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记住这一天
一个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又是在门外,一个模糊的身影伴随着一阵阵敲门声……
“对不起,能请您把音量调低些吗?”爸爸低头哈腰地对四楼的邻居说道。“呃……好吧!”还没说完,爸爸又打断了他,“我家小孩在做作业,您这声音……有点响。”“呯!”随着房门的紧闭声,爸爸一转身,叹了口气,眉峰轻蹙。顿时,他周围的空气似乎被牵绊住了,充斥于其中的只有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这,是一个普通的“风景”,一个六号楼居民人人皆知的画面。因为,几乎每天的这个时刻,五楼的这位父亲都会来请求邻居们不要发出音响去影响我——一个为中考“奋战”的学生。
但是,天知道,这哪有不发出声响的理由?暂且不论六楼张大妈用洗衣机发出的“嗡嗡”声,就算是四楼小吴放的摇滚乐都已足以让我不能安心做作业了。
“唉,实在太有影响了!今天再去说一声吧!”爸爸还没等那“乐章”开始奏响,就已经思忖着去和邻居们说了:“爸,你就别去了,人家凭什么就听你的啊?”屋内的我听到爸爸的抱怨,心中就如同像一枚核桃被猛地敲开了,微凉苦涩的滋味涌上心头。我忍不住冲出去对他说道。
“不行!”爸爸根本不听我的劝说,直冲出家门。
我趴在窗口,不忍又不住地看着这一时刻地场景:一个年过半百地父亲将要为他的女儿付出他的尊严!
一只手举起来了,当我正准备“享受”几分钟的噪音时,忽然地,声音消
失了!父亲“欲叩而止”的手瞬间僵硬了。六号楼在此刻,回到了“万籁此俱寂”的场面。
这一天,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父亲的爱让我难以忘却,然而,邻居们的安静让我更为感动。“风景”消失了吗?不,以前的“风景”正渐渐潜入夜的踪迹,如今,那一天的寂静却一如既往地延续着,我在心中铭记着这一天。
记住这一天,记住那一刻,记住身边所有人的爱。因为这一天中蕴含着父亲的爱,蕴含着邻居的理解与关切,更蕴含着我对“爱”这一名词的用心诠释!
【点评】1、本文主题是爱:父爱、邻居的爱,重点写:父亲和邻居为我做了些什么事。 2、文章开头“模糊的身影”、“敲门声”的背后就是父爱。
人人都能写 精彩看发挥
审题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前提。提示语是需要一字一句读清楚,仔细琢磨一番的。“记住这一天”,显能是不平常的一天,对自己有重大意义,深刻印象的“这一天”,是自己的成长吗?是家庭的变化吗?是社会的发展吗?……是“这一天”显示出自己的认识选得不秀了新的关键性的体验与转折?
结合提示语就得认真领悟几个关键词语:首先是“我们”,不是“我”,因而“这一天”不仅是“我”需要“铭记”的,而是“我们”都值得“铭记”的,自己是在“这一天”中与大家共同度过的。并且“这一天”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就不是一般的快乐层面上,具有一般的意义,就需要上升到一个初中毕业能达到的人生和价值观的高度,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和青春的气息。于是,无论是“从清晨到日暮”一整天的活动,还是“某一个时刻”凡属“不同寻常”“不同凡响”的事都可入题,写出“我们”为什么值得“铭记”以至如何铭记就扣题了。应该说,考生都有过这方面的经历,甚至平时写过有关的此类的作文。
诸如离队的那天珍藏的红领巾与誓言,听某此报告大家很激动的谈论和体会,去作社会调查,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在家庭迁进新居的那一天,甚至就是这次初三毕业拍毕业照的时刻,或者去跟老师告别,大家听到老师的谆谆教导,都可以是“铭记”。不仅清楚而且精彩的。总之,这个题目正确审题,人人都有可写的内容,写得精彩与否就看临场发挥了。
貌似平常 实在不易
出作文题目,不甚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以为,考试的作文题要符合两个要素:一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二是不能让学生可以事先做好一篇文章来套。这两个要求互相是有矛盾的,出作文考题,难就难在这里。
今年上海中考的作文题目“记住这一天”,应该说不难写,总有值得记忆的一天吧,相信不少学生事先都做过类似的作文。问题在于题目前面的提示:“……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却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提示为作文设立了一个框,要“不同凡响”。这或许就是为了防止学生事先准备好文章来套。但这样的要求,实在让写作者有点为难。我担心有些考生,想不出有些什么日子是“不同反响”的。说实话,要想出一个“不同凡响”的日子确实不容易。或许有些考生会开始胡乱编造了,结果写出一篇虚假的,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这实在是写作的大忌。我认为,批卷子的老师应该允许考生从貌似普通和平凡的日子里,从一件寻常的事情中,看出“不同凡响”的意义来。
另外,题目的提示还强调了“我们”,这样的提示我是不赞成的。当然,强调共性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也是有道理的,但好文章往往要有个性,要有独特
的眼光,另类的体验。所以不宜强调“我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