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1世纪,有人把网络比作一片汪洋大海,这个比喻一点也不为过,一言以敝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 在面对音乐教材上的一些歌曲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的这一优势,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挖掘,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使得音乐教学图、声、文、情、景并茂,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形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因此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乏味的音乐理论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实现了音响与画面的动态结合,充分发挥音乐形象的感染作用,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音乐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心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我在讲解《春天来了》这一课时,播放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及春雨、春雷等自然现象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春天的美丽,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活力。孩子们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哇!多美呀!把他们带入了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在高兴地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了起来,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起春天来了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接着便进行了“强、弱”等音乐知识的教学渗透。在录像背景下,请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弱)和春雷的声音“轰隆隆、轰隆隆”(强),使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融入了情感,而且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看到他们投入的眼神,专注的表情,教师就能轻而易举地向孩子传递了春天的信息,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演唱了这首歌,从悠扬的歌声中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美。
大教育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如:《两只小象》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合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
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象的谜面:鼻子长又长,耳朵象扇子,四腿象柱子,尾巴象绳子。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另一只小象急着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空拍处让学生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填充动作,发挥想象,他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不但促进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记忆主题音乐起到了轻松、便捷的作用
主题音乐是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为乐曲的核心,是其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多次聆听主题音乐,演唱主题音乐,表现主题音乐,记忆主题音乐等尤为重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主题音乐所反映的画面与听唱结合起来,有助与学生的记忆。例如:学生记忆《骞马》主题音乐时,教师可让学生一边随着音乐演唱,一边欣赏紧张激烈的赛马场面,这样将视、听、唱结合起来,学生如临其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主题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加深了对主题音乐的记忆。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聆听音乐主要是通过磁带,这样的实际教学中,重点乐句,片段的聆听,教师很难在磁带上马上准确找到所需要的地方,破坏了音乐效果,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这些问题轻松得到较好的解决,给欣赏教学中主题音乐的学习带来极大便捷,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一首好的作品,总是有着很深的作品内涵,带给你无尽地遐想,让你无尽地去体验,去理解。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产生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使学生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情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如《红星歌》,在学唱歌曲之前,让学生先来欣赏故事片《闪闪红星》的片段,唤起学生对小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演唱之情油然而生。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
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如:教授《彼得与狼》时,由于先把乐曲中的各种乐器事先做成课件,让学生直观
地感受乐器与代表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欣赏与听辨赢得了时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幻灯、投影和录音录像等。这些媒体的使用,或独此一种,或二者兼有,或三者兼之,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时间、顺序和次数。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不留痕迹,尤其是录像的合理放映,能使学生获得“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使学生获得层次分明、生动完整的印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让流淌的歌声可视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无休止地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总之,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和排斥。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
《音乐课程标准》
《当代音乐教育》[美]迈克尔.L.马克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 《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主编. [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