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2002年4月 橙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s0 iao Jounalr(Humat61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nn) №2 Apt,2002 庙会文化研究论略 李秋香 (中南昆旅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 庙告文化的研究始自二十世纪韧 经过 国时期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建国韧期的沉寂,八十毕代的重 新兴起.九十年代不断株^和探索,中国民俗学界已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和宴地调查材料、且使庙会文化的研究不断向广 窿和深度扩展 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庙告文化进 行高屋建瓴的探讨,走出民俗学的狭隘领域。 [关键词] 庙去文化:研究;论略 [中圉丹类号] ∞7 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12002)02—0071—04 庙会文化是民俗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丹,对于它的 代的社祭 而佛益教大建寺庙客观的活动则是促成香会形 研究 始自二十世纪初。 五四 运动发轫以来,科学民主 成的直接动因 他指出朝山进香是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众意欲的要求、互相的同 的思想在中国大为传播。西方的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 组成部分,严密的组织、神奇的想象。这是他们宴现理想生活的 会学等随国学太门的“打开 ,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很大 情、的影响。一些知识分子试图采用西方的学术理论解释中 ~条大路。庙会结下层民众提供了娱乐、社交的机会。顾 国的民俗事象。他们在对”中国政府 的希望破灭后,开始 先生的目的在于强调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一样具有重要 研究民众文化。他对香 把目光投向民众即广大的下层人民。民俗学家的先驱们 的研究价值。学者仍应深人民问,不仅把研究领域拓展到民间,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学术界亲 会的名称、来源、历史沿革、组织、分类等具体而微的舟绍 自深^民间,调查民众生括的先例。作为广大民众共同参 至今仍对香会厦香告组织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抄录会 与的庙会,便成为一重要的民俗事象受到他们的重视 自 启是他对妙峰山进香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方{去。历 民国以来,不少莘莘学子踏着先辈的足迹,在这一文化领 史文献与现实的民俗事寡相结合是他的特长。他追稠了 妙峰山香会在明清及民国初期的主要情况, 域里进行不懈地探索.使庙会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具体 庙会的起源、说来,二十世纪对庙会文化的研究概括可丹为三个阶段: 理清了妙峰山进香活动的历史脉络。在他看到了庙会的 一、民国以来至解放初期的三十年前.对庙会文化的 宗教、娱乐功能的同时,却没有看到庙会的整合功艚和经 研究集中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后由于内忧外患.进 济功能。而时间的短暂使顾老没有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 ^了一个况宣期 对于庙会的研究.在中国提出较早且至J争仍具权威性 背景下去分析遗种在民间代代传承的民俗事象。 与顾先生相对照的是,窖肇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 观点的要算民俗学先驱之一——北大历史学家顾颉刚先 妙峰山进香者的心理。他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生中最大 受树度、风俗、习惯、 生。他于1928年所主编的(妙峰山》中.收录了他本.凡、容 的情感。随着社会种族的发达变迁,情感的表现也不能不受限树 他把进香者的 肇祖、孙伏园、容庚、庄严等.凡的采风所得。其中以顾颉刚 环境的限制,的<妙峰山的香会》最有价值。他从历史学和民俗学的角 心理分为两种情形。一为情感的发泄。从事农工兼耕作 度对香会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和开绍 全文其由十个部分 的村民拥有缠足的老婆、贫瘠的土地。在枯燥无聊的生活 组成:(引言》、<香会的来源》、《妙峰山的香会的组织》、《咀 中,什幺都没有变化 山居的^民不能不拜神的福佑。 L,怀,可以在向种膜拜之时,默默地发泄…・ 借着 代的碧霞元君的香会》、(请代的碧霞元君的香会》、《车年 幽隐的 t的妙峰香会》、(香会的分类》、<香会的办事日期》、(香会的 烧香求福的机会,可以饱看一些山光…… ”其中的见解有 办事项目》、(惜字老会会启的说明》 他认为庙台探于古 【收稿日期]2ooi一09—20 [作者简夼]李秋香(1970一),女.中南民族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 7l 一定道理,但由于只是麓察所得的推敲,缺乏文化主体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陈述,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出妙峰山附近村民朝山进香 根本上摆脱民俗事象 铺陈为主的局面。 ‘ 的原因。二为满意的安慰 他认为附近村民受自然环境 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些庙 的支配而想求得丰收或为疾病、灾难、贫穷、无子、忧虑等 字、佛教寺庙、道教官观、教祠堂等相继恢复。庙会括动由 等所困而烧香拜佛,“求精神安慰(不管能实现与否) 而 地下转为公开,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庙会文化又成为中国 要改变这种风俗习惯,必须从环境上改变,从教育上收敛。 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河南庙会文化及戏借》(马晨、《中 但未能想到民俗信仰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 川民俗》1988年第四期)一文以民俗事象为切人点,探 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没有消失,相反的是.人们依旧 讨了河南庙会文化及相关的民俗活动 《民间泰山香杜初 礼拜祖宗神灵.而且还吸引了为数颇多的富裕阶层呢 探》(周谦(民俗研究》 1989年第四期)一文认为,北方 继(妙峰山)后,学界对某一个庙会的调查成果辈出 地区的民间泰山香社,源于汉唐、兴于宋代中期、至明清进 (老东岳庙会谪查报告)(林用中、章松寿1936年)则追溯 人生盛。民间泰山香杜分为三类:第一下层人民为生存而 了老东岳庙会的历史、庙产、传说、许、香会的有关情况。 自发组织的纯民间香社;第二带有浓厚官方色彩的香社, 围绕着这一民俗事象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成为老东岳庙会 它一般由士绅发起,有的甚至直接在官方授意下成立,成 历史上唯一的一份塥查纪录。文中的结论,对于了解民众 为政治上、经济上愚弄、盘剥农民的工具。第三以村或行 的宗教信仰、庙会的形成与发展、民众的心理、组织及能力 业单位自发组织的信仰香杜。作者指出,北方香社发生在 等,是颇有价值的民俗历史文献 《陈州太吴睦庙会概况》 民间信仰和民间结杜的交叉点上,纵向研究。可见我国民 (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 1934年出版)对河南淮阳的 间信仲结社的渊源;横向剖析,可窥见民间信仲结社之大 太昊陵庙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涌查.并统计出了当时庙会 略。本文对于研究庙会中的香社组织具有较大的指导意 上的商品交易量、娱乐种类、商业街的教目等等,在当时产 义 另外(泰山东岳庙会考识》(袁爱国《民俗研究》1988 生了很大的影响。 年第4期)分析了东岳庙会的产生、发展和延续的历史.它 王宜昌编的(北平庙会调查报告》(北平民国学院 反映了道教在泰山的兴衰荣辱。并且指明了老东岳庙会 1937年)一文认为:北平^口头上之庙会.实包括“香J^”、 对泰山及周围的文化、习俗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香会”或“香市”、“春场 、“庙市 、“市集”等四种意义 庙 九十年代以来,对庙会文化的研究进^了一个新的阶 会的起源有数种原因(宗教的、娱乐的、租税的、商业的、地 段 它成为中国学术界研讨的主题之一。其中 三大结 理的)混合作用而成。或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原因交替 集为代表: 起作用:进而影响庙会之盛衰 庙会历史上龋自周代.当 (--)1991年5月,垒国庙会文化研讨会在陕西省宝鸡 时有三种形式:一为杜即宗教场所与贸易结合;二为政治 市召开 并于1992年9月结集出版了《论庙会文化》(高 集会:三为大会男女和 仲春之会 。六朝为庙会的发展 占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9月)。高占样明确提出 期,明代、清代北平庙会走向隆盛。民国出来,郊外春场等 了 庙会文化 的概念 他认为庙会文化是以寺庙为最初 渐趋衰落。本文详述了北平庙会的分布、名称、地址、所在 依托,以宗教活动为最初动因,以集市活动为表现形式,融 区域、会期、建庙时代等等。本文还列了“各庙会庙内外商 艺术、游东、贸易等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一 摊总数 等表,侧重介绍了庙会上的商业情况。在分析中, 种意识形态、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社会生活、一种历史现 作者认为庙会上的最佳销售商品为旧式日常家用物品.购 象 他把庙会分为传统宗教型、纪念祭祀型、文化经贸型、 买者多为女性,且为中下等^家。他指出不同的庙会形式 封建迷信型四类,并指出了庙会文化的特点。书中还探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由于内忧外患或由于杜会经济状况 了庙会的起源和运行轨迹(张舟林《庙、庙会和庙会文化》, 而有盛有衰,但总的趋向是“废者多而兴者少而 。庙会中 刘仲文《浅谈庙会文化形成及特征》),揭示了传统庙会活 的不良现象是无秩序与不卫生。此文把庙会放在国家社 动复苏和新型庙会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杜会原因及新型庙 会的太背景下考察其兴衰的历史是庙会文化研究中的一 会的特 (罗索兰(揭开庙会文化复兴的椿层底蕴》.李太 大进步。作者充分认识到了庙会的经跻功能。 松、严世善《当代庙会文化的新特点及其思考》等)。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庙会文化研究成果集中在收集分 (二)1993年11月.中国北方民间文艺协作区第二届 析资料方面,民俗事象的铺陈是因为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作 理论研究会在河北省邯郸市召开,以“庙会文化 为中心议 指导。 题,并于1994年7月结集出版了《庙会文化研究论文集》 抗战后直到70年代末,由于内忧外患和建国初期一 (束盂寅等编,甘肃人民出版杜) 其中,在《中皇山的女蠕 系列的政治运动造成了庙会活动走向隐性及沉寂 而所 民俗》一文中指出在夸河北涉县中皇山所遗留的女蜗民 谓封建迷信的取缔使得许多庙宇、祠堂被毁 庙会文化在 俗。一为在正月二十四日.民用“补天馍“代“五色石 }}天 中国学术界无^问津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匕r年代束 补地;一为芦苇民俗:女蜗补天所用芦苇取自中皇山下,^ 二、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中期.庙会文化研究复 称芦苇为“蜗苇”、 苇洼 ;一为母系社会的遗迹——坐夜, 兴.而且不断向前发展.理论方面有一定的建树.但并未从 传阴历三月十五El为女蜗补天后乘凤凰返回天宫之日;一 7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为女蜗土造人民俗。求子时.从蜗像足下的小神像的生殖 成犬略,以为庙会文化的内容是民 货、艺、神 探讨了庙会 器上挖黄土吃。以上几点证明皇山是女蜗炼石补天的地 文化的传最和发展。《巫与民间信仰》(宋兆麟中国华侨 方。刘新立等则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探讨了特定地域内庙 出版公司 199o年11月)一文认为河南淮阳人祖庙会上 会的活动所体现的功利主义色彩 (<浅谈高拄三王庙会 的一切活动如拴娃娃、担经挑、泥泥狗、摸子孙窑等都是一 祭神的功利心理》)。 种巫术活动。其中某些说法难免有偏颇之处。<雷电崇拜 (三)1995年5月,全国首届民俗论坛学术讨论会在京 和“仲春之会”》(吴效群《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3期) 举行,庙会文化被确定为会议的三十主题之一 并于1996 一支“模拟巫术为切A点 认为古^们为了自身的繁衍旺 年2月结集出版了‘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 盛而在树林中交欢就是模仿雷电——雨水(阳)对大地 变》(刘锡诚主编 中国城市出版杜) 本书是近几十年来 (阴1的交台。《庙会的民俗本质——论生活美与庙会》(段 关于庙会文化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编著。论文大多以民俗 宝林《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3期)一文认为庙会具有 学为切人点对庙会进行了较为深^的研究 <山东庙会文 宗教美、市场美、文艺美等等,并对庙会的前景进行了瞻 化考略——兼论世纪之交的庙会文化走向》(山曼)一文对 望.宗教美将被改造为艺术美或商业美等。<祭祖的原始 山东庙会在近现代的变迁作了一番回顾,并指出了当代庙 遗俗——宛丘巫舞》(李洁(中州夸古: ̄1995年第2期)一 会的功能与走向。认为庙会源于古代的赛神活动,它对于 文认为担花蓝是祭祖、娱神、求子的原始巫舞遗风。 活跃农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发展地方旅游事业等具有十 三、近五、六年来.对某一地区的庙会、某一个庙会的 分重要的作用 而孙其剐先生的(始祖庙庙会的求育习 研究进入了深入的阶段 而且站在一个高而新的角度对 俗》、韩船针等的‘庙会中的求子观念——兼述棒槌在民舞 庙会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 中的应用和发展》及张福根的‘晋北求子习俗调查三题》则 高有鹏先生在<庙会百色》(书)、<简说中原庙会文化》 以求子为切人点,对庙会文化生育信仰的变迁进行了探 (<民间文学论坛》1993年第4期)<中原民间庙会文化简 讨。孙其阿先生以河南难阳人祖庙会、陕西骊山人祖庙会 论》(‘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等文的基础上写出了‘中 和周公庙会为例 阐明了女始祖的生育神格、高媒神格,认 国庙会文化》(上海文艺出版杜1999年6月)专著。全书 为求育习俗是始祖庙会的重要内容。赵世瑜先生的(明清 共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包括:(~)庙会的起源 (二)庙会 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一文则开辟了庙会 的擅变轨迹(三)庙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 (四)庙 研究中攒向对比研究的先河 本文的 目的是以庙会这样 会文化的基本类型 (五)古代神庙与庙会的基本结构 一个宗教攫 济、文化的综台性区域中心为倒,探索华北与 (六)庙会与原始信仰 (七)庙会中的民间文化艺术 (九)中国庙会群的基本分布。下 江南历史文化现象的空间异同,特别是其中的地区性差 (八)庙会与人文文化异 。作者指出在明清时期,华北与江南庙会经{齐功能的 编侧重于对某一个庙会的介绍及分析,包括:(十)桐柏盘 地位、歌舞娱乐水平的地位实行了转换,指出江南庙会具 古山庙会有社区性与宗教性,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另 羲庙会外,李春仁探讨了妙峰山庙会的历史治革、鲁鸿思则把庙 五)山东会与旅游结台起来考虑(‘峡山庙会旅游考察》)。 (十一)西华女娲城庙会 (十二)淮阳太昊伏 (十三)商丘阏伯台庙会 (十四)中岳庙会(十 泰山中岳庙会 (十六)北京妙峰山香会 (十 七)天津皇会。文中探讨了庙会的起源、发展、特征、功能 除三大结集外,这一时期又出现了许多庙会的文章。 及庙会中的原始信仰存在分为三个部分:一、神话传说在 如(曹洁宝与庙会(刘学州 (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12 13:头语言上的流传及其与地方风物的结舍{二、~定的仪 (民问文学论 式与原始信伸有密切联系;三、母腾的意义表现为氏族遗 民的文化心态并以物具形式存在。文中还指出庙会的信 月)、(豫北庙会歌舞的调查报告》(韩橙针坛)1991年第1期)一文对庙会中的歌舞主题进行了介绍 作者把其中的歌唱部分划分为担经挑、扑蝴蝶 耍霸王鞭 仰形式,腺了祭祀的香火之外,更为主要的表现在民问文 等四种。认为扣经挑是祭杷性的,后三种不是。‘明清时 化艺术上,借 娱神,从而娱人、聚人。庙会中的民间文化 期华北庙会研究》(赵世瑜<所史研究: ̄1992年第5期)一文 艺术主要包括间戏曲、歌曲、舞蹈、社火、杂拄、工艺等内 神秘 认为华北庙会仍有可能作为集镇或市镇的补充 体现着许 容。庙会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区域性、季节性、集体性、继承性与变异性统一的特征、民族性特征、狂欢恣肆等 多寺庙所具有的经济和文化娱乐功能,构成基层社会中一 性、个独特的经济文化网络。它指出庙会的出现必须具备两 特征。在对庙会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应做到正确地引 个条件:一是宗教繁荣、寺庙扩建,而且宗教活动日益车富 导、改造、利用庙会。 多彩;二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商业活动增加、城镇市 (ee国古代的庙会》(王兆祥、剂文智 商务印书馆国 997年)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庙会的 集增加。文中对“传统社会单调乏味,庙会活动为此提供 际有限公司 1庙会与宗教信仰(三)庙会与娱乐文化 了机会”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并阐明了自己的理由。这种 起源及其发展(二)庙会与商业贸易(五)庙会的职能及其社会影响。与 思变性、建设性的学术精神值得提倡。<庙告文化概观》 (四)本文把庙会的商业贸易单列出 (张余(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1期)追溯了中国庙会形 (中国庙会文化》不同的是,7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来,并进行阐述.但从历史民俗学为切^点.与现实联系不 阶段 ‘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赵世瑜‘中国社会 够,是一大缺憾。 科学》1996年第1期)一文认为:庙会及娱神活动中存在着 进行深^的田野调查也是这一时期庙会文化研究的 明显的狂欢精神 这种精神具有原始性、全民性、反规范性 主要特点。<西华女蜗城庙会调查报告》(张翠玲‘民俗研 的特征。庙会狂欢具有心理调节器、社会控制安全阀以及 究)199 ̄年第2—3期)一文对庙会的参与主体——女性的 维系社会组织、增进群体凝聚力的良性功能。它反映了理 活动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认为庙会为女性提供了一个 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同时也反映了形式的非理性行为具有 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女性世界.并用典型事例指明了蜗城庙 理性意义这一深刻主题。这种良性功能的分析对于我们 会的地域特征。<西华女蜗城庙会文化价值雏议》(同上 认识庙会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社会认同感的作用是具有十 1996年第3期)一文指出了蜗城庙会的民间信仰史价值、 丹重要的现实意义。<妙峰山香会的世俗价值》(罗明成 民间信仰价值、神话学研究价值 <女蜗的神话与信仰》 ‘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一文认为香会的世俗价值在于 (扬利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7年l2月)认为现代 它“体现民众组织和管理能力 香会提倡的互助互爱风 的女信仰,主要存活于民间 并对河南西华娲城庙会、淮阳 气创造了一种宽厚仁和的人际氛围 “香会给精明的商人 人祖庙会、河北涉县蜗皇宫庙会进行了考察 指出了不同 一十展示自己商业形象的机会”。<山东近代庙会奉耙神 地区的庙会所体现的女蜗信仰具有不同的特征。<马街书 主考略》(党明德<民俗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把庙会中 会的听众——马街书会调查报告之一》(庞建春‘民俗研 的祭祀对象明确分为庇护神、宗教神、三官、英雄神、社会 究)l998年第i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宝 贤达等四类。‘妙峰山:北京的香会组织及其政治活动》 丰县马街书会的有关情况,如听众、村民接待户、写书人、 (吴效群<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一文认为:妙峰山进香 听众听书的书目类型等。陶立瑶、周虹、刘铁粱等对河北 活动提供给北京下层社会的民众一十时间或空间 进行自 范庄龙牌会进行了考查,并分别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其 己政治活动的机会。香会制度是他们政治活动的规则。 中以刘铁粱先生的<村落庙会的比较》(载郭于华主编<仪 在行香走会中取得声望 也就意嘛着整个北京下层社会取 式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l0月) 得了声望。<近代北京庙会文化演变的轨迹》(习五一<近 最具代表性。他运用社会人类学与民俗学相结合的方法 代史研究11998年第1期)从历史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切^ 把河北省和浙江省几个村落仪式进行对比,认为庙会解释 认为近代北京庙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异反映了北京民众宗 了地缘美系 更多具有公共社会制度中建构的意味 他指 教文化与社会风俗演变的轨迹。指出近代京城的庙会总 出.一个地区中的庙会的动作,在文化传统上是这个地区 体上呈衰落趋势。 诸多社会力量的结合。村落庙会等之所 “复兴 .更重要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继续推行 的原因可能是在社会变革时期 由于存在各种力量空前活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互碰撞之际,庙会文化同其他的民 跃的互动局面 才刺激民间利用它们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俗事象一样 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迁,然而,纯粹运用民 村民们是在运用他们的地方象征资源对市场经济的导向 俗学的方法研究庙会,已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应从文化人 作出回应 地区中心型庙会的兴衰是与一些经济行为分不 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 开的 这些庙会的调整首先适应供需环境的变化。 法将庙会文化的研究不断推向深人,这是当今中国学术界 对庙会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也进人较为深^的 面临的重要同题。 On The Summary Of The Temple Fair Culture Research /2 Qiu—xiang (2b I ̄.uautefor National ̄ies. HuBei,430074l ChSna) [Abstract]:The research in Temple Fair culture has been started since the early 21 st Century.After the cdlecti0n and anmgement of material in PRC(1912—1949),the silence during the early time of PRC’s Found- ing.reupsurge in the 80’s and research in山e 90’s,abundant documents and investigation material have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field of folklore in China,which makes the research of the Temple F且h culture develop deeply and widelv continuously.In the 21st century,we should discuss the issue 1TIOI ̄deeply to get out of the narrow ifeld of folklore by the means of ethnology,sociology,folklore,history and other subjects一 [Key words]:the Temple Fair Culture;research suwana ̄- 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