,使之易于脱水,减少和控制病原微生物,获得有用副产物沼气等。目前污泥消化主要采用厌氧消化,主要处理构筑物为消化池。

设计采用中温二级消化处理,消化池的停留时间天数为30d,其中一级消化池为20d,二级消化为10d,消化池控制温度33~35度,计算温度为35度,新鲜污泥年平均温度度,日平均最低温度12度,池外介质为空气时全年平均气温为18.2°C,冬季室外气温6°C,池外介质为土壤时,全年平均气温20度,冬季土壤计算温度为12度。一级消化进行加热搅拌;二级消化不加热,不搅拌,均采用固定盖式消化池。

5.5.1消化池容积计算:

28

-

1、一级消化池容积:

VQ np式中:Q-污泥量(m3/d);

p-投配率(%),一般中温一级消化池采用5%~8%,取5%; n-消化池个数(个),取2个。 则每座池子的有效容积为:

V=

2、各部分尺寸的确定:

(1)消化池直径采用D=20m; (2)集气罩的直径d1

一般采用1~2m;设计中取2m; (3)池底锥底直径d2

一般采用~2m;设计中取2m; (4)集气罩高度h1

一般采用1~2m,设计中取1.5m; (5)上锥体高度h2

406.232=4062.32m3

5%2Dd1h2=tan1

2式中:α1-上锥体倾角,一般采用150~300。

设计中取200,则:

202.0h2=tan20=3.28m,取3.5 m。

2(6)消化池柱体高度h3应大于D/2=10m ,采用10.5m; (7)下锥体高度h4

Dd2 h4 =tgα2229

-

式中:α2-下锥体倾角,一般采用50~150。

设计中取α2 = 150,则:

202.0h4=tan15=2.41m,取2.5m。

2(8)消化池总高度

H=h1+h2+h3+h4=+++=18m

总高度和圆锥直径的比例:

H18= =,符合(~1)的要求。 D203、各部分容积计算:

3.1422h1=1.5= 4.71m3 (1)集气罩容积:V1=44D2d12(2)弓形部分容积:V2h233h2542.09577.43mm3

62211(3)圆柱部分容积:V3=D2h33.1420210.5=3297m3

44d12(4)下锥部分容积:

D2Dd2d22V4h4185.89m33 = 290.45 m

3422(5)消化池有效容积V0:

V0=V2+ V 3+ V 4=+3297+=4164.88m3>4062.32m3,符合要求。

4、二级消化池容积:

V=

Q nP式中:Q—污泥量,m³/d;

P—投配率(%),二级消化池一般采用10% ; n—消化池个数。

由前面资料得知Q=406.232m³/d,采用1座二级消化池,则二级消化池的有效容积

V=

406.232=4062.32m3

110%30

-

由于二级消化池单池容积与一级消化池相同,因此二级消化池各部分的尺寸同一级消化池。

5.5.2消化池平面尺寸计算

1、池盖表面积 集气罩表面积:

11F1=d1d1h1=3.1423.1421.5=10.99m2

4 4

池顶表面积: F24m32.5220=54.17m2 4h22D49.8944 池盖表面积:F1+F2=+=65.16m2 2、池壁表面积: 地面以上部分:

F3=π·D·h5=×20×=533.8m2

地面以下部分:

F4=π·D·h6=×20×2=125.6m2

3、池底表面积为:

Ddd2022F5=l22= 9.14=318.83m2

222222其中l222029.14m

2cos105.5.3消化池热工计算

1、提高新鲜污泥温度的耗热量:

每座一级消化池投配的最大生污泥量,投配率采用5%,则:

V\"TDTS1000V228.69mQ1243

01DC0DC0SCs0CV\"TDTS228.693517.31000Q11000Q1max2424''0SC2Q1max228.6935121000Q2F2K2TDTA1.2Q2F224K2;

TA-室外大气平均气温(0C),TA=18.2℃;

31

-

''℃。21.5 CTA-冬季室外计算温度(0C),TA6

Q2=××()×= k·cal/h 全年最大耗热量:

Q2max=F2K2cal/h TDTA1.2=××(35-6)×=·

(2)壁在地面以上部分全年耗热量 :

全年平均耗热量:

Q3F3K3TDTA1.2

式中:Q3-地面上池壁平均耗热量(k·cal/h);

F3-地面上池壁表面积(m2);

K3-池壁传热系数〔kcal/(m2h0C)〕,一般采用。

Q3=×××= k·cal/h

全年最大耗热量 :

 Q3max=F3K3cal/h TDTA1.2=××(35-6)×=·

(3)壁在地面以下部分全年耗热量:

全年平均耗热量:

Q4F4K4TDTB1.2

式中:Q4-地面下池壁平均耗热量(kcal/h);

F4-地面下池壁表面积(m2);

K4-池壁传热系数〔kcal/(m2h0C)〕,地面以下一般采

(m2h0C);

TB-池外介质为土壤时,TB=20℃,TB/ =12℃。 Q4=××(35-20)×= k·cal/h 全年最大耗热量:

 Q4max=F4K4cal/h TDTB1.2=××(35-12)×=·

(4)底部全年耗热量:

32

-

全年平均耗热量:

Q5F5K5TDTB1.2

式中:Q5-池底部平均耗热量(kcal/h);

F5-池底部表面积(m2);

K5-池壁传热系数〔kcal/(m2h0C)〕,地面以下一般采用

(m2h0C); Q5=××(35-20)×=·cal/h

全年最大耗热量:

Q5max=F5K5cal/h TDTB1.2=××(35-12)×=·

(5)每座消化池池体全年耗热量:

全年平均耗热量:

Q0Q2Q3Q4Q5 =+++ =h 全年最大耗热量:

Q0maxQ2maxQ3maxQ4maxQ5max =+++ =h 3、消化池总耗热量:

全年平均耗热量:QQ0Q1=+=h;全年最大耗热量:

QmaxQ0maxQ1max=+=h。

4、消化池保温结构厚度计算

有公式 : =KB

式中:-消化池混凝土结构层厚度(mm);

33

-

-钢筋混凝土的导热系数; B-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K2-传热系数。

计算保温层厚度,分别将池盖、池底、池壁的各值代入上式,经计算得池盖的保温层厚度为25mm,池壁的保温层厚度为27mm,池底的保温层厚度为34mm,均以34mm计,设计中出于安全考虑,乘以的修正系数,实际可采用50mm。

二级消化池的保温结构材料及厚度均与一级消化池相同。热工计算仅适用于一级消化池,二级消化池无加热与搅拌设备,仅利用余热继续进行消化。

5.5.4污泥加热方式

目前常用的污泥加热方法有外加热法、蒸汽直接加热法。蒸汽直接加入法直接往污泥中注入高温蒸汽,设备投资省,操作简单,热效率高,但容易出现局部过热现象。

本设计采用蒸汽直接加热法。

GQmax II0式中:G—注入蒸汽量(kg/h);

Qmax—污泥消化池最大耗热量(kcal/h);

I—饱和蒸汽的含热量(kcal/kg);

I0—消化温度的含热量(kcal/kg)。

设计中取Qmax=h,蒸汽温度以110℃计,I=kg;消化污泥温度以35℃计,I0=35 kcal/kg,则:

G=

237414.11=390.81kg/h

642.5355.5.5搅拌设备设计

由于厌氧消化是由微生物与底物的接触反应,因此必须使二者充分混合,混

合同时能使池温和浓度均匀,防止污泥分层和形成浮渣,故厌氧消化需设混合搅拌设备。消化池中污泥的搅拌方法可分为沼气搅拌、水泵搅拌、水射器搅拌、螺旋桨搅拌等方式。

本设计采用沼气搅拌。

34

-

用消化池产生的沼气,经压缩机加压后送入池内进行搅拌。特点是没有机械磨损,搅拌力大,范围广。

设计中采用多路曝气管或沼气搅拌,即将沼气从贮气罐中抽出,经沼气压缩后通过插入消化池污泥中的竖管进行曝气搅拌。多路曝气管的竖管延伸至距池底1.5m,呈环形布置。 1、搅拌用气量

qq0V 1000

式中:q—单池搅拌用气总量,m ³/s

q0—搅拌单位用气量,m3/(min.1000m3),一般采用5~

7m3/(min.1000m3)

V—消化池有效容积,m³ 设计中取q0=6m3/(min.1000m3)

q=6×1000=m3/min=m3/s

2、沼气曝气管直径的选择

Aq/v

式中:A—沼气曝气立管的总面积,m²

v—管内沼气流速,m/s,一般采用7~15 m/s 设计中取v=10m/s,则需立管的总面积

, A=10=0.0406m2

设计中选用立管管径DN=70mm,每根断面面积为0.00385m2

n==根, 为方便布置设计中取12根立管。 实际流速v=q/A=

0.406=8.79m/s,符合要求。

120.003855.5.6消化后的污泥量计算

1、一级消化后的污泥量:

一级消化降解了部分可消化有机物,同时一级消化不排除上清液,消化前后污泥含水量不变,有下式成立:

V2P2V1P1

35

-

1P V21P2V11P1VRdm

式中:V1—一级消化前生污泥量(m3/d); V2—一级消化后生污泥量(m3/d); P,取97%; 1—生污泥含水率(%) P2—一级消化污泥含水率(%);

PV—生污泥中有机物含量(%),一般采用65%; Rd—污泥可消化程度(%),一般采用50%;

m—一级消化占可消化程度的比例(%),一般采用70%~80%,取80%。

设计中取V1=406.232m3/d,P1 =97%,m=80% 代入计算得:V2=402.91m3/d,P2=%。 一级消化池单池排泥量为:2=m3/d。 2、二级消化后污泥量:

消化浓缩后污泥含水率由一级消化前的97%降至二级消化后的95%,每日二级消化池排除污泥:

V3=

100P1V11PvRd

100P2式中:V1—生污泥量,m3/d;

3 V3—二级消化后污泥量,m/d;

P1—生污泥含水率,%;

P3—二级消化后污泥含水率%,取95%;其它符号同上。

设计中取P197%,P395%,V1=m3/d

V3=

10097406.232165%50%=164.52m3/d

10095 二级消化池采用的是一座,排泥量为164.52m3/d

36

-

3、二级消化池上清液排放量:

整个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上清液由二级消化池排除 V/=V1P1-V3P3=×97%-×95%=237.75m3/d

5.5.7沼气产量

1、消化池降解的污泥量:

X=(1-P1)·V1·Pv·Rd×1000,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则: X=(1-97%)××65%×50%×1000=3960.76kg/d

2、消化池的产气量:

qaX

式中:a-污泥沼气产率,一般采用~m3/kg,设计取m3/kg。

q=×=3564.69m3/d=0.041m3/s

5.5.8一级消化池管道系统

1、进泥管:

QQ1Q2 n式中:Q—进泥管投泥量;(m3/d) Q1—投加生污泥量;(m3/d) Q2—循环污泥量;(m3/d) n—消化池数;(m3/d) 设计中取Q2=2Q1,n=2,则:

Q=

406.232406.2322=609.35m3/d

2609.35=0.014m3/s

123600采用间歇投配,每日运行12h,则投配泵的流量为: Q=

污泥投配管采用DN 150mm的管径,则污泥管内流速为:

v1=

2、排泥管

一级消化池的单池排泥量为m3/d,采用间歇排泥,每日运行3h,排泥管采用DN150mm的管径,则管内污泥流速为:

37

4Q40.014==0.80m/s 22D13.140.15 -

Q= v2=3、循环污泥管

201.45=0.019m3/s

3360040.0194Q==1.06m/s 2D223.140.15循环污泥管采用DN150mm的管径,采用间歇运行,每天运行12h,则循环污泥管流量为:

Q=

406.2322=0.009m3/s

21236004Q40.009==0.509m/s 223.140.15D3循环污泥管内流速:v3=4、取样管:

在消化池的不同位置设置2根DN50mm的取样管,以观察消化池的运行情况,保证消化池较好的消化。 5、沼气集气管的设计计算 QQ1Q2 Q1 v5=

qa

n864004Q 2D5式中:Q—集气管沼气流量(m3/s);

Q1—消化池产生的沼气流量(m3/s); Q2—搅拌所需沼气流量(m3/s); q—每日产生沼气总量(m3/d);

a—一级消化池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比率(%),一般采用80%; n—一级消化池数量; v—集气管内沼气流速(m/s); D—沼气集气管直径(mm)。

设计中取Q2=0.46m/s,q=4013.51m3/d,沼气管DN=300mm,n=2,则:

Q1=

4013.510.8=0.0186m3/s

286400Q=+=0.4786m3/s

38

-

V5=

4Q40.4786==6.8m/s,符合v≤7~8m/s要求。 223.140.3D5设计中取最高时产气量为平均产气量的2倍,最高时产气量为:

Qmax=2Q1+Q2=×2+=0.4972m3/s

v5=6、溢流管

为防止消化池内液位超过限定的最高液位,池内设溢流管,采用溢流管DN=200mm。溢流管水封高度为0.8m,水封的作用是防止池内沼气沿溢流管泄漏。

4Q40.4972==7.0m/s 22D53.140.35.5.9二级消化池管路

二级消化池采用浮动罩式消化池,不加热、不搅拌。二级消化池管路主要有

进泥管、排泥管、沼气管、上清液排放管、取样管等。 1、进泥管:

二级消化池1座,采用间歇进泥的运行方式,每日进泥时间3h

Q=

V2

nt136004Q(式中符号意义同上) 2D1

v1=

设计中V2=402.91m3/d,n=1,t1=3h,则: Q=

402.91=0.037m3/s

133600采用DN200mm的管径,则污泥管内流速为:

v1=

2、排泥管

Q=

V2

nt236004Q (式中符号意义同上) 2D2

4Q40.037==1.19m/s 22D13.140.2 v2=

39

-

设计中D2=150mm,V2=164.52m3/d,n=1,t=3h 则:Q=

V2164.52==0.0152 m3/s

nt23600133600排泥管采用DN150mm的管径,则管内流速为:

v2=

3、沼气管 Q= v3=

4Q40.0152==0.86m/s 220.15D2qb

n864004Q 2D3式中: Q—二级消化池单池沼气流量(m3/s);

q—每日产生沼气总量(m3/d);

b—二级消化池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比率(%),一般采用20%; n—二级消化池数量; v—管内沼气流速(m/s); D—沼气管直径(mm)。

设计中取q=3564.69m3/d,沼气管DN=100mm,n=1,则: Q= v3=

3564.690.2=0.0083m3/s

1864004Q40.0083==1.05m/s D323.140.12设计中取最高时产气量为平均产气量的2倍,最高时产气量为:

v3=

4、上清液排放管

4Q40.00832==2.11m/s 223.140.1D3V'Qnt3600 v4=

4QD42

40

-

式中: V/—二级消化池上清液排放的总量,(m3/d)

Q—上清液排放管设计流量,(m3/s) t-上清液排放时间,(h),采用进泥时间。 D-上清液排放管径,(mm),采用200mm。

设计中取V/=m3/d,则:

Q=

管内流速为:v4=

237.75=m3/d

1336004Q40.022==0.701m/s 22D43.140.25.5.10贮气柜

设计中采用单级低压浮盖式贮气柜,贮气柜设计计算如下:

1、贮气柜最大调节容积:

Vqc

式中:V-贮气柜最大调节容量;(m3)

q-沼气产量;(m3/d)

c-容积调节比率,一般25~40%,取35%。

则:V=×=1247.64m3 2、贮气柜外形尺寸

nD2VH

4式中:V-贮气柜最大调节容量;(m3)

D-贮气柜直径;(m) H-贮气柜高度;(m) n-贮气柜数量; 设计中取D=,n=1,则:

H=341247.64=8.91m,设计中取9.5m 23.1411.5D==×=14.25m,设计中取15m

41

-

5.5.11 沼气压缩机

1、沼气量 Q=nq

式中:Q—搅拌沼气用量(m3/min); n—一级消化池数量;

q—单池搅拌沼气用量(m3/s)。 设计中取q=0.406m3/s,n=2 Q=×2=0.812m3/s=49m3/min 2、排气压力

H=h1+h2+h3

式中:h1—沼气管淹没深度(m); h2—沼气柜水封压力(m); h3—管道压力损失(m)。 设计中取h1=11.5m,h2=0.4m,h3=5.0m H=16.9m水柱,设计中取20m水柱。

污泥脱水

从消化池排出的污泥,含水率仍然很高,污泥体积仍然很大,因此,需进行强制脱水,常用的污泥脱水方式有,压滤脱水、离心脱水、自然干化、焚烧等,本设计采用压滤脱水,使用带式压滤机,带式压滤机有如下优点: (1) 运行可连续运转,生产效率高,噪音小; (2) 耗电少,仅为真空过滤机的十分之一; (3) 低速运转时,维护管理简单,运行稳定可靠; (4) 运行费用低,附件设备较少。

5.6.1脱水后污泥量

100P1QQ0100P2

MQ1P21000 式中:Q-脱水后污泥量;(m3/d)

42

-

Q0-脱水前污泥量;(m3/d)

P1-脱水前污泥含水率,取95% P2-脱水后污泥含水率,取75% M-脱水后干污泥重量(kgd) 所以,Q=164.5210095=m3/d

10075则脱水后干污泥量:

M=××1000=8226kg/d

污泥脱水后形成泥饼用小车将其运走,分离液返回处理系统前端进行处理。

5.6.2带式压滤机的选择

根据产生的污泥量,选择DY-3000型带式压滤机2台,其中一用一备,工作时间为12h,干污泥产量为800kg/h,泥饼含水率为75%,絮凝剂PAC投量为干污泥投量的%,所以每天处理泥量为m=800×12×1=9600kg/d,可以满足要求。外形尺寸长×宽×高=a×b×c=6400×3570×1950mm 。

5.6.3附属设备

1、污泥贮池

V'VQT0式中:Q-脱水污泥量 (m3/h) ;

V0-二级消化池的排泥量 (m/d) ;

3

T-排泥时间 (h)。

设计中取V0=164.52m3/d,采用间歇排泥,排泥时间T=4小时。带式压滤机工作周期t=12小时,则每小时脱水污泥量为:

Q=12=13.71m3/h

所以,V/=109.68m3贮泥池采用方形池体,取边长a=6m,污泥斗底边长b=2m,污泥有效高度取3.0m,超高取0.3m,污泥斗倾角取55°,共采用1座。所以,污泥斗容积为:

43

-

1V=a2h2h3a2abb2n

3ab62h3=tan55=tan55=2.86m

22

式中:V—污泥贮池容积(m);

h2—污泥贮池有效深度(m);

h3—污泥斗高度(m)。

a—边长(m)

b—污泥斗底边长(m)

n—污泥贮池个数

a—污泥斗倾角,一般采用55°

1V=623.02.866262221=157.57m3>109.68m3,符合要求。

3污泥贮池总高:H=h1+h2+h3=++=6.16m 2、溶药系统

Ma溶液罐容积:V

1000bn式中:M-干污泥重量(kg/d)

a-药剂投加量,按干污泥重量的~%计算,取% b-药剂浓度,1%~2%,取1%

n-溶液罐个数,本设计取1个,每日配置一次。

所以,V=

82260.2%=0.82m3

10001%2采用DS-500型玻璃钢溶药罐,外形尺寸1400*1300,有效容积1.6m3,搅

44

-

拌机功率.

PAC溶解困难,水解时间长,设计中以PAC水解时间24小时计,需设同样规格溶药罐1个,起到溶药贮药的作用。

采用4台耐腐蚀加药泵,溶药罐、溶解罐各设两个,型号为50PWF,电动机功率. 3、空气净化装置

污泥脱水过程中有臭味产生,设计中采用木屑和生物炭滤床的方式对空气进行净化,采用三组空气净化器,每台带式压滤机上部设有集气罩,由通水机将臭气送至净化器。

5.6.4污泥脱水机房的布置

机房设有4台投药泵,向污泥中投加混凝剂,投加的药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投加药量占污泥干重的%,以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提高压滤机的生产能力,污泥脱水后,由皮带输出,直接由运输车运走。

脱水机房内包括值班室,加药间和污泥外运存车处。

事故干化场

污泥干化场用于在脱水机房发生事故时,用于二级消化池的设施。 1、按贮存3天的贮泥池泥量计算

Q=×3=m3

2、设干化场储泥厚度为1.5m,则面积为

F/=

V493.56==329.04m2 1.5h它实际面积为F=1.25F/=m2 3、围堤高度取0.5m,超高取0.3m

H=+=0.8m

45

-

第6章 污水深度处理

深度处理泵站:

由于二级处理后出水水位比较低,所以在深度处理时,需要将二级出水进行提升。首先二沉池出水进入深度处理泵站集水井,然后通过提升泵加压进入深度

3处理系统。二级出水的水量为Qmax86056.26m3585.68m3h。

d选用4台20SA-22JA型单级双吸中开离心泵,3用1备,其性能参数如下表6—1所示。泵房布置形式与污水泵房相同。水泵外形尺寸如下:L×B×H=2791mm×1400mm×315mm

表6—1 水泵参数表

型号 20SA-22JA 流量 (m3/h) 1300 扬程 (m) 转速 (r/min) 730 配电机功率 (kw) 85 集水池尺寸为,有效水深取2m,取最大一台泵6min的流量作为其容积,则:

V60.36160130m3其长和宽分别为:L×B=16m×8.1m

泵房尺寸:L×B×H=20m×9m×10m

溶解池与溶液池设计:

6.2.1混凝剂的选择及投加量计算:

本设计采用精制硫酸铝作混凝剂,最大投加量a=40mg/L,平均取a=L。 当a=40mg/L时,混凝剂的投加量为:

T=

aQ4086056.26==3442.25kg/d; 10001000aQ2086056.26==1721.13kg/d. 10001000当a=L时,混凝剂的投加量为:

T=

6.2.2溶液池体积:

本设计采用一个溶液池

溶液池的容积W1aQ 417bn式中:W1-溶液池体积,m3 Q-设计处理水量,m3/h

46

-

a-混凝剂最大投加量,mg/L b-混凝剂浓度,5~20%. n-每日调制次数,不超过3次。

设计中取b=10%,n=2次,a=40mg/L,Q=3585.68m³/h W1=

403585.68=18 m³

417102所以,溶液池的尺寸为:L×B×H=5m×3m×2m,高度中包括超高0.3m,沉渣高度0.3m,溶液池实际有效容积W1′=5×3×=21 m³满足要求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池旁设置工作台,宽1.2m,底坡,底部设DN100mm的放空管,池内壁作防腐处理,沿池面接入DN80mm的药剂稀释管一条,于两池分设放水阀门,按1h放满考虑。

6.2.3溶解池容积:

溶解池容积一般按溶液池体积的~计算,本设计取,所以,溶解池的容积为:

W2= W1=×18=4.5 m³

尺寸定为:L×B×H=2m×2.5m×1.5m,高度中包括超高0.3m,底部沉渣层高度为0.20m,为操作方便,池顶高出地面0.8m

溶解池有效容积为W2′=2××1=5 m³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制作,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池底设坡度,设DN100mm排渣管,采用硬聚氯乙烯管,给水管管径为DN80mm,按10min放满溶解池考虑,管材采用硬聚氯乙烯管。

6.2.4溶解池搅拌设备:

溶解池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桨为平浆板,中心固定式,搅拌设备应进行防腐处理。

6.2.5药剂的投加方式:

混凝剂的投加方式分为重力投加和压力投加两种类型,重力投加方式有泵前投加和高位溶液池重力投加,压力投加方式有水射器投加和计量泵投加,本设计采用计量泵投加

6.2.6计量设备:

47

-

计量设备有孔口计量,浮杯计量,定量投药箱和转子流量计,设计采用耐酸泵与转子流量计配合投加,计量泵每小时的投加药量为:

qW1 12式中:q—计量泵每小时投加药量(m3/h);

W1—溶液池的容积(m3)。 代入数据得:q=18/12=m3/h

耐酸泵型号IH50-32-200选用两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IH50-32-200耐酸泵的参数:流量为:m3/h 扬程为12.9m ,转速为:1450r/min 配套电机功率:

6.2.7 活化硅酸的投量:

Th; A—活化硅酸投加量mg;

L式中:T—每小时活化硅酸需要量kg3 Q—水厂处理水量m3m设计中取Q=

aQ 1000h。

h,参照各地经验投量,取a=mgL

T=

23585.68kg=

h1000一日按二次配制,则一次需配制活化硅酸为:

×12=kgh

6.2.8加药间:

各种管线布置在管沟里,给水管采用镀锌钢管,加药管采用塑料管,排渣管为塑料管,加药间内设有两处冲洗地坪用水龙头DN25mm,为便于冲洗水集流,地坪坡度,并坡向集水坑。

6.2.9药库:

药剂按最大投加量的30d用量储存。

48

-

硫酸铝所占体积:

T30aQ30 1000式中: T30—30天硫酸铝用量(t); a—硫酸铝投加量mg3 Q—处理水量mL;

d。

设计中a=40 mgL,则:

T30=40××30÷1000=103267.51Kg=

硫酸铝相对密度为,则 硫酸铝所占体积为:÷=64.54m³ 活化硅酸所占体积:

T30/a/Q30 1000式中: T30/—30天活化硅酸用量(t);

a/—活化硅酸投加量mg3Q—处理水量mL;

d。

设计中a=2 mgL,则:

T30=2××30÷1000=5163.38Kg=

则体积为÷=3.69m3,SiO2含量为28%,2#商品水玻璃20SiO2时相对密度为,

配制稀释后的SiO2含量仅为%,其商品水玻璃所占体积两种药剂合计所占体积:+=m3

药品堆放高度按2.0m计(采用吊装设备),则所需面积为m2.

考虑药剂的运输、搬运和磅秤所占面积,不同药品留有间隔等,这部分面积按药品占有面积的30%计,则药库所需面积×=m2,设计中取45m2,

则药库平面尺寸取:5m×9m。

机械絮凝池:

49

-

本设计采用机械絮凝池。

6.3.1设计水量:

水厂设计水量为86056.26m3/d。机械絮凝池分两个系列,每个系列设计水量为:

Q=

86056.26m23d=43028.13m3/d=1792.84 m3/h

6.3.2 絮凝池的尺寸:

W=QT/60

式中:W—絮凝池容积(m3);

Q—单个系列设计处理水量(m3/h); T—絮凝时间(h),一般为15~20min。

设计中取T=20min,则

W=×15/60=450m3

絮凝池分3格,每格的尺寸定为×㎡,池内平均水深采用4.7m,共2组 絮凝池实际容积:V=×××3×2=451.20m3.其超高取为0.3m,则絮凝池总高为5m。

絮凝池分格隔墙上过水孔道上下交错布置,每格设一台搅拌设备,为加强搅拌效果,在每格池子四周设四块固定挡板。

6.3.3 搅拌设备:

1、叶轮直径

取格宽的87%,采用×=3.5m。叶轮桨板中心点线速度采用v1=0.5 m/s, v2=0.35 m/s, v3=0.20 m/s,桨板长度取L=2.4m。(桨板长度与叶轮直径之比l/D==<)。桨板宽度取b=0.15m,每根轴上桨板数8块,内外侧各4块。

旋转桨板面积与絮凝池过水断面积之比为:

8×××=18%满足10~20%要求

池壁设四块固定挡板,宽×高为×㎡,其面积与絮凝池过水断面积之比为4×××=10%,桨板总面积占过水断面积为18%+10%=28%,。 2、叶轮桨板中心点旋转直径

D0=[(L-L0)/2+ L0]×2 (6-4) 式中:D0—叶轮桨板中心点旋转直径; L—桨板轴中心至外桨板外缘的距离; L0—桨板轴中心至内桨板外缘的距离 设计中取L=1750mm,L0=800mm

50

-

D0=〔(1750-800)/2+800〕×2=2.6m

n1=60v1/πD0

式中:n1—第一格叶轮转速(r/min);

v1—第一格叶轮桨板中心线速度(m/s); D0—叶轮桨板中心点旋转直径。 3、叶轮转速

n1=60v1/(π×D0)=60×(π×=min,W1=s; 同理n2=min,W2=s;n3=min,W3=s。

桨板宽长比为b/L=<1,查表得φ=

4、桨板所需功率计算(以第1格为例)

设每根旋转轴上在不同旋转半径上各装相同数量的桨板,则每根旋转轴全部桨板所耗功率为:

P=1nCD344l(r2r1) 8式中:P—桨板所耗总功率,W;

n—同一旋转半径上将半数; r2—桨板外缘旋转半径,m; CD—阻力系数,取CD=; ρ—为水的密度;

r1—桨板内缘旋转半径,m。

外侧桨板r1=1.75m,r2=1.6m;内侧桨板 r1=0.8m,r2=0.65m。内、外侧桨板各4块。将有关数据代入公式,得: 第一格桨板所耗总功率:

P1 =14CD344l1(r2r1) 8=

41.110002.40.36731.7521.620.820.652

8=47W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出第二格,第三格桨板所耗总功率分别为16w,3w。 设3台搅拌设备合用一台电动机,则絮凝池所耗总功率为

∑P= P1+ P2+ P3=47+16+3=66w

51

-

电动机功率(取η1=,η2=)

N= ∑P /(×)=66/(×)=126w=

5、核算平均速度梯度G值。(按水温20℃计,μ=×10-3kg∙s/㎡) 第一格 G1=

47103=30s-1

1.025116103=18s-1

1.02513103=8s-1

1.0251第二格 G2=

第三格 G3=

絮凝池总平均速度梯度G为:

G=

P1P2P347163103=21 s-1 =

1.023513VGT=21×20×60=×104

经核算,G值和GT值均合适。

斜管沉淀池:

本设计采用斜管沉淀池,共设2座沉淀池,单池设计流量为:

Q=2=1792.84m3/h=0.498m3/s

6.4.1 平面尺寸计算:

1、单池沉淀池清水区面积

A=Q/q

式中:A—斜管沉淀池的表面积(m2);

Q—表面负荷﹝m3/﹞,一般采用~11.0 m3/。 设计中取q=10 m3/,则:

A=10=180 m2 2、沉淀池长度及宽度

设计中取沉淀池长度L=22m,宽度为8.2m。 3、沉淀池总高度

H=h1+h2+h3+h4+h5

式中:h1—保护高度(m),一般采用~0.5m;

h2—清水区高度(m),一般采用~1.5m;

h3—斜管区高度(m),斜管长度为1.0m,安装倾角60°,

则h3=lsin60°=0.87m;

52

h4—配水区高度(m),一般不小于~1.5m;

-

h5—泥斗高度(m)。

设计中取h1=0.3m,h2=1.2m,h4=1.5m,h5=0.83m

H=++++=4.7m

6.4.2 进出水系统:

1、沉淀池进水设计

沉淀池进水采用穿孔花墙,孔口总面积:

A2=Q/v

式中:A2—孔口总面积(m2);

v—孔口流速(m/s),一般取值不大于~0.20m/s。 设计中取v=0.2m/s,则:

A2==2.49 m2

每个孔口的尺寸定义为15cm×8cm,则孔口数为208个。进水孔位置应在斜

管以下,沉泥区以上部位。为了配水均匀,进水区布置在8.2m长的一侧。在22m的长度中扣除无效长度0.5m。因此净出口面积(考虑斜管结构系数):

A/=

2、沉淀池出水设计

沉淀池出水采用穿孔集水槽,出水孔流速v1=0.6m/s,则穿孔总面积 A3=Q/v1==0.83m2

设每个孔口的直径为4cm,则孔口的个数为:

N=A3/F

式中: N—孔口个数;

F—每个孔口的面积(m2),F=π×4=0.001256m2 N==661个

设每条集水槽宽度为0.55m,间距1.5m,共设4条集水槽, 每条集水槽一侧开孔数为100个,孔间距为22㎝。集水槽汇水至出水总渠,出水总渠宽0.8m,深1.0m。

出水渠的水头损失包括孔口损失和集水槽内损失。

v21孔口损失:h12g

220.58.2=171m2

1.03式中:

h—孔口水头损失;

1 —进口阻力系数,设计中取=2。

53

-

20.62 则h10.037m

29.8集水槽内水深取为0.4m,槽内水流速度为0.33m/s,槽内水力坡度按计,槽内水头损失h2il0.01100.1m

出水总水头损失hh1h20.0370.10.137m 设计取0.15m。 3、沉淀池斜管选择

斜管长度一般为0.8m~1.0m,设计中取为1.0m;斜管管径一般为25~35mm,设计中取为30mm;斜管为聚丙烯材料,厚度~0.5mm。 4、沉淀池排泥系统设计

采用穿孔管进行重力排泥,每天排泥一次。穿孔管管径为200mm,管上开孔孔径为10mm,孔间距22mm。沉淀池底部为排泥槽,共11条,排泥槽顶宽2.0m,底宽为0.6m,斜面倾角约为450,排泥槽高度为0.6m。 5、核算 (1)雷诺数Re

斜管内的水流速度为:v2=

Q /ASin 式中:v2—斜管内的水流速度(m/s);

θ—斜管安装倾角,一般采用60°~75°。 设计中取θ=60°,则: v2=

0.498=0.00336m/s=0.34cm/s

171Sin60Rv2雷诺数: Re=

 式中:R—水力半径(cm),R=

30d=2=7.5mm=0.75cm;

44 ν—水的运动粘度(cm2/s)。设计中当水温t=20℃时,ν=0.01 cm2/s。 Re= (2)弗劳德数Fr

0.750.34=﹤500,满足设计要求。

0.01v20.342Fr= = =×10-4

Rg0.75981因此,Fr介于~之间,满足设计要求。

(3)斜管中的沉淀时间

254

-

T=

l1 v2 式中:l1—斜管长度(m)。

设计中取l1=1.0m,则: T=

1.0== (沉淀时间一般在4~8min之间)。

0.0034 V型滤池:

本设计的过滤选用V型滤池

6.5.1 平面尺寸计算:

1、每组滤池面积

FQ nv 式中:F—每组滤池所需面积,m2; Q—滤池设计流量。m3/h; n—滤池分组数,组;

v—设计滤速,m/h,一般采用8-15m/h。 设计中取v=10m/h,n=2组

F 2、单格滤池面积:

fF N3585.68179.3m2

210 式中: f—单格滤池面积,m2;

N—每组滤池分格数,格。

设计中取N=2,则:

179.3 f89.63m2

2一般情况下V型滤池的长宽比为2∶1~4∶1,滤池长度一般不宜小于11m,滤池池中央气、水分配槽将滤池分成两半,每一半的宽度不宜超过4m。

单格滤池的实际面积:

f ′=B×L

式中:f′—单格滤池的实际表面积,m2;

B—单格池宽,m;

55

-

L—单格池长,一般采用≥11m

设计中取L=15m,B=6m

f ′=15×6=90m2

3、正常过滤时实际滤速

QQv1 Q1

Nfn式中:v—正常过滤时实际滤速,m/s;

Q1—一组滤池设计流量,m3/h。

3585.68 Q11792.84m3/h0.498m3/s

21792.84v9.96m/h

290一格反冲洗时其他格的滤速: vnQ1

N-1f式中:vn—一格反冲洗时其他格的滤速,m/h。

1792.84 vn19.92m/h

1906.5.2 进水系统:

1、进水总渠

H1B1Q1 v1式中:H1—进水总渠内水深,m;

B1—进水总渠净宽,m;

v1—进水总渠内流速,m/s,一般采用-1.0ms。

设计中取H1=1.0m,v1=0.7m,则:

0.498 B10.71m

1.00.72、气动隔膜阀的阀口面积

AQ2Q Q21 v2N式中:A—气动隔膜阀阀口面积,m2;

Q2—每格滤池进水量,m3/s;

v2—通过阀门的流速,m/s,一般采用-1.0ms。

设计中取v2=0.8m/s,则:

0.498 Q20.249m3/s

20.249A0.31m2

0.8气动隔膜阀阀口处的水头损失:

56

-

v2h12

2g 式中:ξ—气动隔膜阀阀口处的局部阻力系数。

设计中取ξ=,则:

0.82 h11.00.03m

29.83、进水堰堰上水头

Q2 h2mb2g23式中:h2—堰上水头,m;

m—薄壁堰流量系数,一般采用﹣; b—堰宽,m。

设计中取m=,b=3m,则:

230.249 h20.112m

0.50329.84、V型进水槽

h32Q3

v2tan式中:h3—V型进水槽内水深,m;

Q3—进入V型进水槽的流量,m3/s;

v3—V型进水槽内流速,m/s,一般采用﹣1.0m/s; α—V型槽夹角,α=50°﹣55°。

设计中每格滤池设两个V型进水槽,则Q3=Q2/2=0.249m3/s,取v3=0.9m/s,α=50°则:

h35、V型槽扫洗小孔

Q4q2f 100020.2490.68m

0.9tan50A1=

Q42gh3

57

-

d=

4A11000 n2式中:Q4—表面扫洗流量,m3/s;

q2—表面扫洗水强度,L/,一般采用﹣2.3 L/; A1—小孔总面积,m2; μ—孔口流量系数; d—小孔直径,mm; n2—小孔个数,个。

设计中取q2=1.8 L/,μ=,取每个V型槽上扫洗小孔个数为28个,则n2=56个:

Q41.8900.162m3/s 10000.1620.6229.80.680.07m2

A1d40.07100040mm

56验算小孔流速v4

v40.1622.31m/s>1.0m/s 0.076.5.3 反冲洗系统:

1、气水分配渠(按反冲洗水流量计算)

Q5Qfq1 H2B25

v51000式中:Q5—反冲洗水流量,m3/s;

q2—反冲洗强度,L/,一般采用4﹣6L/;

v5—气水分配渠中水的流速,m/s,一般采用﹣1.5m/s; H2—气水分配渠内水深,m; B2—气水分配渠宽度,m;

设计中取q1=5L/,v5=1.0m/s,B2=0.5m

905 Q50.45m3/s

10000.45 H20.9m

1.00.52、配水方孔面积和间距

58

-

F1Q5F n31 v6f1式中:F1—配水方孔总面积,m2;

v6—配水方孔流速,m/s; f1—单个方孔面积,m2; n3—方孔个数,个。

设计中取v6=0.5m/s,f=×0.1m2

F10.450.9m2 0.50.9n390个

0.01在气水分配渠两侧分别布置45个配水方孔,孔口间距为0.5m 3、布气圆孔的间距和面积

布气圆孔的数目及间距与配水方孔相同,采用直径为60mm的圆孔,其单孔面积为0.0028m2,所有圆孔的面积之和为90×=0.252m2。 4、空气反冲洗时所需空气流量

Q气q气f1000

式中:Q气—空气反冲洗时所需空气流量,m3/s;

q气—空气冲洗强度,L/,一般采用13﹣17 L/;

设计中取q气=15 L/

Q气空气通过圆孔的流速为5、底部配水系统

底部配水系统采用QS型长柄滤头,材质为ABS工程塑料,数量为55只/m2滤头安装在混凝土滤板上,滤板搁置在梁上,滤头长28.5m;滤帽上有缝隙36条,滤柄上部有φ2mm的气孔,下部有长65mm,宽1mm的条缝。

滤板、滤梁均为钢筋混凝土预制件。滤板制成矩形或正方形,但边长最好不要超过1.2m。滤梁的宽度为10cm,高度和长度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为了确保反冲洗时滤板下面任何一点的压力均等,并使滤板下压入的空气可以尽快形成一个气垫层,滤板与池底之间应有一个高度适当的空间。一般来讲,滤板下面清水区高度为﹣0.95m,该高度足以使空气通过滤头的孔和缝得到充分的混合并均匀分布在整个滤池面积之上,从而保证了滤池的正常过滤和反冲洗效

15901.35m3/s 10001.35=5.36m/s。 0.25259

-

果。设计中取滤板下清水区的高度H5为0.88m。

6.5.4 过滤系统:

滤料选用石英砂,粒径-1.35mm,不均匀系数K80=,滤层厚度一般采用-1.5m,设计中取滤层厚度为H6=1.2m。

滤层上水深一般采用-1.3m,设计中取滤层上水深为H7=1.2m。

6.5.5 排水系统:

1、排水渠终点水深

H3Q4Q5 B2v1式中:H3—排水渠终点水深,m;

v1—排水渠流速,m/s,一般采用v1≥1.5m/s

设计中取排水渠和气水分配渠等宽,即B2=0.5m,取v1=1.6m/s

H32、排水渠起端水深

2hk3H4H2il/32il/3

H20.1620.450.765m

0.51.6hk3(Q4Q5)22gB2

式中 H4—排水渠起端水深,m

hk—排水渠临界水深,m i—排水渠底坡 l—排水渠长度,m

设计中取排水渠长度等于滤池长度,即l=15m,排水渠底坡i=%

hk30.1620.4529.80.520.53

H420.5330.0821520.082150.90.086 0.933按照要求,排水槽堰顶应高出石英砂滤料0.5m,则中间渠总高为滤板下清水区的高度+滤板厚+滤料层厚度+,即+++=2.7m。

6.5.6 滤池总高度:

HH5H6H7H8H9

60

-

式中:H—滤池总高度,m;

H5—滤板下清水区高度,m; H6—滤层厚度,m; H7—滤层上水深,m; H8—滤板厚度,m;

H9—超高,m。

设计中取滤板厚H8=0.12m,H9=0.3m,则

H0.881.21.20.120.33.7m

滤池平面图如图6—3所示

图6—3 V型滤池平面图

消毒设施计算:

本厂采用紫外线消毒,选用UV3000Plus型紫外线消毒灯管。

出水标准为国家一级A标准,每万吨污水采用20根250W的低压高强紫外线灯管。

紫外线消毒相关计算: 1、计算灯管总数

N=×20=172根,设计采用176根以便达到更好的消毒效果。

2、模块总数为 176÷8=22个 一共22个模块,每个模块上安装8根灯管。

61

-

3、安装方式采用两组并联,每组11个模块。 4、灯管间距采用中等间距90mm,则渠道宽度为:

B=90×11=990mm 取1.0m

5、沿着渠道方向布置灯管,长度取6.0m,渠道深度取1.0m,所以其占地面积S=×2+2)×6=24m2。设计时渠道总长度建为10m。

计量设备:

本设计的计量设备选用巴氏计量槽,选用的测量范围为:-1.3m3s。设计中取喉宽为w=0.75m。

6.7.1 巴氏计量槽设计:

1、计量槽主要部分尺寸:

A1=+ A2=0.6m A3=0.9m B1=+ B2=b+

式中:A1—减缩部分长度,m;

b—喉部宽度,m; A2—喉部长度,m; A3—渐扩部分长度,m; B1—上游渠道宽度,m; B2—下游渠道宽度,m。

设计中取b=1.0m,则:

A1=×+=1.7m

A2=0.6m A3=0.9m

B1=×+=1.68m B2=+=1.3m

2、计量槽总长度

计量槽应设在渠道的直线段上,直线段的长度不应小于渠道宽度的8-10倍,在计量槽上游,直线段不小于渠宽的2-3倍,下游不小于4-5倍。 计量槽上游直线段长L1为:

62

-

L1=3B1

式中:L1—上有直线段长度,m;

B1—上游渠道宽度,m;

L1=3×=5.04m

计量槽下游直线段长度L2为:

L2=5B2

式中:L2—下游直线段长度,m;

B2—下游渠道宽度,m;

L2=5×=6.5m

计量槽总长度L:

L=L1+A1+A2+A3+L2

L=++++=14.74m

3、计量槽的水位

当b=1.0m时:Q1.777H1.558

式中:H1—上游水深,m;

H11.558H2≤时为自由流; H10.9960.69m 1.777当b=时,

H2≤×=0.483m;取H2=0.5m

4、渠道水力计算 (1)上游渠道:

过水断面积A:

AB1H11.680.691.16m2

湿周f:

fB12H11.6820.693.06m

水力半径R:

RA1.160.38m f3.06Q0.9960.86m/s A1.16流速v:

v水力坡度i:

63

-

2- 3ivnR 2式中:n—粗糙度,一般采用

2-3i0.860.0130.380.45‰ 2(2)下游渠道:

过水断面积A:

AB2H21.30.50.65m2

湿周f:

fB22H21.320.52.3m

水力半径R:

A0.650.28m f2.3流速v:

Q0.996v1.53m/s

A0.65R水力坡度i:

2- 3ivnR 2式中:n—粗糙度,一般采用

2-3 i1.530.0130.282.2‰ 26.7.2出水管:

采用重力流钢筋混凝土管,流量Q=0.996m3/s,DN=1100mm,i‰=,v=1.19m/s。

64

-

第7章 污水厂总体布置

平面布置

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包括:处理构筑物的布置;办公、化验及其它辅助建筑物的布置以及以 及各种管道、道路、绿化等的布置。根据处理厂的规模采用1:200—1:500比绘制总平面图。

7.1.1 平面布置的一般原则

a.处理构筑物的布置应紧凑,节约土地并便于管理;

b.处理构筑物的布置应尽可能按流程顺序布置,以避免管线迂回,同时应充分利用地形以减少土方量;

c.经常有人工作的地方如办公、化验等用房应布置在夏季主导风的上风向,在北方地区也应考虑朝阳,设绿化带与工作区隔开;

d.构筑物之间的距离应考虑敷设管渠的位置,运转管理的需要和施工的要求,一般采用5~10m;

e.污泥处理构筑物应尽可能布置成单独的组合,以备安全,并方便管理; f.变电所的位置应设在耗电量大的构筑物附近,高压线应避免在厂内架空敷设;

g.污水厂应设置超越管以便在发生事故时,使污水能超越一部分或全部构筑物,进入下一级构筑物或事故溢流管; h.污水和污泥管道应尽可能考虑重力自流;

i.在布置总图时,应考虑安排充分的绿化地带,为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g.总图布置应考虑远近期结合,有条件时可按远景规划水量布置,将处理构筑物分为若干系列分期建设。

7.1.2 厂区平面布置形式

“一”字型布置:该种布置流程管线短、水头损失小,“L”型布置适宜出水方向生转的地形,水流转弯一般在曝气池处。

本厂采用“L”字型布置。

7.1.3 污水厂平面布置的具体内容

65

-

a.处理构筑物的平面的布置; b.附属构筑物的平面的布置; c.管道、管路及绿化带的布置。

污水厂的高程布置

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高程布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各构筑物和泵房的标高,确定处理构筑物之间连接管(渠)的尺寸及其标高,通过计算确定各部位的水面标高,从而能够使污水沿处理流程在处理构筑物之间通畅的流动,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7.2.1 污水厂高程布置注意事项:

a.选择一条最长、水头损失最大的流程进行水力计算,并应适当留有余地,以保证任何情况下,处理系统都能够运行正常;

b.计算水头损失时一般以近期最大的流程作为构筑物和管渠的设计流量;计算涉及远期流量的管渠和设备时,应以远期最大流量为设计流量,并酌加扩建时的备用水头;

c.在做高程布置时应注意污水流程与污泥流程的配合,尽量减少需抽升的污泥量。

7.2.2 污水厂的高程布置

为了降低运行费用和便于管理,污水在处理构筑物之间的流动按重力流考虑为宜(污泥流动不在此例)。为此,必须精确的计算污水流动中的水头损失,

水头损失包括:

a.污水经各处理构筑物的内部水头损失;

b.污水经连接前后两构筑物管渠的水头损失,包括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按沿程水头损失的3%计。

7.2.3高程计算

由手册五查得各构筑物的内部水头损失,再由经过各构筑物的流量、流速范围定出连接管的管径及坡度,然后推得各构筑物的水位标高。泥路的高程计算方法与污水高程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

66

-

1、污水构筑物水头损失:

表7—1 构筑物水头损失(包括集配水渠)表

构筑物名称 格栅 沉砂池 初沉池 二沉池 2、污水管渠的水头损失:

表7—2 污水管渠的水头损失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名 称 出水口至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至二沉池 二沉池 二沉池至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至生物反应池 生物反应池 生物反应池至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至初沉池 沿 程 0 0 0 0 0 局 部 0 0 0 0 0 构筑物 0 0 0 0 0 合 计 0.5 水头损失m 构筑物名称 生物反应池 接触池 巴氏计量槽 集水池 水头损失m 67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污水高程

初沉池 初沉池至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至沉砂池 沉砂池 沉砂池池至细格栅 细格栅 单管出水井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表7—3 污水高程表 水面上游标高 (m) 水面下游标高 (m) 构筑物水面标高 (m) 地面标高 (m) 序 号 管渠及构筑物名称 1 2 3 4 5 6 7 出水口至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至二沉池 二沉池 二沉池至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至生物 68

-

反应池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69

生物反应池 生物反应池至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至初沉池 初沉池 初沉池至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 集配水井至沉砂池 沉砂池 沉砂池池至细格栅 细格栅 细格栅至单管出水井 中格栅到提升泵房 中格栅 进水闸井至中格 -

2 22 栅 进水闸井 4、深度处理水构筑物水头损失的确定

表7—4 深度处理水构筑物水头损失

构筑物名称 机械絮凝池 斜管沉淀池 计量槽 水头损失(m) 构筑物名称 V型滤池 消毒池 水头损失(m) 5、深度处理水构筑物之间的管渠的水头损失的确定

表7—5 深度处理水构筑物之间管渠的水头损失表

名 称 出水口至计量槽 计量槽至消毒池 消毒池至V型滤池 V型滤池至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至机械絮凝池 6、深度处理水高程表

表7—6 深度处理水高程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0

沿程水头损失(m) 局部水头损失(m) 合 计 0 管渠及构筑物名称 出水口至计量槽 计量槽 计量槽至消毒池 消毒池 消毒池至V型滤池 V型滤池 水面上游标水面下游标构筑物水面地面标高高(m) 高(m) 标高(m) (m) -

7 8 9 10 11 V型滤池至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至机械絮凝池 机械絮凝池 机械絮凝池至深度处理泵房 7、污泥处理构筑物水头损失的确定

表7—7 污泥处理构筑物水头损表 构筑物名称 初沉池 二沉池 浓缩池 消化池 8、污泥管路的水头损失

表7—8 污泥管路的水头损失

水头损失(m) 管渠及构筑物名称 流量(L/s) 沿程水头损失(m) 初沉池至浓缩池 浓缩池至贮泥池 一级消化池至二级消化池 局部水头损失(m) 合 计 (m) 水头损失m 管渠设计参数 200 200 200 10 200 20 71

-

二级消化池至脱水机房 9、污泥的高程

200 50 表7—9 污泥高程 上游泥序号 管渠及构筑物名称 面 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初沉池 初沉池至浓缩池 浓缩池 浓缩池至贮泥池 贮泥池 一级消化池 一级消化池至二级消化池 二级消化池 二级消化池至脱水机房 脱水机房 下游泥面 标高 构筑物泥面标高 地面标高 72

-

第 8 章 供电仪表与供热系统设计

变配电系统

全厂变配电间采用 10 千伏双电源供电,380 伏变配电系统; 污水泵、鼓风机、回流污泥泵房就地控制;

变配电间、低压电瓶设有紧急按钮,污水泵可按水位自动开停; 变配电间从邻近接出 220 伏作为照明电源。

监测仪表的设计 8.2.1 设计原则

a.污水和污泥两部分分别集中设置显示记录仪,污水部分设置单独的仪表 间,污泥及记录仪设在污泥泵房内;

b.根据目前国内监测仪表情况,选定物力参量和化学参量均采用DDZ-Ⅱ型 监测仪表;

c.仪表自动控制设计,要掌握适当的设计标准,在工程实效的前提下,考虑 技术先进。

8.2.2 检测内容

a.污水泵房:集水池液位应集中显示,并设上下限报警; b.沉砂池:水温指示记录,PH 指示记录;

c.氧化沟:空气量指示记录、DO 检测仪、水温、PH 值及水位的指示记录、 回流污泥量;

d.二沉池:水温指示记录、PH 指示记录;

e.紫外线消毒池:水温指示记录、PH 指示记录、DO 指示记录; f.反应池:水温指示记录、PH 指示记录、加药量指示记录; g.滤池: 水温指示记录、PH 指示记录;

h.浓缩池:泥温、泥位指示记录、并设上下限报警,PH 指示记录; i.消化池:泥温、泥位指示记录、PH值指示记录; j.污泥脱水机房:污泥流量指示记录、加药量指示记录。

供热系统设计

73

-

本设计污水厂地处华北地区,冬季应考虑采暖,供热范围有:综合楼、食堂、 中控室、加药间等。供热方式选用暖气,各室内装有散热片。

74

-

第 9 章 劳动定员

定员原则

按劳动定员试行规范规定:日平均处理量5~10 万吨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 职工定员不小于50 人,同时生产人员(不包括管理人员及干部)占全厂职工人数 70%以上。

污水厂定员

本设计污水厂平均日污水量为60603m3/d,故采用职工人数为60 人。管理人员及干部9 人,占15%;生产人员42 人,占70%;其他辅助人员9 人,占15%。

75

-

第 10 章 工程概算及其运行管理

工程概算

10.1.1 工程费用的组成

处理成本为处理单位污水量的经营费用,计算如下: 1.动力费(一般为电费)E1

8760ND99087601.5E19160986元/年)

K1.42式中:N—水泵,鼓风机等设备的电功率之和,不包括备用设备(千瓦) D—电费单位(元/度) K—污水总变化系数 2.药剂费E2

E2365106Q(a1b1a2b2)(元/年)

=36510660603(83000.53000.8500)65254(元/年) 式中:Q—平均日污水量

a1 a2分别为各种药剂的投加量(mg/l)

b1 b2分别为各种药剂的单价(元/吨)

3.工资福利费E3

E3AM(元/年)

60120072000(元/年)

式中:A=职工每人每年的平均工资福利,如无资料时,可每人每年1200元记。

M=劳动定员数。 4.折旧提成费E4

E4SP(元/年)

(元/年) 91609866.2%567981

式中:S-工程总费用,即总概算内第一部分费用(元)

P-综合折旧提成率,包括基本折旧率与大修率,一般采用%(其

中折旧率%,大修率%)

5.检修维护费E5 E5=S×1%(元/年)

91609861%91610(元/年) 式中:S-同上。

6.其他费用(包括行政管理费用和辅助材料费)E6

76

-

E6=(E1+E2+E3+E4+E5)×10%(元/年)

=(9160986+65254+72000+567981+91610)×10%=995783(元/年) 7.污水 、污泥综合利用收入E7(元/年)

E7=0(元/年) 8.全年经营费用为:

EE1E2E3E4E5E6E7

=9160986+65254+72000+567981+91610+995783=(元/年) 9.年处理水量

Q365Q

=365*60603=22120095 m3 式中:Q-日平均污水量(m3/d) 10.单位处理成本T

T=E/Q(E1+E2+E3+E4+E5+E6-E7)/365Q =/= (元/ m3)

安全措施 10.2.1 安全措施

a.考虑到全厂发生事故时,构筑物检修停用时可将进入水厂的污水通过跨越 管排入河流,故在进水闸前设置跨越管,管径1200mm;为了随时掌握厂内各构 筑物的运行情况,设中央控制室进行全方位监测,并在厂内及各高位处设置监视 器。污水厂运行管理。

b.定期进行培训考核,提高污水厂操作工人的污水处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 能;切实做好控制、观察、记录于分析检验工作对于检验数据设立技术档案并妥 善保管;定期对处理系统进行巡视和做好处理构筑物的清洁保养工作;

c.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采用自动监测、自动记录、自动化设备与人工操作相 结合,并设中控室对自动化进行集中控制;

d.加强厂区环境保护及绿化工作,以确保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环境。

10.2.2 污水厂运行中注意事项

a.防止污水处理中出现污泥膨胀、污泥腐化等现象,切实做好预防和整理工 作,严格控制曝气时间,并且及时排泥;

b.督促环保部门加强对污水排放企业的监督,使其排放水达到污水排放标 准,以确保污水厂正常运行;

77

-

c.有关部门应加强污水排放费的征收,保证专款专用,确保污水厂的运行管 理费用。

78

-

致 谢

在历时三个月毕业设计完成之际,首先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思敏教授,从最初开始布置设计任务,到构筑物的计算,再到最后的绘图,李老师都倾注了许许多多的心血。当我遇到不懂的问题,李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我听懂为止;在绘图时,李老师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审图,指出错误,使图纸力求完美。李老师博学多识,治学严谨,对待工作严谨热情,对待学生关怀备至,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正直善良的人格,深深的影响着我。在此,学生对您表示深深地感谢,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在此,我衷心感谢城建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研室全体老师们几年来的指导和言传身教,让我深深记在心中并带到以后的生活中。

本次设计经历了三个月的时间,在不断的学习和修正中最终完成,虽然有些地方仍有欠缺,但在设计过程中,我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了,深化了理论知识,同时为以后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设计经验,提高了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设计全面强化了自己各项技能,包括设计能力,运算能力和制图能力。总之,通过本设计使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得到了更好的掌握,使我更有信心接受未来的挑战。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同样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为老师争光,为母校争光。

张 磊

2013-6-1

79

-

参考资料

[1]《排水工程》上、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册,第5册,第9册,第10册,第11册和第12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第1、2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水污染治理新工艺与设计》,海洋出版社; [5]《污水处理新工艺与设计计算实例》,科学出版社; [6]《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计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7]《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8]《污水除磷脱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0]《污水生物处理与化学处理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废水处理及再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