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课堂实录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WORD格式整理

《角的度量》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37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经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 3.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应用量角器进行度量角的大小时,如何确保量角器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一、创设生活情境,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个不同坡度的滑梯,提出问题:比较三个角的大小。

二、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对滑梯进行选择,说理由。 直接观察大小。

具体大多少,学生提出:需要产生一个测量的标准。 比较三个角的大小,经历量角器的生成。 测量麻烦,进行改进。

测量中工具不够精细,继续改进。

测量中不断产生需求,完善内外圈刻度,创造出完整的量角器 三、拓展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量课始三个角的大小,总结量角方法。

2.首尾呼应,介绍滑梯中角选择的科学性及生活中角度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设计一改传统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一个个的认知冲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经历了制作量角器的过程,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

专业知识分享

WORD格式整理

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生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玩过滑梯吗?老师这里有3个滑梯,你喜欢玩哪个滑梯?为什么?

生1:我选择3号,因为它很刺激。

生2:我选择2号,因为它挺平稳,比较安全。

教师:同学们说的刺激和平缓,是针对滑梯的“坡度”来说的,滑梯的“坡度”指的就是滑梯面与地面形成的夹角。(教师指着屏幕,课件出示1号滑梯的夹角。接着再出2、3号角)

【设计意图:激趣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研究探索,完善量角器 1.用“观察法”比较角的大小

师问:这里的三个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学生回答:3号角最大,1号角最小。

专业知识分享

WORD格式整理 2.用“标准角”比较角的大小 师:∠2与∠1相比……(学生:∠2大) ∠2比∠1大多少呢? 生1:∠2比∠1大一点儿。 生2:∠2比∠1大一半儿。 …… 师: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了一下,但是答案都不统一,到底∠2比∠1大多少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1 ∠2 生:可以用量角器量一量。

师:这位同学选择了一个专门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那么,量角器是怎么生成的,又该怎样使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量角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板书:标准)来量角的。我这儿有些这样的小角,咱们用它作为标准来量∠1和∠2的大小可以吗?

【设计意图:确定标准,为后面细化标准做铺垫。】

生:可以。

师:现在我们来摆摆看,是这样吗?(教师操作,故意摆错,询问学生怎样摆。以此强调:摆这些角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小角的顶点对着∠1的顶点,小角的边对着∠1的一条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重合,边重合” 教师操作摆∠1。(操作过程要给人麻烦的感觉) 师:,哎呀,终于摆完了。这个摆角的过程怎么样? 生:太麻烦了! 师:怎么麻烦? 生:得一点一点的调。

师:是啊,还得一点一点的调,特别麻烦。现在看∠1里有几个这样的小角?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摆一摆∠2。(课件演示∠2的拼摆)看∠2里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生:∠2里有3个这样的小角。

师:以小角为标准,∠2比∠1多几个小角? 生:多1个小角。

专业知识分享

WORD格式整理

师:请把话说完整。

生:以小角为标准,∠2比∠1多1个小角.

师:以小角为标准来测量、比较∠1和∠2的大小,结论更为准确。 3.生成18等分的量角工具

师:现在∠2我们摆了3个小角,如果有一个更大的角,我们还这样一个一个一个(配手势)的摆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小角使用起来方便呢?

生:把这些小角拼粘在一起。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来看,∠1的两个小角粘起来,∠2的三个小角粘起来,如果角再大一点,再粘一个小角,再大点再粘一个,再大点再粘一个,再大点再粘一个……

课件演示: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角不断的变大,更多的小角依次粘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生:可能近似于圆形。

师:是不是和同学们想的一样呢,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师:确实与同学们想象的一样。在生活中还真有整圆的测量工具,但它一般在特殊行业使用。小学阶段,半圆内的小角就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只保留半圆作为量角工具。数一数,这个半圆一共有多少个小角。

(师生一起数:18个小角) 师:中心的这个点是什么?

专业知识分享

WORD格式整理

生:顶点。

师:是一个小角的顶点吗? 生:不是,是18个小角的顶点。

师:是这18个小角共同的顶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中心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数出18个小角,为后面理解180度做铺垫。】

4.应用半圆工具,生成度量单位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半圆工具好使吧。先来量一量∠1。

∠1 ∠2 ∠3 出示摆放错误的图例,

问:可以吗?

生:不对,因为它的中心点没有对着∠1的顶点。 师:只做到了边重合,没有做到点重合。怎么调? 生:向左移。

出示正确的测量(如图):

师:再量∠2。(课件出示图例):

生:12个小角。

师:看∠3.(课件出示图例)

专业知识分享

如图:

WORD格式整理

生1:∠3里面有两个小角多一点。 生2:两个半。 ……

师:多出来的这一点到底是多少呢?以这么大的小角为标准还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吗?看来还需要改进,怎么改进呢?(板书:改进)

生:把他分5份,分小一点儿再量。 师:你的意思是把小角分的再小一点对吗? 生:对。

师:他的方法行不行? 生:行。

师:怎么把它分的再小一点呢? 生沉默。

师:我有一个方法,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我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行吗? 生:行。

师:每个小角平均分成10份,变成10个小小角(图1)。这18个小角一共可以分出180(师生共同说180)个小小角(图2)。

师:每1个小小角的大小就是1°,读作“1度”。板书:1°(度)。(一起读“1度”)这个小圆点读作“度”。“度”就是用来测量角的单位。

1个小小角的大小是1°,3个呢?8个呢?17个?38个?90个?150个? 师:看现在这个量角工具,有什么感觉? 生:很乱,很密,看不清。

教师:为了简洁美观,后人逐渐的把它改良成这样子,出示半圆仪(图3、图4)。

师:用这个工具来量角,你能很快的读出角的度数吗? 生:不能。 师:继续改进吧。

生:从那些线上标上数字。

专业知识分享

图1 图2 图3 图4 WORD格式整理

01801701601300120110100908070605040

143015【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一步步通过操作、补充调整创造出量角器来,使学生充分感知成功的喜悦。】

5.生成内圈刻度,完善量角器

教师:这个有刻度的工具,是不是更好使啊?量一量这个角。(出示: ,强调怎么摆,说度数。)

出示: 教师摆量角器 问:多少度? 生1:120°。 生2:60°。

师:到底多少度?同位交流、回答,并说明理由。 (学生交流)

师:谁来说说到底多少度?

生:应该是60°。因为这个角开口反了,所以得从180°那里往回数,就是60°。 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度?(师指屏幕一起数)看来要想准确的读准刻度,除了要点对齐,边重合,还要找准起始边,再读刻度。(板书:找起始、读刻度)

【设计意图:纠错,进一步完善量角器。】

师:在原有刻度上能一眼看出来吗?看来还得改进?

生:从那个180那里再写上0,170下面写上10,160下面写上20…… 师:是不是这样。(课件出示完整的量角器)

师:这就是专门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工具——量角器。(板书:量角器)

同学们太了不起了,我们用有限的时间经历了前人漫长的量角器创造的过程。还学

会了用量角器量角。真的很了不起!

6.指认量角器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量角器。(课件出示)量角器中心的点叫做中心点、里面的

专业知识分享

20100 WORD格式整理

刻度叫做内圈刻度、外面的刻度叫做外圈刻度、外圈0刻度线、内圈0刻度线。

同位之间互相指、认量角器。 7.练一练:

师:这个科学的量角工具有了,你会使用它来量角吗? 生:会。

师:用我们前面的方法先来判断一下这几个角的测量对吗?并说明理由。 出示: ① 正确的65°

生:正确。因为它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了,边也和0刻度线重合了。 ②错误的130°

生:错误。因为开口朝左,得看内圈刻度。

师:量角读角时一定要找准起始边,才能读对刻度。 ③ 0刻度线和中心点都没有对准。

生:错误。因为中心点没有和顶点重合,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边重合。

师:当中心点没有和顶点重合,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边重合时,会产生细微的误差,数学上和实际生活中不允许有一点点误差,所以量角时一定要严谨。

教师:看来,用量角器量角也要注意……?(指黑板,齐读:点重合、边重合、找起始、读刻度)现在掌握方法了吗?想不想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量角、汇报等一系列活动,突破找准起始、读刻度这一难点。】

三、实际运用,巩固新知

专业知识分享

WORD格式整理

1.用量角器试着量一量∠1,并记录下角的度数。 学生汇报度数:30°。 问:都同意吗?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都认同30°。

2.快速量出∠2和∠3的度数,并记录。 学生测量、汇报。

师:这三个角就是开课时滑梯中的3个角。科学的研究证明滑梯在40°—56 °之间最合适,这样既安全有好玩。那我们应该选几号滑梯呢?

生:选2号滑梯。

师:看来角的大小对我们还起着很大的作用呢! 2.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角度,例如:

(1)椅子的靠背总是往后倾。用于学习的椅子,一般后倾8度;吃饭的椅子,一般后倾9度;沙发靠背则后倾11度左右。

(2)风筝比赛是用同样长的线,风筝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越接近90度,风筝就放的越高。

(3)大雁飞行时,当排成人字形时所成的夹角保持在55度左右最省力气。 课下请同学们寻找一下生活中哪些事物也应用到角度。 四、归纳概括,总结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教师:今天,我们经历了量角器的生成过程(指黑板:确定标准、细化改良、生成量角器),学会了基本的度量方法。下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角的度量。

标准 改良 量角器 角的度量 点重合

边重合 1°(度) 找起始 读刻度

专业知识分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