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空巢老人的分布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与年龄趋势。 65 ̄69岁空巢老人中22%会在三年后转为与子女合住,而近一 分性别看,女性老人的空巢比例为27%,而男性老人的空巢 半的90岁以上空巢老人会在三年后进入多代同堂家庭。图2则 LL ̄,J高达43%。这一现象根源于女性更长的预期寿命。例如, 反观老人在三年后从多代同堂模式转换为其他居住模式的概 2010年上海的男性预期寿命为79.8岁,女性则为84.4岁,比男性 率。70 ̄79岁与子女合住的老人中五分之一在三年后成为空巢 高T4.6岁,这意味着男性老人的丧偶率显著较低,那么空巢的 老人,而这一比例在90岁以上老人中不到10%。可见,空巢可能 男性老人大多还有配偶的陪伴与照料,他们能够也更愿意独立 是老人晚年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部分老人将在某个时点脱离多 居住。相形之下,空巢女性老人更多是独自—人居住,应该给予 代同堂模式,进入空巢家庭;同时,一部分空巢老人随着年龄 更多的关注与关怀。分年龄段看,老年空巢比例经历了先升后 的增长、身体机能的衰退,将进入子女的家庭。图1与图2揭示 降的趋势。65 ̄69岁年龄组中,49%的老人处于空巢家庭,这 一比例在70 ̄74岁群体中升至56%,然后随着年龄增长不断下 降,百岁老人中空巢比例己不到10%,而与子女同住的比例高 达86%。低龄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初衷更多是为了照料孙子女, 当孙子女长大进入幼儿园、小学后,重获清闲的(外)祖父母可 能会再次回归独自居住的状态。而高龄老人随着身体机能的衰 退,逐渐丧失了独立居住的能力,子女仍扮演了最主要的照料 提供者。 图1:空巢老人三年后的居住模式转换率 图2:与子女合住老人三年后的居住模式转换率 图1、图2数据来源:全国老年人1:7健康状况跟踪调查的2002、 2005和2008年纵向数据。 从纵向维度看,虽然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空巢期也 趋于延长,但老年空巢家庭并非稳态模式,即空巢模式与多代 同堂模式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图1刻画了不同年龄组 老人在三年后从空巢模式转换为其他居住模式的概率。例如 的另一重要信息是,不同年龄段的空巢老人或者与子女合住的 老人在未来入住养老院的几率都很低,不超过3%,可见居家养 老在现阶段仍是主导的养老模式。 “空巢化”对老年人及其子女福祉的影响 空巢化与老龄化形影相随,老年家庭空巢化意味着传统 多代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的转变,这不仅影响着老年人的福 利水平,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青年一代的生活与工作。 第一,空巢对老人的躯体健康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部 分研究者指出,空巢老人面临相对短缺的照料资源与物质资 源,例如患病时由于子女不在身旁而无法及时就医,健康状况 更易恶化(Sarwari et a1.,1998;Kharicha et a1.,2007)。然而, 不少研究者却得出相反的结论,相对于多代同堂家庭中的老 人,空巢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疾患风险与存活率方面明显胜 出(Sibai et a1.,2007;Li et a1.,2009;刘宏等,2011)。一个重 要的解释是,独居促使老年人更积极地料理日常生活,比如自 己洗衣、买菜、做饭等,这有助于保持手脚的灵便与躯体机能 的完好;而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易形成依赖性和惰性,日常活动 能力反而衰退更快。沈可、程令国(2012)年采用全国性老年人 样本的研究发现,空巢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并不 显著,即空巢老人与多代同堂家庭的老人在躯体健康方面并不 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空巢对于躯体健康的正负效应 相互抵消。 第二,空巢老人的软肋在于“心病”。养老保障水平的提 高可以降低老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性,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可以替补子女的生活照料,然而空巢老人精神层面的脆弱最难 由政府、社区与旁观者加以抚慰,而这也是当前养老体制建设 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研究发现,子女的陪伴与交流可以显著延 缓老人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方面认知功能的衰退,有效 缓解老人因孤独空虚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van Gelder et a1., 2006;Silverstein et a1.,2006;周建芳等,2008)。更重要的是, 空巢对于弱势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负面冲击尤为明显。例如, 空巢高龄老人的认知能力劣势显著,然而空巢对于低龄老人认 2013/08/中总第413期}I 1 9 知功能的影响则相对微弱。又比如,空巢大幅提高了丧偶老人 定折扣;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专门设计了适合几代同堂的户型,抑郁的可能性,但对于已婚老人而言,空巢与否对抑郁症状并 并在购房价格上给予优惠。日本也热捧“一碗汤距离”的原 无显著影响(沈可,2011)。对于高龄、丧偶这类弱势老年人群 则,即父母与子女两家之问的距离最好是“煲完一碗汤送过去 体,空巢的含义往往已由老年夫妇户转为一人户,他们缺失了 刚好不凉”,为此许多住宅设计中融入这一理念,将适合于年 配偶这一重要的照料资源与精神寄托,同时他们与邻里、社区 轻人居住的户型与适合于老年人居住的户型结合在一个小区。 的交流也因为年龄的增加、外出的减少而逐渐削弱,因而空巢 韩国则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例如, 引发的心理疾患风险也大幅提高。 赡养老人5年以上的三代同堂家庭,子女在继承遗产时政府将 第三,空巢化不利于中青年女性的劳动参与。在传统儒家 减免90%的税收额。如果确实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子女与父 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多代同堂家庭内的代际交换非常紧密,不 仅包含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经济支持、精神慰藉与生活照料,也 包含父母对子女的扶持,例如在家务料理与孙子女照料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给予子女的协助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替 代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 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逐渐不再向职工提 供托儿所、幼儿园等福利性服务,幼儿看护服务更多由私立机 构提供,质量参差不齐,价格相对昂贵。此时,老年父母若能 分担照料孙子女的责任,则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女性的家庭 负担,改善她们的市场化劳动参与程度。沈可等(2012)利用 中国老年人与其子女的配对数据印证了,相对于和父母分开居 住的女性,与父母同住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显著更高,每周的 工作时间明显延长。日本学者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多代同堂 家庭中女性的就业率,特别是参加全职工作的可能性,显著地 高于核心家庭中的女性(Ogawa and Ermisch,996;Oishi and Oshio,2006)。可见,空巢化加剧了女性在就业与家庭间的两 难抉择,挤压了女性的劳动参与。 老年家庭“空巢化”的政策应对 传统的多代同堂模式,己备受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 程的冲击。空巢化现象,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不可 回避,则须正面应对。政府、社区和社会其他力量应该多方联 动,协助老年人以及年轻的一代从现实中突围。 通过经济激励与法律规范,倡导“分而不离”的居住模 式。正如前文所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更新,老人 与子女对隐私权和独立性的要求将逐步提高,一味强求父母与 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未必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然而父母与子 女之间的代际互换与支持不可忽视,这不仅是对孝道的传承, 也是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家庭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 进行分工,最大化家庭的利益。因此,“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 可以在保障独立性的基础之上,有力维系着代际之间的纽带。 邻国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比如,在新加坡,子女选择在父母 居住的小区申购住房,将有权优先挑选楼层和户型,并享受一 20 1人民论坛.P 。P .s TR.BuN 母无法就近居住,那么也应通过立法敦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例如,新加坡早在1995年就通过《赡养父 母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根据该 法令,凡拒绝赡养和资助贫困年迈父母者,其父母可向法院起 诉。法国的《民法》也明确规定,子女不仅要为老人提供经济 援助,更要提供必要的精神赡养。中国今年新实施的《老年人 权益保护法》也将不常看望老人列入违法行为,谨防子女对老 人的忽视与淡漠,通过立法建设维护老年人的福祉。 稳步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有力保障空巢老人的物质 需求。养老保障体系近年来已获得长足的发展,机关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下 简称“城居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 保”)多足鼎力,旨在形成全覆盖的养老保障网络。然而就现阶 段而言,新农保尚在试点启动期,覆盖范围仍然有限。试点第 一年2009年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10.2%(据统计2009年 末,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7277.3万人,乡村人口数为71288 2rZ ̄),2010年略有增长,达N15.5%(据统计2010年末,新农 保参保人数为10276.8万人,乡村人口数为66280.5万人)。省 际差异非常显著。例如,笔者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和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l》的数据计算得出:北京的新 农保覆盖率高达61.2%,而位居末位的广东省仅为4.5%。此外, 养老金水平相差悬殊,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的高企遭 遇诸方诟病,另一方面,新农保和城居保的保障水平则偏低, 每月仅为55元基础养老金以及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标准为个 人账户储存额除vR13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仅有15%的60岁以上老年人以养老金为主要的生活来源,29% 主要依赖个人的劳动收入,41% ̄1]1主要依赖子女的供养。如果 单独分析农村地区,仅有4.6%的老年人以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 源,高达92%的老年人都依赖于子女的转移支付。由此可见,空 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如果缺乏子女的经济支持,则 将面临生活的拮据与困窘。为了避免老年群体的贫困化,保障 空巢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养老保障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着重推广居家养老服务业,特别关注空巢老人精神层面 的需求。当子女异地工作或求学时,空巢往往成为两代人不得 已的选择,那么居家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则进一步凸显。居家 员专业技能缺乏,大多数服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老年 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 护理培训,而是从其他行业转任养老服务人员。在上岗前他们 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其方式 会接受为期一两周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培训,但短期培训的 包括服务人员上门进行个案服务,以及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 成效非常有限。这使得机构养老仅停留在提供生活照料服务 料中心。近年来,居家养老服务己成为各地民政工作的重心所 的层面,然而对于选择机构养老的重要群体,即失能、半失能 在。以江苏省为例,该省在2013年预算投入1.2亿元扶持养老事 老人的护理需求难以满足。因此,高品质的服务和专业化的护 业发展,其中重点推进的项目包括新建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 理是养老机构拓展市场、吸引空巢老人入住的重要利器。 服务中心,以满足健康老人居家养老的共性化需求;创建250 档升级。又比如山东青岛市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1.7亿元, 有力倡导“女性友好型”政策,缓解核心家庭女性在工作 年家庭的核心化,女性可享受的父母的帮助也随之减少。在家 个省级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 与家庭间的冲突。如前文所说,老年家庭空巢化即意味着中青 预计为7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扶持设立1700个社区 庭内部分工中扮演主角的女性不得不斡旋于工作与家庭之间, 养老服务场所,将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由市区扩大到全市城乡。 面临双重的压力。在未来劳动年龄人口萎缩的大背景下,空巢 政府多方位的支持使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突破了老年人对子 化、核心化对中青年女性劳动参与的抑制则会进一步加剧劳 女的单一依赖,政府、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子女缺位时能够 动力的短缺。面对这一形势,政府应努力倡导“女性友好型” 有效保障空巢老年人的照料需求。从江苏省太仓市的实践看, 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业受到空巢老人的青睐,但现阶段仍以提供 政策,缓解女性的家庭负担,鼓励女性的市场化劳动参与。 “女性友好型”政策首先包括提供更充足、多元化的学前教育 基本生活照料为主,在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方面的发展迟缓滞 机构,例如开设针对0~3岁婴幼儿的公立日间照料中心、增设 后,比如陪老人散步、聊天、倾听其心声,或者节假日送温暖等 针对幼儿园及低年级小学生的放学后托管机构等,在一定程度 服务的受惠面很窄,服务人员也流动散漫,缺乏专业技能。前 上替补老年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其次,鼓励用人单位为女性职 文的分析已表明,空巢老人的关键劣势并不在于躯体机能的衰 工提供更多家庭友好型福利政策,例如哺乳期的弹性工作制, 退,而是在于反映迟钝、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近年来,中国老 帮助女性职工更好地兼顾家庭与工作。再次,鼓励男性更多地 年人自杀率呈急剧升高趋势,远高于青少年自杀率,而生活孤 分担家庭责任,例如已在北欧广泛实施的男性产假。丹麦为男 独、抑郁等精神问题构成了老年人自杀的主因。因此,居家养老 性提供两周的产假,敦促父亲承担照料产妇与新生儿的义务, 服务业应更多地侧重于满足空巢老人,特别是丧偶或者高龄空 此外还提供32周的育儿假,由父母自行决定由谁请育儿假,在 巢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开设更加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 家照料孩子。这一系列举措能够降低核心家庭中女性的就业 务项目。 机会成本,缓解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自1990年来的持续下滑。 有序发展机构养老,注重服务质量和服务技能的提升。虽 I蟹嘲I 然居家养老仍是中国现阶段主导的养老模式,例如,全国老年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以及复旦 人口健康状况跟踪调查2011年数据显示,97%的65岁以上老人 大学“985工程”三期复旦丁铎尔中心生态环境与人文社科 选择居家养老,仅有2.3%的老人入住养老院,然而随着空巢化 交叉研究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分别为:2012ESH001, 的蔓延,机构养老的覆盖面与接纳度将逐步提高。近十年来, 政府已不断强化养老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笔者根据历年《中 国民政统计年鉴》计算得出,1995 ̄2003年,每千名65岁以上 老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一直维持在12张左右,但 ̄2004年 FTC98503A09) 【注释】 ①本地农民工是指在调查年度内,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活 来逐年递增,至2011年己达28张。养老机构的硬件配备也日趋 动(包括本地非农务工和非农自营活动)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 完善,例如开设健身房、电脑房、棋牌室、录像室等。一、二线 动力,外出农民工是指调查年度内,在本乡镇地域以9l-s.,k,3k6个 城市还涌现了一批高端养老公寓,其配备可以媲美商务酒店, 瞄准了巨大的“银发”市场。然而笔者走访几所养老机构后发 现,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服务人员严重短缺,这主要 源于薪资偏低、劳动强度偏大。低薪酬和超负荷的工作不仅导 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责编,张晓 致养老机构深陷招人难、留人难、用人难的困境,而且也会挫 败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影响服务的质量与态度。二是服务人 。 。,。。,中总第 ,。期 I2 1