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临床疗效与中医药创新发展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堕垦堕!里 gY Y g 塑li (中国医院管理)第27卷第2期(总第307期、2007年2目 中医临床疗效与中医药创新发展 罗才贵① 擅耍 阐述了“十五”以来四川省临床工作现状,并对当前在卫生资源、临床诊疗、临床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制约 中医临床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医药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临床工作,立足于中医医院建设.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 重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诊疗、疗效评价、教学及服务创新.走中医药创新发展道路。 关键诃 中医临床 临床疗效 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创新 中圈分类号 R19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5329(2007)02—0043—04 The Clinical Curative IEffect and Innovation of TCM/LUO Cai-gui//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2oo7。27 (2):43-46 Abstract To expl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tinical TCM WOrk in Sichuan since“the tenth five—year plan”and the analyzes these problems which inhibited the development of TCM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hygienic resource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clinicaI scientiifc research,clinical teaching and SO on.This article believe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must be rooted i17I the cliniac}work and the hospi ̄l construction of TCM.With the purpose of real— izm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we need try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Me effect,pay enough attention to ht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_and ability,and enhance the creation in cliniac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curative ef- fect evalua ̄on,teaching and service. Key WOrds TCM clinic。clinicaII curative effect。development of TCM,innovaOon of TCM First-author’a address A什iliated IHospital,Chengdu Universiyt of T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Sichuan.61 OD75.China 1 “十五”以来四川省中医临床工作现状 “十五”期间.全省县及县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诊疗人数约 1.1 中医临床资源 7 350万人次.年均诊疗人数约为1 500万人次 截至2004年年末.国家卫生部统计全国的公立中医院 农村中医工作以着力建立健全农村中医工作三级服务网 为2 973家….其中.9o.O%以上是综合性医院.如四川省 络为重点.以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为载体.加强了农村 的中医院.近10.0%为中医专科医院,例如肛肠医院、骨伤 中医药规范化建设工作 目前.四JII省已建成了一批中医特 医院。截至2004年年末.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 色优势较为突出,临床疗效显著.队伍结构较为合理.管理 其中,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而中医执业 水平较高.医疗服务质量较好的县级“龙头”中医医院 全 医师(含助理医师)为27万余人.床位28万余张【2] 省乡镇卫生院大多数都建立了中医科.设立了中药房、中药 “十五”以来.四JII省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以发展为主题. 库房、中药炮制室。全省大多数村卫生站都有一名中医或中 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提高了医疗质量、服务水平 西医结合乡村医生.善用中药饮片、中成药.他们以低廉的 和管理水平.促进了中医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中医医疗 费用在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机构的总体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基础条件和 截至2005年年底.建成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l1 就医环境不断改善.人员素质、医疗服务和科学管理水平有 个(“十五”期间增加了8个)、省级先进县37个(“十五” 了较大提高 截至2005年年底.全省县及县以上中医医疗机 期间增加了29个)。有国家级先进县在建单位7个、省级先 构(含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有180所.其中.三级甲等中 进县在建单位38个。启动了精品中医院建设工作.遴选了建 医医院6所(“十五”期间增加了3所)、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设单位23所.制定了“四川省精品中医医院建设工作管理办 6所(“十五”期间增加了5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33所 法”和“四JII省精品中医医院建设方案”.召开了精品中医医 (“十五”期间增加了14所)、二级乙等中医医院72所(“十五” 院建设计划审定会议并下发了建设计划书 期间增加了10所)、达省标藏医医院12所 按照“四川中医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四JII省加大了对中医药工作的 发展三级中心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启动了省级中医发展中 监管和指导,根据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标准和 心2个、市级中医发展中心13个、县级中医发展中心21个 规范,制定并下发了“四川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 建成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20个(全省共建成49个). 药服务工作细则”。加强了中医药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南充市 在建单位41个。启动了“四川省中医医院标准化药房建设” 顺庆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国有中医药特 项目5个。按照“四川省中医医院制剂中心建设”项目实施 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启动了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示 计划.启动了“四川省藏医医院制剂中心”建设项目4个 范机构建设单位20个 1-2中医临床工作 ①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 成都610075 中医药作为一种有效的医疗服务手段.对常见病、多发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 ̄Vol 27 No.2(SUM No 307)Feb,2007 4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医临床疗效与中医药创新发展——罗才贵 (中国医院管理)第27卷第2期(总第307期)2007年2月 病和一些疑难疾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显示了强大的生 命力,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综合服务功能 和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在广大农村和基层.中医的临床优势 更加明显 中医药学术和临床诊疗水平得到提高,对中医病因、病 机和治则治法、方药有了新的认识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诊 疗思路和方法.中药新制剂的研制和各种诊疗新技术的采用. 提高了中医诊疗疾病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 的发展。 . 1.3 中医临床教学和继续再教育 “十五”期间,全省共培养中医药研究生745名.其中: 博士l82名.硕士563名;培养本、专科生6 152名。全面 完成了“四川省杏林人才工程”项目l3l3计划.举办了首批 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训班.培养了省级科学技术带头人40 名:举办了5期临床学术技术带头人培训班.培养临床学术 带头人253名:举办了8期专科专病培训班.培养中医药专 科专病骨干275人:举办了4期名医绝技绝招培训班.培养 中医药专科人才142人:举办了2期中医医院科主任培训班 和院长培训班.培训管理人员l44名:加强中医护理人员的 培训.举办了全省首次中西医结合新进展培训班.培训中医 护理骨干87名 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以 “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了一批临床骨干力量.总结了一批 名、老中医的临床宝贵经验。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 承工作进展顺利.并不断完善.为23名国家级和31名省级 老中(藏)医药专家配备了国家级31名和省级37名继承人. 继承人圆满地完成了学业.较好地总结、学习和继承了老中 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 加强乡村医生培养工作.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乡村医 生中医学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到20o5年年底.在读 学员已经达到了l1 379名.乡村医生中医学专业大专学历教 育试点已经在l0个市、州启动.已招收录取新生332名:认 真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项目.2005年集中培训 了全省21个新农合试点县和4个革命老区县的70o余名乡镇 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 “十五”期间.全省推广国家级中医 药继续教育项目5项.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60余项. 继续教育覆盖面达95.0%以上.近90.0%的在岗中医药业务 人员接受了继续教育.全省共培养各类中医药专业人才1.3 万余人。 1.4中医临床科研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互惠互利、共 同发展”的要求.以项目为纽带.集合省级中医药科研、教 ‘育、医疗和企业的人才、设备和科教条件.成立了四川省中 医药科教集团,为中医药联合攻关、优势互补、高级科研人 才培养构筑了一个高平台 建成国家中药GCP中心(成都承 担了l32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任务.现已成为我国主要的中 药新药及天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之一)、四川省中药验方筛选 中心(在中药验方筛选的方法学方面取得了进展)、四川I省中 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已启动了新药研究32项.接受企业委 托咨询服务120多项.获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研究批文和新 药证书共l4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四川省开展了中医药科研 实验室登记认证工作,共认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20个. 三级实验室8个。建成省重点实验室1个 1.5 中医临床标准和诊疗规范化建设 一批中医药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先后出台, 如《经穴部位》标准、 《耳穴名称与部位》标准、 《中医病 症分类与代码》标准、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以及《中 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等.促进了中医现代化进程.是中医 药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2制约中医临床发展的问囊及瓶颈 2.1 卫生资源方面 2.1.1 中国卫生资源与国际发达国家比较2000年美国医疗 卫生支出总额达1.3万亿美元.占GDP的l3.0%.占全球医 疗卫生支出总额的43.0% 我国20o1年卫生支出总额为 5 150亿元,占GDP的5.3 ̄/ ̄o E4]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 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公平性进行了评价.中国被排 在倒数第4位,为世界最不公平国家之一[5]。世界银行统 计.2000年中国人均卫生经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排 在最落后国家之列 中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与个人负担比 例是39.4:60.6.世界平均水平是61.8:38.2.最不发达国家是 59.3:40.7[ 。 2.1.2 中医卫生资源与西医卫生资源比较 全国中医医生人 数1949年为27.6万人.20o1年为32.4万人.52年只增长了 l7.4%.而同期的西医医生人数为8.7万人和175.1万人.增 长了近20倍;中医、西医医生人数比例由3.2:l变为l:5.4 目前.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00多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 约50万人.只占1/10。2001年.全国等级医院中.以西医 占绝对优势的综合和专科医院为14 953家.中医院为2 492 家.二者之比约为6:1.且中医院规模普遍小于西医院。 2003年.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l36所.其中.西医院校为72 所.综合大学中的西医院校为22所,中医院校为28所,中 医、西医院校之比为3:1.且中医院校规模很小。1995年全 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生256 003人.西医与中医在校生之比 为5:l E41。 2.2临床诊治方面 2.2.1 诊断不够客观化、具体化、特色化 中医从理论到辨 证施治用药.自从明末清初以来.从根本上少有新的进展和 变化.还是主观、模糊的模式在运作。目前.对中医诊断的 统一化、客观化、具体化的探索还比较欠缺.现有的经络辨 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等.也都没有落 实到具体的指标上.造成了现代中医自身欠缺客观化、具体 化、特色化的诊断体系和指标.这样的现状影响了中医的进 步和发展.对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以及对临床疗效的评价 都是极其不利的 2I2.2治疗欠清晰化、规范化西医的治疗比较系统、清晰、 规范,有剂量的限制、时间的要求和观察指标规范。相对而 言.目前中医的治疗则很不清晰,个体化倾向很明显,处方 用药不规范。这个问题早在《内经》中已经有叙述:治疗要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治疗疾病除了分清阴阳外.还要采 用与疾病相适应的方法(方、术、法)和具体需要的数(剂 量、包数、天数、时间、穴位数等)。另外,中药复方的特点 也是造成处方用药难以规范的原因之一。依据《中药大词典》 (1986年版)记载中药种类达5 767味; 《中医大词典一中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 Vol 27 No.2(SUM No.307】Feb,200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垦竺 生墼 !堕苎堡堑垄墨二 墨 (中国医院管理)第27卷第2期(总第307期)2007年2月 药分册》记载中药种类6 995味,也就是说.单味中药至少 有几千种,复方是由这些单味药物组合而成,复方少则2味. 多则数十位,按照排列组合规律.中药的复方数量可以是无 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建立中医规范的治疗体系,才能使中医 方近现代医学的发展,大多始自临床观察与发现 因此.1临 床观察与临床发现研究方法的更新,是制约中医临床发展的 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们在临床科研中存在的多方面原因 导致临床观察与临床发现研究的缺乏.使目前临床科研对临 床疗效的提高往往是纸上谈兵 2-4 l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4.1 教育模式的缺憾 目前的中医药学教育模式以及课程 得到更多人民群众的理解,更有利于中医的持续健康发展.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3临床疗效评价困难 目前.中药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 类疾病,并且起到了较好的疗效,缓解症状、体征奏效.但 设置是存在一定缺憾的。例如,对完全采用西医思维方式形 是,由于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欠缺.形成的局面是任何一 种疾病的治疗都有中医药的参与.参与的过程往往是辅助性 的.西医西药唱主角.西药没有办法解决的疾病,中医中药 也能有所收效,在缓解病情、改善症状、减少西药的毒副作 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能够确定单纯依靠中医治愈 或根治的疾病种类实在太少了.综观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 的中医临床医学成就.成果众多。在不少的疑难病症中获得 显效.诸如心血管疾病、肝炎、关节炎、皮肤病等等,尤其 是对部分急症病例.如闭合性骨折、肠梗阻、宫外孕、胃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胆石症、化脓性骨髓炎、急性肾功能 衰竭、重症黄疸、痔疮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西医相比, 综观不同疾病种类的医疗诊治研究.中医能够取得公认的成 果还是太少,甚至有人认为“中药、草药在国内日益被西药 替代是不争的事实.中药的作用由治疗疾病逐渐转为保健”, 可见.中医发展最急迫的任务是如何有效地对中医的临床疗 效进行评价.建立能够正确评价中医临床疗效.反应中医药 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2、2、4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与中药疗效的体现 以“西 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 与中药疗效的体现.是目前中医l临床实践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中医现代化中,是否存在“中医西化”这个问题.也是众 多人所关注的。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 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一文中指出: “目前全国有 2 800多所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是真正传统的中医院. 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 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医 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O,O%.西药则占60,O%[2]。在中 医现代化发展中,还有多少中医院姓“中”?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 测的结果也反应出这种现象。有关报告显示.我国中医医院 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 低、中草药使用量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 就更少得可怜。具体来说.2004年在全国中医院住院的病人 中.所使用的西药费用占整个住院费用的37.4%.中成药费 用占6.6%.中草药仅占1.5%: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在逐年 下降.统计显示.2003年中医治疗病案仅占全部病案的 l8.0%,比2000年下降了l0.0%。与此相关的是,2004年中 医院的危、急重症病人就诊率分别为3.6%和24.5%,均比 2o03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 2_3 临床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临床发展.可以说受制于3大环节研究方法的更新: 一是l临床观察与l临床发现:二是应对措施(即方药等疗法) 的发明与成熟:三是相关机理.包括临床观察到的现象背后 的机理及各种疗法愈病机理之研究 任何科学都始自于对事 实与现象的观察,并从中获得某种发现,医学概莫能外.西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 Vol 27 No.2(SUM No.307)Feb 2007 成的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 等众多主干课程不经任何整合直接借用的问题.而中医药学 的基础理论课.仅仅以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经络学等少 数而简单的内容设置等 2.4.2教师授课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中医教学要求紧密结合 临床实践.这就决定了要成为合格的中医教师.必须先成为 合格的临床医生。目前.大多数基础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 师多直接来源于学校,除实习时到过医院外.基本没有在临 床工作的经历,缺乏相应的临床实践经验,因而,教学中难 免固守书本、人云亦云,难以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2.4-3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其主要表现为:或是理 论脱离临床,空谈理论,不断地提出“新理论”、 “新假说”, 却难以指导临床实践:或是临床脱离理论指导.毫无章法地 盲目实践.影响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3基于中医‘床疗效的中医药饲新发晨童路 3、l认清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中医学是传统 医学.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是相辅相 成的,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更谈不上发展。科学研究 只有深深扎根于科学传统之中,才能获得创新的源泉与灵感。 传统理论有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创新并不否定中 医.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创新就像太极中的 阴阳一样,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的关系。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学术一面在不断地得以传 承.一面也在历代医家的创造发明中不断地得到创新。 3.2重视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缺乏创新意识、忽视深入而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是影 响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 千百年来,我 们应用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对其中蕴藏的应用原理.我们还知之甚少.这与我们对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不足有着直接关系。现在,有 人说我们的中医研究已经落后于韩国、日本,甚至有人说, 20年后我们要出国去学习中医.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将是 我们这一代人的耻辱 3.3 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 创新,是科学饷生命:创新,是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基础 我们要推动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不断进步. 丰富生命科学内涵就必须创新.因为,不创新就意味着走向 科学的反面.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目前的关键,应是认识中 医基础理论的创新是一种什么创新?应该怎样理解中医理论 的创新7 从中医学基础理论自身特征来看.以维护健康、防治疾 病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中医学反映了人体的客观规律属于自然 科学的范畴.但它又包含了多门学科的内容.同时脱胎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医临床疗效与中医药创新发展——罗才责 《中国医院管理》第27卷第2期(总第307期)2007年2月 “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大量的人文内容 中 医基础理论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即是在广泛吸收了如天 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军事学和 水平、临床研究科学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3.6临床教学的创新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学科得以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 数学等其他学科的基础上编撰而成 中医学科学的内容与人 医药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古以来沿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世 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以后.成立了中医药院校.学科的人才 培养模式摆脱了几千年来的“师带徒”.走上了学校教育之 路。学校教学模式为中医药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后继人才.但 受“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影响.这几十年的学校 教育模式只是一种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毫无创造性可言.在 文哲学的内容是水乳交融的.因而又成为影响中医理论发展 的难题。 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绝不是对旧有理论的修修补 补.也不是按逻辑前提对旧有理论的演绎编织.更不是运用 现代的语言翻译古代著作的古汉语,或提出一些新名词.炒 作一些新概念。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必须是从临床实际出发. 从事实出发,研究临床中哪些没有说清、说准、说透的问题. 揭示其本质.把握其规律,从而提出新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的创新更应该是在继承中华文明的传统.融汇百JI1.多学科 交叉渗透.融会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最新发现的 基础上.突破传统限制.发现新事实、新规律的创新。只有 以解决临床实际困难,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目的.面对事实 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而凭空结网式的编织新理论只不过 是学术文字游戏 3.4 临床诊疗方法的创新 多年以来,中医的诊疗方法都以其简便著称.医生一双 手、一根针便可进行诊疗。而实际上中医的外治方法是多种 多样,非常丰富的。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中医 的各种外治方法在现代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局限 现代的生 活、工作环境也给我们的中医诊疗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要 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让中医药为越来越多的人服务.就 必须改进临床的诊疗方法.在这一点上确实应向现代医学学 习,充分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在继承 传统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方法的基础上.对几乎完全依赖于 医生的主观感觉、感受的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其客 观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对各种治疗手段、中医 的给药途径进行创新.提高其科技含量.这样才可能摆脱中 医的临床疗效过多依赖于医生个人的医疗技术水平的不良影 响.使中医药真正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 3.5 临床疗效评价的创新 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创新关系到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从 西医疗效不佳而中医疗效确切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切 入,建立“证候”标准.合理借鉴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原 理和方法,收集整理有关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建立中医 药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信息库.及系统评价协作网络 组织,进行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将观察重点由以往的临床 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转变为远期预后和生命质量 为保证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除了保证对病、 “证” 的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权威性、客观性之外.还有赖 于评价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所以.还需要创新性地建立一整 套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中医临床系统评价体系的操作规范. 规范操作行为和过程,这对提高中医药学的发展都具有深远 意义。同时.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的疾病诊断标准.提高中 医药临床研究的国际认可程度.使我国的相关研究尽快与国 际接轨,并使中医药早日融入国际主流医学之中 另外.注 意远期疗效的评价;增加经典指标在中医临床治疗评价中的 应用;加大疾病相关生命质量的临床研究.可以提高中医药 临床疗效评价水平,是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临床疗效评价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同时.由于缺少 临床实践和相关知识的缺乏.也造成学生的临床能力、创新 能力每况愈下.这与高等中医医学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有较 大差距.也不符合中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培 养知识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首先就是要在充分继承传统 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建立新的人才培养 模式.这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3.7 中医医院的建设也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作为中医学的前沿阵地.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的平 台.现代的中医医院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创新发展。 在管理领域中.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 要求,知识成为新阶段管理的主题。一个组织只有积极实施 有效的知识管理.树立知识管理的战略思想.才能经受起知 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作为知识、技术 密集型综合性医院.同样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研究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知 识提高医院竞争力和创造经济价值.已成为医院尤其是中医 医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医医院近20年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医 院管理体制.医院改革就难以取得突破.医院的管理效率就 很难提高。因此.新时期我们必须利用知识管理手段来改革 原有的管理体制. 创新医院管理体制.用创新来赢得竞争优 势.并推动医院发展 参考文献 l 余 靖.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为 人民健康服务[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2):2. 2 陈永杰.贾 谦.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l3亿人民健 康造福——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J].医药世界,2004, 8(5):l6一l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SAILS统计分析和地理分布[EB/OL]. [2006一lO一2O].http://moh.gov.cn/zhgl/xgxx/gjyq/1200307090002. htm. 4贾谦,陈永杰,陈光曼,等.确立中医药战略地位的重要意 义[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5,7(5):90-94. 5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改善绩 效[R].13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00. 6陈永杰.贾谦.杜艳艳.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对如 何振兴中医药的反思[J].科技中国,2004,12(10):3O. 7刘玲.“中医院西化”面面观[J].医院管理论坛,2004,109 (11):36. 8张珍玉.中医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报,2004,28(2):83—84. ■ [收稿日期2006—12—2o3(编辑段丽虹)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 Vo1.27 No 2(SUM No 307)Feb.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