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骨髓腔输液技术(Intraosseous Infusion, IO):是在紧急情况下以骨髓穿刺技术开放骨髓腔,通过留置的穿刺针给药、输液、采集血标本的方法,能够在急救场景快速开展,具有迅速、安全、有效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及成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适应症 1.心搏骤停。
2.呼吸衰竭:需要快速持续的人工呼吸。 3.休克:大量伤员聚集、创伤复苏。
4.静脉穿刺困难:2次静脉穿刺失败后应立即选择骨髓腔穿刺。
5.作为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的过渡方法。 禁忌症
一、相对禁忌症
1.成骨不全或骨质疏松等严重骨病问题的患者。
2.穿刺部位48h内于目标骨接受或尝试过建立骨内通路。 3.穿刺部位解剖结构不清楚。 4.穿刺部位烧伤。
5.右向左心脏分流的患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等)。 二、绝对禁忌症
1.穿刺部位骨的完整性受损(骨折、假肢)。 2.穿刺部位存在明确或可疑的感染。 3.穿刺部位骨的血供和回流受到明显影响。 技术要点
一、穿刺点的选择和定位
1、穿刺点的选择:
1)胫骨近端:建议首选胫骨近端作为穿刺点。
2)胫骨远端:极度肥胖;解剖学标志不明显;定位困难。 3)肱骨近端:需要高流速输液;胫骨近端穿刺点不可使用时。 4)其余可穿刺的部位:锁骨、尺桡骨远端、髂骨、跟骨等。 2、穿刺点的定位:
1)胫骨近端:髌骨下缘约3cm,胫骨粗隆内侧2cm的胫骨平坦处。
2)胫骨远端:内踝最突出部位近端约3cm的骨平坦处。
3)肱骨近端:穿刺点位于肱骨大结节最突出的部分。(如下图所示)
二、穿刺针的选择 1、不同型号的穿刺针:
2、穿刺针的选择:在扣动扳机将穿刺针刺入骨髓腔前,5mm的黑线标记一定要露出在皮肤外面;如5mm的黑线标记未露出皮肤,说明针的长度不够,应更换穿刺针型号或者重新选择穿刺点,以保证穿刺成功。
三、皮肤消毒原则:遵循中心静脉穿刺的消毒原则 1.消毒剂: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75%酒精。 2.消毒范围:穿刺点为中心,消毒半径≥15cm 。 3.消毒次数:至少消毒2次。 四、穿刺角度
1、胫骨/股骨:与骨平面呈90°。 2、肱骨:与人体解剖平面呈45°。 五、拔针
1.移除延长管和固定器。
2.单手固定针套。
3.把鲁尔锁注射器与针柄连接固定。 4.顺时针轴向拔出。 5.穿刺点压迫5~10min。 6.用无菌敷料覆盖。 观察要点
1.输液是否通畅。 2.穿刺部位及肢体。 3.穿刺点有无肿胀。 4.皮肤有无变色。 5.肢体运动感觉。
6.穿刺肢体远端血供情况。
7.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液体外渗、感染、骨折、脂肪栓塞等。 注意事项
一、药物选择1.除了具有骨髓毒性的药物外,常规的静脉用药、液体复苏和血制品均可安全的用于骨髓腔通路,且无需调整剂量。2.骨髓腔通路可以注射造影剂进行增强CT检查,其耐高压、流速快且成像质量较好。
二、加压输液
1.建议采用输液泵、加压袋或手动推动的方式加压输注; 2.压力建议:成人为300mmHg,儿童为150mmHg。三、疼痛管理1.对于意识清醒有疼痛感觉的患者,必要时给予利多卡因麻醉。2.输液期间,如患者主诉疼痛,可随时重复给予利多卡因3.利多卡因过敏者禁忌使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