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从污染物的性质、污染源的治理、环境污染的危害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用环境污染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生活学化学,并从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解析新情景题的能力。比如我在讲到酸雨现象时,给学生投影了很多酸雨危害后的森林、建筑、工厂设备,并从这些图像,引发学生思考———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SO2和氮氧化物,进而引导学生———既然形成酸雨,则这些气体溶于水形成酸,为了降低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在硫酸厂、硝酸厂尾气排入大气之前用碱溶液进行处理,这样一丝一扣的将学生的思维从环境保护引入化学,从化学知识联想到环境保护,必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贴近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环境污染问题靠一个人、一群人根本解决不了,只有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充满生机的地球。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新课程标准形势下,教材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效的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时,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环境污染、了解身边的空气质量。例如:在讲到空气的组成时,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的空气质量指数,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再“纯净”,已受到可吸入颗粒、有毒气体等的污染,同时还可以提醒虽然空气质量报告中的CO2虽然不是污染性气体,但造成了当前全球的温室效应,所有这些对环境有害的气体都不应排入到大气中,我们应怎样降低污染、保护环境呢?这样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以后物质性质的学习留
下铺垫,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再如讲\"水\"的时候,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而且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这时给学生设疑,我们怎么去解决水污染问题呢?学生们肯定会带着问题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化学教学中,具有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结合有关化学知识逐渐渗透环境保护理念,既让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合理安排教学,即可将化学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主阵地。2.结合实验教学,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制备、使用、排放都会不同程度的造成空气污染或者水污染,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尾气处理实验、有害物质的处理实验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指导学生对一些有害物质的处理操作,要尽可能的减小污染。这要求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并利用化学实验原理培养学生的节约精神和环保意识。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成功,还要教育要正确处理废弃物,养成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认识到: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发展,三废排放日益增多,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要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为将来踏上社会保护环境打下基础。当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仅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我们要合理利用课外时间,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生活现状、联系我们国家的法制法规,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普遍注意,为了保护我们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中学化学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郭高峰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
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情境教学法”强调以“思”为核心,在创造的乐趣中协同大脑两半球的作用,通过
行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因注重认知、忽视情感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各种方式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教学”。
・23・
数理化学习
一、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个熟悉的“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窜出一股火苗使得燃烧得更旺,这是什么原因呢?像这样的问题最容易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因而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
二、利用有趣的故事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如果我们将化学知识溶入趣味性很强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位男子曾因出过车祸而镶过两颗假牙,后来他经常烦躁,失眠,头痛。医生给他做了全面检查,却不知病因在哪里。老师提醒学生思考,你知道病因在哪吗?由于学生在必修2中已初步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所以此时大部分学生就会想到“病因可能在假牙上”,进而联想到是原电池的原理。此时老师可追问: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自然会回答:因为假牙,可形成原电池→有电流→所以刺激脑神经,就会出现上面的症状。此时老师继续追问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比较兴奋、情绪高涨的情境中深入学习。
三、利用充满悬念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讲授“钠”这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水能灭火,但用水也能来点火。”部分同学的眼睛里充满疑惑,有点不相信,“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信,试试看!”然后把灯芯里已事先藏有钠粒的酒精灯端上来,用胶头滴管向着灯芯滴入几点水,酒精灯立即就被点着了。同学们个个睁着惊奇的眼睛,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于是抓住时机问:“同学们想知道这里面的奥妙吗?”大家迫不及待地大声回答:“想!”……这样的充满悬念的问题,将新知识巧妙地隐含于学生所要探索的问题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
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利用互相交流的合作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之中,其中积极参与讨论就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化学教学中应多创设讨论情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化学史料就能提供丰富的讨论情境素材,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门捷列夫编制的、反应元素性质规律的周期表及其他根据周期表预言的未知元素的性质,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并相互讨论:(1)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是如何编制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编制的?(2)如果是我,我会这样想吗?(3)你认为还有其他的编制方法吗?排列出的形式有会是怎样的呢?教学中创设讨论情境,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使问题研究更深入,同时拓宽思路,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造成在课堂上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境有生活味,而没有化学味,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悟不到化学问题的存在,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的思维过程;其二,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看起来挺热闹,但这种动手与动脑脱节的活动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课堂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却变了;其三,情境的表面化,流于形式,在化学教学中,要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并不容易,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事例搬入课堂,对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态度情感却没有起太大作用,这样的教学情境除了有一个花哨的外壳,根本起不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结果只会束缚师生教学的手脚,降低教学效率。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情境。以上各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也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相信创设教学情境方法一定很多,在于我们每个教师用心去思考,精心设计,相信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盎然,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刍议
江苏省江都市东汇中学(225254) 韩觉一
物理学作为一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等方面有
着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学科,学好物理知识对提高学习者的自身素质和学科修养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新理
念在学校各学科的深入实施和有效渗透,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要素有提出问题、猜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