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亦称“象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重要文学思潮和流派。一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这个流派的作家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是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中发展最为持久、成就最高的一个流派,以诗歌和戏剧为主。基本特征是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诗人艾略特及其《荒原》是它的代表。此外代表作家还有马拉美、兰波、魏尔伦、叶芝、梅特林克、庞德等。
表现主义:
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后扩展至欧美各国。
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
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奥地利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猿》等是其代表作品 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四)超现实主义:
二战期间从法国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试图将文艺创作从理性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1924年法国的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
强调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进行创作,具有晦涩艰深的风格;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
代表作家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 (五)意识流:
“意识流”作为一个小说流派,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揭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
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
代表作家与作品有爱尔兰乔伊斯的《尤里西斯》、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英国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
思考题“自由联想”:即“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或秩序。他们的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一种事物上作短暂的停留,即使他们头脑最清醒的时候也不例外。他们往往睹物生情、有感即发,头脑中的事物常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路,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
创作风格——“卡夫卡式”:
即用卡夫卡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表现主人公在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境地中的虚幻感、孤独感、灾难感和无能为力感。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悖谬与怪诞;(二)寓意性与多义性;(三)梦幻性和神秘性;(四)朴素与客观;
存在主义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以及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肯定人在荒诞、绝望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思想上开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萨特的《恶心》,加缪的《局外人》等。
(二)荒诞派戏剧:二次大战后不久首先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西方的戏剧流派。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段场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语言。代表作家作品有: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
(三)新小说派: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法国。“怀疑的时代”的“怀疑精神”的产物。新小说派作家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认为小说应主要描写物的世界,应透过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表现“潜在真实”。他们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对文学的社会意义和道德功能没有兴趣,他们关切的是技巧和表现手法。非意义化、非情节化、非人物化、文体革新是新小说派的四个基本论点。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丽•萨洛特的《无名氏肖像》、阿兰•罗伯-格里叶•的《橡皮》等。
(四)“垮掉的一代”:二战后出现于美国。这一流派的作家思想上深受欧洲存在主义的某些观念的影响,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抗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但往往以颓废、堕落、犯罪来表现他们的“脱俗”,和传统的价值与行为规范抗衡;在艺术上,标榜“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追求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的结构无拘无束乃至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代表作家主要有凯鲁亚克和金斯堡。
(五)黑色幽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作家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历史是一片混乱,个人无法改变生存现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基本特征:幽默中包含着阴沉,在绝望中发出大笑,在无可奈何的悲剧境遇中表现出喜剧性,在痛苦郁闷中玩世不恭,在愤世嫉俗中冷嘲热讽,不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剧手法不仅用于处理丑恶和畸形,也用来处理痛苦和不幸;所叙述的故事经过夸张拼凑,矛盾冲突得以喜剧化地加强,令读者深感荒诞滑稽的同时,又觉苦闷沉重、前途茫茫,被称为“绞架下的幽默”、“大难临头时的玩笑”;塑造的多是乖僻的“反英雄”人物,既缺乏充满自信的庄严的悲剧精神,
又缺乏敢于蔑视对手的明快的喜剧精神。代表作家作品: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等。
(六)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30、40年代形成于拉丁美洲,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其作家以“印地安人的灵魂”自命,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与拉美的现实生活熔为一炉。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作品多把神奇、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在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描写中,引入大量超自然的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情节中,时序关系被打乱,场面常带有象征色彩,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使拉美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本质上,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是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冰山原则:该名称缘起于作家本人提出的“冰山原理”,是海明威对其自身创作风格的形象化概括——“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作:在海洋里冰山移动之所以显得雄伟壮观,是因为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的部分却藏在水下面。你尽可以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变得更丰厚起来。”
具体说来,“冰山”风格主要表现在:
1.电报式文体,亦即那种简洁、清新、明晰、干净的散文文体。 海明威总是避免使用描写手法和堆砌华丽辞藻与花花绿绿的形容词,而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短小语句。由此其冰山风格又被称作“电报式风格”。 2.含蓄、凝练的意境。 海明威既然倡导以八分之一部分来表现八之之七部分,亦即“以少胜多”,努力要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趣外之旨。而为了获得这种艺术效果,作家又主要依赖了象征、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
3. 戛然而止的结尾(“零式”结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